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三单元-《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中西方诗歌异同。
教学难点:
由归纳段意切入,由分析关键句的位置入手,学习社科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对作者写作目的的理解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领悟。
一、导读
1.导入:选取两段中西诗歌,由学生比较阅读,产生感性认识。
其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其五)》)
其二:晚钟送终了这一天,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农夫倦步长道回家,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格雷《墓地哀歌》)由学生对两首诗歌做简单评判。
同学们,在我们咿咿学语的时候,就开始朗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我们的童年里充满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类经典的诗歌……细细数来,我们与中国诗歌的亲密接触已有十多年,但如果有人问你,中国诗歌的特点是什么,你能回答出来吗?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
2.了解作家: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
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
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3.该文的写作背景、针对性:针对中西诗歌差异、优劣的不同评价,钱钟书先生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发表了一番演讲,即今天我们要学的文章。
二、初读
初读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试着在原文中找出来)(原文: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
)
2.面对不懂中国诗的西方听众,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论述“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个论题的?(立足点:比较文学。
)
3.作者将什么与中国诗进行了比较?(西方诗歌。
)
4.文章哪些段落将中、西方诗歌进行了比较呢?得出了什么结论呢?(2——7自然段将中西方诗歌进行了对比。
结论: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
5.划分文章结构。
6.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总)
第二部分(第2—7段):将中西方诗歌进行了对比,解说中国诗特点。
(分)
第三部分(第8段):得出结论: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总)
教师提示常见的行文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注意关键句,一般在段首或段尾。
三、研读
1.准确筛选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的表格。
强调;直述观点,不能漏掉。
小组讨论:各小组选择一个方面,找出中国诗在这个方面的特点,并划出引用的诗句。
(讨论时间为3分钟)明确:各小组派一人发言
(一)分析比较:
①发展史:外国:史诗——戏剧诗——抒情诗
中国:抒情诗——戏剧诗——史诗(无)
②篇幅: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中国——短小
③韵味: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
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谈到中国诗的韵味时,钱钟书先生用了一个比喻“怀孕的静默”,这一点与莱辛在其美学著作《拉奥孔》中表达的观点“包孕性顷刻”是同一个意思,指艺术作品中将内容表达得最丰富,最能激发人想象力的时刻。
可以适当给学生提一下)
作者不仅从理论上分析上中国诗歌的韵味,还用了很多诗歌作为例句,我们一起把这些诗句读一遍,“此中有真意”开始,生齐读。
钱钟书先生还提到诗歌里面一个惯用的公式,那就是——以问句作结,我们最熟悉的一句是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那么大家在脑中搜寻一下,中国诗歌里又有哪些是以问句作结的呢?
补充:“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野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等。
④风格: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为让学生深入体会中外诗歌风格上的不同,特安排比较阅读PPT上的中外诗歌这一环节。
)
明确:外国诗是情感的喷涌而出,直抒胸臆,而这样的叫嚣和呐喊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所极力避免的,中国是含蓄、内敛,多用景物和典故来表达情感。
哪怕是面对最浓的爱恋,我们也只会说“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再苦的相思,我们发出的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面对突如起来的爱情时,我们写出的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叹!这就是中国诗,它安静却又深厚,直达你的内心,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⑤内容:外国——中国诗不但内容相同,而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中国——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四、分析到这里,我们对中国诗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作者在最后一段
又下了怎样的结论呢?
明确:“中国诗里有所谓的”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中国诗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是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
最后一段里有几句话写得特别得好,
“希腊神秘哲学家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浪荡子回到家”,老师很喜欢这一段,同学们把这一段一起读一遍,认真体会一下它所表达的意思。
生齐读。
你们读完这一段,老师想到黑塞的一首诗“走了许多路,还是走向你”。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我们读书,我们旅行,都是为了找到自己心里面的那个家。
王国维说过,不懂西学,就不会懂得中学。
我们只有用比较的视野,了解了西方,才能更懂得中国的诗歌,才能更懂得自己。
3.总结提炼信息的口诀,学生齐读。
通览全文,顾全篇
常见结构,记心间
段首段尾,抓关键
列举例子,找观点
直接强调,要提炼
修辞使用,是重点
四、拓读
1.文章谈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点时说,“‘不知’得多撩人”。
请赏析下面两首诗中“不知”的妙处(任选一首分析)。
怨情(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内容上,表达了主人公由爱而生怨的深切情感。
艺术手法上,富于暗示,耐人寻味。
)
寻隐者不遇松(贾岛)
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内容上,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艺术手法上,耐人寻味,引人遐想。
)五、作业布置
课后第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