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
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意大利人发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等。
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
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
这些乐谱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是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千百年来音乐家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的符号体系。
古今中外,贯穿乐谱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字。
五线谱依据五条横线的高低,表示声音高低。
简谱以数字排序,表示声音高低。
西方唱名法(doremifasola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
中国人用汉字表达音高,历史上把乐谱符号,称为“谱字”。
工尺谱字,是否也是数字呢?常见的“谱字”共计十个: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
一眼便知的数字有:一、四、五、六。
其他符号也同质同构,源于数字。
在西方乐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工尺谱使用甚广。
中国戏曲的主要记载方式就是工尺谱。
清代“贮香主人”于1821年辑录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其中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
民间器乐的主要记录形式也是工尺谱,大家熟悉的西安鼓乐、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等,都是采用工尺谱记录。
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父辈祖传的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
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抄,市井、乡村也传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
20世纪,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谱被驱除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甚至连其名称也已退出大部分人的记忆。
21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
“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古老乐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则说明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
没有谱本,无以为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
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1);于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
(2);于乐社,则是凝聚、维系组织的象征。
(摘编自张振涛《工尺谱: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材料二:
回溯中国音乐的历史,吸收互鉴、融合创新伴随始终。
从隋唐的多族文化并存,到充分消化吸收后坐
立部的演变;从钟鼓琴箫作为华夏庙堂正声、文人雅乐的延续,到由胡琴、琵琶、唢呐这些“外来乐器”伴奏的乡间俚曲的兴盛,中国传统音乐从来没有停止与各种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以一种文化上特有的包容、同化的能力,伴随时光迁移,呈现不同样貌。
近代经历了民族危亡,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入反思并借鉴西方先进文明,这其中也包括音乐。
“改良”“创新”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民乐发展的关键词。
首先是物质层面。
为了让民族乐器能够有更大的音响、适应更快速的演奏,所有民族乐器无一例外都在形制上进行了改革,有的甚至加上了原本没有的机械结构。
就连作为中国悠久音乐历史象征的古琴,也用钢弦替代了原本的丝弦,带上了工业文明的气息。
其次是传承方式。
中国传统音乐向来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即使有自己的记谱方式,也只是作为一种基本演奏框架的提示性文本,这为演奏家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发挥空间,也成为欣赏的旨趣所在。
而今天的民乐,则更多地依赖专业化、学院式的传承,学生根据严格记谱(大多是五线谱)的形式学习被规范化、精确化的传统音乐。
民族管弦乐队的诞生,可以看作这种“改良”“创新”思想的最典型代表。
原本或单打独斗、各得其所,或攒三聚五、吹拉弹打的民间演奏,被按照交响乐队的模板扩大编制、重新排列组合,搬上了舞台,演奏出前所未有的民族交响。
21新世纪以来,中国民乐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向好的态势。
专业作曲家因为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深入全面学习,成为在文化观念上最早实现升华的先行者。
吴蛮、郭雅志等一批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率先走向国际的民乐人,便是这群先行者中的演奏家代表。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放慢了求新的脚步,停下来思考,甚至将目光投向“身后”,希望通过记录,保护与传承那些随着时代、社会变迁而日渐衰微甚至濒临消失的民间音乐传统。
这其中有为创作而探寻文化宝藏的作曲家,有心怀忧虑穿行于田野案头的学者,也有为了延续“香火”而苦苦支撑的民间演奏艺人。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自信和认同,更看到一份责任与坚守。
这坚守中,蕴含着如华阴老腔一样让现代人为之震撼的悠远历史回响。
随着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深入,不少来自异域文化的艺术家开始尝试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场域,这可以看作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更为开放包容的另一个注脚。
在今年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中,来自不同国家的音乐家们尝试演奏中国民乐,甚至为它创作新曲。
这不仅是一种音响上的融合,更是一种情感上的靠近;不再是一种文化猎奇,而是一种思想精神层面的深入交流与平等对话。
(摘编自张萌《艺文观察:赋予民族音乐新的时代内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发明的工尺谱是表达声音高低长短的符号体系,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让中国人感到自豪。
B.工尺谱被驱逐,是因为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
C.学生用严格记谱的形式学习被规范化、精确化的传统音乐比口传心授的方式更有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创新。
D.中国传统音乐自古以来就注重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如专业民乐人走向国际,民间演奏艺人苦撑民乐“香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尺谱同简谱一样,也贯穿了数字这一基本元素,常见的十个“谱字”由数字或源于数字的符号构成。
B.民族管弦乐队是中国民乐改良创新的典型,在此之前,中国民乐虽然有合奏,但不符合交响乐队编制。
C.关于中国独特的记谱方式,材料一指出其对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的重要意义,材料二指出工尺谱的不足。
D.两则材料都认为,新世纪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重心是对传统的继承、保护、创新和与外来文化的交流。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庄亲王允禄编纂《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记录丰富的戏曲音乐,收录4466首工尺曲谱。
B.学堂曾经明令禁用工尺谱,今天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跟着民间乐师咿咿呀呀韵唱工尺谱。
C.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D.中国当代作曲家秦文琛创作的唢呐协奏曲《唤凤》至今经常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演奏。
4.请结合上下文,将材料一最后一段横线处空缺的文字补充完整。
(每处不超过15字)
【答案】1.B
2.D
3.A
4.(1)于曲目,它是保存乐曲的媒介。
(2)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
A.“……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让中国人感到自豪”错误。
由材料一第一段“这些乐谱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是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可知,原文有“应当”二字,选项将“未然”当做“已然”。
C.“……更有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创新”错误。
由材料二第二段“中国传统音乐向来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即使有自己的记谱方式,也只是作为一种基本演奏框架的提示性文本,这为演奏家的二度创作
提供了发挥空间,也成为欣赏的旨趣所在。
而今天的民乐,则更多地依赖专业化、学院式的传承,学生根据严格记谱(大多是五线谱)的形式学习被规范化、精确化的传统音乐”可知,口传心授方式在传承的精确化上不够,但会为二度创作提供发挥空间,有利于创新。
“严格记谱”的方式改良了传承,使传承使精确、专业,同时挤压了再创作空间。
所以在传承性上,严格记谱更具优势;在创新性上,口传心授更具优势,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D.“……如专业民乐人走向国际,民间演奏艺人苦撑民乐‘香火’”错误。
材料二倒数第二段“越来越多的人放慢了求新的脚步,停下来思考,甚至将目光投向‘身后’,希望通过记录,保护与传承那些随着时代、社会变迁而日渐衰微甚至濒临消失的民间音乐传统……也有为了延续‘香火’而苦苦支撑的民间演奏艺人”可知,民间演奏艺人苦撑表现的不是交流融合,而是记录、保护与传承民间音乐。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
D.“两则材料都认为,新世纪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重心是对传统的继承、保护、创新和与外来文化的交流”错误。
材料一没有提到对传统的创新和与外来文化的交流。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
A.“庄亲王允禄编纂《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记录丰富的戏曲音乐,收录4466首工尺曲谱”错误。
这是清代的民乐成绩,不能支撑“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民乐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向好的态势”。
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补全句子的能力。
第一空,由“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后面的冒号可知,后面是对前面“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的解释,由分号可知,四个句子构成排比句,句式结构相同。
由后句“于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可得出句式“于(对象),则是……的……”。
由材料一第三段“清代‘贮香主人’于1821年辑录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其中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可知,第一空填写“于曲目,它是保存乐曲的媒介”。
第二空,由“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父辈祖传的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可知,此处填写“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猪头
苏童
我母亲凌晨就提着篮子去肉铺排队,可是她买不到猪头肉。
人们明明看见肉联厂的小货车运来了八只猪头,八只猪头都冒着新鲜生猪特有的热气,我母亲排在第六位。
可是等肉铺的门打开了,我母亲却看见柜台上只放着四个小号的猪头,另外四只大的不见了。
我母亲踮着脚向张云兰的脚下看,看见的是张云兰紫红色的胶鞋。
那只胶鞋突然抬起来,把什么东西踢到更隐蔽的地方去了。
我母亲断定那是一只大猪头。
猪头售空了,我母亲却倔,“我数过的,一共来了八只。
”我母亲说,“还有四只,拿出来!你不拿我自己进来拿了。
”我母亲以为正义在她一边,人就有点冲动,推推这人,拨拨那人,可是也不知是肉铺里人太多,或者干脆就是人家故意挡着我母亲的去路,她怎么也无法进入柜台里侧。
她听见张云兰冷笑的声音,你算老几呀,自己进来拿,谁批准你进来了?一些纷乱的男女混杂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起来,少数声音息事宁人,大多数声音却立场鲜明,表示他们站在张云兰的一边。
见喜的母亲向我母亲耳语了几句,竟然就让她冷静下来了。
她说,“张云兰记仇,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她,我跟你一样,有五个孩子,都是长身体的年龄,要吃肉的,怎么去得罪她呢?”
我们街上不公平的事情很多,还是说猪头吧,有的人到了八点钟才去肉铺,却提着猪头从肉铺里出来了。
比如我们家隔壁的小兵,那天我母亲看见小兵肩上扛着一只猪头往家里走,尽管天底下的猪头长相雷同,我母亲还是一眼认出来,那就是清晨时分在肉铺失踪的猪头之一。
小兵家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父亲在绸布店,母亲在杂货店,一个手里管着棉布,一个手里管着白糖,都是紧俏的凭票供应的东西,我母亲不是笨人,用不着问小兵就知道个究竟了。
我母亲平时善于与女邻居相处,她手巧,会裁剪,也会缝纫,小兵的母亲经常求上门来,让我母亲缝这个缝那个的,我母亲有求必应。
当然女邻居也给予了一定的回报,主要是赠送各种票证,有煤票,草纸票,最好的是布票。
我们家那么多人,到了过年的时候,几乎不花钱,每人都有新衣服新裤子穿。
那天夜里我母亲带了一只崭新的假领子到小兵家去了。
小兵的母亲是个聪明的女人,她说,张云兰也有四个孩子呢,你给她家的孩子做几条裤子嘛!为了孩子的肚子,你就别管你的面子了,你做好了裤子我给送去,保证你有好处,马上要过年了,这么和她僵下去,你还指望有什么好东西端给孩子们吃呀,张云兰那把刀是长眼睛的,你吃了她的亏都没地方去告她的状。
女邻居把我母亲说动了心。
母亲说,你替我捎个口信给张云兰,让她把料子拿来,以后她儿女的衣服我来做好了。
凡事都是趁热打铁的好,尤其在春节即将临近的时候。
小兵的母亲第二天回家的时候带了一捆藏青色的布到我家来。
此后的一个星期也许是我母亲一生中最忙碌的日子。
张云兰提供的一捆布要求做五条长裤子,都是男裤,长短不一。
时间紧迫,只好挑灯夜战,我们在睡梦中听见缝纫机应和着窗外的北风在歌
唱,声音有时流畅,有时迟疑,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哀怨不已。
我母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张云兰家的五条裤子。
整个事情的结局却出乎意料,张云兰从肉铺调到东风卤菜店去了!早不调晚不调,她偏偏在我母亲做好了那五条裤子以后调走了!
我们对于春节菜肴所有美好的想象,最终像个肥皂泡似的破灭了。
除夕前那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
天色还早,其他人都没起床,我和我三哥计划在家门前堆雪人。
我们在拉门栓的时候感觉到外面什么东西在轻轻撞着门,门打开了,有个裹红围巾穿男式工作棉袄的女人正站在我们家门前,女人的手里提着两只猪头,左手一只,右手一只,都是我们从来没见过的大猪头,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人的围巾和棉袄上落满了一层白色的雪花,两只大猪头的耳朵和脑袋上也覆盖着白雪,看上去风尘仆仆。
她一身寒气地挤进门来,把两只猪头放在了地上,说,你妈妈等会儿起来,告诉她张云兰来过了。
你们记不住我的名字也没有关系,她看见猪头就会知道,我来过了。
听我母亲说,张云兰家后来也搬走了,她不在肉铺工作,大家自然便慢慢地淡忘了她。
我母亲和张云兰后来没有交成朋友,但她有一次在红星路的杂品店遇见了张云兰,她们都看中了一把芦花扫帚,两个人的手差点撞起来,后来又都退让,谁也不去拿。
我母亲说她和张云兰在杂品店里见了面都很客气,两个人只顾说话,忘了扫帚的事情,结果那把质量上乘的芦花扫帚让别人捞去了。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猪头”贯穿文章前后,从“抢买猪头”到“送猪头”的转变,可以看出人物关系和情感的微妙变化。
B.母亲一眼认出那失踪的猪头之一,这毫无根据的臆断写出母亲排第六名却买不到八只猪头之一的愤怒。
C.母亲在杂品店遇见张云兰的情节看似无关紧要,却在轻描淡写中表现出两人的默契,丰富了人物形象。
D.小说语言明朗、轻快,还有一些幽默的成分,如“小兵家没什么了不起的”“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哀怨不已”。
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的“出乎意料”多在“情理之中”,《白雪猪头》中张云兰被调走却极为突兀,影响主题的表达。
B.苏童善于追忆过去,他用孩子的视角将读者带回那个特定的时代,在这一点上与《大卫科波菲尔》非常相像。
C.小说中的票据表现了物资紧缺的时代特点,王愿坚《党费》中黄新缴咸菜作为党费,也是因革命队伍物资匮乏。
D.同样写人性,卡夫卡的《变形记》以人的异化批判了金钱至上、人情冷漠的人性,而《白雪猪头》赞
美人性。
7.小说中“白雪猪头”近乎一个意象,它有怎样的审美意蕴?请简要分析。
8.有人称苏童的这篇小说为典型的“世情小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答案】5.B
6.A
7.①人性美,白雪覆盖的猪头体现了困顿处境中的人情温暖。
①浪漫美,白雪猪头超越了现实,为小说增添了神秘浪漫的色彩。
①诙谐美,用白雪来形容猪头,这种雅俗反差形成了幽默感。
①留白美,白雪猪头为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审美空间。
8.①以市井小民为主人公,从冲突、交易到感恩,母亲和张云兰两个平凡小百姓同样善良、重信守诺,散发出人性的光辉。
①叙写日常琐事,买猪肉、缝衣服、送猪头、买扫帚,在小事中捕捉人心、发现人性,以人性的力量消解冲突、解除对立。
①主旨表现世故人情,刻画物资紧缺的世情,讲述人性、人情,探讨人与时代的关系,人性对时代的超越。
【解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以及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B.“……这毫无根据的臆断写出母亲排第六名却买不到八只猪头之一的愤怒”错误。
由文章第四段“小兵家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父亲在绸布店,母亲在杂货店,一个手里管着棉布,一个手里管着白糖,都是紧俏的凭票供应的东西,我母亲不是笨人,用不着问小兵就知道个究竟了”可知,母亲的“臆断”是有依据的,小兵父母掌控着紧俏的凭票供应的面、糖,与掌控着肉供应的张云兰有相互给予方便的“交易”。
这反映了物资紧缺的时代,普通百姓的狡黠、功利。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白雪猪头》中张云兰被调走却极为突兀,影响主题的表达”错误。
由文章倒数第五段“我母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张云兰家的五条裤子。
整个事情的结局却出乎意料,张云兰从肉铺调到东风卤菜店去了!早不调晚不调,她偏偏在我母亲做好了那五条裤子以后调走了!我们对于春节菜肴所有美好的想象,最终像个肥皂泡似的破灭了”可知,张云兰被调走使文章突生波澜,使“我们”全家对张云兰产生误会,并且对春节不再期待。
也为突出张云兰被调走仍然送猪头的重诺的美好人性做铺垫,这一情节同样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是为了更有力地表现主题。
故选A。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点物象的鉴赏能力。
由文章倒数第五段“我母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张云兰家的五条裤子。
整个事情的结局却出乎意料,张云兰从肉铺调到东风卤菜店去了!早不调晚不调,她偏偏在我母亲做好了那五条裤子以后调走了”可知,张云兰人已经调走了我家应该买不到猪头了,与文章倒数第三段“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人的围巾和棉袄上落满了一层白色的雪花,两只大猪头的耳朵和脑袋上也覆盖着白雪,看上去风尘仆仆”形成强烈对比,张云兰人已经调走了却仍然送来猪头,体现了困顿处境中的人情温暖,人情美。
本就对“春节菜肴所有美好的想象”破灭的我们又看到了希望,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无比的喜悦,白雪猪头象征着张云兰重信守诺的人性美,已经超越了现实中的猪头,为小说增添了神秘浪漫的色彩。
猪头本是一种食物,却与美好的意象“白雪”相结合,有一种诙谐美,用白雪来形容猪头,这种雅俗反差形成了幽默感。
张云兰的衣服上围巾上和猪头一样都落了雪,暗示了张云兰的千里送“猪头”的情意,为读者留下了想象,以及回味的审美空间。
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探究的能力。
①由“我母亲凌晨就提着篮子去肉铺排队,可是她买不到猪头肉”“我母亲以为正义在她一边,人就有点冲动……大多数声音却立场鲜明,表示他们站在张云兰的一边”“张云兰也有四个孩子呢,你给她家的孩子做几条裤子嘛”可知,我的母亲和张云兰一样,都是市井小民,二人因买猪头发生冲突,“母亲”又以做裤子和张云兰达成交易。
由“我母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张云兰家的五条裤子……她偏偏在我母亲做好了那五条裤子以后调走了”“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人的围巾和棉袄上落满了一层白色的雪花,两只大猪头的耳朵和脑袋上也覆盖着白雪,看上去风尘仆仆”可知,两个人都很善良、信守承诺,我家由误会变成感恩,散发出人性的光辉。
①“我母亲凌晨就提着篮子去肉铺排队,可是她买不到猪头肉”写了母亲买猪头却没有买到。
“我母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张云兰家的五条裤子”写了母亲为张云兰家的孩子做裤子。
“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人的围巾和棉袄上落满了一层白色的雪花,两只大猪头的耳朵和脑袋上也覆盖着白雪,看上去风尘仆仆”写了张云兰送猪头。
“她们都看中了一把芦花扫帚,两个人的手差点撞起来,后来又都退让,谁也不去拿”写了二人买扫帚。
这些都是日常琐事,作者在小事中捕捉人心、发现人性,以人性的力量消解之前母亲对猪头买而不得因此与张云兰形成的冲突、解除了二人的对立。
①母亲凌晨出发也买不到猪头,买猪头需要“贿赂”张云兰,还有干啥都得凭票“小兵家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父亲在绸布店,母亲在杂货店,一个手里管着棉布,一个手里管着白糖,都是紧俏的凭票供应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