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复习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伦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类型
一、思考题:
1、什么是伦理学.
2、伦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类型.
3、伦理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
4、伦理学的体系构造如何.
二、资料补充:
〔一〕什么是元伦理学.
先看下面两组概念和判断有何不同
概念:善和恶、好和坏、正当和不正当、应该和不应该
1、应该讲卫生,不应该随地吐痰。
2、应该团结友爱,不应该勾心斗角。
3、这朵花多美阿
石头、树木、房子、地球、月亮、山脉河流
1、地球绕太阳转,月亮绕地球转。
2、冬天冷,夏天热。
3、这朵花是红色的。
第一组的概念和判断是:价值概念、伦理概念,价值判断、道德判断,是关于"应当是什么〞的认识。
属于伦理学研究的畴。
第二组的概念和判断是:事实概念、事实判断,是关于"是什么〞的认识。
属于自然科学研究的畴。
由此可以看出伦理学与自然科学所使用的概念、判断及推理各不一样,其语言各有特色。
元伦理学就是研究道德语言的科学,它用逻辑和语言学的方法,从分析道德语言〔概念、判断〕的意义和逻辑功能入手来研究道德,反映道德的语言特点和逻辑特征。
元伦理学是关于伦理术语的意义和道德判断确实证的科学,也就是分析道德语言的科学。
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道德语言〔道德术语的涵义和意义,道德判断的推理〕
研究方法:逻辑学和语言学的方法
情感主义看到道德与科学在语言上各有特色,将道德判断、道德概念与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联系起来,这些都是真理,但情感主义将道德中的感情因素,感情机制绝对化,就否认了道德的客观根底和标准,陷入了主观主义、相对主义乃至虚无主义。
道德在情感主义者那里,只是情感的符号表达,没有客观的根底和标准,在情感主义看来,由于道德判断只表达说话者的情绪、意愿、爱好和兴趣等,所以,说"容忍是一种美德〞和说"我不赞成容忍是一种美德〞是不相矛盾的,只要它符合说话者的意愿。
但凡符合个人情感的就正确,这就是情感主义的原则。
〔二〕什么是规伦理学.
自从伦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规伦理学一直都是伦理学的一种传统理论形式。
规伦理学以人的行为及其道德标准为自己研究的要义。
也就是说,规伦理学通过探讨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之间的界限与标准,论证道德的价值,制定道德的规,以指导和约束人们的生活实践,到达完善社会、完善人类自身的目的。
迄今规伦理学理论的开展可谓流派纷呈、理论繁芜,但万变不离其宗,其研究的容一般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道德价值问题。
也就是关于道德上的善和恶的问题,确定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何种行为是正当的.何种行为是不正当的.如何评价行为的善恶,这是规伦理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规伦理研究的善恶不同于元伦理学,具有社会容,如有的认为知识或智慧是善,有的认为幸福、快乐
是善;有的把仁爱当作善等。
2、道德义务问题。
也就是道德规的问题,伦理学家都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提出自己的道德义务,并通过道德规表现出来,因此,道德规的制定和论证、运用是规伦理学的主要容。
3、德性论,即美德论,主要研究做人应该具有的品格、品德。
换句话来说,它告诉人们什么是道德上的完人以及如何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规伦理学的特点:
1、研究对象:侧重于研究道德规,把道德规的研究当做其中心的容,因而成为规科学。
所谓规,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即是一种标准、一种规则或准则,道德规表达着人类道德理性的成分,包含着约束、命令的意味。
正因为如此,规伦理学不仅与元伦理学有很大不同,而且也与描述伦理学有很大差异。
如果说描述伦理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它在*种程度上也要提出建立性的意见和劝告,但这不是一种规性的要求,不具备命令、约束等规的根本职能。
2、研究方法:价值分析法。
规伦理学对道德的研究,既不是经历实证性的描述,也不是语义和逻辑的分析,而是价值分析。
价值分析法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将事物分成善的与恶的、应当的与不应当的、正当的与不正当的两大局部,并高扬前者贬抑后者,从而左右人的言行选择。
3、实践性。
规伦理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是给人们的行为提供标准、准则,引导人们弃恶从善。
规伦理学不仅让人们知道什么是正当的,而且奉劝人们做正当的事;不仅让人们知道什么是道德的,而且教诲人们做有道德的人;不仅让人们知道什么义务,而且指导人们将义务转化为在的良心。
〔三〕伦理学的任务
1、科学地提醒伦理、道德的本质、起源、开展及其规律。
2、为人们的行为活动概括出科学、合理、可行的规体系增强人们判断是非和评价善恶的能力。
概括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为规是当前的伦理学的任务。
3、德性论,即美德论,主要研究做人应该具有的品格、品德。
换句话来说,它告诉人们什么是道德上的完人以及如何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伦理学作为一门关于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一种特殊规的科学,它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把有关伦理道德的科学认识,深入到人们的意识之中,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实践。
从另一个角度表述的话,即伦理学是一门教育人、培养人的学科。
自古以来,按照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培养和教育社会成员,促进个体的自我完善,始终是伦理学的重要任务。
伦理学完成教育人和培养人的任务,是从两个方面进展的,一方面通过道德教育对受教育者进展灌输和引导,另一方面,个体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实现的。
4、研究社会生活提出的新的道德课题。
〔四〕伦理学的体系和构造
关于伦理学的体系和构造,理论界争论比拟大,主流观点认为伦理学的体系和构造应包含三大块:
1、理论篇,科学提醒道德的起源、根底、本质、功能、作用及其开展变化的规律。
不仅研究道德形式方面的特征,也研究道德的容和实质方面的特征,不仅研究道德语言、道德判断和道德逻辑等问题,而且也研究道德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等问题。
2、规篇,建构科学、合理、可行的规体系。
3、实践篇,有关道德的实现、品德的培养问题。
王海明:"新伦理学"认为伦理学的研究包括三个局部:
1、元伦理学:关于优良道德制定的方法
2、规伦理学:优良道德之制定
〔1〕道德的主体:社会为何创造道德.道德的目的是什么.
〔2〕道德的实体:伦理行为事实如何.即人性如何.
〔3〕道德的价值:伦理行为应该如何
3、美德伦理学:优良道德之实现
从以上三个局部可以看出,伦理学根本说来是一种行为科学,是关于伦理行为的科学,是关于伦理行为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科学。
第二章道德的概念
一、思考题
1、道德和伦理的词源含义是什么.两者有何的异同.
2、道德与风俗有何联系和区别.
3、道德与法有何联系和区别.
二、资料补充
〔一〕道德和伦理
1、西方:道德和伦理可以通用。
从词源上看:都是指外在的风俗、习惯以及在的品性、品德,因而说到底也就是指人们应当如何的行为规。
2、中国:道德与伦理的词源含义有所不同。
伦理,就其在中国的词源含义来看,便是人际关系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
道德的词源含义:"道〞指人们所共同遵循的普遍原则,"德〞指符合"道〞的行为和品质,即按"道〞去行事,使自已、他人都得益的行为品质。
构成"道德〞一词的"道〞和"德〞的词源含义也就是指应该如何的行为规。
只不过"道〞是外在的规,是未转化为个体在心理的社会规;而"德〞则是在规,已经转化为个体在心理的社会规。
"道德〞的辞源涵义也就是应该如何的行为规。
3、道德与伦理的区别:
西方:都是指人际行为应该如何的规。
中国:两者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伦理是整体,其含义有二:人际行为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道德是局部,仅只人际行为应该如何的规。
就拿"五伦〞来说,只能说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是五种伦理,却不能说它们是五种道德,君臣是伦理,君臣之"义〞才是道德,君臣是人际关系之事实如何,而君臣之义则是人际关系之应该如何,道德仅仅是人际关系应该如何;伦理既包括人际关系应该如何,又包括人际关系事实如何。
〔二〕道德与风俗
风俗习惯也是应该如何的行为规,则道德与风俗的区别何在.斯温在论及道德与风俗的区别时,曾以吃饭为例,西方人习惯用刀叉,而许多印度人却习惯用手指,这两种习惯无疑都是应该如何的行为规,却非道德,则,道德与风俗的区别何在.在于是否有利害社会之效用,即能否进展善恶评价的行为。
试想,为什么用筷子还是刀叉抑或是手指吃饭都无所谓道德不道德,岂不是因为三者对于社会对他人不具有利害关系,因而不具有社会效用.而老实与欺骗、节制与放纵都是道德规,岂不就是因为这些规具有利害社会之效用.
思考:具有利害社会效用的行为,是否包括利害自己的行为.
〔三〕道德与法
法也是具有社会效用〔利害人己〕的行为规,而且也是人们应该如何的行为规。
道德和法的区别何在.
1、产生方式和表现形式不同
道德规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法律规是制度化的规,是由国家制定、认可,以宪法、章程、司法机构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意志,是特殊的社会制度。
而道德规则不同,它并没有制度化,不是被公布制定出来的,而是自发的,约定俗成的,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它表现在人们的视听言行之上,深藏于品格、习性、意向之中。
2、调整的方式不同:道德规是自律性的规,法律规是强制性的规。
道德:非国家强制性,主要诉诸舆论褒贬、教育和感化等,尤其注重于唤起人们的知耻心,培养人们的道义感和蔼恶判断能力,不诉诸国家强制力。
道德规只有在为人们真心诚意地承受,并转化为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时,才能得到实施。
法律:国家强制性,遵守它的要求,就获得了在社会中生活和行动的权利,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法律
规是不管人们是否情愿遵守,可以直接动用国家强制力强迫人们就。
法是权力规,是应该且必须如何的行为规,道德是非权力规,是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行为规。
3、调整的围不同。
道德规的是每个人的全部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
而法所规的则仅仅是其中的一局部,即那些具有重大社会效用的行为。
试想:为什么"不应该杀人放火〞是法,而"应该让位给老弱病残〞则是道德.岂不是因为杀人放火具有重大社会效用,而让座不具有重大社会效用.
〔四〕道德的定义:
综观道德与法、应该、伦理之异同,可以得出结论说:道德是由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的非权力规。
简单来说,是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如何的非权力规。
第三章元伦理的概念
一、思考题:
1、什么是价值.
2、什么是善、恶.
3、什么是正当.正当与善有何区别
4、什么是应该.应该与正当有何区别
5、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如何.
二、资料补充
善恶就是客体对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言善恶,良辰美景,风花雪月,科学艺术等皆有用于人,因而都是善,地震飓风、山洪爆发等皆有害于人,都是恶,但这些能否言道德的善恶或正当不正当呢.显然不能,因为能言道德上的善恶或正当不正当的东西,只能是具有意识的、可以自由选择的东西,说到底,就是人的行为和品德。
善与道德上的善-正当的区别:
〔1〕善,所满足的是任何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而正当所满足的是一种特殊的主体—社会的需要,是社会创造道德的需要、欲望、目的。
〔2〕善是一切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任何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属性;正当则是行为及其品德所具有的能够满足社会创造道德的需要、欲望、目的的属性。
应该,是行为对于目的的效用性,不一定具有道德意义。
第四章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思考题
1、关于道德起源的理论有哪些.
2、社会为何需要道德.或者说道德起源的目的是什么.
3、如何理解道德的本质是"一种必要的恶〞.
4、道德和法作为"一种必要的恶〞有何区别.
二、资料补充
〔一〕社会为何需要道德
人是群居动物,人必须联合起来组成社会才能存活,于是就出现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由此产生了调节这种矛盾的要求和意识。
道德的发生,除了人类社会对它渴求而外,再也没有更合理的理由。
恩格斯曾指出:"人类的行为规——风俗、道德、法律,其最根本的形成动因,就在于维系人类社会的生产秩序。
恩格斯:在社会开展*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变成了法律。
道德起源的目的:保障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开展,增进每个人的利益,实现每个人的幸福。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本质的理论
1、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与社会物质生活的关系〕: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
2、道德的特殊本质〔道德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调节方式。
3、道德更深一层本质〔道德与科学、艺术、哲学的关系〕: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三〕如何理解道德和法是"一种必要的恶〞.道德和法作为一种必要的恶有何区别.
道德和法都是对人的行为的规、限制、约束、侵犯。
因而也就是对人的*些〔具有负社会效用的〕自由和欲望的压抑、侵犯。
从自身来讲是一种害和恶;就其结果和目的来说,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和恶〔社会、经济、科教的崩溃〕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社会、经济、科教的存在开展〕,因而是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
从法律和道德所借以实现的力量来说,道德比法对人的自由和欲望的压抑和侵犯较轻,法是一种权力侵犯,是暴力强制和行政强制的侵犯;而道德则是一种非权力侵犯,是思想教育和舆论强制的侵犯。
但是,如果就法律和道德所侵犯的行为的围来说,道德则比法对人的自由和欲望的侵犯较多,因为法仅仅约束人的具有重大社会效用的欲望和自由,道德则约束人的一切具有社会效用的的欲望和自由;法仅仅要求勿害人,道德则还要求自我牺牲。
这个道理被耶林概括为一句名言:"法是道德的最低限度〞。
这样,一方面,因为法律比道德对人的压抑和侵犯更重,是一种严重的恶,所以,只需道德的保障便可以维持的行为,便不应成为法律所规的对象;只有非法律便不能维持的行为,才应该成为法律的对象。
这是为什么法律仅仅规具有重大社会效用的行为,而道德则规一切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的缘故。
道德与法、政治一样,就其身来说,不过是对人的*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和恶;就其结果和目的来说,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和恶〔社会、经济、科教的崩溃〕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社会、经济、科教的存在开展〕,因而是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真理之一。
功利主义者看到了这一点,儒家、康德、义务论者大都只见道德、法律、政治之利而不见其害,认为"不是必要恶,而是必要的善〞。
另一方面,道家、无政府主义者,只见政治、法律、道德之害而不见其利,认为政治、法律、道德"都是一种不必要的恶〞。
第五章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一、思考题:
1、道德调节功能的特殊性(道德调节和法律调节的区别何在).
2、道德调节在哪些领域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在哪些领域它又无法涉及或作用有限.如何理解道德的社会作用"无德必亡,唯德必危〞.
3、什么是道德的万能论和无用论.
二、资料补充
〔一〕调整的尺度〔法律是道德的最低限度〕
法律规具有现实性、普遍性,道德规则具有理想性、层次性。
法律是道德的最低限度。
在西方,把道德分为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法律与这两种道德的关系如何.
愿望的道德指的是关于幸福生活、优良和人的力量的充分实现这些方面的道德。
就是说,背离这种道德是一个人可能没有实现他的全部能力;作为一个公民或官员来说,他可能被认为是不够格的。
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之所以受到谴责是由于他的失败而不是背叛了义务,是缺陷而不是行为不当。
如果说愿望的道德是从人的成就的顶端开场的,则,义务的道德却是从底层开场的。
这种道德指出的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所必须不可少的一些根本原则。
例如"圣经•出埃记"所记载的"十戒〞即不许杀人、不许奸淫、不需盗窃等等。
人们违反这种道德而受到谴责,并不是他们没有抓住充分实现其能力的时机,而是由于不尊重社会生活的根本要求。
总之,有一个道德标尺,它从最明显最必要的道德义务的底层开场,向上升到人类力所能及的最高成就。
这一标尺中有一个看不出的指针,它标志着义务道德终结而开场了愿望的道德的分界限。
在这一界限以下,人们将因失败而受谴责,但却不能指望成功而受赞扬;在这一界限以上,人们将因成功而被人尊敬,因失败而感到惋惜。
时下,人们把道德分为两种,底线道德和神圣道德,底线道德,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和根本要求,
也就是义务道德,即作为一个社会的合格成员,一个人必须承当的义务,这种道德可以用来责人,也可以用来责己,神圣道德就是愿望道德,只能责己,不能责人。
启示:底线道德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应该做到且完全可以做到的,神圣道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因此,不能作为社会的普遍道德要求,只能由个人自觉自愿追求。
底线道德虽然是道德的最低层次,但却是最重要的道德,一个社会或者一个人,可以没有崇高道德,但不能没有底线道德,底线道德缺失,人将不成其为人,社会将不成其为社会。
"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为人的常轨〞,"一个人可以不崇高,但不能无耻〞。
底线道德是人人都可以做到,也是人人必须做到的道德要求,道德建立必须立足于社会绝大多数人,从最根本的义务开场,由义务走向崇高。
〔二〕调整的偏颇〔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的区别〕
法即权利,法律虽然强调权利义务一致性,但往往偏重于确认、维护当事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
履行义务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权利。
道德:侧重于人履行按"社会身份〞所应有的义务,或者说,侧重于引导当事人尊重和维护其行为客体应有的权利。
也就是说,道德具有利他性,要求个人作出必要的节制和牺牲。
1、法律义务和法律权利相对应:
从动机看,法律主体履行法律义务是为了获得相应的法律权利,没有相应的法律权利作为动机诱因,履行法律义务的行为是不可思议的。
从结果看,法律主体履行一定的法律义务,就可以享受相应的法律权利,而欲享受一定的法律权利,就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在这个意义上说,法律义务和法律权利是相互相成、互为条件的,即马克思所说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
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但从法律调整的价值取向上看,权利义务具有主从关系,权利处于主导地位,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义务的设定以保障和实现权利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法律即权利。
2、道德义务则不与道德权利简单地相对应。
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的关系,从动机上看,道德主体履行道德义务确乎不以获得*种权利为前提条件,权利确乎不是履行道德义务的诱因。
在这个意义上说,履行道德义务,确乎如康德所说的"为义务而义务〞。
从结果看,道德主体在履行了一定的道德义务之后,能否享受相应的权利,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权利义务根本一致,履行道德义务,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如尊重他人也受他人尊重,行善者得福,投之以桃,报之以,甚至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第二种情况:权利义务二律背反,履行了道德义务,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做善事越多越吃亏,甚至遭受恩将仇报。
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就是"英雄流血又流泪〞。
第一种情况必须在一个公正理想的社会才能实现。
因为公正理想的社会才能实现等利害交换。
使有德的人有福,无德的人无福。
但是在一个不公正、不合理的社会中,义务和权利、义务与幸福常常是二律背反的。
义务只是*些人的负担,权利或幸福则是另一些人的特权,或者,真正尽义务的人,都得不到社会的公正回报,而不尽义务甚至不讲道德的人,却享受荣华富贵。
思考:
"卑劣是卑劣者的通行证,崇高是崇高者的墓志铭〞是道德义务与权利之间的严重二律背反。
如何消除道德义务和权利的二律背反.
〔三〕调整的效力:即道德的功能和作用〔道德和法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两者相互相成,并立互补〕
道德是自律性的规,道德的作用在于感化。
法可以直接动用国家的强制力迫使人们就,法在这些领域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这样法和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有机互补和契合,使社会、国家得以有效的维系和保障。
道德的功能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无德必亡,唯德必危〞,如何理解.
第六章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的对立
一、思考题:
1、什么是功利主义.什么是道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