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10课梨园春秋45分钟作业岳麓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梨园春秋
目标导航
知识点一
答案:A
2.下图中的人物是在表演()
A.傩戏B.昆曲
C.元杂剧D.京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图中两人表演时都要头戴面具,符合这一特
点的只有傩戏。
3.如图是三星堆文化出土的青铜面具,它反映的戏曲形式的产生最初与哪种因素直接相关()
A.政治因素B.宗教巫术
C.经济因素D.艺术创作
答案:B 4.我国人民在习惯上把戏班、剧团称为“梨园”,把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把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
“梨园”之称源于()
A.祈求丰收的原始歌舞
B.春秋时期的宫廷宴乐
C.唐代宫廷中教练歌舞艺人的场所
D.宋代专门的娱乐场所
答案:C
解析: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后代指戏班,延续至今,故选C。
祈求丰收的原始歌舞被后人称为“傩”;宋代专门的娱乐场所为“瓦舍”。
5.两宋之际的“南戏”能够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根源在于此地()
A.城市经济繁荣B.民间艺人的努力
C.瓦舍的出现D.是民间歌舞云集地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繁荣是根本原因。
知识点二
元杂剧与昆曲
6.戏曲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下列图片所示剧种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是()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先明确我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然后提取
图片中的信息进行判断。
A为元杂剧《窦娥冤》,符合题意;B为京剧;C是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
傩;D是昆曲《牡丹亭》。
7.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
现象是()
A.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
C.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沉感伤的情绪
D.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世俗文学兴起于唐宋时期,如唐传奇、宋代的话本等。
元代杂剧也是市民阶层壮大在文学领域的反映。
8.“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奥运会开幕式上,这四句昆曲唱词拉开了礼乐篇章。
下列关于昆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兴起于江苏昆山
B.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
C.曲高和寡,仅流行于社会上层
D.被誉为“百戏之祖”,对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C
解析:昆曲在明中后期风靡大江南北,发展成全国性的剧种,C说法不符合史实。
“国粹”京剧
弘历观剧图
9.根据右图来判断1790年徽班进京的直接原因是()
A.谋求艺术的发展
B.满足皇帝文化娱乐的需要
C.庆祝康熙寿辰
D.与昆曲进行竞争
答案:C
解析:“弘历”就是乾隆皇帝,根据图片的注释“弘历”,推断徽班进京与乾隆皇帝有关。
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流行于安徽一带的徽戏剧团——三庆班,到京城献艺。
10.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梅兰芳》真情演绎了京剧大师、绝世名伶梅兰芳的传奇人生。
下列
有关京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元杂剧发展而来
B.是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
C.是由徽、汉两剧融合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而形成的
D.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答案:C
解析:京剧不是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也不是以北京地方戏为主形成的,元杂剧标志着中国
古代戏曲的成熟,故A、B、D三项说法错误。
京剧是由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
的唱腔、曲目和表演方式而形成的新剧种,C项正确。
11.京剧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
你认为下列哪一说法最能体现出
其精髓()
A.象征虚拟,歌舞并重
B.百戏之祖,近乎完美
C.兼容并蓄,融会贯通
D.字正腔圆,渗透文学情韵
答案:C
解析:京剧是徽班进京后,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又从昆曲、秦腔等剧种中不断汲取营养而
形成的新剧种,所以它的精髓是兼容并蓄、融会贯通。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江西南丰石邮村傩神庙门联:“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
”
材料二:周密《癸辛杂识》记载,温州乐清县人祖杰欺压百姓。
乡人告到官府,祖杰行贿于
官府,官府反而将告状人治罪下狱。
于是民间艺人将之写成戏文上演,在舆论压力下,官府被迫
将祖杰治罪。
材料三:《西厢记》第一次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社会响亮地喊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
眷属!”的口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傩与戏有何共同点?为什么说傩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源头之一?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南戏主要流行于社会哪个阶层,体现了怎样的社会功能,为什么在温
州一带戏曲获得大发展。
(3)材料三反映什么戏剧形式?并指出推动其发展的因素。
为什么说它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
熟?答案:(1)共同点:穿戴绚丽服饰、载歌载舞。
原因:随着宗教色彩淡化,演员逐渐代替巫师,
表演目的由娱神转向娱人,并发展出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表演艺术,这样巫术仪式就转化成戏
曲表演。
(2)主要在民间流行,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揭露社会
黑暗,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宋代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促进江南地区
发展;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民间表演技艺兴盛,南戏形成。
(3)元杂剧。
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壮大;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对社会不满的宣泄。
把诗词、
歌唱、舞蹈、对白、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相结合,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课后作业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1.你认为如图这种装扮可能与下面的哪一项活动最相似()
A.傩
B.元杂剧
C.昆曲
D.京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图片所示人物装扮的最大特点就是戴着面具,
与此最相似的就是傩。
元杂剧、昆曲和京剧一般不戴面具。
2.两宋之际南戏能够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根源在于()
A.城市经济繁荣B.民间艺人的努力
C.瓦舍的出现D.民间歌舞云集地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商品经济繁荣是根本
原因。
3.《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载:“元杂剧是中国文学史上俗文学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收获……从
此以后,俗文学便以矫健的雄姿活跃在文坛艺苑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对元杂剧的发展
做出重大贡献的有()
①关汉卿②施耐庵③马致远④汤显祖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关汉卿、马致远是元杂剧大家,而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汤
显祖是明代戏曲家。
故答案为C。
4.《元史·顺帝纪》载:“禁优(艺人)盛服,许男子裹头巾,妇女服紫衣,不许戴笠乘马。
”
反映了()
A.元朝有严格的职业服装规定
B.歧视汉人
C.艺人地位低下
D.杜绝明星崇拜现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的“禁优(艺人)盛服”可以判断出答案。
5.元杂剧作家众多,名剧迭出,反映了当时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其中关汉卿的《窦娥冤》
最突出的社会意义是()
A.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
B.反映了民族矛盾的激化
C.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D.把元杂剧艺术推向顶峰
答案:A 解析: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是“社会意义”。
这个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
6.《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载:“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
上之言词事实……”材料反映了戏曲()
A.成为封建思想传播的工具
B.成为市民主要生活的娱乐内容
C.具有教育功能
D.出现追星现象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说“父”“兄”以戏曲上的言词事实来劝诫、劝勉“子”“弟”,这强调的是
戏剧的社会教育功能,而不是其娱乐功能。
7.在论及元杂剧时,明朝的王骥德感叹:“(文人的贫穷)由天地开辟以来……俟夷狄立中华,
于是诸词人一时林立。
”此话反映了元代杂剧兴盛的原因是()
A.元代城市经济繁荣
B.迎合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C.文人贫穷地位低下
D.继承发展了前代戏曲精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由于元朝汉族文人地位低下,故将一腔才情宣泄于戏
剧创作,这是元代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
8.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A.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
B.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C.古代市民生活的演变
D.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答案:D
解析:从图片下边的文字可知他的研究课题是D。
9.下列剧种间不存在继承关系的是()
A.杂剧与元杂剧B.传奇与“南戏”
C.昆山腔与昆曲D.传奇与京剧
答案:D
解析:京剧是由徽剧和汉剧相互融合,并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的
新剧种,与“传奇”之间不存在继承关系。
10.“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
”下列与这
句艺术谚语有关的是()
A.汉赋B.宋词
C.京剧D.书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题干表述来看,这是一种表演艺术,再加上题干中“丑
角”行当,基本可以断定选C。
其他三项都不是表演艺术,都不正确。
1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戏曲由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
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专门以乐舞为业的艺人
C.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D.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答案:C
解析: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故C项不正确。
12.京剧是通过不断吸收地方戏曲的精粹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特长丰富发展起来的。
这给我们
的启示是:要维护艺术的长盛不衰,关键在于()
A.全面吸收各种艺术的特色
B.不断推陈出新、博采其他艺术的精华
C.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D.保持传统艺术不受其他艺术的冲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京剧是通过不断吸收地方戏曲的精粹和其他艺术形式
的特长丰富发展起来的”可知,一种艺术形式要长盛不衰就必须不断推陈出新、博采其他艺术的
精华。
13.京剧是融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被誉为中国“国粹”。
下列对其艺术特色表
述不正确的是()
A.内容以历史故事为主
B.表演艺术以说、学、逗、唱为手段
C.乐器以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
D.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答案:B
解析:中国的京剧以唱、念、做、打为艺术手段,而B项为中国传统相声的主要艺术表现手
法。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7分,共34分) 14.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
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
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
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
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
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材料三:金阊(今苏州城西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
与文人学子之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
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
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娱乐演艺场所。
(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3)京剧。
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解析:第(1)问,提炼概括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等可得出
答案。
第(2)问,概括材料一中瓦子的职能,可答出第一个答案要点;据材料中“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商贾云集”等可答出第二个答案要点;调动所学清代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可答出第三个答案要点。
第(3)问,第一小问可由所学知识得知形成了京剧;概括材料三关键信息“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材料四中“父诫其子,兄勉其弟”等关键信息可答出第二小问。
第(4)问,综合本题所给材料可以看出史学研究领域从传统的政治军事等扩大到商业、戏曲、民间生活等,可见其
研究领域的拓宽,由此得出答案。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酸酸楚楚无人怨。
——《牡丹亭》
材料二: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
叫喳喳。
——《说唱脸谱》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戏曲形式?该形式有何特点和地位?
(2)材料二描绘了京剧中的脸谱形象。
能否认为京剧就是北京地方戏曲形式?如果不能,那为
什么叫京剧?其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它为什么会长盛不衰?
(3)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难以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也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
口味,所以观众越来越少,只能日渐衰亡。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对以上的不同观点,你比较倾向于哪一种意见,为什
么?答案:(1)昆曲。
载歌载舞,无声不歌,无乐不舞;声腔婉转,极其细腻,格律、宫腔极其考
究;故事至情至性。
被誉为“百戏之祖”。
(2)不能,京剧是徽剧与汉剧相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
方式,形成的新剧种。
它在北京形成并最初在北京流行,故称为“京剧”。
徽班进京。
它从上层
权贵逐渐走向民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行,形成大众化趋势。
(3)同意第一种观点: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渴望得到更多利益和收益,甚至认为现代
社会是机械时代或者信息时代,戏曲丧失了它所擅长表现的农耕时代或者冷兵器时代主要依赖身体行为的生活对象。
因而遭到时代的遗弃。
同意第二种观点:京剧是中国国粹,流行全国,有广泛影响。
京剧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徽剧和汉剧相互融合,又吸收昆曲、秦腔等曲调和表演形
式,发展成为传统京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