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化学三轮冲刺化学实验大题综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考化学三轮冲刺化学实验大题综合
1.某化学小组采用如图所示装置,对浓硝酸与木炭的反应进行探究(已知:4HNO34NO2↑+O2↑+2H2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燃烧匙中的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热状态,伸入三口烧瓶中,并塞紧瓶塞,滴加浓硝酸,可观察到三口烧瓶中气体的颜色为________,产生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C中盛有足量Ba(OH)2溶液,炽热的木炭与浓硝酸反应后可观察到C中出现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为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D中收集到了无色气体,部分同学认为是NO,还有部分同学认为是O2。
①下列对该气体的检验方法合适的是________。
A.敞口观察装置D中集气瓶内气体的颜色变化
B.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伸入集气瓶内,观察蓝色石蕊试纸是否变红
C.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②如果D中集气瓶中收集的无色气体是氧气,则氧气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
2.(1)实验室用金属铜和稀硝酸制取NO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O是有毒气体,某学生为防止污染,用分液漏斗和烧杯装配了一套简易的、能随开随用、随关
随停的NO气体发生装置,如图甲所示。
①实验室若没有铜丝,而只有小铜粒,在使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时,可用丝状材料包裹铜粒以代替铜丝进行实验,这种丝状材料的成分可以是________(填序号)。
A.铁 B.铝 C.铂 D.玻璃
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反应进行,在分液漏斗中实际看到的气体是红棕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方程式)。
(3)为证明铜丝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确实是NO,某学生另设计了一套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制取NO。
反应开始后,可以在U形管右端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
①长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让反应停止的操作方法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收集NO气体的装置,合理的是________(填序号)。
(5)将32.64 g铜与140 mL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铜完全溶解产生的NO和NO2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 L。
请回答:
①NO的体积为________ L,NO2的体积为________ L。
②待产生的气体全部释放后,向溶液中加入V mL a mol·L-1的NaOH溶液,恰好使溶液中的Cu2+全部转化成沉淀,则原硝酸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_ mol·L-1。
3.某学习小组利用下列装置探究氯气与氨气的反应。
其中A、B分别为氯气和氨气的发生装置,C
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氨气反应的装置。
(1)若Cl2从左向右流动,NH3从右向左流动,则上述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A→________________→B;为使NH3与Cl2更充分混合,Cl2应从C装置的________(填“x”或“y”)口进入。
(2)简述装置A中使用分液漏斗向圆底烧瓶中滴加浓盐酸的操作是__________。
(3)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B中圆底烧瓶内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
(5)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反应开始后,装置C内出现浓厚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凝结,另一生成物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某化学学习小组为探究NO2和SO2的反应,进行如下实验(如图所示)。
①图甲两集气瓶中________(填“上”或“下”)瓶颜色深。
②图乙中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图丙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说明SO2和NO2反应的产物中有____________,说明NO2在该反应中显____________性。
④由图乙和图丙中的现象写出NO2和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课外活动小组探究镁与NO2的反应。
已知镁与CO2反应如下:2Mg+CO22MgO+C
①该小组采用类比Mg与CO2反应的思路对Mg与NO2的反应进行预测,写出Mg与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设计实验验证猜测(用于连接玻璃管的乳胶管均内衬锡纸)
资料信息:2NO2+2NaOH===NaNO3+NaNO2+H2O
Ⅰ.装置A中的试剂是____________。
Ⅱ.干燥管和装置B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Ⅲ.实验开始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
a.通入NO2
b.打开弹簧夹
c.点燃酒精灯
d.当硬质玻璃管充满红棕色气体后,关闭弹簧夹
5.使用浓盐酸、二氧化锰共热制氯气,并用氯气和氢氧化钙反应制取少量漂白粉。
已知:常温下,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温度稍高,即发生副反应:6Cl2+6Ca(OH)2△,5CaCl2+Ca(ClO3)2+6H2O;3Ca(ClO)2△,2CaCl2+Ca(ClO3)2。
甲、乙、丙三位同学分
别设计了三个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请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评价上述甲、乙、丙三套装置的优劣,并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填入下表空格内。
评价依据:a.不容易控制反应速率b.容易控制反应速率c.有副反应发生d.可防止副反应发生e.污染环境f.可防止环境污染
(2)上述装置中,甲由A、B两部分组成,乙由C、D、E三部分组成,丙由F、G两部分组成。
从上述甲、乙、丙三套装置中选出合理的部分(按气流从左至右的流向)组装一套较完善的实验装置(填所选部分的字母):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若用12 mol·L-1的浓盐酸100 mL与足量二氧化锰反应,最终生成的次氯酸钙的物质的量总小于0.15 mol,其可能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定各步反应均无反应损耗且无副反应发生)
(4)①在实验时,发现浓盐酸因存放过久、挥发过多而不能再用来制取氯气,在这种情况下,根据难挥发性酸制易挥发性酸原理,我们可以选择________来代替浓盐酸。
A.浓硫酸 B.稀硫酸
C.氯化钠固体 D.氯化钠溶液
②依据实验室制氯气原理,还可有以下方式来制取氯气,如果要制得等物质的量的氯气,消耗盐酸量最小的是________。
A.MnO2+4HCl(浓)△,MnCl2+Cl2↑+2H2O
B.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C.KClO3+6HCl(浓)===KCl+3Cl2↑+3H2O
D.Ca(ClO)2+4HCl(浓)===CaCl2+2Cl2↑+2H2O
(5)从发生装置出来的氯气常混有氯化氢,氯化氢消耗氢氧化钙。
为了降低损耗,必须除去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下列装置符合实验要求的是________。
6.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以分离KCl和BaCl2两种固体混合物,试回答下列问题:
供选试剂:Na2SO4溶液、K2CO3溶液、K2SO4溶液、盐酸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__,操作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试剂a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试剂b是__________。
固体B是____________。
(3)加入试剂a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入试剂b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能”或“不能”)若不能,应如何改进?(若能,此问不用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要测定原混合物中BaCl2的质量分数,除了要准确称量混合物的质量外,至少还要获得的数据是________的质量。
7. 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氨气和氯化氢的有关性质。
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
(1)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Ⅰ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Ⅰ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Ⅱ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某小组同学为探究H2O2、H2SO3、Br2氧化性强弱,设计如下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装置的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记录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操作Ⅱ吹入热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C中盛放的药品是_____________。
(4)实验操作Ⅲ,混合液逐渐变成红棕色,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反思:
①有同学认为实验操作Ⅱ吹入的热空气,会干扰(5)中结论的得出,你认为是否干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操作Ⅲ,开始时颜色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写出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
9.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Cl2、Br2、Fe3+的氧化性强弱,设计了如下实验:
(1)①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整套实验装置存在一处明显的不足,请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改正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3)因忙于观察和记录,没有及时停止反应,D、E中均发生了新的变化。
D装置中:红色慢慢褪去。
E装置中:CCl4层先由无色变为橙色,后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变成红色。
为探究上述实验现象的本质,小组同学查得资料如下:
i.是一个可逆反应。
ii.(SCN)2性质与卤素单质类似、氧化性:Cl2>(SCN)2。
iii.Cl2和Br2反应生成BrCl,BrCl呈红色(略带黄色),沸点约5°C,它与水能发生水解反应,且该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iv.AgClO、AgBrO均可溶于水。
①用平衡移动原理(结合上述资料)解释Cl2过量时D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设计简单实验证明上述解释:取少量褪色后的溶液,滴加______________溶液,若溶液颜色________,则上述解释是合理的。
②探究E中颜色变化的原因,设计实验如下:
用分液漏斗分离出E的下层溶液,蒸馏、收集红色物质,取少量,加入AgNO3溶液,结果观察到仅有白色沉淀产生。
请结合上述资料用两步方程式(离子或化学方程式不限定)解释仅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已知有机物二苯基乙二酮常用作医药中间体及紫外线固化剂,可由二苯基羟乙酮氧化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装置图(部分连接装置省略)如下:
装置图中的两种玻璃仪器a为三颈烧瓶、b为球形冷凝管(或冷凝管),在反应装置中,加入原料及溶剂,搅拌下加热回流。
反应结束后加热煮沸,冷却后即有二苯基乙二酮粗产品析出,用70%乙醇水溶液重结晶提纯。
重结晶过程:加热溶解→活性炭脱色→趁热过滤→冷却结晶→抽滤→洗涤→干燥
根据以上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趁热过滤后,滤液冷却结晶。
一般情况下,下列哪些因素有利于得到较大的晶体______。
A.缓慢冷却溶液
B.溶液浓度较高
C.溶质溶解度较小
D.缓慢蒸发溶剂
如果溶液中发生过饱和现象,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促进晶体析出。
(2)试推测抽滤所用的滤纸应略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布氏漏斗内径,将全部小孔盖住。
烧杯中的二苯基乙二酮晶体转入布氏漏斗时,杯壁上往往还粘有少量晶体,需选用液体将杯壁上的晶体冲洗下来后转入布氏漏斗,下列液体最合适的是______。
A.无水乙醇
B.饱和NaCl溶液
C.70%乙醇水溶液
D.滤液
(3)上述重结晶过程中的哪一步操作除去了不溶性杂质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1.【答案】(1)红棕色C+4HNO3(浓)4NO2↑+CO2↑+2H2O
(2)BaCO3
(3)防倒吸
(4)①AC②浓硝酸的分解
【解析】(1)装置A中发生的是浓硝酸与木炭的反应,生成NO2、CO2、H2O,三口烧瓶中显示的是NO2的红棕色。
(2)NO2、CO2通入Ba(OH)2溶液分别生成Ba(NO3)2和BaCO3,由于Ba(OH)2溶液足量,故溶液为碱性环境,BaCO3不溶解以沉淀形式析出。
(3)为防止装置C中酸性气体溶解速率太快而导致C中溶液进入三口烧瓶,装置B应为防倒吸装置。
(4)①NO与足量O2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A正确;NO和O2均不具有酸性,B错误;O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而NO不能,C正确。
②装置A中木炭除与浓硝酸的反应外,硝酸不稳定,部分浓硝酸还会发生分解:4HNO34NO2↑
+O2↑+2H2O。
2.【答案】(1)3Cu+8H++2NO===3Cu2++4H 2O+2NO↑
(2)①CD
②2NO+O2===2NO2
(3)①接收被气体压出U形管的液体,防止稀硝酸溢出②关闭U形管右端导气管上的活塞;反应产生的气体将U形管右端管内的稀硝酸向下压,使铜丝与稀硝酸分开,反应就会停止
(4)CD
(5)①5.8 5.4②
【解析】(1)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注意电荷守恒。
(2)①包裹铜粒的丝状材料不能与稀硝酸反应,所以A、B项不行;②红棕色的气体是NO2,原因是生成的NO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3)该实验装置是防止产生的气体与空气接触,长玻璃管的作用是接收被气体压出U形管的稀硝酸,防止稀硝酸溢出;关闭活塞,产生的气体使稀硝酸液面下降,从而铜丝与稀硝酸分开,反应停止。
(4)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NO,因为NO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只能用排水法,C和D装置符合题意,E装置是洗气装置。
(5)①设混合气体中NO的物质的量为x,NO2物质的量为y。
可得:x+y=0.5 mol 3x+y=0.51 mol×2,解方程组得:x=0.26 mol,y=0.24 mol.所以NO的体积为0.26 mol×22.4 L·mol-1≈5.8 L;NO2的体积为11.2 L-5.8 L=5.4 L。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考虑。
HNO3在反应中要么变成气体,要么以NO的形式留在溶液中。
容易算出变成气体的HNO3的物质的量为0.5 mol;加入NaOH溶液至正好使溶液中Cu2+全部转化为沉淀,则溶液中只有NaNO3,其物质的量为10-3aV mol,也就是以NO形式留在溶液中的HNO3的物质的量为10-3aV mol。
所以,HNO3的浓度为mol·L-1。
3.【答案】(1)E、F、C、D x
(2)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
(3)MnO2+4H++2Cl-Mn2++Cl2↑+2H2O
(4)氢氧化钠固体(或生石灰、碱石灰等)
(5)吸收水蒸气,干燥氨气
(6)3Cl2+8NH3===N2+6NH4Cl
【解析】(1)由分析,A装置制备氯气,E装置中的饱和食盐水吸收氯化氢,用F装置中的浓硫酸吸收水蒸气,B装置制备氨气,由D装置中的碱石灰干燥,得干燥的氨气,再在C中反应,为使气体充分混合,氯气从x进入,氨气从y进入。
(2)装置A中使用分液漏斗向圆底烧瓶中滴加浓盐酸的操作是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
(3)A中由二氧化锰和浓盐酸生成氯气,离子方程式:MnO2+4H++2Cl-Mn2++Cl2↑+2H2O。
(4)氢氧化钠固体、碱石灰或生石灰等与浓氨水混合可制取氨气。
(5)装置D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干燥氨气。
(6)装置C内出现浓厚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凝结,为氯化铵,另一生成物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则为氮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l2+8NH3===N2+6NH4Cl。
4.【答案】(1)①下②两气体混合后,颜色消失
③NO氧化
④NO2+SO2===NO+SO3
(2)①4Mg+2NO24MgO+N2
②Ⅰ.NaOH溶液Ⅱ.吸收NO2避免污染环境收集N2Ⅲ.badc(
【解析】(1)图丙中反应生成的气体遇空气显红棕色,说明图乙中反应生成了NO,即NO2和SO2反应,NO2转化为NO,表现氧化性,而SO2则表现还原性,被氧化,S元素化合价升高,只能变成+6价,应转化为SO3。
(2)①点燃的镁条能在CO2气体中继续燃烧,产生的黑、白两种固体分别为碳和氧化镁。
类比Mg 与CO2反应的思路,镁与二氧化氮气体反应生成氧化镁和氮气。
②Ⅰ.依据反应2NO2+2NaOH===NaNO3+NaNO2+H2O分析,装置A主要吸收多余的二氧化氮气体,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
Ⅱ.干燥管是用来吸收二氧化氮气体,避免其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空气,B装置是排水法收集反
应生成的氮气。
Ⅲ.应先在装置中充满二氧化氮气体再进行加热,防止空气的影响,所以实验顺序为badc。
5.【答案】(1)甲:a、e乙:f丙:c、e(2)F、B、E(3)二氧化锰只能氧化浓盐酸,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浓度减小,最后成为稀盐酸,反应不能进行,即氯化氢不能完全反应(4)①AC ②CD(5)A
【解析】(1)根据装置分析差异,对照评价依据对号入座。
甲装置缺点:制氯气时,直接将浓盐酸与二氧化锰混合,不容易控制反应速率,没有处理尾气,会污染环境;乙装置优点: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不会污染环境;丙装置缺点是没有控制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的温度,有副反应发生,没有处理尾气,氯气排入空气中污染环境。
(2)氯气的发生装置选择F,能控制反应速率;氯气与氢氧化钙的反应装置选择B,用冷水冷却,减少副反应发生;尾气处理装置选择E。
(3)不考虑副反应,n(HCl)=0.1 L×12 mol·L-1=1.2 mol,假设氯化氢完全反应,生成氯气为n(Cl2)=0.3 mol,全部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次氯酸钙为n[Ca(ClO)2]=0.15 mol。
实际上,浓盐酸变成稀盐酸时,反应停止,即盐酸中氯化氢不能完全反应,故产生氯气量比理论值(按盐酸制氯气量)少,制得漂白粉质量偏少。
(4)浓硫酸是高沸点酸,浓盐酸是易挥发酸,实验室可以用浓硫酸与氯化钠固体代替浓盐酸。
根据化学方程式,比较生成1 mol氯气需要氯化氢的物质的量。
(5)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不能损失氯气,没有必要干燥氯气,应选饱和食盐水,碱石灰和氢氧化钠溶液都会吸收Cl2,故A 装置符合题意。
6.【答案】(1)溶解过滤(2)K2CO3HCl BaCl2
(3)K2CO3+BaCl2===BaCO3↓+2KCl BaCO3+2HCl===BaCl2+CO2↑+H2O(4)否(不能)应在操作②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盐酸后再蒸发结晶(5)沉淀A1或固体B
【解析】分离KCl和BaCl2两种固体混合物,可用K2CO3将BaCl2转化为BaCO3沉淀,过滤即可分离,BaCO3溶于盐酸,蒸发结晶制得BaCl2固体;滤液的成分为KCl和过量的K2CO3,需用盐酸除去过量的K2CO3,再蒸发结晶制得KCl固体,故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固体B(BaCl2)中的所有钡离子全部来源于原混合物,因此只要测得固体B或沉淀A1的质量,据“钡量”守恒可确定BaCl2的质量分数。
7.【答案】(1)先打开a、b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a、b活塞)
(2)Ⅱ的导管口处产生白烟
(3)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
片刻后,关闭a,然后打开b活塞
【解析】(1)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Ⅰ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先打开a、b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a、b活塞)。
(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则在Ⅱ中氨气被水吸收,形成负压,Ⅰ中氯化氢进入Ⅱ中,氯化氢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小颗粒,产生白烟。
(3)要在烧瓶Ⅰ形成喷泉,就要形成负压,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
片刻后,关闭a,然后打开b活塞。
8.【答案】(1)2Br-+Cl2===Br2+2Cl-
(2)吹出单质Br2
(3)吸收尾气NaOH溶液
(4)H2O2+2Br-+2H+===Br2+2H2O
(5)氧化性:H2O2>Br2>H2SO3
(6)①不干扰,无论热空气是否参加氧化H2SO3,只要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的同时无明显颜色变化,即能证明Br2氧化了H2SO3
② H2SO3有剩余(H2O2浓度小或Br-与H2O2反应慢等因素都可)
【解析】(1)氯水中的Cl2置换Br-。
(2)利用Br2的挥发性,吹入热空气使Br2挥发。
(3)因为Cl2、Br2有毒,所以C中盛放NaOH溶液,除去尾气中的有毒气体,防止污染环境。
(4)混合液逐渐变成红棕色,说明H2O2把Br-氧化为Br2,可得离子方程式。
(5)根据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可知:H2O2>Br2>H2SO3。
(6)①溶液无明显颜色变化,说明Br2参加了反应,即氧化了H2SO3。
②实验操作Ⅲ发生的反应为H2O2氧化Br-,开始时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反应受到了影响,H2SO3有剩余、H2O2浓度小、Br-与H2O2反应慢等都是可能因素。
9.【答案】(1)①MnO 2+4H++2Cl-Mn2++Cl2↑+2H2O②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2)Cl2> Br2> Fe3+
(3)①过量氯气和SCN-反应2SCN-+Cl2===2Cl-+(SCN)2,使SCN-浓度减小,则Fe3++3SCN-
Fe(SCN)3平衡逆向移动而褪色KSCN变红色(或 FeCl3溶液,不变红)
②BrCl+H2O===HBrO+HCl、Ag++Cl-===AgCl↓
【解析】(1)①在装置A中浓盐酸与MnO2在加热时发生反应产生氯气,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MnO 2+4H++2Cl-Mn2++Cl2↑+2H2O;②氯气是有毒气体,会造成大气污染,在整套实验装置存在一处明显的不足,就是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2)用改正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打开活塞a,向圆底烧瓶中滴入适量浓盐酸;然后关闭活塞a,点燃酒精灯,会发现:D装置中:溶液变红,说明发生反应:Cl2+2Fe2+===2Cl-+2Fe3+,证明氧化性:Cl2>Fe3+,Fe3+与SCN-发生反应生成Fe(SCN)3使溶液变为红色;E装置中:水层溶液变黄,振荡后,下层CCl4层无明显变化。
证明发生反应:Cl2+2Br-===2Cl-+Br2,氧化性:Cl2>Br2;Br2+2Fe2+===2Br-+2Fe3+,证明氧化性:Br2>Fe3+,从而证明氧化性:Cl2>Br2>Fe3+。
(3) ①Fe3++3SCN-Fe(SCN)3是一个可逆反应,当Cl2过量时,过量的氯气和SCN-反应2SCN-+Cl2===2Cl-+(SCN)2,使SCN-浓度减小,则Fe3++3SCN-Fe(SCN)3平衡逆向移动而褪色。
现设计简单实验证明上述解释:取少量褪色后的溶液,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颜色变红色,就证明是平衡发生了移动;或向溶液中滴加FeCl3溶液,溶液不变红色,也证明溶液中SCN-浓度减小,平衡发生了移动;②探究E中颜色变化的原因,用分液漏斗分离出E的下层溶液,蒸馏、收集红色物质,取少量,加入AgNO3溶液,结果观察到仅有白色沉淀产生。
这是由于Cl2+Br2===2BrCl;BrCl+H2O ===HBrO+HCl,Ag++Cl-===AgCl↓,所以溶液颜色变成红色。
10.【答案】(1)AD用玻璃棒摩擦容器内壁或加入晶种(2)小于D(3)趁热过滤
【解析】(1)晶体颗粒的大小与结晶条件有关,溶质的溶解度越小、溶液浓度越高、溶剂的蒸发速
度越快、溶液冷却越快,这些操作析出晶粒越小;反之,可得到较大的晶体颗粒,A、D满足题意。
当溶液发生过饱和现象时,振荡容器,用玻璃棒搅动或轻轻地摩擦器壁,或投入几粒晶体(晶种),都可促使晶体析出。
(2)减压过滤也称抽滤或吸滤。
抽滤时所用的滤纸应略小于布氏漏斗内径,能将布氏漏斗上全部小孔盖住。
将杯壁上的晶体冲洗下来,是为了用减少晶体的损失。
选择冲洗的液体应该尽可能不溶解晶体,又不会带入杂质的,用滤液来冲洗最好,这是因为滤液是饱和溶液,冲洗时不会使二苯基乙二酮晶体溶解,同时又不会带入杂质。
(3)重结晶过程:加热溶解→活性炭脱色→趁热过滤→冷却结晶→抽滤→洗涤→干燥,其中活性炭脱色可以除去有色杂质,趁热过滤可以除去不溶性杂质,冷却结晶、抽滤可以除去可溶性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