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测试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 蓼.(liǎo)蓝靛.(diàn)青其曲中.(zhǒng)规参省.(xǐng)
B. 跂.(qì)而望埃.(āi)土金就砺.(lì) 骐骥.(jì)
C. 跬.(kuǐ)步舆.(yú)马槁暴.(pù) 金石可镂.(lǚ)
D. 用心躁.(zào)也须臾.(yú)句读.(doù) 参.(cēn)省乎己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辨析。

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A项,“中”应读“zhòng”;C项,“镂”读“lòu”;D项,“参”应读“cān”。

故选B。

2.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组是()
A. 假舆/马者
B. 故/木受绳则直
C. 善/假于物也
D. 吾尝/跂而望矣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A项,需要结合句意内容断句。

“假”是借助的意思,正确为“假/舆马者”。

故选A。

3. 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答案】D
【解析】
A“日”名词作状语,每天;B上、下,名词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C“水”名词用作动词4.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露
B. 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须臾:指长者
C. 故不积跬.步跬:一步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省:忽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项,“暴”,晒干;B项,“须臾”,片刻;D项,“省”,反省。

故选C。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5.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求人可使报秦者
B. 甚矣,汝之不惠
C. 自古以来,未之尝闻
D. 吾日三省吾身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

例句“利”“强”分别修饰“爪牙”“筋骨”,定语后置句;A项,“可使报秦”修饰“人”,定语后置句;B项,“汝之不惠”,主谓倒装;C项,“之尝闻”,宾语前置;D项,陈述句。

故选A。

6.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组是()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 吾从而/师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D项,结合句意断句。

“从”,跟随;“而”,连词,无义;“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句意:我跟随他然后向他学习(以他为师)。

正确为“吾从/而师之”。

故选D。

7.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B. 不耻相师师:老师
C.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
D.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B项,“师”,此中“耻”作意动:以……为耻。

“相”作“师”的宾语。

句意:不以向他人拜师为耻。

译为学习。

故选B。

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对通假字的考查一般都不会离开课内所学内容。

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选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提供的注释把选文读懂。

然后再仔细审视被考查的通假字所在的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上下文文意,推敲其意义。

A项,“有”通“又”,“暴”通“曝”;B项,“生”通“性”;C项,“受”通“授”。

故选D。

9.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师”字的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吾从而师.之()
C.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 犹且从师.而问焉()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加点字活用方法相同的是”,这是要求选出“活用方法相同的”,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

A项,老师;B项,意动用法,以……为师;C项,掌握专门学问或技术的人;D项,老师。

故选B。

10.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圣人无常师
B. 余嘉其能行古道
C. 道之所在,师之所在
D.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

例句为判断句;A项,陈述句;B项,陈述句;C项,判断句;D项,陈述句。

故选C。

11.诗句默写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______________。

2)在《归去来兮辞》中,当我们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够感受到陶渊明“无官一身轻”的轻松。

【答案】(1).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 舟遥遥以轻飏,(3). 风飘飘而吹衣时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无”“遥”“飏”“飘”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2. 下列成语中“备”的意义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的“备”同的一项是()
A. 求全责备
B. 有备无患
C. 德才兼备
D. 攻其不备
13. 说说下列句子主要的修辞手法。

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⑵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⑶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14. 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请找出本段文字的议论中心()
A. 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 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 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该提倡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

D. 只有逆境才能成才。

1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有置疑和意译两种。

直译要求原文文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文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译出原文大意。

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实在难以翻译时可辅以意译)
⑴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⑵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⑶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12. C 13. (1). ⑴排比(2). ⑵对偶(3). ⑶对比14. B
15. ⑴ 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

⑵所以不积累半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河。

⑶(却能)向上吃地上的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C项,例句中的“备”是具备的意思。

A项,完备;B项,准备;D项,防备。

故选C。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⑴结合“积土”“积水”“积善”等内容分析,为排比;⑵结合“骐骥”“驽马”“一跃”“十驾”“不能十步”“功在不舍”等内容分析,对偶;⑶结合“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分析,为对比。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分析中心论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B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

对一个人来说,“积善”要达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

紧承这一论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四组比喻,它们阐述了前后相承的两层意思。

前面三组论述了“积”字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正面说明,不“积”就将一事无成;“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则着重表明,“积”与“不积”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前一组对比,偏重主观条件的分析,后一组对比,偏重客观情况的分析。

三组比喻的结合使用,把道理讲得十分清楚。

后面部分的另一组,以“蚯蚓”和“螃蟹”的对比为喻,指出“用心专一”是“积”的关键,将论述进一步引向深入。

故选B。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生”通“性”,本性;“善”,
善于,“假”,借助;“物”,外物。

(2)“故”,因此、所以;“积”,积累;“跬步”,半步;“无以”,没有……的办法;“至”,到;“成”,成为。

(3)“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一”,专一(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

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本题中的重点词语在课文中出现过,平时多加注意积累。

参考译文: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众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进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6.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17. 对本段文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 反面批判了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C. 正面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途径。

D. 反面批评古人从师的途径和择师标准。

【答案】16. 更加;以……为羞耻;丢弃;不屑一提,看不起17. B
【解析】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益”,更加;“耻”,意动用法,以……为耻;“遗”,结合“学”分析,丢弃;“不齿”,结合语境内容分析,看不起。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A项,“正面阐发从师学习”不当;C项,“正面阐述从师学习”不当;D项,“反面批评古人从师”不当。

故选B。

【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

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

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

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

参考译文: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
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阅读下面语段, 完成小题。

让塑料成为环境之友
①现代生活离不开塑料, 它体轻、防水、价廉, 是包装的首选材料。

但众所周知, 生产普通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稳定物质及少量添加剂, 而以这些原料生产的塑料制品不易分解, 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

②据法国蒙彼利埃农业与环境工程小组的专家介绍, 为解决塑料制品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 近年来, 法国科学家和国际同行合作, 一直试图研制和完善各种可生物降解塑料。

但就目前而言, 世界各国生产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所使用的原料不一, 有的含有纤维素,有的含有淀粉和人造聚合物, 还有的含有亚麻、大麻、椰子壳等天然纤维。

然而, 不管怎样, 这些所谓的可生物降解塑料都不能100% 降解, 而且降解程度和降解所需时间均与周围温度、湿度、土质等有直接关系。

③法国专家表示, 他们的研究目标是生产能够完全变成农肥的可降解塑料。

但是, 即便如此, 由于这些塑料的成本比普通塑料高出2 到3 倍, 除了用于农业薄膜外, 可生物降解塑料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取代普通塑料。

这就需要研究经焚烧处理后不对空气造成污染的塑料, 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④经过多年努力, 目前法国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塑料袋基本上是可以焚烧的, 即燃烧后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有害气体的塑料袋。

[ 甲] 为此, 法国各有关部门经常通过各种途径号召人们重复多次使用同一塑料袋。

[ 乙] 与此同时, 法国各报刊和新闻媒体也经常刊载和播
出一些有关塑料的基本常识, 告诫人们随地乱扔塑料袋的各种危害和塑料回收的重要意义。

如法国《费加罗》报最近报道, 法国人每小时平均消耗100 万只塑料袋和大量的农用塑料
薄膜。

在法国, 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家庭垃圾重量的11% , 体积的30% 。

⑤在法国某著名连锁超市的塑料包装袋上, 醒目地画着一个大灯泡, 上面写着: 请不
要随地乱扔此袋; 如果把它放进垃圾箱, 回炉后它产生的能源可以使一只60 瓦特的灯泡
照明10 分钟。

在包装袋的另一侧, 又这样写道: 在我们的商店里, 这个袋子为您提供包装服务;最后, 您可以把它放到垃圾袋里, 让它转化成其它能源。

⑥一个普通塑料袋产生的能源可以供一只60 瓦特的灯泡照明10 分钟!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看见这句话, 恐怕没人再把它随地乱扔。

如果再知道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全法国家庭垃圾体积的30% , 恐怕谁也不会再把还能继续使用的塑料袋轻易随便丢弃。

⑦如今,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问题。

法国这种科教结合, 全民动员的方法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选自《科普之友》2011 年第10 期, 有改动)
18.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 (2) 作者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和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3) 本文主要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

19.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说明文主要有三种: 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科学小品文。

本文即是事物说明文。

B. 但是, 这些塑料制品体积大, 重量轻, 给焚烧处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 这句式话应该插入原文的[ 乙] 处
C. 全文简明平实而又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塑料污染已经成了法国环境污染中最严重的问题, 而别的国家稍好些。

D. 读了本文后, 我们认识到: 日常生活中应该自备购物袋, 尽量少购买和使用新的塑料袋; 少用一次性塑料袋; 增强垃圾分类意识, 将塑料袋加以回收。

20. 第③段加点字“完全” 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答案】18. (1). (1) 对象: 法国解决塑料制品污染的方法( 措施)(2). (2) 主要方法: 列数字(3). (3) 顺序: 逻辑顺序19. D
20. 不可以删去。

“还不能完全取代” 表示现在可生物降解塑料已经部分取代了普通塑料, 如果删去了“完全” 二字, 即变成了表示全部肯定意义的“不能取代”, 这样显然不符合下文内容和客观实际, 所以不能删去; 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作引用、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做假设、引资料等。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对象:法国解决塑料制品污染的方法。

说明方法:列数字;顺序:逻辑顺序。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项,本文不是“事物说明文”;B项,应放入甲处;C项,有关法国的陈述错误。

故选D。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

(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严密而又不乏生动。

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

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具体的分析与说明。

不可以删去。

“还不能完全取代”表示现在可生物降解塑料已经部分取代了普通塑料,如果删去了“完全”二字,即变成了表示全部肯定意义的“不能取代”,这样显然不符合下文内容和现实实际。

阅读理解
苇花如雪查干
①家乡有苇湖,规模可观,风来摆动出一片风景。

我们称其为:胡鲁斯台淖尔。

胡鲁斯台,蒙古语:芦苇。

淖尔:湖泊。

那时的家乡,生态环境可圈可点,不仅有河水精神着,有湿地兴旺着,还有星罗棋布的水泡子镶嵌在那里。

水生植物,到处游动,而且葳蕤。

其中芦苇是我最喜爱的一种禾草。

一打春,它便急着往上蹿,头尖尖的,像箭镞。

由浅黄变浓绿,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有点魔幻意味。

②芦苇入诗,自古有之。

最早见于《诗经•秦风•蒹葭》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