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的国际化阐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冈石窟的国际化阐释
◇何 洁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冈石窟考察调研指导工作。

在参观云冈石窟的雕塑和壁画后,习近平总书记向工作人员询问石窟的开凿历史、艺术风格和文物保护等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
第一位。

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冈石窟的历史地位、文化价
值和在民族交流融合中的重要性作出了深刻阐释,也为云冈学的学科建设、云冈文化的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东西绵延1公里,所开凿的现已编号的大窟合计45个,大小窟
龛252个,各类佛教神谱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

云冈石窟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云冈石窟不仅承载着三晋文化和黄河文化,还汇集着雕塑艺术,见证了中华文明。

它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文化、是一部民族历史,还是5世纪中叶北魏王朝宗教思想文化运动的创举,永恒独特的民族历史记忆和文化审美符号,更是拓跋鲜卑人举族迁徙、游牧天地、建立王朝、彰显文化、融入中华的文明创造,成为了人类佛教石窟艺术史上从未有过的巅峰。

云冈石窟是各大石窟中最具观赏性的。

云冈石窟的石雕从窟内延伸到窟外,色彩艳丽,精美绝伦,保存完好。

当时的北魏统治者对外来文化有很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包容性。

因此,云冈石窟便成为了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将云冈石窟与国际化相结合,是创新文旅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的重要媒介。

云冈石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实物见证,不论是从历史维度还是从世界高度,云冈文化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在国际大背景下研究云冈文化,采用国际化视野推进云冈文化发展,方能使得云冈文化研究推陈出新。

云冈学所研究的不能局限于云冈石窟的一公里范围内,而应该是世界性质的。

研究者需要不断加强国际化交流合作,走出中国,去中亚、南亚地区的相关国家考察佛教历史文化和佛教石窟遗迹,获取最真实的一手资料。

在对云冈石窟发掘和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助力共建“一带一路”。

综上所述,云冈石窟的国际化阐释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还有助于扩大中国在世界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云冈石窟的价值定位
(一)云冈石窟的历史价值定位
从历史维度上讲,北魏王朝平城时期的每一位皇帝都与石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都曾为云冈石窟的建造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具体而言,最早开凿的昙曜五窟五尊佛像气势磅礴,雕刻出北魏五位帝王的形象,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风情,体现了政教合一的王朝盛景。

第20窟雕刻的主尊大坐佛像就是北魏王朝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纪念像、象征像、祈福像。

第19窟的主尊大坐佛像是道武帝儿子明元帝拓跋嗣的纪念像、象征像、祈福像。

第18窟主尊立式千佛袈裟大佛像是明元帝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纪念像、象征像、祈福像。

第17窟交脚坐式菩萨像则是太武帝的儿子,还没有即位就已去世的景穆帝拓跋晃的纪念像、象征像、祈福像。

第16窟主尊立式大佛像是恢复佛教信仰,决定开窟造像的文成帝拓跋濬的纪念像、象征像、祈福像。

五窟五帝的象征和对应,尽管学术界
还有争议,但由此观之,昙曜五大窟中的五大像就是一部一脉相承、完整有序的北魏帝王佛格摹写。

云冈石窟中期还广泛雕刻有“二佛并坐像”,晚期大量出现为祖先、为亲人凿刻的祈福像。

由此可见,云冈石窟是一幅反映当时鲜卑民族政治、经济、宗教、民生的历史画卷和北魏王朝皇帝人格佛化的石刻纪念。

(二)云冈石窟的世界价值
从世界价值上讲,云冈石窟代表着世界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

它记录了中国佛教艺术汲取中亚及印度佛教艺术后的发展进程,展示了佛教造像中国化的过程,反映了多种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的融合。

云冈石窟第五窟位于石窟的中部,与第六窟组成一组双窟。

窟分前室和后室,其中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高17米,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佛像。

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所展现出的中国式风格与元素,反映出西方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作为石刻艺术的典范,云冈石窟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放眼世界,日本和朝鲜等国家的石窟造型也受云冈石窟影响。

云冈石窟与国际化的关系分析
(一)云冈学学科的国际构建
近年来,全国文物系统深入分析云冈学学科建设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搭建起了以探索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理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世界意义为研究目标的云冈学学科体系。

云冈学学科建设实现高标准起步,科技平台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云冈石窟综合保护能力持续提升。

下一步,应持续加强机制创新,强化“平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持续加强云冈学学科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云冈石窟是对外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对坚定民族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要进一步明确云冈学学科建设的目标与交叉学科性质,丰富完善学科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加快构建考古学、文物保护与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医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云冈学学
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科学谋划云冈学学科建设发展的战略思路和目标任务,扎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推出一批云
冈学学科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扩大中华
文化影响力,开创文明交流互鉴新局面,创立人类文明新形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云冈石窟的国际化是未来方向
作为国际交往的重要载体,多种文明的交流融合在云冈石窟和云冈文献中均得到充分验证。

博大精深的云冈文化是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果。

国外专家参与云冈石窟的保护,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

文化产品是文化的重要承载和表现形式。

通过打造优质的国际文化产品来助推云冈学发展,树立云冈文化品牌,是进一步扩大云冈文化影响力的关键。

云冈石窟未来的国际化研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20世纪80年代,云冈石窟在文物保护上有很多国际化合作,但在云冈学的学科建设方面,还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

云冈研究院一向秉持“开门办院”的原则,但要真正下决心“开门”和“开好门”,并非易事。

部分云冈文化研究者可能有顾虑,怕独家资料流传出去。

其实,国际化合作是双向的,应该双方都把门打开。

如今,云冈石窟如同一位老人,不再有昔日的挺拔和硬朗。

如何让云冈石窟能够既健康又有尊严地活下去,充分发挥其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摆在云冈文化研究者面前的难题。

对于云冈石窟,国际化必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应该通过多方努力,激发起全世界研究者对云冈石窟的研究兴趣,让更多的研究者愿意了解云冈石窟,愿意传播云冈石窟文化。

山西省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必然是助推云冈文化走向国际的巨大优势。

展望未来,云冈人要充分挖掘厚重的云冈文化,传播边塞文化魅力,放眼世界,打造好山西旅游发展、云冈文化传播的金名片。

云冈石窟的发展困境
云冈石窟开凿时间早,开凿持续时间长。

其石窟佛像造型类型丰富,内涵深厚,极具历史文化价值,是山西省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云冈石窟在历史进程中经历了诸多天灾人祸。

为此,文物保护部门投入了大量资金,实施云冈石窟保护工程。

近年来,云冈石窟经过多次系统修缮,生命力得以延续。

然而,保护并非一劳永逸,需要一代代云冈人久久为功。

众所周知,山西是煤炭资源大省,石窟周边1公里内有储煤厂。

受到污染的水,通过大气降水的循环路径,由石窟顶部或后壁渗入洞窟内部,致使石窟严重风化。

云冈石窟作为犍陀罗风格雕刻艺术的典范,在世界石窟造像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对于云冈石窟的研究应该是国际性的。

眼下,云冈研究院在拓展“朋友圈”,提升影响力、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积极提升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但文化输出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范围还不够广泛。

原因是
什么?就是大多数输出依然把目标放在国内,而非国际。

国际传播观念和叙事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云冈故事的吸引力、感召力还不够。

在传播云冈文化的叙事表达上,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传者中心”思维,使用的也并非生活化的表达。

只有同时适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产品,文化附加值才会高,文化影响力才会大。

因此,站在国际视角来阐释云冈文化,就显得尤为必要。

云冈石窟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云冈石窟的美在于其观赏性,更在于其蕴含的文化价值。

所谓文化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以物质的具象或者精神的抽象去展示人类文明逐步进化的过程。

云冈石窟是北魏兴盛时期文化、政治、宗教的见证,使后人能够通过历史遗存去推测已灭亡的民族在其兴盛时期的生活情景和精神面貌。

就目前而言,云冈石窟的考古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宗教价值、美学价值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索、挖掘。

(一)云冈走向世界和世界走进云冈
2020年6月12日起,由浙江大学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的全球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亮相。

这座可移动的云冈石窟音乐窟前殿高9米、宽11米,重量不足5吨,与云冈石窟音乐窟本身的重量有着巨大的差别。

此外,快速成型打印技术复制的洞窟实现了积木式拆装,5辆集装箱车就可以运输,一周就可以完成组装。

相较于2019年复制成功的第3窟,实现了技术的进一步革新。

自此,云冈石窟离开了山西大同武周山,“平移”到浙江大学,开启了云冈石窟世界巡展的新征程。

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了让文物活起来、走起来、动起来的美好愿景。

云冈石窟启示我们,进一步去深刻认识云冈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开展国际化合作,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

要积极邀请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年轻人来云冈石窟学习、工作。

进一步提升云冈文化的国际传播力,需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优势。

主流媒体是争取国际话语
权和实现云冈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之一。

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出现,呼唤着传播载体和技术的革
新。

要加快推动云冈文化与主流媒体的交
流融合步伐,传播有国际影响力的主流声音,构建内外联动的宣传格局。

加强和其他国家及地区主流媒体的合作交流,依托国际传播平台开展更深层次的对外宣传。

同时,我们也要选派年轻的云冈学学科研究人员到世界各国去学习,多措并举促进云冈文化多层次、立体化传播。

牢固树立“云冈在中国,云冈学在世界”的理念,充分展现云冈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风采。

要采取国际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在日常交流、庆典仪式、展览赛事中润物细无声地传播云冈价值观念,将富有时代意蕴的云冈文化推向国际舞台。

(二)开放的态度和国际的视野
在国际化大背景下,以开放的态度打造本国文化品牌,继而推进本国文化品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是云冈人的不懈追求。

2009年4月10日,由大同市委、市政府精心打造的原创大型音乐剧《天下云冈》正式上演。

该剧生动讲述了北魏从民族初创、定都大同到极盛时期的光辉历程,是一部民族成长的史诗。

该剧最终走向中国国家大剧院,向国人和世界展示北魏的文明。

目前,为充分挖掘云冈石窟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弘扬传承云冈文化,云冈石窟工作人员精心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洞窟向中外游客开放,使游客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观赏到云冈石窟的精华所在。

与此同时,云冈研究院还致力于数字化建设,成立了云冈数字中心,使云冈石窟正式进入数字化时代,通过数字技术使石窟文化艺术走出大同、走向世界。

利用快速成型打印技术成功复制出云冈石窟的第3窟、第12窟和第18窟。

采用实景复制技术实时监测云冈石窟风化的速度,同步建立云冈石窟数字档案。

即便云冈石窟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也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实景复制技术进行修复与重建。

2023年8月,由云冈研究院与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委会、中国测绘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大同市文物局联合主办,主题为“携手构建文化遗产开放数据,大力促进数字人文研究”的云冈文化遗产智慧数据与数字人文研究论坛在大同成功举办。

论坛研究成果表明,云冈研究的数字化发展在不断提速,数字技术在持续创新。

对于不可再生的文物遗存来说,文物的数字化建设是基础性工作,可以实现文
化资源永久保存,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云冈石窟已完成一半洞窟毫米级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预计在2031年实现云
冈数字化全面覆盖。

应用国际化的视野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和云冈学实践基地,为云冈学研究提供平台,积极鼓励全世界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主动参与云冈学学科建设,持续扩大云冈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特色定位传承和讲好云冈故事
大同市委、市政府对于云冈文化有着精准的定位,紧紧抓住了城市文化艺术的特点,启动了“新云冈计划”,努力打造品牌形象,塑造中国雕塑之都。

从《中国大同雕塑全集》到大同国际雕塑艺术节;从城市雕塑公园到大同大学的雕塑学院等,大同人正在努力追求实现“唯一与多元的统一、独特与丰富的统一、地域与国际的统一、传统与现代的统一”的愿景。

如今是信息化的时代,年轻一代广泛接触到各种外来文化,容易被新潮流行的文化吸引。

在某种程度上,本民族的文化却居于弱势地位。

发掘好、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让后代从历史文化中得到教育和思想的启迪。

让他们自觉主动地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从而去创造新的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传承的核心要义。

通过在大同大学成立雕塑学院,培养一批批高素质、有能力的石窟造像艺术专门人才,是云冈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与此同时,学生们可以从石窟造像中学到丰富的政治、历史、社会、民俗风情、宗教等知识,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审美情趣。

云冈研究院应继续扩大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度交流合作,共同探索云冈石窟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借鉴国内外成熟的保护和管理经验,使云冈文化研究不仅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并逐步实现与国际的接轨。

讲好云冈故事,无论是从历史遗存的角度还是从现代开拓的角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云冈文化蕴含着在艰难困苦中勇于创造,并有所作为的精神力量,有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云冈文化是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受外来文明成果的博大胸怀,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云冈文化追求美并创造美,是一种陶冶心性的精神力量。

云冈文化凝结着团结奋进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更是一种至真至善的境界。

(四)保护文化遗产和彰显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和替代的宝贵资源,在发展和创新的同时要始终把保护放在首位。

发展的前提是保护,要让人们在观赏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进而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

为深入挖掘云冈石窟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同市出台了《关于加强云冈文化遗产保护和创建云冈学的实施意见》,重点实施了文物保护、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文旅融合五大工程。

大同市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深入挖掘云冈石窟的丰富内涵,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云冈的时代答卷。

一直以来,云冈石窟始终遵循文物保护的基本要义,积极采取多种保护措施。

通过加固工程,及时抢救了许多洞窟。

这些保护措施都体现了“不改变原状”的文物保护原则,真正做到了对洞窟的完整保护,让云冈石窟能够“延年益寿”。

当前的云冈文化研究要在考古学、历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中国古代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研究,使云冈文化更加完整、丰盈。

云冈石窟不仅仅是大同市的标志,还是山西省的文化标志,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从云冈石窟所展现出的民族历史文化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民族交流融合是一脉相承的。

这证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云冈石窟将中华民族沉稳大气、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云冈石窟近70年的开凿历史和建设过程也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毅力。

从这个角度上讲,云冈石窟是文化传统与民族
精神的凝练,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一代代云冈人在国家文物保护方针的指引下,以保护传承云冈文化的高度自觉,用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永不退缩的心,使这一古老文化遗产在国际上重新焕发光彩。

在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云冈石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形成的石窟造像艺术宝库,是劳动人民创造史、民族融合发展史和中华文明演进史的见证。

我们要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文物活化利用的有效途径,让云冈石窟走向世界大舞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焕发出蓬勃生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