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
害的影响15
第一篇: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5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旨在学习日常生产、生活中人类经常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形成机制、发生原理及对人类活动的危害。

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着眼,目的是更有救地防灾、减灾,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种资料,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探究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利用媒体资料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辩证的看待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2.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

五、教学难点:
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具: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前一节我们学习了自然灾害都有各自的形成原因与地域分布规律。

这一节我们将学习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都有哪些影响。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生态建设:
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例如,修建水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局部地区的水循环,减轻早涝灾害的发生;植树1 造林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合作探究】图l、28 某河流修建水可前后径流量的变化
【教师总结】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修建水库能够在汛期削减洪峰,枯水期补充河流水量,起到调节径流年内分配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强度。

2、生态破坏: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例如,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造成水上流失和风蚀沙化,就会使洪水和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由此诱发地震或塌方;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酸雨、赤潮等。

说明:人类活动很难改变致灾因子的风险程度,但是人类可以增加对致灾因子风险的认识,进行一定的预测,也是有利于防灾减灾的。

【合作探究】阅读:
通过对材料的阅读,认识到:虽然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等具有随机性,人类还无法控制,但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具有自身的规律,理论上是可以认知和预测的。

准确认识灾害的前兆,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可以大大减轻灾害程度。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合作探究】案例①通过案例学习,理解以下内容:
【教师总结】提高自身的灾前防范意识、掌握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能够减小自身的易损程度,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中的人员伤亡,这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减灾手段。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灾害中的易损性不同,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方式有可能改变灾情。

【合作探究】图1、29深圳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洪水的影响
【教师总结】根据图例,该流域从1980年到2000年间,大面积的耕地、林地、灌草地转变为城镇用地,而且城镇用地建筑密度加大。

同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对应区域的洪水流量明显增大,而林地保留较好的西部地区洪水流量则无大的变化。

可以看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洪水流量大小的区别,即随着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直接导致洪水径流的增加,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合作探究】案例②通过对案例②的阅读学习,了解:
【教师总结】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灾情。

说明,工程措施对于受灾体易损性的改变作用明显,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之一。

综上所述:人类活动可能增加或减少受灾体的易损性,进而改变灾情大小。

人类活动对灾情具有“放大”或“缩小的作用。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一般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缩小”灾害影响。

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动荡、人心失稳的地区,往往减灾不力,“放大”灾害效应,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天灾人祸并行,引起巨大灾难。

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合作探究】图1、30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机制
【教师总结】通过图示说明: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

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

【合作探究】思考:为什么说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作用? 【教师总结】可以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

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田还江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时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灾变”。

2、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3、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在扩大。

【合作探究】图1、32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通过图1、32,了解:
【教师总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增加,受灾体特征、灾情水平、减灾能力随之改变;而灾情大小决定于灾种(灾强)、受灾体、减灾能力的变化;因而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成灾特点是不同的。

【合作探究】思考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人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 【教师总结】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

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

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

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

到工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

【合作探究】课下活动:配合“世界防灾日”,出一期板报。

(提示: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69页的阅读材料“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向学生介绍过去几年减灾日的主题及其内涵,要求每个学生围绕主题写出个人对于自然灾害及减灾主题的认识、理解,挑选好的短文,出一期板报。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一节至此已全部学完了,希望通过本节的学习,大家能够科学的看待各种自然灾害,既看到不利的方面,也看到有利的方面,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发展观。

第二篇:1.3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案(定稿)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 1.3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教案
【导入】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准,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包括农,林,渔,牧,矿,工,商,交通,观光和各种工程建设等等.对生物圈和生态系改造有时也会超过了自然生物作用规模.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上一项巨大的营力,迅速而剧烈地改变着自然界,反过来又影响到自身.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如,人类过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森林锐减、草原退化,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重了自然灾害的频发。

1.土壤侵蚀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点拨】其产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主要是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滥采滥伐,造成地表植被严重破坏,使得原有植物根系固土作用大大降低,加速了地表土壤的流失。

阅读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明确以下几点①水土流失的原因②水土流失的危害(2)土壤侵蚀的后果
【点拨】侵蚀区,耕作层流失,保水、蓄水能力降低,干旱时加剧干旱,暴雨时易形成山洪;沟谷侵蚀的发展,诱发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在下游地区,由于泥沙淤积,使河床抬高,湖泊淤浅,航道的行洪能力、湖泊的调蓄能力降低,增加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

2.荒漠化的原因及后果
【点拨】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牧业减产。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阅读20世纪中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明确各事件主要的污染物及造成的危害 1.全球变暖
(1)气候变暖的原因
(2)全球变暖带来的主要影响和危害
【点拨】一是造成海平面的上升;二是加剧洪涝、干旱和其他气
象灾害;三是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四是影响人类健康。

(3)全球变暖对我国的影响
【点拨】总体上我国的气候变暖趋势冬季强于夏季;在北部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在长江、黄河流域,洪水爆发的频率将会增加;在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将更加频繁。

2.臭氧层破坏(1)原因
【点拨】人类排放大量的氟利昂等(2)危害
第三篇: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说课稿
时间:20xx年4月23日星期五(第八周)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下午要上选修5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本节准备用1课时的时间讲完。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以下分析:
一、分析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高二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中的内容,在学习了前两节自然灾害概念、特点和分布规律后,这一节主要学习《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本节内容是探讨人类生活中不合理的生产生活会诱发自然灾害和现代生活中人类如何缓解自然灾害。

本节是对第一章知识的升华,让学生明白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也有影响,同时对今后学习第三章《防灾与减灾》有重要影响。

所以学好本节,能为今后生活中的防灾和减灾打好基础。

2、本节的难点、重点知识
(1)人类活动不当会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或加重;
(2)人类可以采取措施预防和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3)引发自然灾害的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二、分析教学目标
在进行素质教学的同时,我们的学生还面临高考。

因此,我着重从知识、能力和思想上三个方面培养学生。

1.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人为原因是怎样引发自然灾害的;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
(3)认识到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能更好的防治自然灾害。

结合身边的生活事例来观察、分析,丰富地理知识,为考试做准备。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因此制定了目标2: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通过具体案例的解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保护环境的意识,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利用辩证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各学科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三、分析学生
高二文科学生好学心强,善于思考,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强,地理基础知识相对丰富;这些特征非常有利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分析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图导图解法、材料分析法
这节课涉及的图、材料较多,许多地理知识都通过图、材料来表达。

通过导图解法、材料分析法既可以引导学生从图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掌握新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分析学法
1、导学法
2、探究式学习法为主
六、分析教学过程
(一)本节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本节首先回忆知识点引出人类研究自然灾害的好处,运用辩证关系点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诱发自然灾害。

展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利和弊;
2.运用实例说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诱发自然灾害的产生,并点出不合理人类活动诱发灾害的防治措施;
3.用图片说明,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不能避免,但是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可以采取措施在一定的程度上预防灾害的发生和降低灾害的损失,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之一。

新课教学活动完成后进行教学小结,并通过知识网络让学生分析人类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
(四)、作业布置
课后理解记忆本节知识体系
七、小结
本节教学任务的创新之处:以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为主线、以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为模式,通过导学法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掌握、理解新知识,教学过程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能自觉参与教学,并在观察、思考、讨论中总结规律,培养思维能力;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知识、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得到和谐地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体现,为学生今后学习进一步地理知识奠定了基础和树立了信心。

第四篇:人类破坏环境造成哪些自然灾害
人类破坏环境造成哪些自然灾害?
根据孕育环境不同可以分为: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地质灾害主要包括:火山爆发,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等
水文灾害主要包括:洪涝和风暴潮
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干旱台风,寒潮等
生物灾害主要包括:蝗灾,鼠患,以及生物入侵等
危害的形式包括三种:一.人员伤亡,二.财产损失,三.环境破坏.
第五篇: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课程标准: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

知识与技能:认识洪水的概念,区别洪水和洪灾;
结合我国发生洪水和洪灾的实际事例,了解洪灾形成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理解洪灾防治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能以洪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总结归纳
教学重难点:洪灾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如果说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与能量我们把它称为自然资源,那么什么又是自然灾害呢?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啊?
学生举例:(出现问题:有的同学在这时就混销了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待在后面解决!)
一、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分类(板书)
1.含义:是指自然界发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基本属性
自然属性:自然界发生的社会属性:对人类构成危害
2.自然灾害按成因的分类:
(1)气象灾害:暴雨、洪水、干旱、冷冻害、浓雾、沙尘暴等
(2)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塌陷等
(3)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草害等
(5)宇宙灾害:宇宙有害射线、磁暴等
(6)人为自然灾害:人为影响所产生的但却表现为自然属性的灾害,如过量采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陷等过渡:洪灾是影响我国乃至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请大家看图4-2-1
二.教材案例————洪灾(板书)
1.什么是洪灾?
洪水: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出现象的统称
洪灾: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胡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就形成洪灾
2.洪灾会造成哪些危害?
直接危害: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造成工业、农业的损失,以及人畜的伤亡,有时甚至会引起文艺瘟疫和传染病。

间接危害:供水、电力、交通等的中断。

过度:洪灾无论是对我们的国民经济还是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那么洪灾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这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三、洪形成的原因(板书)
(板书)洪灾形成的基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危害
师:同学们是不是有洪水就一定会产生洪灾呢?
学生回答:
师:当然不是,若发生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没有人类的活动,就不会造成洪灾;而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并且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危害也就形成了洪灾。

因此洪灾的形成必须具备连个基本的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危害
师:请大家阅读教材试着分析洪水形成的原因?
(1)洪水形成的原因:
天气、气象原因:强降雨,大量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自然原因:地质作用堵塞河道(滑坡和泥石流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
人为原因:(堤坝决口)
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有关
汇水速度 > 排水速度=洪水
(2)影响流域汇水速度的因素:
地面坡度:地面坡度越大汇水速度越快
土壤含水率:土壤含水率越高汇水速度越快
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越低汇水速度越快
(4)、影响河道排水速度的因素
河谷的顺直程度;纵向坡度越大河道排水速度越大
(5)洪水危害大小的因素:
灾区人口:人口越多,致灾的可能性越大
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损失越惨重
承转:洪水除了引起洪灾之外还会引发其他一些灾害,下面我们来了解另一种自然灾害泥石流
三、泥石流
(板书)
过渡:有史以来,人类就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下生活。

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惨重的损失,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灾害防御,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减灾就意味着发展,在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以减灾求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4.洪灾的防治措施(板书)
(1)工程措施:
兴建水库,退耕还湖
修筑堤坝,防止洪水蔓延
疏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
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
(2)非工程措施:
减灾教育: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建立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将建在放在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
建立洪水灾害应急系统:灾害过程中应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突出以人为本,尽可能降低灾害性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

洪水灾害保险与基金:抗灾、救灾、安置灾民、恢复生产,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灾害保险能够为灾区提供相应的资金用于上诉建设。

减灾规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社会的进步
减灾立法:严格控制滥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拓展提问:1.我国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和1954年相比,水量要小、水位要低,却多次决口、隐患叠出?
2.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多次决口、隐患叠出,为什么没有象1954年那样死亡
3.3万人之多?
3.简述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
学生讨论总结回答
教师总结:
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
1.降水集中程度高,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左右。

2.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年际变化大。

3.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围湖造田水土流失加剧,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排水能力减弱。

4.大量河道、湖泊被淤积、被填填,缺乏蓄洪、泄洪场所。

5.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

说课稿
一、课题名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二、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材分析:洪水的成因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教学中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分析洪水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知识窗介绍了泥石流的特点、危害、发生机制和区域,通过分析讨论可让学生明确不同的自然灾害其诱发机制是不同的,同时也让学生理解自然灾害之间存在关联性,懂得在生产中要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最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