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关节“老”毛病)骨关节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一步、痛一下!甚至不走都痛。”
“蹲下,站不起来。”
……
在中国,有5000万老人饱受骨性关节炎之苦。
简单而言,骨性关节炎,是因关节老化而导致的“老”毛病,因而又被称为“下半生疾病”。这个“老”毛病,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大麻烦。
早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将骨性关节炎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其余两种,是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但如果你以为,骨性关节炎跟头发变白、肌肤老化一样不可避免,医生也拿它没办法,只能听之任之,那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身受骨性关节炎折磨的你,完全不必整天与疼痛为伍,更无需再忍受痛苦!
关节“老”毛病
一份沉甸甸的指南
2008年3月中旬,广州南方医院的骨科医生罗吉伟,参加了一场学术演讲比赛。为了此次比赛,他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准备幻灯片和演讲稿。
他的对手有5位,都是广州的医生同行。他们的演讲,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骨性关节炎诊疗指南(2007版)》(以下简称《指南》)。
除广州外,国内其他十几个城市,都进行了同样的学术演讲赛,从2008年2月起,一直延续至奥运会前夕。
由中华骨科学会主办的这场声势浩大的巡回演讲赛,主要的目的,是想通过这种形式,向全国各地的医生,推广宣教于去年10月颁布的《指南》。
《指南》并不是一本大部头的书,仅仅只有8页纸,但却份量极重,可以说是一份沉甸甸的指南。
之所以说其“沉甸甸”,首先是参与指南制订的专家阵容极其强大:50位全国专家小组成员,其中包括4名院士、10位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现任或原任主任/副主任委员;27个省(直辖市)的骨科、风湿科、麻醉科及消化科的专家参与讨论。为了编制《指南》,共召开了6次专家高峰会。
不过,更重要的是,这份《指南》,给人数不少于七八千万的骨性关节炎病人(其中60岁以上的病人,超过5000万)的诊治,指明了统一而正确的方向。
据廖威明(广东省骨科学会常委、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学会常委、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关节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介绍,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很高,从老年起,更是像坐火箭般,往上窜升:在40~60岁人群的发病率为10%~17%;60岁以上的人群,激增至50%;70岁以上,则高达70%。也就是说,每10个70岁以上老人,就有7个饱受骨性关节炎之苦。
虽然未能在演讲比赛中获胜,但罗吉胜医生仍觉得很有收获。“骨性关节炎的规范诊疗,一直以来,即使是像我这样的专科医生,也不敢说自己很清楚。”有8年骨科专业经验的他坦言。
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让他对骨性关节炎的诊治,有了更透彻的了解。与他有同样收获
的,是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现场“观战”的医生们。
一切从软骨开始
听闻王阿姨被医生诊断为“关节炎”,亲友们的第一反应,都是问“风湿,还是类风湿?”
65岁的王阿姨不知道该怎么答,因为诊断书上写的,即不是“风湿性关节炎”,也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而是“骨性关节炎”。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关节炎就是一种病,并无分类。充其量,可能分有“风湿”或“类风湿”两种。不仅普通百姓,很多基层医生亦是如此认为。
实际上,我们平时所说的关节炎,是一个很泛泛的说法。关节炎,其实包括很多内容,最常见的有3种,分别是炎症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
炎症性关节炎主要是由于人的免疫系统发生问题导致的关节炎,代表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感染性关节炎是由于细菌性炎症等引起的关节的化脓性感染。
第三种关节炎是退行性关节炎,这也即是骨性关节炎的另一种“称号”。
所谓“退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退化”,也可解释为“老化”。骨性关节炎,简而言之,是由于关节“老化”导致的毛病。
从字面上理解,很多人会以为骨性关节炎,是因为“骨头”出了问题。
可事实是,“最初是软骨出了毛病,骨关节炎是痛在关节,根在软骨!”廖威明教授指出。
人体的关节处都有一层光滑的、薄薄的釉白色软骨。它像个有缓冲功能的软垫子,对关节起着减压、防震等保护作用。
然而,像衣服穿久了要破损一样,关节软骨用久了也会磨耗。随着人一天天变老,这块“垫子”会慢慢损毁。
渐渐地,软骨下的骨端便暴露了出来,骨端相互摩擦,造成骨质增厚、畸形,骨刺形成。于是,关节就出现持续性隐痛,在活动时加剧,休息后好转。
而且,软骨磨损时会产生软骨屑,引发造成肿、热、痛的炎症反应。
此时,病人若去拍X光片,就会发现有“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骨刺)”这三大表现。
病人常常纳闷,为什么有的医生说我的关节退化,又有的医生说是关节磨损,也有医生说是关节长骨刺,或说是关节腔变窄,众说纷纭,病人听得一头雾水。
医生们所说的,都是一回事,都是骨性关节炎的表现。
“骨质增生、骨刺,都是人们对骨关节炎的不规范的俗称。”古洁若(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博士生导师)说。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骨质增生、骨刺是通过拍X光片,所观察到的骨关节炎的一种表现。影像科的医生,亦会在检查报告上这样写。
“其实医学上并没有骨质增生这种病。”古洁若笑着说。
廖威明教授则提醒,不能将骨质增生、骨刺与骨性关节炎简单地划上等号,因为“诊断骨性关节炎,需要符合两方面的条件,包括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
有骨质增生并不表明有骨关节炎的存在,因为有些骨质增生并没有伴随什么症状。
“骨关节炎患者通常有骨质增生存在”,这是对的,但反之推断“骨质增生就是骨关节炎”,则不能成立。
长了骨刺是否出现症状,主要看有没有炎症。只有出现炎症时,才会产生疼痛。
如果骨刺很大,却没有碰上敏感的组织、神经和血管,就不会产生疼痛。所以骨刺大未必就更痛,而骨刺小,却可能疼得厉害。
尽管骨性关节性是一种关节“老”毛病,但是,“骨性关节炎不完全是老人家专利。”古洁若提醒。
过度使用、受伤,肥胖、慢性病、体质虚弱或缺乏运动、基因遗传等,会让关节软骨磨损时间表提前,使人未老关节先衰。
像美国篮球巨星乔丹,靠球技赚尽荣华富贵,附带收获是骨性关节炎提早在40岁报到。
“有些病人,20、30多岁,就开始出现骨关节的老化了。”古洁若说出她的观察。
骨性关节炎“最好的处方”
骨性关节炎可能会侵犯身体的任何关节,常发生在膝关节、髋关节(大腿与盆骨相接的关节)、颈椎、腰椎等支撑全身重量的部位。
而其中,在临床上,医生们最常面对的,以膝关节居首,髋关节次之。这两个下肢关节的病变,让病人的行动变得痛苦。
要减轻或消除疼痛,《指南》给出的总治疗原则是非药物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必要时手术治疗。
不论病情轻重,非药物治疗是最基本的治疗,而对于症状不重的病人,更是首选治疗方式(也就是说可以不需药物),有人称之为对骨性关节炎“最好的处方”。
如同机器用久了,零件会磨损会故障。人老了,关节也会因过度使用而老化。不过,如果懂得保养,还可以延长使用期限。而非药物治疗,就如同对关节的“保养措施”。
古洁若常会对她的病人建议“关节要省着点用”,这可以说是对非药物治疗的总体概括。
“关节‘保养’要越早越好。”徐栋华(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则提醒。
可是,起病之初,病人只在某种情况(如运动后)下,才会觉得疼痛难受,时好时坏,因此常常忽视了早期的症状,一点也不在意,直到痛到走不动了,日常生活起居有问题了,才看医生。这时通常有些迟了,“保养”再得当,也效果有限。
大体而言,非药物治疗,包括运动、生活注意事项、理疗三项。
运动,关节不能承受之重?
对于运动,病人们往往存在截然相反的态度。
有的病人因为关节疼痛,同时担心活动会磨坏已经有损伤的关节,采取了少动,甚至长时间卧床的对策。
有些患者认为,就要多活动才能把僵硬的关节活动开,于是咬着牙运动,更有甚者越疼越锻炼。
在徐栋华看来,这两种态度均不可取,“骨关节炎病人需要运动,但应当适当。”
运动可以使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韧带强壮有弹性,支撑、维持关节稳定的力量。长期卧床不动,肌肉力量会以每天3%的速度削弱;不运动肌肉关节愈僵硬,愈容易生锈。
而且,关节中的软骨,本身并无血管,它是借助运动而获得滑膜液(即关节液)的润滑及营养,所以适度的运动是不可或缺的。
那怎样的运动,才算适当?
“适当”有两重含义:一是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二是要有适当的运动量。
不论是哪种运动方式,过犹不及。把握适当的运动量,徐栋华认为标准是:以休息两个小时后不觉得过分疲累,或者第二天醒来不会出现肿胀、疼痛视为合适。
哪怎样的运动方式才算恰当?古洁若教授给出了判断标准:能让关节在减轻负重的状态下活动。
她同时强调,不同的关节疾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性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让我们以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