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线索及其展开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的线索及其展开技巧
一、线索的类型及应用
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时间线索,如《回忆我的母亲》;空间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空线索,如《故乡》;人物线索,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事情线索,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事物线索,如《记一辆纺车》;景物线索,如《白杨礼赞》;情感线索,如《荔枝蜜》;问题线索,如《驿路梨花》;等等。

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常常把只有一条线索的文章,称为单线;把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文章,称为复线。

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文章中,主要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叫做主线,其余叫副线。

还有明线和暗线之分,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明线是以时间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东京——仙台——离开仙台;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线索在文中的体现,多半在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同时把握文章的气势、整体脉络和倾向,则是把握线索的关键。

请看例文:
牛肉馅饼
李骏伯
早上母亲因事忙,叫我到巷口买几个馅饼充作早餐,我来到那馅饼摊前,只见各式的馅饼琳琅满目,但我猛然一瞥,看到一个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牛肉馅饼;我毫不犹豫,立即付钱买了它。

我细细咀嚼着里面还温热的馅饼,肉香顿时笼罩全室,让那火烫的肉汁刺激我的味觉,也触动着我儿时的回忆:记得馅饼是外婆的拿
手名菜,从馅儿到皮儿、汁儿,无一不细嫩鲜美,尤其是牛肉馅饼,只要闻到这馅饼的香味,没有人不垂涎三尺,吃完后,还有齿间留香的感觉。

在那段甜美的日子里,牛肉馅饼成为我餐餐必吃的佳肴。

甜美的日子?是的!它就是我美丽又快乐的童年。

在我三五岁时,我是寄居在外婆家的,父母因为工作关系,每个礼拜只能来看我一次,那时因为我不常和父母见面,也不习惯离开父母那么久,于是我日夜哭闹不休。

有一次正当我又在嚎啕大哭时,外婆着急地说:“哭猫儿,我就是你妈妈,别怕我呀!”那时外婆的眼眶上已有两个疲倦的黑眼圈,那是因为我闹得她日夜不宁的缘故。

但我还是过了好一阵子才能适应在外婆家的生活,无形中,“哭猫儿”便逐渐成为外婆叫我的小名了。

那时外婆家没有任何的表兄妹,整幢大房子里就只有我们祖孙三人,虽然我身旁没有同龄的玩伴,但我并不感到孤寂,因为身旁有慈爱的外公和外婆。

外公是个沉静少言的老人,总是喜欢教我念《三字经》、《千字文》,偏偏当时的我是不识一字的大文盲,只好外公念一句,我跟着念一句,当外公念到《三字经》中的“苟不教,性乃迁”时,我觉得十二万分的疑惑,终于忍不住问外公:“狗不叫,那猫叫不叫?”差点没把外公笑得岔气呢!只好逐步为我解说词句中的意义,才使我恍然大悟,这是我一生中最早接触中国文学的一刻。

那时,外公也弹得一手好琴,他老人家不时地弹奏几首乡土小调,借以自娱娱人,看着外公灵巧的手飞跃在“黑牙齿和白牙齿”上,我十分羡慕,推想后来能对钢琴发生兴趣,完全是受外公之赐。

外婆的手艺好,那是左邻右舍皆知的事,而在这之中,又以牛肉馅饼最拿手。

这馅饼是外婆亲自和面、擀皮儿、剁馅儿而制成的。

每次我都央求外婆让我帮她做,但外婆每次都笑着道:“哭猫儿,你会帮倒忙,自己去玩吧。

”有一次在我拼命地撒娇下,外婆终于答应我的请求,于是我在厨房中卖力地帮忙和面,看着外婆纯熟的粉面技巧,
实在令我佩服。

但那白白细细的面粉似乎和我过意不去,一阵鼻痒——哈啾!厨房中一大一小的两个“面粉人”不禁相视而笑。

想着想着,馅饼也只剩下最后一口,它当然及不上外婆的馅饼香嫩好吃,应该找个时间再回去尝尝外婆的手艺了。

例文点评:
如果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也完全可以说,一切“物”语皆情语。

《牛肉馅饼》一文正是如此,看似平平常常的“牛肉馅饼”,却寄寓了作者万般情愫。

从表层看,“牛肉馅饼”是一条叙事的线索,买馅饼,吃馅饼,忆馅饼,写来丝丝入扣,娓娓动听;从深层看,“牛肉馅饼”又是一条抒情的线索,“牛肉馅饼”之所以称为“佳肴”,是因为与作者儿时的一段“甜美的日子”相联系。

这样,“牛肉馅饼”就成了有情之物。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牛肉馅饼”这一线索的处理,不是刻板地拘泥于这一“物”,而是通过“甜美的日子”这一点睛之笔去拓展。

作者写“慈爱”的外公,主要是写外公对“我”文学和音乐上的启蒙和熏陶。

外公教“我”念《三字经》、《千字文》时的趣事,外公弹奏“自娱娱人”的乡土小调时的灵巧指法,使外公的形象跃然纸上。

写外婆则扣住了她“手艺好”。

然而写外婆的“手艺好”只一笔带过,而是巧妙地着重写“我”“央求”外婆同意“我”参与一起做馅饼。

结果一个“哈啾”,两个“面粉人”,充满生活的情趣,紧扣“甜美的日子”。

作者的构思真是巧妙,通过有形的“物”,抒发无形的情。

试想,如果没有“牛肉馅饼”,作者的万般情愫又该如何寄托呢?
总之,写作记叙文时,巧妙确定文章的线索,有利于组织文章内容,形成文章结构,突出文章主题。

二、线索的展开技巧
(一)借助描写加以展开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的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摹写,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描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另一类为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描写的手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以冰心的散文《笑》为例:
线索1:笑
以人的表情“笑”为主要线索,借助人物描写加以展开。

分别描
写了:墙上画中安琪儿的笑,那是圣洁的笑;古道边小男孩的笑,那是天真的笑;海边茅屋老妇人的笑,那是安详的笑。

线索2:雨后——月夜
以“雨后——月夜”的景物作为背景线索:雨声住了——月的清辉;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茅檐下的雨滴——月儿从海面上来了。

将三次“微笑”放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下加以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微笑”给人的慰藉如同雨后的月光,是那样的温馨和甜美。

全文线索清晰,构思精巧,主旨鲜明。

(二)借助联想加以展开
请看例文:
离家时分
吴颢
数十年从戎在外,日渐苍老的母亲,时时让我牵挂。

只要有机会,我就会设法赶回家,陪陪母亲。

可每次团聚,也意味着一次新的分离。

尤其是离家时,母亲为我送行的距离,在一次次缩短。

这让我心中隐隐作痛。

记得23年前第一次探家,临归队时,母亲送我到河边。

那时,公路还没修通,外出要坐船。

待我出门,她跟着。

我走到河边,她也跟
到河边。

我上了船,她想跨上船,伸了脚,又停住了。

船离岸了,母亲满脸是笑地望着我,并没有说话。

船摇出好远了,母亲还站在岸边,向我不得地挥手。

待再次探家,是冬天,家乡已经通车。

车站离家有好几里地。

离家时,母亲帮我拎着提包。

走出屋场,我叫母亲回吧,母亲说,走走。

走到屋后的小路上,我对母亲说,不要送了,天气冷;母亲说,再走走。

直到走出约一里地了,哥哥姐姐都劝,她才住了脚。

然而我一路走去,不时回头,但见在寒冷的北风里,母亲始终站在原地没动。

在母亲身体健康的时候,我对离家的感受,虽然强烈,但并不伤感。

直到有一天,似乎在突然间发现母亲衰老了,便有了一种痛的感觉。

而这种感觉,就产生于母亲为我送行时,她走出的距离,一次比一次要短。

那回,她跌了一跤,我回去看她。

临行时,她坚持着让人扶了,走到屋场。

她本还想往外走的,一寸寸挪着步,但终于走不动,就站在那里,眼巴巴看着我。

此后又一次去看望母亲,她在病床上卧着。

我怕她心中难受,没敢提前告诉她什么时候走。

当实在等不下去时,我俯身向母亲道别。

母亲说,部队上的事要紧,该走了。

她用干瘦的手,拉着我,久久没有松开。

离开母亲的床头,我和母亲的眼中,都噙满了泪。

今年春节,我又一次回家。

到家那天是除夕,母亲坐在藤椅里。

见了我,她笑了,抚着我的手,说,这么凉,冻着了。

那几天,我天天陪着母亲,承欢膝前。

母亲在年前9月,中过一次风,走路需要有人扶了。

初三那天,母亲忽然喃喃道,明天才年初四,不能再住几天?说完,看了我一眼,神情有些暗。

我心里一揪。

因为初五有事,讲过
初四回去。

见母亲这样,我笑着俯在母亲耳边说,我初五回去。

母亲听了,笑笑。

初四那天,母亲吩咐为我准备吃的和带的物品。

我知道,儿子再大,在母亲眼里,仍然是孩子。

孝以顺为先,就听她的安排,把让带的东西全带上。

初五上午,母亲神情有些发怔。

我告诉她,过段时间,我抽空再回来看你。

母亲说:“有空,就回来。

”听了这话,我心里酸酸的。

以往,母亲从来都是说:“路上赶来赶去辛苦,忙就不要回来,打个电话就行了。

”而她现在却这样说!
到我终于要走的时候,母亲双手撑着,几次试图从藤椅里站起来,但最终还是坐下了。

她望着我,向我略略挥挥手。

我心中怅怅地,一步步离开了家。

我不忍回头,但还是频频回头。

母亲尽量前倾着身子,伸出头,向我张望着。

她在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延续与儿子相伴的时间!我停下脚,望着母亲。

母亲见我停下,又喊,走吧。

拐过屋角,走出母亲的视线,我分明还能感受到母亲关切的眼光。

离开家,我是一只飞上了天的风筝。

而母亲送行的眼光,和我对母亲的思念,就是那根连接在半空和大地之间的线。

母亲,我好想你依然像我头几次探家时那样,还能走动着,为我送行。

我知道,有一位能走出很远为我送行的母亲,是我多大的福分。

也不知,我何时才能再回到母亲身边。

但我会创造机会,再去看望母亲。

我期盼我离家时,她能走动着,为我送行,哪怕只是几步路。

例文点评:
文章开头:“……尤其是离家时,母亲为我送行的距离,在一次次缩短。

”围绕这一线索,联想到“一次次”送行的情景来展开思路。

本文切入的角度很小,即“离家时分”,进而聚焦到“送行的距离,在一次次缩短”,然后进行具体的描写。

作者写道,初五上午送行时,“母亲尽量前倾着身子,伸出头,向我张望着。

她在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延续与儿子相伴的时间!”送行的距离终于缩短到了最小值,我们怎能不感动得潸然泪下?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分独特而具体的母爱。

一、线索的类型及应用
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时间线索,如《回忆我的母亲》;空间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空线索,如《故乡》;人物线索,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事情线索,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事物线索,如《记一辆纺车》;景物线索,如《白杨礼赞》;情感线索,如《荔枝蜜》;问题线索,如《驿路梨花》;等等。

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常常把只有一条线索的文章,称为单线;把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文章,称为复线。

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文章中,主要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叫做主线,其余叫副线。

还有明线和暗线之分,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明线是以时间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东京——仙台——离开仙台;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线索在文中的体现,多半在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同时把握文章的气势、整体脉络和倾向,则是把握线索的关键。

请看例文:
牛肉馅饼
李骏伯
早上母亲因事忙,叫我到巷口买几个馅饼充作早餐,我来到那馅
饼摊前,只见各式的馅饼琳琅满目,但我猛然一瞥,看到一个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牛肉馅饼;我毫不犹豫,立即付钱买了它。

我细细咀嚼着里面还温热的馅饼,肉香顿时笼罩全室,让那火烫的肉汁刺激我的味觉,也触动着我儿时的回忆:记得馅饼是外婆的拿手名菜,从馅儿到皮儿、汁儿,无一不细嫩鲜美,尤其是牛肉馅饼,只要闻到这馅饼的香味,没有人不垂涎三尺,吃完后,还有齿间留香的感觉。

在那段甜美的日子里,牛肉馅饼成为我餐餐必吃的佳肴。

甜美的日子?是的!它就是我美丽又快乐的童年。

在我三五岁时,我是寄居在外婆家的,父母因为工作关系,每个礼拜只能来看我一次,那时因为我不常和父母见面,也不习惯离开父母那么久,于是我日夜哭闹不休。

有一次正当我又在嚎啕大哭时,外婆着急地说:“哭猫儿,我就是你妈妈,别怕我呀!”那时外婆的眼眶上已有两个疲倦的黑眼圈,那是因为我闹得她日夜不宁的缘故。

但我还是过了好一阵子才能适应在外婆家的生活,无形中,“哭猫儿”便逐渐成为外婆叫我的小名了。

那时外婆家没有任何的表兄妹,整幢大房子里就只有我们祖孙三人,虽然我身旁没有同龄的玩伴,但我并不感到孤寂,因为身旁有慈爱的外公和外婆。

外公是个沉静少言的老人,总是喜欢教我念《三字经》、《千字文》,偏偏当时的我是不识一字的大文盲,只好外公念一句,我跟着念一句,当外公念到《三字经》中的“苟不教,性乃迁”时,我觉得十二万分的疑惑,终于忍不住问外公:“狗不叫,那猫叫不叫?”差点没把外公笑得岔气呢!只好逐步为我解说词句中的意义,才使我恍然大悟,这是我一生中最早接触中国文学的一刻。

那时,外公也弹得一手好琴,他老人家不时地弹奏几首乡土小调,借以自娱娱人,看着外公灵巧的手飞跃在“黑牙齿和白牙齿”上,我十分羡慕,推想后来能对钢琴发生兴趣,完全是受外公之赐。

外婆的手艺好,那是左邻右舍皆知的事,而在这之中,又以牛肉馅饼最拿手。

这馅饼是外婆亲自和面、擀皮儿、剁馅儿而制成的。

每次我都央求外婆让我帮她做,但外婆每次都笑着道:“哭猫儿,你会帮倒忙,自己去玩吧。

”有一次在我拼命地撒娇下,外婆终于答应我
的请求,于是我在厨房中卖力地帮忙和面,看着外婆纯熟的粉面技巧,实在令我佩服。

但那白白细细的面粉似乎和我过意不去,一阵鼻痒——哈啾!厨房中一大一小的两个“面粉人”不禁相视而笑。

想着想着,馅饼也只剩下最后一口,它当然及不上外婆的馅饼香嫩好吃,应该找个时间再回去尝尝外婆的手艺了。

例文点评:
如果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也完全可以说,一切“物”语皆情语。

《牛肉馅饼》一文正是如此,看似平平常常的“牛肉馅饼”,却寄寓了作者万般情愫。

从表层看,“牛肉馅饼”是一条叙事的线索,买馅饼,吃馅饼,忆馅饼,写来丝丝入扣,娓娓动听;从深层看,“牛肉馅饼”又是一条抒情的线索,“牛肉馅饼”之所以称为“佳肴”,是因为与作者儿时的一段“甜美的日子”相联系。

这样,“牛肉馅饼”就成了有情之物。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牛肉馅饼”这一线索的处理,不是刻板地拘泥于这一“物”,而是通过“甜美的日子”这一点睛之笔去拓展。

作者写“慈爱”的外公,主要是写外公对“我”文学和音乐上的启蒙和熏陶。

外公教“我”念《三字经》、《千字文》时的趣事,外公弹奏“自娱娱人”的乡土小调时的灵巧指法,使外公的形象跃然纸上。

写外婆则扣住了她“手艺好”。

然而写外婆的“手艺好”只一笔带过,而是巧妙地着重写“我”“央求”外婆同意“我”参与一起做馅饼。

结果一个“哈啾”,两个“面粉人”,充满生活的情趣,紧扣“甜美的日子”。

作者的构思真是巧妙,通过有形的“物”,抒发无形的情。

试想,如果没有“牛肉馅饼”,作者的万般情愫又该如何寄托呢?
总之,写作记叙文时,巧妙确定文章的线索,有利于组织文章内容,形成文章结构,突出文章主题。

二、线索的展开技巧
(一)借助描写加以展开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的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摹写,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描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另一类为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描写的手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以冰心的散文《笑》为例:
线索1:笑
以人的表情“笑”为主要线索,借助人物描写加以展开。

分别描写了:墙上画中安琪儿的笑,那是圣洁的笑;古道边小男孩的笑,那是天真的笑;海边茅屋老妇人的笑,那是安详的笑。

线索2:雨后——月夜
以“雨后——月夜”的景物作为背景线索:雨声住了——月的清辉;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茅檐下的雨滴——月儿从海面上来了。

将三次“微笑”放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下加以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微笑”给人的慰藉如同雨后的月光,是那样的温馨和甜美。

全文线索清晰,构思精巧,主旨鲜明。

(二)借助联想加以展开
请看例文:
离家时分
吴颢
数十年从戎在外,日渐苍老的母亲,时时让我牵挂。

只要有机会,我就会设法赶回家,陪陪母亲。

可每次团聚,也意味着一次新的分离。

尤其是离家时,母亲为我送行的距离,在一次次缩短。

这让我心中隐隐作痛。

记得23年前第一次探家,临归队时,母亲送我到河边。

那时,公路还没修通,外出要坐船。

待我出门,她跟着。

我走到河边,她也跟
到河边。

我上了船,她想跨上船,伸了脚,又停住了。

船离岸了,母亲满脸是笑地望着我,并没有说话。

船摇出好远了,母亲还站在岸边,向我不得地挥手。

待再次探家,是冬天,家乡已经通车。

车站离家有好几里地。

离家时,母亲帮我拎着提包。

走出屋场,我叫母亲回吧,母亲说,走走。

走到屋后的小路上,我对母亲说,不要送了,天气冷;母亲说,再走走。

直到走出约一里地了,哥哥姐姐都劝,她才住了脚。

然而我一路走去,不时回头,但见在寒冷的北风里,母亲始终站在原地没动。

在母亲身体健康的时候,我对离家的感受,虽然强烈,但并不伤感。

直到有一天,似乎在突然间发现母亲衰老了,便有了一种痛的感觉。

而这种感觉,就产生于母亲为我送行时,她走出的距离,一次比一次要短。

那回,她跌了一跤,我回去看她。

临行时,她坚持着让人扶了,走到屋场。

她本还想往外走的,一寸寸挪着步,但终于走不动,就站在那里,眼巴巴看着我。

此后又一次去看望母亲,她在病床上卧着。

我怕她心中难受,没敢提前告诉她什么时候走。

当实在等不下去时,我俯身向母亲道别。

母亲说,部队上的事要紧,该走了。

她用干瘦的手,拉着我,久久没有松开。

离开母亲的床头,我和母亲的眼中,都噙满了泪。

今年春节,我又一次回家。

到家那天是除夕,母亲坐在藤椅里。

见了我,她笑了,抚着我的手,说,这么凉,冻着了。

那几天,我天天陪着母亲,承欢膝前。

母亲在年前9月,中过一次风,走路需要有人扶了。

初三那天,母亲忽然喃喃道,明天才年初四,不能再住几天?说完,看了我一眼,神情有些暗。

我心里一揪。

因为初五有事,讲过初四回去。

见母亲这样,我笑着俯在母亲耳边说,我初五回去。

母亲听了,笑笑。

初四那天,母亲吩咐为我准备吃的和带的物品。

我知道,儿子再大,在母亲眼里,仍然是孩子。

孝以顺为先,就听她的安排,把让带的东西全带上。

初五上午,母亲神情有些发怔。

我告诉她,过段时间,我抽空再回来看你。

母亲说:“有空,就回来。

”听了这话,
我心里酸酸的。

以往,母亲从来都是说:“路上赶来赶去辛苦,忙就不要回来,打个电话就行了。

”而她现在却这样说!
到我终于要走的时候,母亲双手撑着,几次试图从藤椅里站起来,但最终还是坐下了。

她望着我,向我略略挥挥手。

我心中怅怅地,一步步离开了家。

我不忍回头,但还是频频回头。

母亲尽量前倾着身子,伸出头,向我张望着。

她在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延续与儿子相伴的时间!我停下脚,望着母亲。

母亲见我停下,又喊,走吧。

拐过屋角,走出母亲的视线,我分明还能感受到母亲关切的眼光。

离开家,我是一只飞上了天的风筝。

而母亲送行的眼光,和我对母亲的思念,就是那根连接在半空和大地之间的线。

母亲,我好想你依然像我头几次探家时那样,还能走动着,为我送行。

我知道,有一位能走出很远为我送行的母亲,是我多大的福分。

也不知,我何时才能再回到母亲身边。

但我会创造机会,再去看望母亲。

我期盼我离家时,她能走动着,为我送行,哪怕只是几步路。

例文点评:
文章开头:“……尤其是离家时,母亲为我送行的距离,在一次次缩短。

”围绕这一线索,联想到“一次次”送行的情景来展开思路。

本文切入的角度很小,即“离家时分”,进而聚焦到“送行的距离,在一次次缩短”,然后进行具体的描写。

作者写道,初五上午送行时,“母亲尽量前倾着身子,伸出头,向我张望着。

她在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延续与儿子相伴的时间!”送行的距离终于缩短到了最小值,我们怎能不感动得潸然泪下?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分独特而具体的母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