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读后感(精选6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脆弱》读后感
《反脆弱》读后感(精选6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反脆弱》读后感(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反脆弱》读后感1
《反脆弱》是一本非常有启发寓意的书,作者是著名经济学家、风险投资家尼古拉斯塔勒布,这本书总共分为25个章节,通过一个个看似松散毫无联系的案例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脆弱”,什么是“反脆弱”,为什么要学会反脆弱,提升反脆弱的能力和方法。
一个玻璃杯美美地放在桌子上,当摔到地上的时候它会瞬间破碎,所以玻璃杯就是脆弱的;如果摔到地上的是一个塑料杯,它不会破碎而会在地上弹两下,所以塑料杯是强韧的;想象一下有种杯子,当摔到地下的时候,它非但没有破碎反而变成了两个杯子,这个时候它就是反脆弱的。
书中所言的反脆弱简单说来就是:能够在突如其来的变化冲击下获益的能力。
在《反脆弱》一书中,塔勒布告诉我们在不确定的世界中的生存法则,他找到并定义了“反脆弱”类事物:每一个事物都会从波动中得到利益或蒙受损失,脆弱性是指因为波动和不确定而承受损失,反脆弱性则是指让自己避免这些损失,甚至从混乱和不确定中获利。
他指出了反脆弱思想的核心艺术,即情绪的不稳定性,思维的斗争。
尼采有句名言:“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
”就像人的骨头承受压力和紧张会变得更加强壮,谣言或暴乱在有人试图压制它们时会变本加厉一样,生命中的许多事物也会受益于压力、混乱、波动和不确定。
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
对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样: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
你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知道的反脆弱是,我应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积极寻找改变和挑战。
塔勒布的最后一段话,写出了我的心声。
玻璃
是死的东西,活的东西才喜欢波动性。
验证你是否活着的最好方式,就是查验你是否喜欢变化。
请记住,如果不觉得饥饿,山珍也为也会味同嚼蜡;如果没有辛勤付出,得到的结果将毫无意义;同样的,没有经历过伤痛,便不懂欢乐,没有经历过磨难,信念就不会坚固;被剥夺了个人风险,合乎道德的生活自然也没有意义。
《反脆弱》读后感2
参加读书会已经半年,特别感谢周老师的灵光一闪,筹办了读书会,特别感谢小伙伴们一直以来的陪伴,也感谢自己,当时勇敢地报名参加了这个活动。
这个6月,我们一起共读了塔勒布的《反脆弱》,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思维逻辑:
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非线性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出现了错误,很习惯围绕错误的点展开解决,强行把因和果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当成可以预测的线性关系,未必能真正的、彻底的解决问题。
要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立于不败之地,我们需要拥抱变化,把自己变成一个反脆弱的系统,像生命而不是机器那样去生存。
解决职业规划的思维逻辑:杠铃策略。
杠铃两头重,中间轻,可以理解为最好和最坏的两种极端情况都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重点,而中间的中庸情况,恰恰是我们要规避的,避免无意义的事情牵扯我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可以把大部分的资源放在收益确定、风险足够小的事情上,同时把少量资源放在高风险、收益也可能很高的事情上,放弃那些中等风险和中等收益的事情。
养育孩子的思维逻辑:反脆弱思维。
以前,我总是不希望孩子受到任何的打击、冷落和挫折,哪怕这个伤害性极小,我也依然极力地去替孩子解决,希望孩子感受到的都是世界的友好和肯定。
感觉自己就像达摩克利斯一样,特别脆弱,回想以前的行为,再思考自己对孩子的期盼,是完全相悖的,因为一颗老母亲的心,完全没有了章法。
九头蛇怪的案例让我明白,我们的孩子需要接受生活的挑战、困
难的洗礼,才能越挫越勇,逐渐形成反脆弱系统。
我们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坚强的后盾,不应该充当保护伞,隔离掉这些挑战给孩子所需要的成长养料,过度保护只能养育出脆弱的孩子。
觉察和接纳。
我们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充满着更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如何应该不确定性,显得特别重要。
面对不确定性,我们自己首先需要学会接纳和拥抱,是所有事情向好的起点。
《反脆弱》读后感3
1、界限问题
《反脆弱》这本书告诉我们,世上只有3件事:自己的、别人的、老天的。
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的时,常把自己的事托付给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界限。
明确那些事是自己的事,那些事实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
猛一看这话特别贴心,很赞同,仔细与现实一对比,顿时疑问重重。
现实的很多工作都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工作界限越来越模糊,很多人依然按自己的理解方式把自己认为的的工作做完不管其他人需要的配合,也有很多需要配合的人按自己的理解认为那些事属于别人的事情,而这个“自以为”没有规范,没有权威指导,没有有效的沟通渠道,导致工作中的矛盾凸显,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和成绩。
说一个朋友的故事,他负责的一个文件里面有一些数据、细节内容需要其他部门的负责人提供,他跟负责项目的沟通,负责项目的说你不要把你的工作强加给我,该你做的事凭啥让我做?沟通的人解释,这个项目前期一直都是你在负责,这些详细的东西只有你知道,我们需要你提供,如果你不愿意动手,只要你能说准确和详细就行,不要影响后面的工作和进度。
负责项目的人反而脾气根据无法控制,依然以前面说的理由拒绝配合和提供。
主动沟通的人明确那些事是自己的事,那些事实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没有侵犯他人的界限。
但是他自以为正确的界限并没有被其他人认可和承认,没有共识的基础上就没法谈界限。
有没有解
决的办法?有。
通过有限人数团队的高透明度和密切的协同、高度信任,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就像海豹突击队执行伊拉克任务一样。
这个时候,《混乱》、《盗火》、《刷新》里的新观念就起到了指导作用,面对复杂的情况混乱、跨界、转换、同理心等就用上了排场。
工具很多,在于使用它的人如何灵活使用。
2、情绪问题
《反脆弱》这本书告诉我们:所谓的强大就是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情绪化,你最终才能赢。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
情绪常和心情、性格、脾气、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尔蒙和神经递质影响。
情绪常被分为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
其次是,搞清楚“才能赢”,赢指的是什么?
赢得是自己,改变自己、超越自己、包容自己。
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受得住成功,能够居安思危,抛弃诱惑,坚定不移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最后搞清楚情绪和感觉、心情、情感的区别。
感觉(feelings)个人对情绪的主观认识,更私人化,因人而异。
心情(moods)主体所处在的感情状态,比"情绪"延续时间长,感情波动不如"情绪"强烈。
情感(affect)一个笼统概念,有时包括情绪、感觉和心情,有时可以专指"情绪"。
3、心态问题
长期处于稀缺的状态会改变一个人的心态。
我觉得不光是心态,还有思维和认知以及胆量。
稀缺的内容可能是钱、时间、爱、资源、领导力等。
稀缺会阻碍人变得富有:忽略长期投资、借用未来的资源满足现在、引发宽带不足。
对如何改变稀缺的心态也给出了3点建议:节约
带宽、不要透支、每天设置提醒只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对于最后一条建议我想说一下发现在现实中的现象。
很多管理类的书籍都说要“要事第一”、做最有价值的事情,我想说的是:不是每一个工作中的人都有选择的权利的。
很所员工他没有可以选择的权利,不具备这样的机会、环境。
有的小公司很多员工今天根本不知道自己明天会有什么任务,任务多是突然的、随机的、不固定的,没有办法提前规划、计划。
本应该工作日就可以完成的工作,由于各种原因会被要求周末完成,员工个人的生活计划会被全部打乱。
每一天的任务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但是工作的本质是加量不加价。
老板们美其名曰是重视员工、培养员工。
其实同时执行多任务,不仅会让人分心,还有个致命伤害——短时间内拉低人的智商。
种种情况,导致了员工时间稀缺、精力稀缺、健康稀缺、财富稀缺、见识的稀缺。
而很多公司稀缺得是好的文化、好的共同愿景。
《反脆弱》读后感4
初次读这本书被"反脆弱"这个概念吸引到了,只听说过脆弱,不脆弱,却不甚了解反脆弱,更不明白反脆弱的真正涵义。
大体来说,反脆弱指的是能够在突如其来的变化中获取收益,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玻璃杯放到桌子上,当摔到地上的时候,它会瞬间破碎,玻璃是脆弱的;如果一个杯子,被摔到地上后不仅没有破碎,反而变成两个漂亮的杯子,这就是反脆弱的。
文中提到一个概念,风会熄灭蜡烛,也会使火越烧越旺,这就会引导我们去思考一个概念。
对于不确定的东西,要去想如何利用他们,而不是躲避,这个世界上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一直存在的,而人们总是倾向于安全感和确定性,这是典型的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有其深刻的合理性,因为作为"众"而言,绝大多数时候都会偏向寻求安全。
但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又倒逼我们必须去面对这个问题,文中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杠铃策略,即分散自己的投入,也就是常说的永远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事物本只有两个维度,就像长与短,就像明与暗,就像脆弱与不
脆弱,为什么凭空会多出第三个维度——反脆弱?汪静波在文思静语中把这个归结为生命体的灵性介入是有一定道理的,生命体面对完整与破碎之外还有第三种选择:生长,即我们会在冲击中不断学习,在错误中不断进步,我们不断的生长,来源就是外界不停的冲击以及自我不停的反思,这也就是我们每个人期望得到并掌握到的——如何才能在不确定性中成长。
可以说,世界的本质上是不确定的,确定性只存在于人类的思维中,人类对确定性的追求来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这也就需要我们常常去反思,人生苦短,世事无常。
值得花费时间去担心和预测黑天鹅的降临;相反,任何一次的挫折,我们都要认真面对,没有疼痛,就不会有记忆,利用所有的机会去反思,时刻知道自己要什么?有什么?需要放弃什么?顺势而为。
《反脆弱》读后感5
我把塔勒布的几本书接连读了一遍,《非对称风险》,《随机漫步的傻瓜》,《黑天鹅》,主要讨论了随机性事件对于系统产生的影响,对于影响特别大的随机性事件,我们称作为黑天鹅事件。
在面临黑天鹅事件发生时,一般的人都会面临自己的脆弱性挑战,比如股灾来临后加杠杆的投资者会被击溃;对于韧性比较高的投资者,则会扛过股灾,并把损失控制在能承受的范围中,并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对于少部分具有反脆弱能力的投资者,则能够识别黑天鹅事件的脆弱性,比如对冲或者做空来获得暴利。
识别脆弱性,并针对脆弱性进行反向操作的能力塔勒布称为反脆弱能力。
塔勒布探讨了反脆弱的几种方式,第一是冗余的能力,比如人的进化都有两个手,两条腿,两个眼睛,耳朵甚至两个肺,这种冗余能力让人在遭遇黑天鹅事件对于上述器官身体损伤时,保持了一定的身体冗余功能。
比如人多学会几种技能,也是冗余性,在失业时也能技多压身。
第二是抗击打的能力或者说自愈能力,在生活中保持一定的压力,会促进人的成长。
比如《心流》书里提到做超出自己现有能力一个级别的工作,具备一定的可挑战性,则更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
那些持
续创业者,像乔布斯和史玉柱都是具备了这种反脆弱的能力的,他们在遭受挫折后,反思和反省自己,并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很多有智慧的`人,大量的时间处于不断学习中,并用于不断挑战自己,比如孔子,他在国家和平时期就参与国家的治理和建设,在国家动乱时期,就待在家里学习和教育弟子。
第三,杠铃策略。
塔勒布建议用杠铃策略来增强反脆弱的能力。
杠铃策略指的是采取两个极端,而不是中间策略。
比如投资,极端指的是将90%的钱购买无风险的产品,比如固定收益的银行理财,将10%的钱买高风险的产品,对于这10%资金亏光也就10%,而收益是无上限的。
塔勒布建议我们不要采取中间策略。
书里的尼罗一般只和看门人和学者打交道,很少理睬中庸之辈。
塔勒布厌恶中间路线,因为它模糊不清晰,这里能看到他的处事风格,他不愿意做不在自己认知之内的事情,他只选择正面的黑天鹅和负面的黑天鹅这些结局清晰的事物。
处理方式是,把它们放在自己的杠铃两端,一方面积极主动让有利的黑天鹅顺其自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尽量消除不利因素,保护自己不受极端伤害。
《反脆弱》读后感6
“那些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变得更强大。
”——尼采
新年伊始,磕磕绊绊将这部网红大部头《反脆弱》阅读完毕,也有了第一篇读书笔记。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有点难啃,但同时又会激发许多新鲜想法的书。
书中的语言偏逻辑和哲学,知识体系也横跨了许多领域。
稍一走神,就很容易跟不上作者的思维飞行。
首先来说说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一位在学界和金融街都有点传奇色彩的人物。
曾因成功预测金融危机而名声大噪,出版过广为人知的《黑天鹅》、《随机漫步的傻瓜》。
也有人称他为“最令人敬畏的风险管理者”、“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很多人理解世界的运作是建立在可预测和可假设的状态下,并进行理性的决策。
而塔勒布却提出,不确定性和无法定义的事物才是正常的,那些号称可以预测的,都是骗子。
这句话,实际上会让经济学者、金融分析师、政客们等诸多群体感到心塞。
当然,作者确实杠精了一些,也啰嗦了一些,但这些都不能阻止他写出了一部值得翻上几遍的好书。
01、不确定性无处不在
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很多人喜欢谈论风险,谈论预测,也谈论机会成本。
但同时,人们却对不确定性的东西感到恐惧,有时候会像鸵鸟一样盲目而无知。
精英主义高人一等的思维在于,他们总以为可以比别人多一点天赋和能力,反应速度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会比别人多哪怕一秒钟。
在金融市场,割韭菜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但在塔勒布看来,“长并不会比出租车司机更快知道,有关战争什么时候爆发”。
人们往往深陷在自己建立的系统之中,以为可以预知风险,并做出准备方案。
实际上,没有人知道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或者将要发生什么。
诚如黑天鹅事件一样,人们无法预知微小偶然却影响重大的事情。
但黑天鹅却可以带领人们从一个社会断层,跨越到另一个社会断层。
不确定性,可以让我们有理由去怀疑身处的组织体系、社会格局、文化传媒等灌输到头脑中的、所谓的“正确性”。
02、发现“九头蛇怪”
既然不确定性无处不在,塔勒布的主张会不会让我们进入混沌的状态。
随机而散漫,难以自处,也难以往前走一步。
答案,恰恰相反。
发现脆弱的东西,发现不确定性,才有可能知道反脆弱的定义。
书中提出,脆弱的东西喜欢稳定,反脆弱的东西喜欢波动。
外界的环境越波动、越随机、越混乱,那么它就越会利用这种环境茁长成长。
比如九头蛇怪,砍掉一个,重生两个。
杀不死它的,让它更强大。
诚如生命一般,外界的极端伤害可能会在局部上造成伤害,去阻止不了人类不断进化。
读后感现代性和脆弱系统息息相关,身处温室的稳定环境太久,很容易滋生对变化的抗拒心态。
人们以为通过干预,可以预测金融危机,以为可以减少环境破坏,但事情总是会向最糟糕的结果发展。
实际上,个体的脆弱性可以衍生出反脆弱性。
个体的失误也会为群体的反脆弱性的建立提供可能性。
反脆弱性,可能是我们会忽略的
存在。
03、建立反脆弱思维
知晓不确定性和脆弱性,是第一步。
建立反脆弱性,或者培养类似的思维和认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则是第二步。
塔勒布首先提出,就是不要让自己过度暴露在致命风险之中。
从生活实践上看,比如不要让企业轻易冒险,不要横穿马路,不要吸毒等等。
负向的生活知识,明确而容易被发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避免掉进这些坑里面。
其次,用杠铃策略解决不确定性。
这个定义也比较好理解。
风险小的收益确定的事情,可以投入大量资源,而风险大收益高的也可以投入少量资源。
杠铃策略教我们,确定自己的最大的损失,然后等待从不确定性中获得无限收益。
比如莎士比亚炒房子才成就了自己大文豪的生活,人们花在业余时间上的技能反而帮助自己转型成功。
这里的启示是,单一的专业,很有可能在未来无法存活。
不如增强多元能力,提升个体的反脆弱性。
最后一步就是理性的试错,一点点提高抗压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让损失留在可控的范围内。
利用不确定性的关键,可能就是拥有选择权。
拥有选择权可以规避不利风险和不利因素,在发现机遇时有能力准确捕获,将收益放到最大。
04、让我们感谢错误
《反脆弱》,不像是一部纯粹的风险决策书,更像是一部隐喻意味强烈的哲学著作。
人们常见的现象、知识都可能囊括其中,塔勒布只是指出了一条反脆弱性的规律而已。
我们可能感知到了世界的复杂和不确定性,也害怕风险的到来,毁灭着一切。
也许,学会利用反脆弱的处事方式,可能会减少一些恐惧心,也可能会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感谢错误,拥抱变化,想想发生着的糟糕的事情,外部的伤害,正在教会我们做什么。
偶尔切换下固定的思维习惯,学一学领域之外的知识,不失为一种全新的成长。
我相信,每个人读塔勒布的书,都会有不一样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