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资料
一、孔德对科学的分类
(一)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宇宙现象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为五类,与此相应科学分为五种:天文现象-天文学;物理现象-物理学;化学现象-化学;生物现象-生物学;社会现象-社会学
(二)各门科学互相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体系中各门科学顺序有先后,位置有高低的次第结构。
这就是孔德所谓的科学等级体系,排列的原则是:先达到实证阶段的任何一种知识都同他的一般性、简明性和不依赖于其他知识相一致。
(三)随着科学阶梯的升高,知识内容的复杂性程度在增加。
后一门科学离不开它前面的科学,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二、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
(一)对实证概念的诠释。
在孔德看来,“实证的”一词具有这样五个方面的内涵:
(1)真实的而非虚幻的;(2)有用的而非无用的;(3)肯定的而非犹豫的;
(4)精确的而非模糊的;(5)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实证概念成了孔德庞大的实证哲学的核心术语。
三、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这种区分是理论的两个方面间的区分。
(一) 社会静力学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其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持续的原则。
孔德的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的秩序、组织以及和谐等问题。
社会基本单位――家庭;社会联系的纽带:语言、分工和宗教。
语言具有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特点
分工以及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经济合作。
宗教的作用表现在,它向人们提供共同的信仰和一致的原则,构
成人们行动的社会基础。
(二)社会动力学主要运用关于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
研究任务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
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体系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核心是社会进步,进步是多方面的,有物质的,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
由于孔德认为智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所以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1、神学阶段(虚构阶段):
2、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
3、科学阶段(实证阶段):
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要保证社会学获得有关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真实规律,就必须使用那些在自然科学中使用的实证方法。
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和历史法。
五、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
1、实行普遍的道德教育2、牧师的特殊作用3、社会舆论的控制作用4、关于社会的进步评价:1、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研究社会,反对主观唯心主义和僧侣主义,把社会学发展成客观性对科学有积极意义,但并不彻底。
2、方法论上的贡献要比具体的理论研究更突出,但显露出典型的资产阶级学者的立场和缺陷。
3、社会分工造成的人与人的相互依赖性,但基本上是一种资产阶级学者的保守立场来认识分工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孔德的社会学充满内在矛盾一方面为论证资本主义诞生和确立的合理性,他站在进化论立场上,主张人类社会发展有不可抗拒的规律,但另一方面又把资本主义看作人类历史发展到最高阶段,强调政府对社会生活的干预与调节。
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规律的认识是唯心主义,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每个历史时代都有它的时代精神是合理的。
斯宾塞
一、有机论和进化论:
1.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实体,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生长过程(社会规模由小到大的变化),结构进化(社会组织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的改变)、功能分化(社会结构的各个部分的功能自然分化的现象)、相互依赖(社会结构的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
2.进化是从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的变化。
二、关于社会的类型――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一)社会分类的标准:按照社会内部管理形式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二)、关于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比较
军事社会的典型特征是强制,工业类型社会的社会是建立在志愿合作和个人自我节制的基础上的。
国家的存在是“有意设计的合作”,正是这种类型的合作促进了国家的诞生;另一种是自发的私人合作。
三、关于国家的政治理论
国家和政府的概念及其权力的基础:首先,斯宾塞对国家和社会的概念作了区分。
国家是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政治上组织起来的社会。
其次,国家及其政府机构相当于动物有机体系统的神经系统,一个强有力的调节机制。
再次,国家的权力基础是从人的心理方面回答的,提出“对活人的恐惧”是政治权力基础。
评说:(一)、孔德和斯宾塞都与实证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前提,对社会发展持进化论的观点,以一种自然秩序的眼光来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分化与等级制度等。
差异:研究方向不同。
孔德着重点是人类精神的发展史,从神学思考进入到现代的实证科学,而斯宾塞著重点是社会体系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社会与个人关系上,孔德以社会优先,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服从社会。
斯宾塞以个人优先,社会为个人而存在,是增进个人目标的工具和手段。
社会进化模式上,孔德的单线发展观,斯宾塞认为每个社会从简单到复杂的方向发展,但发展的具体类型不同,分类按社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确定。
(二)、斯宾塞的主要观点
把社会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力图把自然科学成就运用于社会领域,但把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作简单的类比。
第一个系统使用结构,功能概念,把社会理解为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一定的功能与一定的结构相适应,功能变化引起结构变化。
坚定的社会进化论者,但不是从社会内部矛盾来认识社会发展,而是把社会发展的原因归结为数量和规模的变化,归结为社会与外部坏境的关系变化。
资产阶级的扩张政策,在政治上是反动的,为英国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作辩护,侵略扩张,弱肉强食。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韦伯的社会学叫做“理解社会学”,他指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根据这个定义,韦伯将人类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且意义是可以理解的。
韦伯把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作为社会学的两大任务。
社会行动的本质是其蕴含的内涵和文化意义,那么用自然科学中的实证方法无法用来研究社会学,因此研究社会学的方法就别无他途,只能是理解和说明。
韦伯的理解:1、移情,即理解是对别人心灵感觉的精神体验,是对别人的行动和动机的有效把握。
2、解释性理解,即社会行动的“为什么”。
把社会行动置于可理解的和更加内在的意义背景之中。
社会行动是需要而且可以理解的,然而仅有理解是不够的。
韦伯认为,任何
解释都终究是一种主观形式,因此不能认为这种解释就具有因果效力,而只能把它当作一种特定的假设。
因此,韦伯一直试图把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从而形成一种尽可能客观科学的社会分析模式。
韦伯的思想脉络是:社会是由行动组成的系统,行动者的社会行
动是有意义的,其意义是可以理解的,但仅有理解是不够的,对社会行动的理解必须伴有经验上的验证才是具有价值的。
即主观解释和具体的经验验证相结合。
主观解释是对具体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动机的理解,是表示对行动者的主观精神状态及其特定目的的认识。
经验验证是指在从主观观点出发所作的理解结果与从客观观点出发所作的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统计规律上的相符。
理想类型是一种概念体系,研究者借助这种概念体系作为衡量现实的标准,甚是现实与概念之间的差别。
①理想类型是一个主观思维构建,它是超越感觉和远离现实的,因而是价值中立的。
②理想类型是社会学中理论构建的一种方法,它的建立必须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能违反经验的因果关系
统治的类型:1。
传统型统治:是靠从古到今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来维持统治的宗法制统治形式。
特征①缺乏固定的自治权限,管理者没有明确的职权范围②没有合理的职务等级制度,往往由统治者或由他所委派的人员以个人身份,直接地对事情作出决定③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以便在此基础上,根据自愿的原则实行聘任和决定晋升④选拔和提升的主要依据是统治者的主观好恶,而不是按照人员的实际水平和工作能力⑤管事没有固定的、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薪金2。
个人魅力型统治3。
法理型统治:建立在以下基础上的,即任何一项法律都是以目的的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为目标制定出来的,并努力加以贯彻。
特征:①具有活力和自身规律性的管理系统,其中有着明确的责任权限;②实行职务等级制原则,并对各级机关建立牢固的监督制度;③办事程序法规化、条例化,任何法律条文一经订出,所有成员都应遵守;④实行不顾情面、照章办事的原则;⑤统治形式只是由于法律的认可才是有效的,统治者只是根据法律规定而暂时拥有权力,服从者所服从的是法律,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人。
韦伯指出,法理型统治可以采取各种极不相同的形式,科层制是其中最纯粹的形式。
四、社会行动的类型:情感性行动;传统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目的理性行动
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要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必须具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他看来,应当把社会事实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社会事实:由外在于个人但又具有控制个人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的”,这种现象不是生物的、不是心理的,而是社会的。
特点:制约性;(一方面,它们看到了通过社会化可以降低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强制性,另一方面,要想彻底消除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又几乎是不可能的。
社会事实的强制力量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表现出来。
);客观性对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在信徒出生以前,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就已经存在了,说明它们是存在于个体信徒之外的)普遍性。
(社会事实是全社会成员共有的特征,而不是个别人的特征。
)两大类;1.社会物质形态的社会事实:(社会、政党、教会、组织等)2.社会非物质形态的社会事实:规范和价值(道德、集体意识和集体表象、社会潮流)
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重点中的重点)
1895年的《社会学方法论准则》中,迪尔凯姆认为,作为一门科学的学问,一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学,应当有自己的方法与准则,于是他提出了如下的“准则”:(一)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事物”⑻并把其看做社会学研究的起点;①要摆脱一切预断,尊重事实,排除一切在头脑中已经存在的观点②要从感性材料出发去开展研究,达到随社会事实的本质认
识③要提出感性资料中主管部分,寻求价值中立。
(二)社会事实能够并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三)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因与他所发挥的功能混为一谈(四)还确立了假设——推测——检验的研究步骤。
对迪尔凯姆的评价:对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研究原则等体现了“社会学主义”,坚持了实证主义原则,从客观的社会事实出发考察社会现象。
(一)功能分析。
迪尔凯姆将社会当作自成一体的实体,社会作为支配个人的道德机构,其各部分的
功能不是同个人,而是同整体联系的,有机整体论的两个假设:其一,假设社会处在正常状态,其各部分是高度耦合的;其二,假设社会机体存在某些特定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必须要满足的,不能被还原为其组成部分的需要。
(二)社会团结。
强调和谐,功能协调的社会秩序,把社会冲突与矛盾视为越出正常、自然秩序范围的失范与反常观点。
缺点:1、缺少历史的和能动的观点,以静态来解释社会,未能表明社会组织,如何历史地形成与演变,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中,他重视的不是作为意义创造者的主体。
而是主体对集体的社会力量的反应。
2、过分夸大了社会对个人的外在性和对立性
3、把资本主义危机归为社会分工发展与道德意识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
4、在个人主义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里。
当不能建立一种约束个人主义行为的世俗意识时,只能求助于宗教。
帕森斯和默顿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社会具有生存发展所必须的一些条件,即功能先决条件。
对社会各组成部分来说,它们的功能就是满足这些基本生存条件。
功能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系统的功能需要问题。
功能主义有时又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
基本方法:(1)功能主义是强调系统优于它的组成部分,系统的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总和。
功能分析着重探讨部分对于系统的维持或解体作用;(2)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功能上相互联系,一部分正常运转必然以另一部分正常运转为条件;(3)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一种功能,或者是积极的,有助于系统的运作;或者是消极的,造成系统的解体或变迁。
所以,宗教就是缓解社会组织中存在的紧张情绪,而乱伦禁忌旨在控制性接触,防止身份混乱。
(4)每个社会都是一个自我调节、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也就是功能一体的。
如果一个系统要想生存或维持下去,必须满足某种功能。
导致社会系统的维持的因素:①社会角色分化;②共享的认知途径;③情感的交流;④对社会越轨行为的有效控制
二、社会行动:个体的行动通过“制度化”就能够成为社会行动。
①帕森斯认为,任何单元行动总要涉及到外在的社会结构因素,涉及到社会秩序、共同价值观念等问题。
这样,任何单元行动必然会涉及到社会系统或者制度化问题。
这样,他就提出了社会行动的概念。
所谓“制度化行动”就是将个人的行动结构化、制度化。
②社会行动表示各个行动者之间的互动结构。
因此,可又称为社会行动体系或社会行动系统,或者直接叫做行动系统或社会系统帕森斯认为,单位行动转化为社会行动的桥梁就是共同的规范以及由此形成的共同的角色。
一般社会行动理论的分析框架:①行动者。
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目标的主体。
行动者本人必须有知识,必须有实现自身目标的冲动、需要或欲望。
②目标。
这是行动者行动的理由和动力,它指向行动者的未来。
③情境。
行动者实现个人目标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无法控制的情境以及个人可以控制的情境因素。
帕森斯认为,情境非常重要,因为它是行动者实现目标的限定。
帕森斯举例说:如果一个人视力不好,那么就无法成为飞行员,视力不好成为一个无法控制的情境。
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医生,即使有机会让他选择,他也不会去学堕胎手术,这个就是可以控制的情境。
④规范或限定。
规范本身就是一种限定,它制约着行动者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影响行动者的行动。
帕森斯举例说,在斯巴达,一个战士不是凯旋而归就是战死疆场,很少有苟且偷生的选择。
社会整合或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行动体系的普遍功能要求AGIL 模式)帕森斯的理论开始
从个体行动上升到社会行动,事实上实现社会学微观到宏观的整合正是帕森斯理论的主旨。
帕森斯认为,社会整合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行动系统内部共同维持以抗拒外来压力;如:人格系统对于社会行动系统的整合主要有两个途径:社会化与社会控制;二是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以使社会(行动)系统达到均衡状态,以使社会变迁。
这两者是任何一种社会行动系统维持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具体来说:(1)适应:指系统必然同繁盛一定关系,为了能够存在下去,系统必须拥有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所需资源的手段,或者说,系统必须具有通过操纵某些手段来控制环境状态的能力。
(2)目标实现:
系统的目标是指某种期望状态,任何系统都具有目标导向,系统必须有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次序和调动系统内部的能量以集中实现系统目标。
(3)整合:任何行动系统都有各个部分组成,为了使系统作为一个整合有效的发挥功能,必须将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是各个部分之间协调一致,不致出现游离、脱节和断裂。
(4)模式维持:又叫潜在模式维持,在系统运行过程暂时中断即互动终止时期,原有的运行模式必须完整的保存下来,以保证系统重新开始运作时能恢复互动关系。
系统必须拥有特定机制经常维护处于潜在状态的模式。
帕森斯所提出的这四个基本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为研究所有行动系统提供了功能分析框架,对行动进行功能分析,就是集中考察这四项功能需求是如何获得满足的。
就社会系统而言,帕认为,又可以分为四个子系统:1.经济系统承担适应功能;因为只有适应生产交换、分配等经济活动,社会系统中各种资源才能转化为满足各种需求的产品,社会才能生存下来;2.政治系统实现着社会系统的目标,因为社会目标的决策机构就是政府,为了实现目标,政府必须集中人力、物力,必须动用社会组织或权威,而所有这些主要受政党影响的目标只能由政治机构和组织来实施;3.法律等制度承担整合功能,以寻求社会最底限度的团结,以便在冲突时可以调节,除法律外,宗教、人际规范等社会手段也有利于整合;
4.宗教、家庭、学校等教育机构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和场所,担负起树立共同的基本价值和规范之任务,因此起着模式维持功能。
三、模式变量:帕森斯主要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整合,为此,他提出了“模式变量”这个概念来整合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就是说,在每一个模式中,都存在相互对立的但又相互统一的倾向。
两者共在于一个模式之中。
(1)情感性与非情感性。
处于某种关系中行动着的个人或者是为了满足情感、精神上的需要而工作;或者他们在情感上是中立的。
(2)自我取向与集体取向。
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可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也可以让群体(集体)利益占据支配地位。
(3)普遍性与特殊性。
行动者能够根据使用于所有其他人的标准而与其他行动者发生联系;与此同时,行动者对某个标准也会加以选择。
例如单位组织公
务员考试。
(4)品质与成就。
品质属于一个人的先赋方面,指行动者以某种出身为基础的先赋条件,成就是指这个人所获得的成绩。
即我们评价一个人在古代、中世纪的贵族主要依据身份;而对于现代公务员则主要依据工作业绩。
(5)转一性与扩散性。
前者在较为有限的领域中才会出现,而后者则较为广泛。
帕森斯认为,社会变迁主要包括四种形式,即:“分化、适应性增长、包含以及价值实现。
”前两者促进社会变迁,而后两者则能够将分化了的结构进行整合。
当然,帕森斯也承认,变迁不等于都是社会进化以及社会发展,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在他看来,只有满足系统生存所需要的四个条件,即“适应、实现目标、整合以及模式维持,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否则的话,非但不能促进社会转型与变迁,而且会产生许多经济社会问题,阻碍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变迁。
“中层理论”:默顿指“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但又必须的研究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统一性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统一性理论的目的在于试图解释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中一切可观察到的一致性。
”第一,强调区分负功能和正功能的存在第二,区别了显性功
能和隐性功能第三,提出了一整套功能分析的范式
社会冲突理论
米尔斯
一、对社会学的想象
米尔斯对功能主义最早进行批判,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的整合与秩序,即米尔斯把个人的需要放在优先的地位,从现存社会结构对人的压抑和阻碍这一角度对社会进行批判。
米尔斯的传统明显地受韦伯和马克思的影响,关心的中心问题是社会结构中的阶级及其各种统治形式和社会动态情况。
重视权力,而不是经济和声望,进行政治统治的人和进行经济统治的人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广泛合作,共同维护统治。
美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白领是指在企业家和工人之间形成的作为缓冲带的中产阶级。
在他看来,
中产阶级的壮大丝毫不会改变权力关系中的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因为中产阶级不是一个有自己的意识和组织,联系紧密的阶级,处在一种无权的地位。
(一)以异化理论分析白领阶层的形成和社会生活(二)用科层制分析白领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特征。
二、关于权力的研究:对冲突理论的最大贡献
(一)权力结构:1、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权力精英。
2、在权力精英之下的是中间层,所作的决策的次要的,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权利层次,而是按权力精英人物的意愿行动的。
3、处于底层的是人数众多的老百姓,实质上没有任何权力,对国家的重大决策没有参与的可能。
政治的冷漠十分普遍。
总之,美国社会的权力结构的一个有着巨大底座和狭小尖端的金字塔,权力精英们独揽大权,大多数人遭受着不同程度的压迫,它不是一个和谐,均衡的整体而是靠矛盾对抗联结在一起。
这种压迫和统治正发生变化,从公开转向幕后,从明显走向隐避,无法知道真正的敌人是谁,斗争的目标“失踪”了,从而更有利于权力精英的统治。
(二)权力结构的变迁(四个阶段)1、美国革命后,产生了一个相对集中的权力结构。
2、一战中,罗斯福新政,政府与经济联合。
3、二战后,冷战阶段军事权力结构的影响扩大。
4、当代政治制度上,政党,自治团体对政策选择缺乏影响力,民主演变为一种形式很软弱的民主;从国家军事化看,军人地位上升,所有政治,经济活动都须根据军事意义作出判断;经济上既是战时经济又是私营大公司经济,处于经常性不稳定的经济,军事和政治的一致中。
这种联系是由以下社会,历史因素造成的:1、社会结构因素,相互支持和促进2、社会历史因素:有共同点,来自同类的家庭,父母都出生在美国并有两代以上的发家史,生活富裕,当今美国社会权力结构的一般特点:美国是一个由权力精英所支配的社会,其主要国家权力由经济,政治和军事这三个统治机构的首脑人物所掌握。
他们根据自身的利益而不是整个美国公民的整体利益来处理国家重大事务和进行各种决策。
所谓的权力多元论和平衡论只是权力精英们为维持他们的统治营造出来的神话。
中间层次表现为各种平衡力量的僵持,并不能联结上层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