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3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练习人民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专题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3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练习人民版必修2
三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关贸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以政府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这表明( )
A.关贸总协定未能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
B.法制化、规范化的贸易体制亟需建立
C.关贸总协定纵容了贸易保护主义
D.世界各国普遍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
解析:从材料可知,虽然关贸总协定促进了贸易自由化,但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存在,亟需建立法律化、规范化的贸易体制,故选B项。
答案:B
2.有学者说:“在WTO中一直都是弱者和强者在进行谈判,而不是平等者之间谋求共同发展。
”这表明世界贸易组织及运行( )
A.完全协商一致原则形同虚设
B.未有效推动经济全球化
C.不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相对缺乏公平性、公正性
解析:材料中的“弱者”是指发展中国家,“强者”是指发达国家,表明世贸组织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因此缺乏公平性和公正性,故选D项。
答案:D
3.(2018·吉林省吉林九中期末)2010年4月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宣布,将我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先前的2.77%提高到4.42%,中国就此正式坐上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行第三把交椅(如下图)。
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日本、中国成为当今世界的三极
B.世界银行关注发展中国家
C.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被打破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逐步形成
解析:材料中“从先前的2.77%提高到4.42%”说明了中国经济的崛起,“坐上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行第三把交椅”反映了中国的崛起冲击着美、日的经济主导地位,同时也说明了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促进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据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不合史实;世界银行关注发展中国家说法片面,排除B项;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是在20世纪70年代被打破的,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
答案:D
4.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个问题上,有的外国经济专家提出质疑,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引起的贸易争端远比中国开放市场给世界市场带来的利益要多。
对此中国欧盟商会执行总经理马乔治说:“一棵树倒下的动静,要比一片森林成长还要大。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影响弊大于利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影响利大于弊
C.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弊大于利
D.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利大于弊
解析:“一棵树倒下”指中国入世带来的贸易争端,“一片森林成长”是指中国入世带来的市场潜力和利益。
“一棵树倒下”虽然显而易见,动静巨大,但相对于整片森林来说,影响甚微;“森林成长”虽然无声无息,但潜力无穷,影响深远。
马乔治认为有的人看法有失偏颇,对中国入世不能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他认为中国入世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其带来的问题。
答案:B
5.(2018·山西晋城一模)1968年,法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首次提出创立一种新的世界货币来取代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后来演变为特别提款权。
特别提款权并非是一种真实的货币,它只是用于成员国官方结算的一种单位。
这表明( )
A.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受到了挑战
B.美元的世界主导地位丧失
C.欧洲联合增强了抗衡美国的实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瓦解
解析:材料说明法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首次提出创立一种新的世界货币来取代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说明原先布雷顿森林体系中规定美元为中心的体系受到挑战,A项正确;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至今都没有丧失,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法国,没有提及欧洲联合,C 项错误;D项中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瓦解是20世纪70年代。
答案:A
6.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说:“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
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个部分。
”这反映了( ) A.要给予发展中国家一个包括金融等更全面的全球化模式
B.发展中国家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C.发达国家应在经济全球化中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要积极参与经济规则的制订
解析:材料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以便成为模式的制定者之一,而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故选D项。
答案:D
7.2015年12月25日,由中国倡议、57国共同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
虽然美国没有加入,但它的主要盟友几乎都是其成员。
这表明( )
A.美国与盟友矛盾加剧B.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D.多极化政治格局形成
解析:面对经济全球化,许多国家积极调整国家战略,积极融入全球化大潮,C项符合题意。
作为主权国家,美国及其盟友可以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某一问题持有独立的观点,是否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不表示西方阵营内的矛盾加剧,A项不准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瓦解,B项不符合史实;本题没有涉及国际政治格局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
8.法国人在西方常被视为“异类”,在工业化、全球化浪潮中,始终有意识地守护和保持可能消泯的某些根本性的东西。
代表对人类古老的感官价值的执着和迷恋的葡萄酒、服饰、化妆品,成就了“法国制造”极具竞争力的差异化产业和国际品牌。
这反映了( ) A.传统产业迟滞了全球化过程
B.民族性与全球化可以协调统一
C.法兰西民族具有一定保守性
D.全球化推动了发展的多样性
解析:材料的主旨是法国在工业化、全球化的浪潮中能够将本民族的传统产业保护得很好,维护了其民族性的特征,故B项说法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其影响了全球化,故A项错误;材料是从正面肯定了法国的做法,故C项错误;这种现象是法国有意识守护的,不是全球化的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B
9.(2019·江苏卷)“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
”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
A.传统文化的价值B.文化理念的趋同
C.商业的文化功能D.外来文化的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可知,作者意在强调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应重视传统文化,故A项正确。
文化理念的趋同会导致文化霸权主义,显然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在世界经济联系加强的大背景下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强调商业的文化功能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故C、D两项错误,排除。
答案:A
10.截至目前,在美的非法移民已达1 100万之多。
2015年,美国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排除通胀等其他因素,1990年至2013年,没有高中文凭的美国男性收入降低了20%,仅有高中文凭的美国男性收入也降低了13%。
对这种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第三次科技革命拉大了美国贫富差距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引发经济“滞胀”
C.经济全球化造成国际资源分配不平衡
D.美国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解析:A、B两项材料无法体现;“在美的非法移民已达到1 100万之多”反映了经济全球化促进劳务的国际化,“没有高中文凭的美国男性收入降低了20%,仅有高中文凭的美国男性收入也降低了13%”表明文凭较低的人群收入减少,社会政客精英阶层增长快,资源分配不平衡,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事实,排除。
答案:C
11.有学者认为,文化发展存在着两种基本类型,强调一种类型的文化向另一种类型文化过渡的可能性,并证明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有任何现实的机会成为普遍通用的文化而使所有其他文化服从自己。
该观点表明当今世界( )
A.文化发展的多元化B.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C.政治多极化的趋势D.各国文化走向统一
解析:“证明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有任何现实的机会成为普遍通用的文化而使所
有其他文化服从自己”表明世界没有一种使所有其他文化服从自己的通用文化,说明文化具有多元性,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与材料主旨相悖。
答案:A
12.(2018·江西赣州一中期末)G20由美英法等八国集团和中国巴西等十一个新兴工业国家及欧盟于1999年6月建立,以促进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为目的,二十国集团会议当时只是由各国财长或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扩大各个国家的发言权。
这反映了( )
A.区域合作成为国际发展趋势
B.合作协商日益被国际社会重视
C.制度化体系化成为历史潮流
D.不平等的国际旧秩序仍然存在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国际社会间的协商与合作,B项表述与之相符;G20并非区域组织,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时间不符,二战后制度化体系化已经成为历史潮流;D项与材料无关。
故选B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个小题26分,共52分)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人类活动造成大气环境污染与破坏,最早可追溯到人类开始用火的上古时期,柴薪的燃烧、草地和森林火灾,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
人类真正认识大气污染是在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之后,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曾详细地描述了当时英国工业发源地曼彻斯特的污染状况,他指出:“从烟囱里喷出的浓烟,弥漫于城市上空,使大气混浊。
”英国伦敦在1873年、1880年、1892年、1952年先后多次发生由于燃煤造成的烟雾中毒事件,造成了大量市民患病死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出现了范围更大、情况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由于汽车尾气的排放,美国洛杉矶的夏季,经常出现光化学烟雾。
欧洲由于燃煤造成大气污染,使北欧许多国家降酸雨,多次引起国际争端。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各国人民的反公害斗争此起彼伏,环境保护运动兴起,环保主义者要求政府采取措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到了70年代,人们除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外,还认识到地球上人类生存环境所必需的生态条件正在日趋恶化:人口增长过快、森林过度采伐、沙漠化面积扩大、水土流失加剧、不可更新的资源过度消耗,所有这些都向今天的社会和人类提出了挑战。
在此期间,联合国及其有关机构召开了一系列会议,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政府开始重视环境保护,着手治理环境污染。
许多国家用于防治大气污染的投资大幅度增加,相继制定了有关空气质量法、大气污染控制法,加强了严格的环境管理,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一些国家
的大气污染基本上得到控制,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环境问题演变的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及启示。
(16分)
答案:(1)特点: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发达国家问题更突出;类型多样化;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国际问题。
(2)原因: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提高;各国人民持续斗争的推动;政府越来越重视并采取了有效措施;国际合作的加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科技水平进步。
启示:加强国际合作;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
14.(26分)阅读材料(图),完成下列要求。
从图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解析:阐述必须中外结合,必须史论结合,必须将漫画内容与所学知识结合。
中国模式就是没有统一的模式,就是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模式,认为中国模式是适合发展中国家普遍模式的要酌情扣分。
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先准确解读漫画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取出中外相互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相关论题,然后加以阐释和说明即可。
首先要明确说明自己的论题是什么,论题要有中外之间的关联,可以是关于中国模式和西方模式比较的,也可以是中国模式与西方国家的态度的,等等。
之后的阐释要紧紧围绕自己的论题,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即可。
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一般考查史论结合和论从史出的能力,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是考查的重要内容,所以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题目的要求到底是什么,而不能受所练习的题目影响,问什么答什么,注意主题和观点是有区别的。
非常需要注意的第一点是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
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模式引起西方惧怕。
阐述: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中
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相反,世界大多数国家模仿西方模式,其中大多数没有取得成功。
中国模式的成功,使西方模式受到巨大冲击,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惧,他们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和西方价值观,诋毁中国模式,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挑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这正是西方国家惧怕中国模式的表现。
但他们的诋毁和挑拨是徒劳的,中国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坚定,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国的经验,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结论:中国模式不仅开创了社会发展新的道路,还严重动摇了西方的普世价值。
示例二:论题: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比较。
阐述:西方发展模式推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西方取得了成功。
但这并不能证明西方模式是适用于全球的普遍模式,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用西方模式,多数并没有取得成功就是证明。
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发展道路应当是不同的,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不仅说明中国模式的巨大优势,还说明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
结论:没有统一发展模式,没有普世价值,中国模式和西方模式各有优点,只有结合本国国情的模式才是正确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