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
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分
析
刘
超
核工业金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
金华
摘要:本文以经营类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后的财务管理为探讨主题,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与成本管理三
方面指出事业单位在完成转企改制后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健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为转企改制后经营类事业单位的高效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财务管理
一、转企改制对财务管理提出的工作要求
通过观察并分析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可以发现,传统的财务管理机制已难以满足其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要想将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深化,转企改制是经营类事业单位的必然选择,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重要途径。
为了促进经营类事业单位稳步进行转企改革,分类改革措施的提出与实施带来了积极影响,为企业内现代组织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加强了组织体系的科学性,也与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相适应。
由此可见,转企改制对于经营类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转企改制过程中,财务管理是需要关注的工作内容,在开展转企改制作业前,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普遍需要全面盘点单位现有的所有资产,并根据具体的统计数据与资产遗留情况完成相关处置方案的编制工作。
与此同时,还需要预测单位进行转企改制需要耗费的经济成本,主要涵盖在职人员的提留费、离职员工的退休费以及实施改制的审计费用等,还涉及评估资产的人工费等。
单位转企改制计划方案上交审批合格后,财务部门需要发挥带头作用,全面清查并评估单位现有的所有资产,并将资产划分为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针对性处置措施,对于一系列的费用支出,需要有序完成相关的提留工作。
以企业内的会计制度与财务审核制度为基准,重新划分各类资产与负债,在税务部门与工商部门做好所有的登记工作。
在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任务后,应结合财务管理的落实情况与实践效果,对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全方位评估,在满足企业财务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将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加以丰富与完善,以平稳过渡财务管理为根本工作目标,向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不断靠拢,保障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二、经营类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后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
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相比于现代化企业实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存在较大差异。
对于财务管理工作而言,重点的工作目标是预算的执行与考核员工绩效,而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是获取最大化的经济价值,因此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落实的实效性。
在改制前,不全面的规范内容与狭窄的覆盖面是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其不仅缺乏成本管理内容,还没有独立式的预算管理机制。
相比于企业对财务管理要求的不断增加,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劣势尽显。
例如事业单位在盘点固定资产时,普遍要求按原值反映其账面价值,若资产本身的价值超过1000元,或是设备的适应时间超过1年,则可以核算为固定资产。
这样的核算方式较为粗放化,大大加重了财务管理人员的任务量。
而现代企业在核算自身的固定资产时,普遍会站在多种计量属性进行核查,如历史采购成本、现有价值与重置成本等,还涉及可变现净值与公允价值等,在固定资产核算金额标准并未明确的情况下,企业会计准则的调整与确定可以实时结合工作需求,以及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
因此经营类事业单位在完成改制工作后,应及时完善现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保证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2.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事业单位开展转企改制作业前,内部的预算管理工作一般主要由财政部门予以执行,相比于其他管理项目,相对简单的预算管理通常分为两部分,一是收入预算,二是支出预算。
根据单位的各项基础信息,部分预算能够通过定额的方式自动生成,因此对于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说,只需要科学把控分项预算的总额即可,确保其不超过规范额度。
然而这样的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弊端,工作人员并没有重视执行预算的各个环节,未能合理地评价阶段性的预算管理结果。
采用实报实销制管理并使用各项资金时,没有切实可靠的预算管理机制加以约束。
合理地考核、分配与控制企业现有的各类资源是预算管理的根本目的,通过预算为企业既定经营目标的完成提供良好的辅助作用。
预算管理的组成成分较多,不仅涉及资本预算与筹资预算,还涵盖财务预算与营业预算等。
在完成转企改制作业后,事业单位的运行模式应逐步向企业化靠拢,
101
进一步细化资本预算,并在年终的员工绩效考核中纳入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促进预算管理落实工作的严格化发展,并加快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健全。
3.成本管理体系不科学
从经营性收支业务的实际落实情况来看,权责发生制的运用可以获得更好的实践效果。
若事业单位的收入中含有收支收入,则可以核算自身的投入成本。
在改制之前,若是以收付实现制开展成本管理,事业单位需要在成本金额内计入所有当期存在的支出费用,在缺乏成本核算作业环节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对经营成本的合理把控。
在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成本管理属于重点内容,因此事业单位应加快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发挥转企改制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实际经营状况选择适宜的成本核算与分析方法,
作为成本管理作业考核的首要依据,对各项成本支出与经营费用予以严格把控,保障企业发展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三、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优化财务管理的有效策略
1.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在完成转企改制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逐渐向企业化转变,相关管理制度的构建则需要以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为基础,以可行性为基本原则促进企业经营与管理体系的规范化发展,以预算编制、资产管理与资金使用等内容为重点工作对象,根据管理办法给予针对性的科学指导,切实规范财务监督与执行评价,促使企业抗风险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切实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以往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薄弱之处应是单位改制后予以重点关注的环节,包括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构建,以及资金管理制度的完善等。
工作人员可以从多方面对资金管理条例内容加以丰富,如对审批资金的相关权限进行明确规定,采用特殊的审批办法管理日常不固定的小额开支等。
而在使用大额度的资金款项时,必须开展集体会议,确保审批决策的科学性与公开性。
有效的资金管理模式会伴随着企业内资金预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逐步形成,只有科学计划月度资金、精准预算年度资金,才能依照计划方案对预算支出的执行实现严格掌控,切实提高闲置资金的实际利用率,保障各项资金得到合理运用。
在监督与管理资金使用方面,应加强监管工作执行力度,对于潜在的资金风险及时防范,准确把握执行资金计划工作各个环节的落实情况,达到日常化监控的目的。
除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事业单位应建立专门的内部管理机构,健全管理固定资产的工作机制,以此将固定资产管理各个环节的岗位职责明确划分,实现转企改制后内部资产管理结构的精准优化。
为了
进一步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机制,事业单位可以构建投保制度等,在固定资产或经营项目需要投保的情况下,及时予以投保,将日常管理、报废处置等一系列的与固定资产相关的工作流程予以规范。
2.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首先,应针对企业内部整体架构的实际情况,组建负责预算管理的队伍,当完成改制工作后,再将其转型为预算管理委员会,承担所有预算管理工作职能与权责的履行义务,而对于实际的预算执行机构,也可以看成是各个职能部门。
其次,应对编制财务预算相关内容的工作水平提出严格要求,在财务预算编制方案满足企业经营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以科学化、合理化为准则细化内容。
最后,需要针对执行与控制财务预算的相关工作予以重点监督,检查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的落实情况,在经过统一的审议与批准后,企业年度财务预算便是各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例如日常经营活动、财务收支管理以及投资、融资活动等,发挥约束效力。
3.优化成本管理体系
若经营类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应加快自身成本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建设,丰富成本管理工作环节,实现对成本耗费的科学管控,促使企业经营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与此同时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观念,不能将所有的管理任务一味地推给财务部门,将成本控制管理机制全面深化落实到各个工作环节中,强化节约成本支出的意识理念。
在成本分析与成本核算方面,应选择贴合企业自身发展条件的适宜方法,将成本管控的各项执行标准一一明确,并以此为核心参考依据,对各项资金消耗与成本支出的合理性进行严格的评估与审查,发挥成本管理在优化资金运用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监督与核查成本控制工作成效的过程中,若发现其对定额目标间存在较大差异,应及时予以纠偏。
财务管理与企业的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要获取最大化的经济利润,事业单位在完成转企改制工作后,应切实加强自身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以及对税务风险的控制能力,推动预算核算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为企业化的发展道路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余玥.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对财务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营销界,2019(39)
.2.曹彧,顾琦.探析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财务管理改革的思路.财经界(学术版),2019(24)
.3.邵华.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财务管理的改进措施探讨.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3)
.(责任编辑:刘海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