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读后感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范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活的艺术》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范文1
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
作者是一个讲究自我、懂得调剂和享受生活的人,我非常欣赏他的“自我”和“闲适”。
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我认为它更多的是在告诉人们在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
我认为,林老先生并不是叫我们放弃所有的理想,而是在强调,对理想的追求必须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以快乐为原则的。
自从读了《生活的艺术》,他的这种悠闲的情绪和中庸的精神就一直感染着我。
的确,正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写到的`一样:“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
快乐与否,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境。
如果多体验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多倾听一下自己的内心;多一些工作的坦然,而少一些追名逐利的烦忧;尊重生命,顺其自然,还自己一个自然的心灵,我们将生活得充实而快乐:当我们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创造的魅力,从而快乐;当我们悠闲的时候,可以感到生命的愉悦,从而快乐;当我们历经苦难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奋斗的激情,从而快乐,这,或许就是作者追求的“中庸”的和“闲适”的境界吧。
如果我们能做到的话,何乐而不为呢?
感慨作者有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那颗体验到平常之美的心灵,作者也是生活的智者。
作者可能是反感于社会政治争斗,或者是天生
的超凡脱俗,他醉心于人生,成为一位美好的理想主义者。
过去常常有人拿鲁迅和作者做为两种文人的代表,进行批判。
的确,他们是两类知识分子,鲁迅等人是社会现实参与派,作者则是逍遥自由派。
他们都是关注现实和追求自由的,但其重心、方式又是不同。
前一者他们是时代的潮儿,后者则是时代的旁观者,我喜欢鲁迅等人深刻、执着、硬骨头的精神,而他们心中却有着强烈的内心冲突和沉重的苦难感。
但我更心仪作者一类人对生命,人生和人性的理解,那是即关注普通人民生苦乐,又能够在天地间自由翔飞,有着对生命和人生的大彻大悟。
他们守静独、致虚极、挥真元,聚人类之学养,发民族之慧光,以独特的方式,对民族文化进行着建设。
知识分子的作用是言,他们的意见能不能赋于实践,取决的是当政者,劝而无用,只能做罢,或许生活还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态。
于是作者这一类人有了自己灵魂的归宿,不管怎么说,我们给他们的只能是尊重。
《生活的艺术》一书既是一本教人如何享受生活的幸福手则,也是一本让人有所思的人生哲学小品集。
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行云如水的文字,文中的内心境界,想必能让你体察到另一种人生的智慧。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范文2
之前上初中的时候读过林语堂的《中国人》(《吾国与吾民》),最近又读了他写的《生活的艺术》。
看书名就知道林语堂老先生是个幽默旷达的人。
因为此书当年在美国也以英文出版,所以书中介绍了中国的许多文化和生活方式。
我对他关于中国人悠闲生活的描写记忆尤深。
书中提到几个十分舒适的生活方式:安卧眠床,坐在椅中,谈话,茶和交友等等。
老先生十分推崇自然乐天的生活方式,并对西方过于严苛古板的生活方式提出批评,比如过于讲究效率,纪律。
最终老先生还是觉得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更近乎人情人性,是最高档的生活方式。
其实读完了书,我觉得非常矛盾,甚至有些难以接受林老先生的观点。
我的矛盾是这样的:我非常希望自己也生活在那样的悠闲自得的状态当中,并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拥有这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可是无论如何这也是不可能的。
老先生笔下的中国哲学虽然处处充满着高于
西方的优越感,但其实这种格调与如今的时代现实格格不入。
如果在一千年前,我是可以理解这种轻松愉快的哲学。
因为中华的帝国无可匹敌,全球第一,所以我们自然有些自己的优越感,并诞生一种享受生活的哲学。
但后来的事实是,我们在这种优越和清闲当中无可挽回的.落后了,世界文明变成了西方中心。
这本书出版于1937年,书中提到美国非常紧绷的工作压力,和中国人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的对比。
然而反观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情况恰巧反了过来。
看来无论哪个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都是清闲不得的。
林老先生最喜欢的哲学家是陶渊明,认为陶渊明是最高智慧的生活方式的典型。
在我看来,这也仅仅是一个完美的理想和少数幸运儿的幸运。
谁不想过世外桃源的生活呢?但我无法料想自己被放入一个清幽的深山老林之后能快活多久,恬淡的生活并不能带来持久的意义,我无法相信自己可以维持这样的一个神仙般的日子直至终老。
想想迈克尔杰克逊家财万贯时修建了自己的梦幻庄园,然而他并无法在自己的音乐事业消退之后继续享受自己的乐园生活,反而问题重重。
在我看来,中国的很多古代哲学,都存在着消极避世的倾向,我非常认为这是我们文化的一大软肋,而非所谓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自在快活。
再怎么看也有点犬儒主义的意味。
我更多的看到一种阿Q的幽默,圆融,隐忍,缺乏崇高感的现实主义,依仗厚重文明撑腰的些许狂妄。
林老先生喜欢的脚搭在写字台或茶几上的自在已经在西方随处可见,然而发达与秩序在中国却依然在缓慢建立。
抽烟饮酒在他看来是一种极乐享受和真性情的体现,但是拿烟头烫桌子却略显迂腐。
在我看来,严谨秩序古板的西方哲学在现今是值得推崇的,也许多年以后中国跻身发达国家以后再拾起这种悠闲哲学也不迟,到时,我们更会连同中华文明的复兴一起幸福的生活着。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范文3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老先生旅美专事创作的第一本书,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又一部广为流传的作品。
作者站在一个当代人的立场上,将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娓娓道来。
生活如同谱写乐章,人会在美感的引导下,将生活经历变成一个主题,而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
细品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闲适随性的世界之中。
林老先生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
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性,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
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
作者主张心地坦白、近情合理的人生哲学,认为只有出世哲学与入世哲学的相互调节和谐融合才能不违背人的本性,产生和谐的人格。
在对于人生哲学的认识上人容易走上两个极端,一是禁欲和厌世,像印度佛教那样通过对肉体的折磨达到精神的圆满;另一个是极端世俗化,沉溺于官能享受,如同中国数千年来各个王朝的覆灭时的状态,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也有不少人沉溺于纸醉金迷、声色犬马。
《生活的艺术》告诉我们要追随自己的内心,将道家消极的人生观与儒家积极的人生观适度的融合起来,在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平和,做一个合乎情理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给人生带来欢乐与情趣。
生活之中我们心情难免浮躁,但读了《生活的艺术》后,作者的那份悠然的情绪和中庸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
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不昂贵,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
快乐与否,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境。
只要我们认真和执着,充实每一天,我们可以永远快乐。
当我们投入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创造的魅力,从而快乐;当我们悠闲的时候,可以静悟生命,从而快乐;当我们历经苦难的时候,可以从中汲取一种奋斗的激情,从而快乐。
快乐无所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认真的去体会,认真的去感悟。
调整自己心态,坦然从容,微笑才会永远的浮现于我们的`脸庞。
我们应该清醒的去生活,不要受社会上浮躁之风影响而迷失方向。
将心灵深处的那份情感自然而然地,尽情释放出来,去拥抱世界,去感受大自然,去爱我们
身边的人,去做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去读喜欢读的一本书,去品味爱吃的美食,毫无疑问,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生活的艺术》是一本指引我们走向健康人生,引导我们快乐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书。
它传授了我们快乐的秘诀,改变我们的观念,从另一方面观照快乐,从而走出关于快乐的误区,以乐观的态度去战斗,去迎接生活的洗礼。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范文4
生活这个词语,我们究竟理解多少其中的含义?也许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知道真正的生活一定不是一直拼命地想要获得些什么,或者将自己紧紧地束缚于某些东西之中,亦或是过分地追求完美。
在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坐在躺椅上,烹茶煮酒,神情安逸,在烟雾缭绕中把那些名家的生活真谛娓娓道来的人。
在这本书中,林语堂从生活,家庭,文化,旅行,思想,宗教等各方面写下一种艺术。
在我们一生中,有很多失败和成功,也许我们还在为一时的成功沾沾自喜;或者又为一次小小的失败懊恼不堪。
但是我们到底懂不懂什么才是失败,什么才是成功呢?很多东西都会成为过往云烟,不复存在。
今天这个时代,有多少人被名利这些琐碎的东西蒙蔽了双眼?这些人的一生是可悲的,因为他们不懂得生活。
名利这些虚浮的东西都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重心,这些东西只不过让生命失去应有的价值,甚至让我们失去更多可贵的东西。
林语堂传承着那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智慧。
看到“放弃”二字,很多人就蹙紧眉头。
我们紧紧抓着一些东西,回首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什么?所以有时候放弃是一种智者的表现。
对于许多人来说,放弃手中的钱财,功成名就的地位等一些无疑是最艰难的抉择。
可是这些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这些似乎看上去是让你的生活富足了,可是你的心却累了。
放弃往往比占有会拥有更多。
放下了羁绊和痛苦,才会有自由可言。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
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林先生这
样说。
亲近大自然,珍惜我们身边的人,安静地阅读一本好书,品尝美味佳肴……得到的就是最简单最质朴的快乐。
以前就很向往周游世界的旅行,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认为这样就是旅行。
其实不然,“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
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
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
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
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
”现在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去旅行,但是这才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不束缚自己,让自己的心更加自由。
虽然很难到达这样的境界,但并不是一定要追求这样的效果,这也是林先生告诉我们不要凡事都追求完美的理由吧。
只要我们领悟这层意思,我们试着去靠近,这才是最真实的生活。
这个年纪的我们,没有太多的阅历,生活二字也不会有很多的感悟。
但是合上这本书的那一刻,又明白了不少,此时自己的心愈发地澄明。
《生活的艺术》仿佛是一束光,指引我们从庸俗到优雅,我们的灵魂从卑微走向高贵,从理智走向情感。
其实无论你现在是以何种生活方式生活着,但是切勿让自己痛苦,挣扎,被牵绊。
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