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1页的例1、例2,练一练及练习三1-5题。
【教材简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的,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
在本节课中,不仅要完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实物的观察和认识,还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和空间理解能力。
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实物,从而为理解抽象直观图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模型、框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说说下面物体是什么形状?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直观认识长方体的经验,通过交流不断积累长方体的表象。
2、揭题: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或实物,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长方体的哪一部分?知道名称吗?(提出这是长方体的面,板书)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明确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画出直观图
你还摸到什么,看书第10页,看看你摸到的部分在长方体中叫什么?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棱、顶点)
什么是长方体的棱?顶点呢?(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为了便于学生后面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描述,先让学生认识各部分的名称,而且有些名称直接揭示。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出发,先用手摸,然后再看书自己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整体上明确概念。
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你还想了解哪些与它们有关的知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部分各有什么特征?
相机形成表格:
活动要求:
(1)用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找出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记录在表格中。
(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不明白的地方作上标注。
(3)全班交流,明确概念,完善表格。
(课件动画演示验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比较等活动合作学习研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使学生亲身感知长方体这个立体图形特征,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多感官参与学习,寻求多种途径和方法达到目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3、介绍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认识长、宽、高(课件呈现)动画演示“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说明:相
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利用学具同桌相互说一说
4、练习:
(1)右图是一个长方体(长10厘米,宽4厘米,高5厘米)
A、它的上下面形状是(),长()宽()
B、它的前后面形状是(),长()宽()
C、它的左右面形状是(),长()宽()
(2)找一找:
A、右边这个长方体长、宽、高分别是多少?(长10厘米、宽5厘米、高5厘米)
B、这个长方体有什么特征?(通过演示明确长方体的特殊情况,有一组对面可以是正方形)
5、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运用刚才认识长方体的方法学习正方体的特征。
(自主学习,课件呈现问题)【设计意图】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一定认识后,运用迁移规律,自主归纳正方体特征。
6、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
(在实物投影上出示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同桌交流)
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比较,你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如果各画一个圈分别表示所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你认为这两个圈该怎么画?
三、实践应用
1、练习三第1题: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指名说)
2、练习三第4题:下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练习三第5题:分别计算出下图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底面的面积。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评】
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应促进学生的发展。
维果茨基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最好的教学”。
他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
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
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帮助他通过现实与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1、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经验
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
这已有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儿童的经验。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自己获取的,而且来自于课外,教师要很好的研究儿童的经验水平,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设计教案,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进程。
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生活中孩子们常见的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五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2、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
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课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
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重视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2)倡导在“触摸”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堂课的一特点。
在教学中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
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3)倡导自主讨论、交流
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
在本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表述自己独到的发现。
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它超越了“掌握知识”而升华为“学会生存”。
3、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数学,探索真实世界中的数学,这比单纯学习数学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走向生活,勇于实践,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①本堂课所使用的教具大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实物,从观察实物入手,慢慢得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②让学生带着所学的知识走向实践,学会用数学的观点来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1、认识长方体
活动要求:
(1)同座之间用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找出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记录在表格中。
(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不明白的地方作上标注。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比较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