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赢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企共赢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
作者:尚慧琳李建民
来源:《大学教育》 2017年第12期
[摘要]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探索了机械类专业校企共赢育人的新机制。


究发现,校企共赢育人机制的实践是培养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其对增强高校的核
心竞争力,加速实现建设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的应用型创新人
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校企共赢育人机制;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平台;课程建设;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7)12-
0127-03
伴随经济发展与全球化文化、科技、教育的一体化交融趋势,工程师跨国执业与交流越来
越频繁,为此需要建立起与之相应的国际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以取得国际间的互认。

引进
工程教育认证评估体系,不仅能够推进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健全工科专业的建设与发
展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而且能够完善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
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提升工程专业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近10年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实践,不仅吸引了我国机械工业界人士的广泛参与,也加深了机械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
联系。

校企协同育人无疑是工科院校有效推进各学科专业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开展产教融合,进而开展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乃至构建各层次各类型的协同创新平台体系,从而提升服务地方
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突破口。

校企协同育人在理念上的推进程度不容置疑,然而,其在实践上
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为此,本文以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为研究对象,调研国内外机械工程类学科对校企协同育人
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多年来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实践为例,探索机械类专业校企共赢合作育人的新机制。

一、国内外机械工程类学科对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案例调研
1965年,Ansoff [1]研究企业的多元化问题时提出了协同的思想,主要是指组织各事业部
间的协同。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内外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合作主要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两方面开展。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突出地体现在专业技术领域的教育上。

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校企协同、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2]——该校培养具有良好理论知识和文化基础,同时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注重实践和技术应用及开发,培养能快速
把理论知识、研究成果转化到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人才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德国纽伦堡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科[3]设有通用机械工程、动力工程、车辆工程、制造技术和产品开发5个专业方向,各专业方向前3年共用同一教学平台,所学课程完全相同,只
是在第4学年分专业方向开设部分课程,5个专业方向不同的课程门数只占该学年课程总门数
的38.5%。

其学制为四年制,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分为基础学习、专业基础学习和专业方向学
习三个阶段。

其中,基础学习和专业基础学习阶段均包括两个理论教学学期和一个校外实习学
期;而专业方向学习阶段则包括两个理论教学学期,学生可以选修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并完成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课题均为真题真做,部分来自教授的研究项目子课题,部分结合
生产实际,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专业是中德合作专业,在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将创新能力培养引
入培养体系,体现与大学生学科竞赛的衔接。

为了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长效开展,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合作在技术创新层面上具有更紧密和切实的体现。

张玉臣[5]探讨了在长三角区域层面推进协同创新机制的战略、领域和路径模式。

赵彤[6]结合南京创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实际情况,围绕南京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开展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的体制机制研究。

张丽娜[7]以行业特色型高校为研究主体,将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人才培养过程分为培育组建、方向选择、协同模式选择和运行四个阶段,并以煤炭行业高校产教融合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兰晓霞[8]对美国产教融合机制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证,从驱动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方面切入,总结其先进经验,为中国校企协同创新
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研究发现,校企协同合作在提高双方创新能力,创新驱
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以上国内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可知,校企协同育人从理念上当以产学研
战略联盟为依托,着眼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动态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计课程体系,从而培养高素质人才。

然而,在实践上,校企协同育人往往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两
张皮”的尴尬。

很多高校在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都与企业的岗位
需求存在一定脱节,从管理方式上更存在较大差异,校企合作更多的是基于情感的偶然性支持,乃至短视的功利性资助,无法长效开展。

二是高校“一头热”,但企业积极性不高。

校企合作
形式大多比较单一,往往体现在签订合作协议,但协议的内容仅体现松散的合作意愿,缺乏实
质内容,没有给企业带来实际的收益,却增加了企业成本,未能实现双赢。

二、机械类专业校企共赢合作育人机制的实践
为了解决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2012年至今,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开展了对机械类专业校企共赢合作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实践教学方面
通过优化校企实习/实践评价体系、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切实开展“3+1”学年企业实践、短期实习以及校企联合毕业设计,为校企共赢育人机制提供保障。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企业实习/实践不仅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而且通过校企双方多次磋商制订可行的学生实习/实践考核表和评价表,明确双方在实习时间、出勤率、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合作沟通、工作量、学习能力和综合评价等方面对学生考核评价的权重。


中指导教师由教师和实习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担任。

学院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学院相
关领导、专业负责人和企业专家联合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商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校企合作的
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督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每年度学院与企业召开“产学研”合作
工作会议,总结学生实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并表彰先进企业指导教师。

通过以上举措使校
企合作不再松散,在管理上解决校企“两张皮”的问题。

在此基础之上,学院新建了13家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的实习/实践基地,依据校企实习/实践评价体系管理学生,而并非简单地把学生当劳动力使用。

通过“3+1”学年企业实践和短期实习相结合,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实习/实践,实习/实践基地得到充分利用。

大部分学生在企业完成了专业技能认证。

在指导校企联合毕业设计上,企业指派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的毕
业设计或协助专任教师指导,并提供学生毕业设计所需的工作条件。

毕业设计考核由校企共同
参与审阅、评审和评定成绩。

对企业而言,通过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多年来与高校长期稳定地合作,在重要岗位安排学生进行长时间顶岗实习,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便于企业挑选合适的毕业生,吸
纳紧缺人才,优先留取优秀员工,这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合作热情。

对于学院来说,这样的做法既节约了教学资源(教师、实验设备及场地、设计资料等),
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对口就业竞争力;在基地企业中,学院形成了单位满意
度调查机制,并据此修订了培养计划。

(二)课程建设方面
通过开设校企联合课程、联合实验和编写校企合作教材,进一步提升校企共赢育人效益。

2014-2016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共立项校企合作课程14门,立项联合实验
课程3门,编著校企联合编写教材、讲义3本,并在这些校企联合课程中引入了行业、企业生
产技术标准,修订了教学内容,从而及时更新了专业教学知识体系,并从行业/企业聘任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为学生带来了大量来自一线的真实案例和解决方案。

在此
基础上,学院获得了专业技能证书取证资源。

对于企业来说,校企合作教材不仅能用在指导学生课内实验上,更能用于企业的员工培训,减少了编制培训讲义的资金投入,降低了员工培训成本,增强了理论引领。

而通过校企合作课
程的案例教学和项目制教学,企业能够系统地理清技术上的难点与对策,并将学习该课程的学
生引入项目,增强企业技术研发力量,降低生产成本,开发设备的新用途。

对于本学院来说,校企联合课程的开设和校企合作教材的编写有助于专业紧跟行业、企业
的发展;促进应用型专业的课程建设,教材的编写有助于提高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解决了企业
教师上课时间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升了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双
师结构课程的建设;推进了机械类学生职业生涯的指导和规划。

(三)学科建设方面
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协同创新平台,依托优势学科开展技术合作,支撑校企共赢育
人机制。

近年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先后建立了8个校企联合实验室。

其中,实验设备均由企业无偿提供,并提供技术支持,企业工程师参与指导相关实验;实
验室场地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提供、管理和维护。

学院建立了4个校级协同创新
平台,依托协同创新平台,与多家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和技术研发,解决行业/企业技术问题,协同创新平台经费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

基于此,新进专任教师均需到合作企业实践1年,
多名青年教师承担了横向课题开发。

对于企业而言,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协同创新平台有多方面的益处:首先,来自机械学
科的科研实力保障和来自校方的部分经费支持,既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难题,又降低了企业的研
发成本。

其次,学生进入联合实验室和协同创新平台参与研发,有利于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无
缝对接的人才。

再次,通过师生对仪器设备的高频率使用,能够获取有效的产品反馈,从而优
化产品设计。

同时,本专业的优势学科和师资参与企业技术研发项目,有利于提升企业资质和
在项目招投标方面的优势,还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

对于本专业而言,这种做法有三方面的益处:一是提升了实验条件,大大降低了本专业的
教材仪器设备开支,同时通过与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学生,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二是
有效提升了学科水平,坚定了教师的工程教育理念,提高了师生的工程能力。

三是提升了学生
在行业/企业的认可度,学院每年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实验室和平台所在企业就业,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对口就业率,也有利于招生宣传,从而吸引优质生源。

(四)文化育人方面
通过每年多场企业冠名科技竞赛赛的举办和多项企业冠名奖学金的设立,进一步提升了校
企共赢育人机制的内涵。

2012年开始,多家长期合作企业出资每年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举办多场企业冠名科技竞赛,比赛题目由企业来出,由企业和机械工程学院组成评审小组,根据学生比赛成绩和现场答辩情
况来评选奖项。

同时,有多家企业分别设立了多项院级企业冠名奖学金,而每年评选奖学金能
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对于合作企业而言,在高校设立冠名大赛,企业得以将对学生的要求融入大赛中,从而培
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并通过大赛提早选拔优秀人才;比赛题目往往来源于企业的设计问题,学
生的参赛创意能够为企业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设立冠名大赛和奖学金有利于宣传企业文化,提
升企业形象,吸引学生就业。

对于高校而言,企业冠名比赛促进了课外平台建设,并节省了第二课堂的经费开支,还提
高了学科和技能竞赛的学生参与率。

比赛激励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
想象力,促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促进了个性化人才培养。

企业冠名科技比赛和奖
学金的设立也反映了企业对于学生的认可,更有利于双方把校企协同育人做实。

三、结语
本文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探索了机械类专业校企共赢育人的新机制。

研究发现,通过校企共赢育人机制的实践,提高了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思想
素质、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对口就业竞争力。

因此校企共赢育人机制的实践是培养高水平应
用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对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加速实现建设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以
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刘凤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