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 第25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曾皙.(xī)(2)冉.有(Rǎn)
(3)毋.吾以也(wú) (4)千乘.之国(shènɡ)
(5)摄.乎大国之间(shè) (6)夫子哂.之(shěn)
(7)以俟.君子(sì) (8)愿为小相.焉(xiànɡ)
(9)铿.尔(kēnɡ) (10)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11)冠.者五六人(ɡuàn) (12)风乎舞雩.(yú)
(13)夫子喟.然叹曰(kuì)
二、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鼓瑟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通“暮”,晚
2.古今异义
(1)以吾一日
..长乎尔
古义:一两天。
今义:一天。
(2)子曰:“何伤
..乎?亦各言其志也!”
古义:何妨,意思是有什么关系。
今义:什么伤。
(3)冠者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
古义:少年,不到20岁的人。
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3.一词多义
(1)如⎩⎪⎨⎪⎧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假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宗庙之事,如.
会同:或者坐须臾,沛公起如.
厕:到……去,往先生如.其指:依照,遵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像、如同沛公默然,曰:“固不如.
也。
”:及,比得上 (2)方⎩⎪⎨⎪⎧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纵横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道,指是非准则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3)与⎩⎪⎨⎪⎧ 吾与.点也:赞成唯求则非邦也与.:通“欤”,吗遂与.外人隔绝: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借给
(4)尔⎩⎪⎨⎪⎧ 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求,尔.何如:代词,你子路率尔.
而对曰: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 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铿尔.
,舍瑟而作:助词,放在象声词或形容词后面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如会同,端章甫...
: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
②浴乎沂,风.
乎舞雩:吹风、乘凉。
③三子者出,曾皙后.
:落在后面。
④鼓.
瑟希:弹奏。
(2)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用作名词
a.可使有勇.:勇气。
b.赤也为之小.:小事,指做小相。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可使足.民:使……富足。
5.文言句式
(1)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
(2)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
(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句,即“则以何哉”。
(4)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句。
(5)可使有勇:省略句,即“可使(之)有勇”。
6.翻译句子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译文: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2)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假如有人了解你们(请你们从政),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3)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文: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因此笑他。
三、名言警句
课文名句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一、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开始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
它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二、背景展示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提倡礼乐和仁义。
礼乐是孔子提出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仁义是他提倡的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
“仁”是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
所谓“仁”就是爱人,就是推己及人的同情心。
它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为政以德”。
孔子的思想与主张主要体现在《论语》中。
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论语》是读书人必读的经典著作。
文白对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 坐 。
子 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侍孔子闲坐。
孔子说:
“以 吾一日长乎尔 , 毋吾以 也。
“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居则①曰:‘不吾知也 。
’ 如 或 知 尔, (你们)平日说:‘不了解我呀。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请你
则② 何以 哉 ?”们从政),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子 路,姓仲,名由;曾皙,名点;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侍坐:陪侍长者闲坐。
以:因为,介词。
一日:一两天。
乎:于。
尔:你们。
毋吾以也: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毋,不要。
以,动词,认为。
居: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
①则:就。
不吾知也:就是“不知吾”,不了解我。
知,了解。
如:如果,假如。
或: ⎦⎥⎤有人。
②则:那么。
何以:即“以
何”,用什么、做什么。
以,用、做。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 乘之 国,摄乎子路急忙回答道:“(如果)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
大国之间,加之 以师旅, 因之 以饥馑;(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由也为 之, 比及三年 ,可 使有 勇,让我来治理这个,等到三年以后,就可以把军队整顿好,可以抵御侵略,
且知 方也。
”而且使(人人)都知道为人的道理。
”⎣⎢⎡ 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
尔,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
后,相当于“然”。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乘,车辆。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摄:夹、迫近。
乎:在。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加,加到……上。
师旅,指侵略的军队。
之,指代千乘之国。
因:接着。
饥馑:饥,五谷不熟;馑,蔬菜不熟,这里泛指荒年。
为之:治理这个国家。
为,治。
之,指千乘之国。
比(bì)及:等到。
比、及,在这里都是到的意思。
有勇:(人人)都有勇气,意思是把军队整顿好, ⎦⎥⎤可以抵御侵略。
知方:知道为
人的道理。
方,道,指是非准则。
夫子 哂之 。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
⎥⎤夫子:孔子。
哂(shěn ):笑。
“求, 尔何 如?”孔子又问:“冉求,你有什么打算?”⎣⎢⎡⎦
⎥⎤尔:代词,你。
何如:即“如何”,怎么办,指有什么打算。
对曰:“ 方 六七十,如①
五六十 ,求(冉求)回答道:“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让
也为之 ,比及三年 ,可 使足民。
如②
其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以后,我就可以使人民富足。
至于礼乐
礼乐, 以 俟 君 子。
”
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
”⎣⎢⎡
方:纵横。
①如:或者。
与下文“如会同”的“如”字同义。
可使足民:可以使人民富足。
②如:至于。
其:代词,那、那些。
⎦
⎥⎤以:而,来,连词。
俟:等待。
君子:有才能有德行的人。
“ 赤,尔 何如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有什么打算?”
对曰:“ 非 曰能之, 愿 学 焉①。
(公西赤)回答道:“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
宗 庙之事,如 会 同, 端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
章甫 , 愿为 小相焉②。
”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
非:不敢。
能:有能力做到。
愿:愿意。
①焉:句末语气助词。
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会同:会,诸侯相见。
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这是做小相(xi àn ɡ)时的穿戴。
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
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
在这里都作动词用。
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相分卿、 ⎦
⎥⎤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这也是公西华的谦词。
②焉:助词。
“ 点,尔 何 如 ?”孔子又问:“曾点,你有什么打算?”
鼓 瑟 希 , 铿 尔,(曾点)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接近尾声,铿的一声,把
舍 瑟 而作,对曰:“异乎 三子者之撰 。
”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同。
”⎣⎢⎡ 鼓:名词用
作动词,弹奏。
瑟:古乐器,25弦。
希:通“稀”,稀疏。
铿(kēn ɡ)尔:铿的一声。
指停瑟
声。
舍:放下。
而:承接连词,连接
⎦
⎥⎤两个先后发生的动作,不译。
作:起。
异:不同。
乎:介词,于。
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子曰:“何 伤 乎?亦 各 言其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
志 也!”志向而已!”⎣⎢⎡⎦
⎥⎤何伤:何妨。
意思是有什么关系。
其:自己。
志:志向。
曰:“莫春者 ,春 服既成 ,冠者 五曾皙说:“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约上)五
六 人,童子六七人,浴 乎 沂,风 乎 舞 雩,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咏而 归 。
”然后唱着歌回来。
”⎣⎢⎡ 莫春者:暮春,阴历三月。
莫,通“暮”。
者,语气助词。
春服:指夹衣或单衫。
既:已经。
成:定。
冠(ɡu àn)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
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童子:少年,不到20岁的人。
浴乎沂:在沂水里洗洗澡。
沂(yí),水名,在现在山东曲阜南。
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乘凉。
舞雩:台名,是鲁国
⎦⎥⎤求雨的坛,在现在曲阜东南。
求雨的时候,常由巫在坛上作舞以求神。
咏:唱歌。
而:连接两个相伴动作,应为修饰连词。
归:回来。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孔子长叹道:“我赞成曾点啊。
”⎣⎢⎡ 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
喟,叹息声。
然,助词,放在
⎦
⎥⎤拟声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的样子”。
与:动词,赞成。
也:叹词。
三子者 出 , 曾皙 后。
曾皙(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
曾皙
曰:“夫 三子者之言何如?”问孔子道:“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
⎥⎤者:助词。
后:落在后面。
夫:语气词。
言:说的话。
子曰:“亦 各 言 其 志也已矣!”孔子说:“也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言:谈论,说。
⎦
⎥⎤其:代词,他们。
已矣:罢了。
曰:“夫子 何 哂 由也?”(曾皙)又问:“老师您为什么要笑仲由呢?”⎣⎢⎡⎦
⎥⎤何:为什么。
哂:笑。
曰:“为① 国以礼, 其 言 不 让,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
是故哂之。
唯 求 则非 邦也与 ?安见 方六因此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方圆六
七十 ,如五六十 而非 邦也者?唯 赤则 非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土地就不是一个国家呢?公西赤讲的不
邦也与?宗庙 会同, 非诸侯 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
而 何? 赤也 为②之 小 ,孰 能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
为之大 ?”做大事呢?”⎣⎢⎡
①为:治理。
以:介词,用。
言:言语。
让:谦让。
唯:句首语气词,无义。
邦:国家,这里指国家
政治。
与:通“欤”,吗。
安见:怎见得。
何:什么。
②为:做。
之:指诸侯。
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事,指做小相。
孰:谁。
大:形 ⎦
⎥⎤容词用作名词,大事,指治国为政。
脉络梳理
众弟子言志 孔子点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由) 治千乘之国(三年) ⎩⎪⎨⎪⎧⎭⎪⎬⎪⎫有勇知方 不谦让冉有(求) 方六七十里小国(三年)⎩⎪⎨⎪⎧⎭⎪⎬⎪⎫足民俟君子施礼乐 轻小国公西华(赤) 愿为小相⎩⎪⎨⎪⎧⎭⎪⎬⎪⎫宗庙之事如会同 太谦虚曾皙(点)⎩⎪⎨⎪⎧⎭⎪⎬⎪⎫教化青少年无为中有为 赞同
1.用原文中的语句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并说说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1)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西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曾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有抱负,坦诚,性格比较鲁莽、轻率。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3)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4)“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洒脱豁达,率性而为。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这一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
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
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励他
们发言,又做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
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诱导,热情鼓励。
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你赞同孔子“吾与点也”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俗话说“人各有志”,不能强求。
孔子赞同曾皙(点)的志向,是有其原因的。
曾皙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
而这一美景正是孔子所倡导的“以礼治国”的最高境界,所以在孔子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而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
冉有、公西华的志向也是值得肯定的,所以孔子给予适当的鼓励。
1.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运用示例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唯有颜回当推首位。
何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在物欲横流、经济大潮汹涌的当今社会,有几人能甘心安贫乐道。
写文章有没有底线,虽不能坚守道德为先,但总不应弄虚作假,更不宜阿谀奉承。
可现实社会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比比皆是。
物质生活总是第一的,精神享受首先还要有物质条件的保障。
所以人们有时候违心地做点无大碍的事,也在情理之中。
审视自己写的文章,谈不上什么道德为先,更没有什么真知灼见,多是有感而发,也就是一些牢骚罢了。
但始终坚守做人的底线——违背社会公德、引人堕落的消极文章坚决不为。
(《道德文章与安贫乐道》) 2.课外素材
敲打2 835下的耐心
史蒂夫·诺曼是美国著名的营销大师。
1983年,70岁的他宣布退休前,应斯坦福大学之邀做最后一次成功经验演说。
演讲厅里座无虚席,所有人都安静地等待着营销大师的精彩演
讲。
当大幕徐徐拉开,人们惊奇地发现舞台上搭着一个大铁架,铁架正中央吊着一只巨大的铁球。
诺曼拿出一个比拳头还小的铁锤,随意叫了一位男同学,让他用这个小铁锤把大铁球敲动,晃动的间距要达到一米。
“这可能吗?这把铁锤太小了!”那个男同学说。
一个高个子男生走上来,说:“我来试试。
”他说着,就拿过小铁锤全力砸去,可铁球一动不动。
“这只铁球太大,锤子却太小,根本无法做到。
”高个子男生沮丧地说道。
“是吗?那看我的。
”诺曼说完,用小铁锤全神贯注、气喘吁吁地对着大铁球“当当当”地敲了起来。
他敲一下,停一下,有规律,有节奏。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诺曼依旧用小铁锤轻轻地敲击着大铁球。
当这个富有节奏的敲击持续到第26分钟时,突然有个“观众”大声喊道:“球动了!”人们这才发现,大铁球真的产生了小幅晃动,并在诺曼持续不断地敲击中幅度越来越大。
当大铁球的晃动间距达到一米时,演讲厅里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这时,已是第47分钟。
诺曼把小铁锤放进口袋,说:“你们刚才都说不可能成功,但我做到了。
我用了47分钟,敲了2 835下,你们有耐心敲2 835下吗?成功就像敲打铁球,需要坚持和等待!”
点评成功就像敲打铁球,需要坚持和等待!学习也是一个积累、渐进的过程,也需要坚持和等待!在坚持和等待的过程中,更需要你不懈和持久的努力。
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志当存高远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题记(1)
①鲲本在水中,巨大无比,可谓海中霸主。
然而它却选择化鹏,去那未知、深邃的天空,接受新的挑战。
它成功了,且一飞便是九千里,这是一种何等的志向和气魄,不甘沉于水底,便要去搏击天空。
(1)
②明代大学者王守仁曾说:“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抵乎?”(2)这就是说,人若无“高远志向”这一引力的牵导,就可能随波逐流,无依无附,枉费生命。
③志存高远,生命才彰显其存在的价值。
正如冯梦龙诗云:“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3)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释放人的潜能,助我们成就一番伟业。
④看那昔日的洪武大帝,灭大元,建明朝,一代雄主,杀伐果断。
但观其少年时,还不叫朱元璋,而名重八,也并未想过得天下,最大的愿望是做好一个放牛娃,平淡地度过一生。
在一家人被饿死后,朱重八开始为生计四处奔波,直到灭元。
⑤一个是放牛娃,一个是开国之主,若非确有其事,有谁能够相信,志向之变让朱元璋蜕变,他不再按既定的轨道成为庸碌之众,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众人艳羡与尊敬的对象,正所谓: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⑥志当存高远。
(4)
⑦志向,很多人都有,但人们的志向又不尽相同。
志向高远者,多有经天纬地之才,开疆拓土之功,动辄兼济天下,一统江湖。
想那魏武曹操,一统中原;成吉思汗,踏马扬鞭。
哪个不是胸中有大气魄者!
⑧志向远大,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否则再高远的志向也不过是一纸空谈。
上古有凤凰者,非醴泉之水不饮,非梧桐之木不栖。
若无实际的付出与拼搏,再美好的未来也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浮生一梦罢了。
⑨鸟雀不知鸿鹄之志,斥只若蓬蒿之流。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最值得我们崇敬,一个是我们头顶的那片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远大的志向。
(5)
⑩低头行走,躺坑荒度人生者,永远不会感到星空的魅力。
唯有志存高远者,才会抬头仰望灿烂的星空,让高远之志引领着我们登上成功的巅峰。
思悟要点
(1)请说说题记和第①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关系。
提示题记用《逍遥游》中的句子描述有志者的搏击情景,第①段针对题记,采用议论的方式,强调立志的重要性。
(2)引用明代大学者王守仁的话有怎样的作用?
提示借助名人名言和比喻手法,从反面形象地论证了无“高远志向”的后果。
(3)引用冯梦龙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提示运用对比,从反面论述,和前一句呼应,激励人们要立风云之志。
(4)你觉得第⑥段可以删掉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不能。
写文章要学会点题。
在行文中,根据文章的内容恰当地回点题目,既体现了构思的严谨,又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立场。
(5)这句话化用了谁的名言?
提示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
B.舍瑟而作
C.莫春者
D.早缫而绪
答案 B
解析 A 项“希”通“稀”,稀疏。
C 项“莫”通“暮”,晚。
D 项“而”通“尔”,你们。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摄.(夹、迫近)乎大国之间比.
(比较)及三年 B.⎩⎪⎨⎪⎧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何伤.
(妨碍)乎 C.⎩⎪⎨⎪⎧ 吾与.(赞成)点也宗庙之事,如会.
(诸侯相见)同 D.⎩⎪⎨⎪⎧
其言不让.(谦让)孰.(谁)能为之大 答案 A
解析 比:到。
3.对下列句子中的“如”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
或知尔,则何以哉(如:假如) B.如.
其礼乐,以俟君子(如:至于) C.宗庙之事,如.
会同(如:至于) D.方六七十,如.
五六十(如:或者) 答案 C
解析 如:或者。
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浴乎沂,风乎舞雩
B.不吾知也
C.则何以哉
D.毋吾以也
答案 A
解析 状语后置句。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果)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2)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
孔子闻之,谓门弟子
...曰:
“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
...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
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
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
夫鲁,难伐之国。
其城薄以卑②,其池狭以
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
....,此不可与战。
君不如伐吴。
夫吴,
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
...守之,此易伐也。
”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
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今君忧在内。
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
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
而君之功不与③焉,则交日疏于主。
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
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隙,下与大臣交争也。
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
故曰不如伐吴。
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
孤主制齐者唯君也。
”田常曰:“善。
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②卑:矮小。
③不与:不在其中。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B.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C.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D.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答案 B
解析“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指门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
“门弟子”指孔子门下的学生。
B.“二三子”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诸位”“你们”。
文中是孔子对自己门徒的称呼。
C.“甲兵”本来指铠甲和兵器,后来也泛指装备、军事。
文中“甲兵之事”意为“准备作战武器”。
D.“大夫”,古代官名。
先秦诸侯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明大夫”指贤明的大夫。
答案 C
解析“甲兵之事”意为“战争”。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
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突出了他关心鲁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
C.子贡的说辞,指陈利害,纵横捭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极能游说的特点。
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赞同子贡所言: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
答案 A
解析田常欲作乱而移高、国、鲍、晏之兵攻鲁,不是他自己带兵;目的是转移视线,以削弱大臣势力,不是想取得军权。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因此您对上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难了。
(2)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
参考译文
田常打算在齐国叛乱,却忌惮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四大家族的势力,所以想调动他们的军队来讨伐鲁国。
孔子听说后,对他的弟子说:“鲁国,是我们祖先的坟墓所处的地方,是我们的祖国,祖国如此危难,你们为什么没有人采取行动呢?”子路请求出使齐国,孔子阻止了他。
子张、子石也请求前去,孔子没有答应。
子贡请求前去,孔子准许了。
(子贡)于是出发,到了齐国,游说田常说:“您讨伐鲁国是错误的。
鲁国,是很难讨伐的国家。
它的城墙又薄又矮,它的护城河狭窄而水浅,它的国君愚蠢不施仁政,它的大臣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