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统角度看《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
高中生议论文范文:曹操的“奸”与“雄”
曹操的“奸”与“雄”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典型。
有人认为他是奸诈的,有人认为他是由雄才大略的大军事家,我则认为他是由“奸”与“雄”两种性格同时构成的。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汉朝丞相。
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既是一个“奸诈阴险”的人,又是一个具有远见和雄才大略的杰出政治家、谋略家和军事家。
小说《三国演义》不仅写了他“奸”的一面,更写了他“雄”的一面,还写了他的其他性格特点,使曹操成为富有特点的艺术形象。
三国演义里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国贼,然而,在真正的历史中,曹操远远要比小说中描写的要杰出的多,也好的多。
首先,曹操有着非比常人的政治目光,曹操的雄才大略,不仅见于他在军事上,还见于他在治国上。
曹操占据青州的时候,田地荒芜,居民流离失所。
农耕不修,经济衰退,曹操就施行军民屯田制,不仅大力发展了生产力,还从中获得充足的军粮。
使民有所食,军有所养。
而在同时,其他的诸侯却要差的太远。
袁绍的军队在吃桑椹,袁术的军队在吃河蚌。
其他各路诸侯,纵兵抢粮,抢得到就吃粮食,抢不到的就吃树叶,树叶再吃不上,就吃人。
对百姓有这么大贡献的曹操,说他是国贼,岂不是又伤害了其余的几位诸侯了。
曹操灭掉袁绍之后,地盘逐渐扩大,国力却越发强盛。
国家境内,几乎没有农民起义现象的发生。
曹操在小说里杀过很多人,像董承,伏完,等人。
曹操有一篇自白书写的相当实在,他说“我一开始,只想做一名郡守,造福一方百姓。
后来,国家动乱,我就想做一名军官,领兵平乱,如果可以,还希望荣升征西将军,希望死后在我的墓碑上写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那么此愿足矣。
后来,我官越做越到,直到位极人臣。
那我现在还有什么可求的呢?如果还有,那么我就想如齐桓、晋文这样的霸者,虽然有着强权,但是仍然象侍奉周室那样对待汉朝皇帝。
这已经令我非常的满足了。
假如,我不在这个职位,难道天下就太平了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假如我不在,那么在我这块根据地里,还不知道有几个人称王称霸呢”曹操一语道破,当时的时代就是个诸侯割据的时代,他只不过是王朝霸业的统治者之一。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分析对曹操的评价
三国演义的⼈物形象分析对曹操的评价三国演义的⼈物形象分析对曹操的评价发送到⼿机 | 收藏全屏阅读模式字体:⼩ | ⼤⼀提起“三国”故事⾥的曹操,⼈们⼤都会想到戏曲舞台上那个⼀脸奸相的⽩脸。
可是⼆⼗世纪五⼗年代以来,在有些戏剧或影视剧当中,曹操的形象发⽣了很⼤变化,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奸不奸?为什么有⼈说他是“奸雄”呢?观众对曹操的认知和印象很多来⾃于⽂学作品,如果将曹操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该如何对他进⾏评价呢?曹操字孟德,⼩名阿瞒。
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学家,安徽亳州⼈。
曹操出⽣在官宦世家,⽗亲曹嵩原是夏侯⽒的后裔。
曹操⽂武双全,史书《魏略》中说,他“才⼒绝⼈,⼿射飞鸟,躬禽猛兽”。
《三国志》说他“才武绝⼈”。
曹操官⾄丞相,封魏王,谥武王,享年65岁。
曹操的⼉⼦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中国的史书如何评论曹操呢?《三国志》⾥说他是“治世之能⾂,乱世之奸雄”。
在《三国演义》这部⼩说⾥,对曹操这个⼈物的刻画是偏重于反⾯的奸诈?还是倾向于正⾯的英雄呢?(⽤当代视⾓,审视三国纷争;⽤史家眼光,论说是⾮成败。
北京语⾔⼤学周思源教授正说三国⼈物。
三国时期,像曹操这样的⼈物不少。
也就是说,有不少英雄,或者简单地说,有许多“雄”。
可是,曹操这个“雄”和别的英雄,别的雄,他的区别就在于:曹操奸。
可是话⼜说回来了,我们在第⼀讲⾥⾯讲了刘备。
刘备不也有⼈称他为奸雄吗?但是刘备这个奸雄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有⼈认为他是奸雄,甚⾄认为他是⼤奸雄,但是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第⼆点更重要,就是认为刘备是奸雄,刘备的奸其中⼀点就表现在他的虚伪。
我们上次讲过,他到底虚伪还是忠厚。
也就是说,有些“雄”,雄杰,豪杰,他的奸是出于政治⽃争和军事⽃争的需要。
他和曹操的奸雄有⼀个什么区别在什么地⽅?曹操的奸雄带有⼀点品质性问题,有品质性因素,⽽且这个品质性的因素,他⼩时候就这样,这⼩⼦⼩时侯就⽐较坏。
《三国志》⾥⾯有记载:曹操少年的时候,任侠放荡,不治⾏业。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极具权谋智勇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对他形象的一些分析:
1.雄才大略:曹操被描绘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善于制定计谋和应对复杂的局势。
他在战场上的胜利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表明了他的雄才大略。
2.谋略多变:曹操以其出色的谋略而闻名,他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经常使用诈降、离间、分化等手段来瓦解敌对势力,同时也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谋求最大利益。
3.勇武果决:曹操是一个勇猛果断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断力。
无论是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是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中,曹操都表现出了冷静果断的指挥风格。
4.文治武功:尽管曹操以其军事才能而闻名,但他也是一个重视文化和教育的统治者。
他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图通过文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5.多面性格:曹操的形象也展示了他复杂的个性特点。
他既有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
他在与刘备、孙权等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展现了他的智慧、机智和幽默感,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总的来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矛盾而多面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三国演义中的奸诈狡猾的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奸诈狡猾的曹操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史诗性作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曹操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他的奸诈狡猾、智勇双全成为他非凡的个人魅力。
本文将就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奸诈狡猾进行探讨,并探究其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
曹操,字孟德,魏国政权的奠基人,他深谙人际关系和政治斗争的道理。
他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形势,谋求最大的利益。
曹操的奸诈狡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曹操善于伪装和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
他擅长伪装成不同的角色,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在许昌,他伪装成一位深明大义的君子,给人留下了虚伪和圣贤之相。
这种伪装使曹操在权力争夺中处于有利地位,引得一些人对他产生误解和高度评价。
其次,曹操善于运用计谋和策略。
他善于分析和研究敌人,洞悉对方弱点,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
比如,在官渡之战中,当他发现敌军韩当以轻兵打他的水军时,他能意识到对方的弱点,迅速调整军队的部署,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种心思缜密的计谋正是曹操奸诈狡猾的真实写照。
最后,曹操在权谋之间十分擅长抓住机会。
他善于利用机遇,抓住时机,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
比如,在赤壁之战中,曹操遭到孙刘联军的重创,失去了继续北伐的机会。
但曹操并没有垂头丧气,恢复了自己的势力,并最终建立起魏国统治。
从曹操的奸诈狡猾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同凡响的智慧和才能。
他的行为揭露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残忍,也展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手段的多样性。
然而,曹操被毁誉参半,也证明了他用暴力和欺诈达到目的的手段所惹来的公愤。
曹操的奸诈狡猾在三国演义中被广泛讨论和传颂,也是这部作品中最有争议性的一部分。
然而,作为读者,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曹操的阴谋诡计,而应该更加关注他深厚的智慧和远见。
尽管他的手段狡诈毒辣,但正是因为这些手段,他在乱世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并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政治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台上那一位白脸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他。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也不是纯粹的奸臣,也有他雄才伟略的一面。
全书第一回,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子治世之能匠,乱世之奸雄也。
我认为是比较客观的奸雄必然是既奸又雄两个方面,舍去哪一方面都是不正确的。
一、曹操奸的一面曹操的奸主要表现为:凶狠、狡诈、诡谲。
由于《三国演义》中具有尊刘抑曹的倾向,描写曹操奸诈的地方很多但塑造的最为典型的还是吕伯奢之死和借王垕人头1.曹操行刺董卓未成才潜逃到吕伯奢家的。
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不图千金之赏和万户侯之封,冒着杀头的危险毅然收留了前来投宿的曹操对曹操以宾主之礼相待,毫无自尊傲幼之态。
他嫌杀猪作食还不够热情,还要亲自去邻村沽取好酒来为曹操压惊在那个世风口下,人心浅薄的时代,这个寻常小民吕伯奢待曹操义重如山,恩情何深!然而曹操不但不以恩德相报,反而杀光了他的全家,甚至连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孺也不放过如果说曹操连杀八人是由于误将磨刀杀猪当作要杀害自己属于误杀;那么,他杀吕伯奢本人则纯属故意杀人。
其杀人情状不仅十分歹毒,手段也极其狡猾。
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曹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可见曹操多么凶残、狡诈。
与曹操一起杀人的还有原中牟县县令陈宫当发现误杀了吕伯奢的家属后,陈宫悔限莫及,曹操则毫无悔意,又在逃跑中杀害了吕伯奢本人!还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这一系列罪行终于使陈宫识透了他的真面目: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2.借王垕人头更能表现曹操的诈术之深。
曹操征讨袁术时,当时十七万曹军围困了寿春城,长期攻打不下,日费粮食浩大,而附近诸郡又遭荒旱,接济不及;从孙策处借来的十万斛粮食,也只是杯水车薪,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摆在了曹操面前。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雄形象
读·闻·观63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雄形象蔡彬畦前言:三国演义是一部在文学史上流传已久的英雄演义,具有难以复制的文化魅力和文学色彩,之所以能吸引众多读者,原因之一就是其塑造了众多丰满的、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
不仅如此,这些人物还深入人心,人人都知道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忠义勇猛、诸葛亮的睿智,但是小说中还有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形象,他的性格虽然多疑残忍、自私狡诈,但是以他的谋略、才华又能称盖世英豪。
他就是被称为“乱世之奸雄”的曹操。
一、曹操奸雄形象中“奸”的体现1.生性多疑残忍--视人命如草芥曹操只身刺杀董卓失败后,被迫逃亡。
在逃亡的过程中被陈宫的手下抓到,但是却被陈宫救下,陈宫不惜抛家舍业要跟曹操一起闯出一番事业。
在逃亡的过程中路过了其父的故交吕伯奢的家,被吕伯奢收留。
吕伯奢要杀猪宰羊以礼相待,并且自己去沽酒。
但是曹操生性多疑,听见了磨刀的声音误以为他们要抓自己去邀功,便将吕家一众人都杀了,错杀以后看到四肢被绑着待宰的猪,才知道自己杀错了人,只能继续逃亡,却遇见了买酒回来的吕伯奢,并且一剑刺死了他。
在杀死了吕氏家人以后不仅毫无愧疚之意,还将错就错杀害吕伯奢,这也是曹操最为后人所诟病的一件事。
曹操在晚年一直有头疼的病症,一次华佗去给他诊治,提出了要讲将头颅剖开治疗的方法,但曹操生性多疑,认为华佗治病是假,想谋害他是真,所以下令将华佗赐死了。
这也与曹操的名言所契合:宁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2.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奸臣董卓死后,曹操实行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策,但在世人看来,曹操的行为与董卓毫无二致,曹操也因此背上了奸臣的骂名。
事实上曹操也确实利用了汉献帝,以君命为借口发布了很多对自己有利的政策,虽然曹操没有将刘协取而代之,但也确实有不臣之心。
二、曹操奸雄形象中“雄”的体现1.珍惜人才曹操不仅自己有勇有谋,更具有识人之明,能够任人唯才,在他的麾下有诸多谋士及武将,更重要的是他不仅识才,更加惜才。
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的塑造仇怀英内容提要曹操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反面人物出现,是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艺术典型。
《三国演义》中作者着意刻画了曹操身上“奸”与“雄”的两个侧面,并使奸与雄在他身上成为一个统一体。
在曹操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典型特征:虚伪、奸诈、残忍和极端利已主义:其思想性格还有另一方面,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一方面。
首先,写他的虚伪、奸诈、残忍和极端利已主义,是坏人与恶德的象征。
其次是写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能从统一大业出发考虑和处理问题。
在军事上能发扬民主,广泛采纳意见,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有百折不挠、生机勃发的政治家风貌,雍容大度积极乐观的英雄情怀;而且还有任人唯才,奖惩分明、严正不苟的治法观念和体恤百姓保护农业的民本思想。
并具有敢做敢为、不畏人言,不怕风险的精神,豪放飘逸、洒脱大度的文学家气质,诗人风度和扶植文化的远大眼光。
在罗贯中笔下,曹操不失为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
是一位有志于除残去秽,定乱扶衰,统一北部中国的英雄。
本文就人们心目中的曹操的形象作了一些探讨,以一家之言对曹操的文学形象作了概括。
关键词:曹操奸雄政治家军事家正文: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的塑造一、引言曹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但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把刘备与曹操进行对比,着力揭露了他的奸险机诈。
曹操本姓夏侯氏,因中常侍曹腾收曹父曹嵩为养子,故改姓曹。
操自幼具有奸诈机变的特点,是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艺术典型。
作者着意刻画了曹操身上“奸与雄”的两个侧面,并使“奸”与“雄”在曹操身上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曹操被视为“乱世奸雄”。
其奸表现在他是一个雄才大略,精明干练的奸雄,是奸贼,是英雄,是“奸诈,伪善,阴谋家”的代名词。
与此相反的则是比较肯定“雄的”一面。
我们到底该怎样去评判呢?很明显,我们既不能受固有的陈腐的“尊刘抑曹”观念的影响,也不能用现代的观点去衡量当时的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故事情节以及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 (第四回)残杀吕伯奢 曹操刺杀董卓不成,赶忙出逃。 董卓严令捉拿,情况紧急。后来被县令陈宫抓获,陈宫觉 得曹操为皇帝而行刺,忠义令人钦佩,于是放了曹操,并 随他逃亡。后来两人逃到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中, 吕伯奢让他们先坐,自己进去准备酒菜招待他们,过了很 久才出来说,家中没有好酒,让我到别的村子去买一壶, 于是就匆匆骑驴出门了。两人坐了很久,忽然听到里面传 来磨刀的声音。曹操觉得可疑,就走近偷听。只听到两个 人商量说:“绑起来杀了,怎样?”曹操一听,告诉陈宫: “如果不先下手,一定会被抓去。”于是两人拔剑将吕伯 奢一家八口人全部杀死。后来发现厨房里一只猪绑着正要 宰杀,才知道误杀好人。
• 曹操则审视度势,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 果断捕捉战机。建安五年十月,袁绍谋士 许攸投奔曹操,泄漏袁军囤积粮草于乌巢 的密秘。曹操亲自率领精骑5000,打袁军 旗号,夜袭乌巢,杀死守将淳于琼,大败 援军,烧毁万余车军粮。袁部军心涣散, 大将张郃、高览投降,士卒溃逃。曹操乘 胜追击,袁绍携其长子袁谭带200余骑逃回 黄河以北。是役,曹操以少胜多,消灭袁 军主力7万余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三国鼎立
•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乘刘表病死之机率大军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 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此时鲁肃到处 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 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迫使曹军退回中原。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孙 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 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用了很长时间,最终攻克南郡。孙权为向刘备示好, 将其妹嫁给刘备。而孙权为拓展势力,占据了交州。其后,周瑜曾想出兵攻 打益州,但在途中病逝。鲁肃接替其位,并将南郡借给刘备。而曹操在南方 战争失败,转移向西发展,曹操欲进攻汉中张鲁,西凉诸军阀疑其将攻击自 己,在211年起兵,共推马超、韩遂为首领,曹操率军镇压,成功将西北一带 收为领地。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219年,刘备从曹 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军袭杀关羽,占领荆 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222年,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 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崩于白帝城。之后不久, 蜀汉、东 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南北之间虽然 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 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奸绝——曹操
《三国演义》之奸绝——曹操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被称为“奸绝”。
他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作者就通过许邵的口吻评论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通过一系列事实,即从政治、处世、用人以及军事斗争等多个层面出色地塑造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和本质。
《三国演义》中从一出场,曹操的“奸”便被坐实了,为什么说曹操奸诈绝伦呢是什么令“奸雄”之名深入人心这里有两个原因:其一,在当时尊刘抑曹的思想深入人心,比方说,民间都说曹操奸,很多人不喜欢曹操。
苏东坡就讲到,在北宋的时候,民间有很多讲史的,就是说书的,说三国,一说到刘备失败,听众就痛哭流涕;一说到曹操失败了,大家拍手称快。
人们在这个大环境下,所受到的尊崇“正统”的儒家思想影响,对曹操篡汉深恶痛绝。
曹操的政治手段是将挟持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在徐州灭吕布,官渡败袁绍,牢牢控制了北方。
这是众所周知的,有了汉献帝这块“挡箭牌”,曹操就用“君命”大耍其阴谋。
当时的刘备与吕布,都是曹操的心腹大患,曹操想用“君命”将二人全杀尽。
这回又是荀彧献计:“今刘备虽领徐州,未得诏命。
明公可奏请诏命,实授备为徐州牧,因密与一书,教杀吕布。
事成,则备无猛士为辅,亦渐可图;事不成,则吕布必杀刘备矣,此乃…二虎竞食‟之计也。
”后来曹操果用此计,只因张飞鲁莽而事败。
由此,曹操的面目可见一斑。
其二,便是曹操这个人物本身的性格与品行,曹操这个人生性多疑,“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曹操的经典名言,也是曹操的处世之道,吕伯奢是曹操祖父曹嵩之结义兄弟,该算是曹操的叔父了。
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后出逃,一路被董卓追杀。
后得到中牟县令陈宫的鼎力相助。
行了三日,到了成皋地方,投宿在吕伯奢家。
见故人之子来到,吕伯自然喜出望外,赶紧去买酒,并让家人杀猪招待曹操一行。
而曹操在屋子里听到磨刀的“嚯嚯”生,以为吕家起了歹心,于是就杀死了吕伯奢全家,后来看见被缚住的猪才知道错杀好人,于是与陈宫仓皇出逃,在路上遇到外出打酒的吕伯奢,便将错就错的杀死了吕伯奢,陈宫大惊,责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摘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固定在受众的心目中的。
本文从曹操求贤若渴、用人不疑的智者胸怀,实现北方统一、促进全国统一的能者韬略进行分析,并从历史和客观的角度进行了评判,指出对于曹操这一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的不同解读要恰切和公允。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历史人物;文学形象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曹操的奸臣形象犹如落地生根的草芥一直蔓延在人们的心中。
尤其是舞台上的曹操素以“白脸奸臣”而家喻户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再加上毛氏父子的点评,曹操的脸谱化被迅速固定。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它是作者依史而演义,参杂作者的价值观,从而侧面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观。
而作者罗贯中又依据的是儒家正统思想,尊刘贬曹、拥蜀反魏的倾向就显而易见了。
如果我们从历史的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曹操这一形象,我们会发现把曹操视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失之偏颇的。
且看书中曹操出场之一回。
“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
曹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也?’劭不答。
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曹闻言大喜。
”毛宗岗加以评论:“称之为奸雄而大喜,大喜便是真正奸雄。
”究竟曹操为何听后大喜,我们不妨这样理解。
汉末群雄并起,军阀混战。
有实力的军阀统治者都竞相为己争得一席之地,作为出身低微的曹操,没有强大的实力而被知人之士称为“治世之能臣”,实是大增曹的信心。
但是曹操所处的是乱世,为何他听了这种评价还会大喜呢?这就是曹操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
他不仅有气魄,有度量,而且相当有智慧和才智,他不把“奸雄”视为对自己的贬斥,相反,他把“奸雄”看作是计谋、智慧、权变,并决心以此来发挥自己的特点,在乱世中一显身手,岂是持有正统观点的人士所能理解的?自古以来,“识时务者为俊杰”。
曹操亦是。
曹操初出茅庐就已经显示出其非凡之智,被董卓重用。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内容摘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乱世枭雄”曹操的形象,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雄才伟略、爱惜人才、慷慨豪迈。
曹操复杂的性格特征不是简单的“奸”与“雄”的相加,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了曹操的双重性格,而有时“奸”与“雄”甚至是相互融合的,性格的多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显特征。
本文试图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中的“奸”——诡谲狡诈、玩弄权术、猜疑多变、心狠手毒与“雄”——机警多智、雄才伟略、爱才若渴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曹操的复杂性格。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性格两面性有机统一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典型,向来有所谓的“三绝”的说法,就是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
《三国演义》中性格最复杂的人便是曹操,一方面,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一方面他又嫉贤妒能,摧残人才。
一方面他慷慨豪迈,气势恢弘;一方面又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一方面他开明公正,一方面又狡诈多疑。
作者罗贯中吸取以“拥刘贬曹”的影响和三国戏为素材创作的《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这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奸”与“雄”的有机统一。
一、“乱世之奸雄”曹操的“奸”,表现在多个方面:诈伪,善作表面文章;残忍,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多疑,猜忌之心重;善变,诡计多端等等。
(一)诡谲狡诈、玩弄权术《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曹操一出场,首先介绍他的“劣行”: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状。
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
操故无恙。
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
曹操的狡猾多智的性格特征从小就已露出端倪,这算是初显奸雄本色吧!写曹操攻下徐州,吕布及其手下陈宫、张辽等都被擒这一细节时,曹操对张辽有一段对话,曹操说:“此人好生面熟”。
张辽说:“濮阳城中曾相遇,如何忘却?”曹操笑笑说:“你原来也记得!”张辽说:“只是可惜”。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与雄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与雄内容摘要: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反面人物,被无数的世人所误解与唾骂。
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可谓名副其实,一语中的。
尽管如此,也不能不承认曹操治理国家的雄才,毕竟只有曹操这样的强势人物才能统一各个封建割据的地方政权,实现政治统一。
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可谓名副其实,一语中的。
所以我们也不能简单用“好人”和“坏人”来评判他。
《三国演义》中确实地把曹操定义在一个奸雄的位置,偏重于“奸”的塑造,但也算是英雄。
小说把曹操的反面形象推到了极致。
但在曹操的身上集中了“奸”和“雄”的统一。
这种统一始终贯穿整部书。
也正是如此,曹操形象才会在每个人的心间,既让人恨,又让人喜爱,从而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反面典型。
关键词:曹操英雄奸雄三国演义正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极富文学艺术价值的小说,在中国家喻户晓,在世界各国也广为传播。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的人物。
如: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张飞、关羽、周喻、鲁肃等等。
这些人物皆可以称得上当世的英雄。
在这众多英雄人物中,性格最为复杂的要算曹操了。
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反面人物,被无数的世人所误解与唾骂。
作者罗贯中大力宣扬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为代表的忠义---忠于汉室的义,表现出强烈的汉家为、全书反对曹操政治道义的倾向,将曹操刻画成为一个残暴不仁、玩弄权术、奸诈狡猾的封建时代靠军事起家的诸侯。
尽管如此,也不能不承认曹操治理国家的雄才,毕竟只有曹操这样的强势人物才能统一各个封建割据的地方政权,实现政治统一。
所以我们也不能简单用“好人”和“坏人”来评判他。
《三国演义》中确实地把曹操定义在一个奸雄的位置,偏重于“奸”的塑造,但也算是英雄。
小说把曹操的反面形象推到了极致。
但在曹操的身上集中了“奸”和“雄”的统一。
这种统一始终贯穿整部书。
也正是如此,曹操形象才会在每个人的心间,既让人恨,又让人喜爱,从而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反面典型。
乱世之枭雄——评价《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乱世之枭雄——曹操《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品格特征,可以用“奸雄”二字概括。
“奸”是指他奸诈、残暴,“雄”是指他有英雄气概及领导才能。
他有利己主义的阴暗,却也有经世济国的雄才大略;他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却也是后人心目中阴险奸诈的小人。
我们应当一分为二的来看待曹操,既要认识到他的奸诈,又要肯定他的才能与贡献。
曹操是奸诈的。
“梦中杀人“的故事谈到:曹操生怕遭人暗算,扬言他有特异功能,谁若在他熟睡时靠近其卧榻,他虽在梦中也能觉察到。
他还对侍臣和姬妾们说:“我睡觉时不可随便靠近我,一靠近我,我便杀人,而且我自己也不知道。
”一日,曹操佯装熟睡,故意没盖被子,一个近侍忘了曹操“梦中杀人”的话,好心去给他盖上了被子,结果此人好心未得好报,被一跃而起的曹操一剑砍死了。
从此,在曹操睡觉的时候,左右谁也不敢靠近其卧榻。
官渡之战后期,曹操在与袁绍对峙时,军中粮草已尽,曹操生怕士兵们因为吃不上饭而生变故,乃将粮官找来商量对策,粮官说:“分发粮食时可用小斛代替大斛。
”曹操高兴地答应了。
但这种弄虚作假的做法肯定瞒不过将士们,军营里顿时议论纷纷,皆骂曹操骗人。
其实曹操何尝不知此法难以欺众?对此他早已胸有成竹。
他对粮官说:“我要借你的头以平众怒,不然事情不好办。
”遂将粮官斩首,令人挑着粮官的头在军营中示众,血淋淋的脑袋上还贴着曹操的亲笔判词:“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
”将军粮不足的责任推到了粮官的身上。
众人见曹操已经将“贪官”斩首,也就消了气。
曹操这种为达目的而不惜伤害他人的做法,体现出了他的奸诈与残暴。
但是,曹操又是一位雄才。
曹操十六岁举孝廉任城门典校卫。
设十二色杖,不分贵贱,一旦违犯出入城规,皆与杖责。
这体现他的“忠信”。
黄巾作乱,曹操任骠骑都尉,奋力破敌,也是"忠勇"表现。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
《三国演义》中将曹操描写为一个汉朝的篡逆者,其实并不公平。
东汉时期,外戚宦官轮流掌权,朝野上下乌烟瘴气。
(完整版)《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内容摘要]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意图将曹操树立为反面人物的典型——“奸雄”,集奸诈多疑、凶暴残忍、假仁假义于一身的封建统治者。
作者之所以要如此塑造,一是因为受封建正统思想的约束,二是因为三国故事在民间经过隋、唐、宋的流传后,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
看完新版《三国》,再通读《三国演义》,却别有一番体会——曹操并非“奸雄”,乃真英雄也。
[关键词]奸雄假仁假义尊刘抑曹军事天才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代风起云涌、英雄辈出,三国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
元末明初,罗贯中结合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与民间传说,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该书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像爱民如子,仁义无双的刘备、忠义双全,威震华夏的关羽、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孔明以及接下来我要重点分析的曹操。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意图将曹操树立为反面人物的典型——“奸雄”,集奸诈多疑、凶暴残忍、假仁假义于一身的封建统治者。
作者之所以要如此塑造,一是因为受封建正统思想的约束,二是因为三国故事在民间经过隋、唐、宋的流传后,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
如苏轼《东坡志林》载王彭语云:涂巷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说明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宋朝已非常明显,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只是这种思想倾向的总结和发挥。
看完新版《三国》,再通读《三国演义》,却别有一番体会——曹操并非“奸雄”,乃真英雄也。
一、天资聪慧、谋略过人《三国演义》第一回讲到“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曹操的叔父看不惯他放任无度,便屡次向他父亲告状,曹操也因此受到责备。
于是有一次,曹操在路上碰见叔父,便假装中风之状。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奸雄还是枭雄?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奸雄还是枭雄?《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奸雄还是枭雄?千百年来,人们对曹操是奸臣还是英雄争论不休,有人说他滥杀无辜,生性狡诈,虚伪多疑,是乱世奸臣。
有人说他文武双全,用兵如神,实是治国能君。
渐渐引申出一个评价:奸雄。
而在我看来,曹操实是个真正的枭雄。
人们对曹操的看法,多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部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文学经典,由于作者明确的“尊刘贬曹”的思想,对作品中的情节的修饰,让人们对曹操产生了生性狡诈多疑,好杀人,嫉能人的看法。
事实上,《三国演义》中,包括错杀吕伯奢一家与上后下土的诸多故事,甚至都没有历史依据。
而关于刘备“三让徐州”,“携民渡江”的故事,作者却花了浓厚的笔墨来描写。
不禁引人深思。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正史上的曹操,是当时一流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最后办到常人一生无法想象的大业,建立了巍巍大魏,屹立三国之首。
东汉末年,诸侯并立,曹操能在这么多能人中脱颖而出,虽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便,受世人非议,但这未免不是一个远谋与果决,借此在乱战初期占得一席之地,天下即亡,衰败的皇室既然不能给予天下安生,改朝换代已成必然。
何来不正义一说?官渡之战,曹操善用郭嘉许攸等谋士意见,斩文丑,断袁粮,亲率大军胜袁绍数倍兵力,实是用兵如神,也因此牢牢把控北方大势,能与孙刘分庭抗拒。
文学方面,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篇,如《龟虽寿》《观沧海》向世人展现豪壮的胸怀与政治抱负;《孙子略解》《孟德新书》也展示曹操不凡的军事才能。
相对于刘备一边泣涕横流地仁德治世,一边拖着贫瘠的蜀国不断进行战争,曹操一统天下的野心从来没有掩饰“驾六龙,乘风而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边任用良才,求贤若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天下贤士都去投奔,也将国家管理的有模有样,民生安康。
曹操实行多种改革,颁布屯田制,轻徭薄赋,兴修水利,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操一生为大业杀戮无数,杀了诸如孔融,杨修,许攸的文人,有的是因为嫉贤妒能,有的是因为政治所需,大多确实因为这些文人仗着有点聪明便失了为臣之道,像杨修就是曹操想什么都能猜到,擅作主张,许攸当众喊曹操小名,一代神医华佗不愿给曹操治病,更想完成开颅治病,换谁都会气愤,何来多疑一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人物,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掺半。
在我看来,曹操有“雄”的一面,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曹操也有“奸”的一面,他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
本文从曹操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对其人物形在我国众多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
小说中,曹操是一位有胆有谋的政治家和才能卓越的军事家,他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
同时另一方面,曹操身上有着无穷无尽的贪欲和权势欲,是一个权谋机诈、无比凶残的人物,常常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人心、收罗人才,为自己所用。
一、曹操生平简介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生于公元155年,死于公元220年。
年幼时,曹操“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当时即流露出非凡的才能。
公元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开始了仕途,当年他才刚满二十岁。
后来,曹操当上了洛阳北部尉,暗地收编农民起义军,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而后加入了反董大军,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将北方牢牢控制,力图统一天下。
公元210年,曹操大宴铜雀台,一大批贤才志士皆投奔于他,随后实施恰当的农业政策,安定了民生,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公元219年,曹操与孙权联合打败了关羽。
公元220年,曹操回到洛阳,病死于此,终年六十六岁。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二、曹操正面形象——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深谋远虑的政治家1.抱负远大,胆识过人生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战乱时期,曹操揭竿而起,力争实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伟大理想。
董卓作乱,大家都束手无策,全都抱头痛哭,只有曹操勇敢地站出来,决定刺杀董卓,并且亲自前往。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曹操既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诡诈、虚伪、凶残的奸诈之徒。
本文分析曹操艺术形象,着重他的“奸”和“雄”。
标签:《三国演义》曹操政治家军事家奸雄英雄。
说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你会想到他的狡诈、多疑、假仁假义,十足的大奸臣;但他的宽广胸怀却在当时无人能及,他的诚挚更能令人感叹。
他在混乱分裂的三国时期,对我国北方的统一,起到很大的作用。
因此,下面我就《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与“雄”的形象进行简单分析。
一、曹操的“奸”《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主要体现在狡诈、虚伪、凶残、好猜忌、假仁假义上。
(一)狡诈、虚伪、凶残曹操十足的阴险狡诈,《三国演义》开始就写他用权术。
曹操年少时比较贪玩,“游荡无度”,他的叔父经常向他父亲反映,曹操很头疼,为了平息士兵对自己的怨恨,稳定军心,曹操竟然杀死一个没有过错之人,他的奸诈狠毒可见不一般。
曹操这个人的性格多变,这在表情、脾气上得到很好的体现。
当俘虏张辽后,张辽不但不肯投降,还破口大骂,于是惹火了曹操,亲自拔剑想杀张辽,被刘备、关羽劝阻后,他立刻掷剑大笑:“我亦知文忠义,故戏之耳。
”并亲自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
感情如闪电似的转瞬即变,令人瞠目结舌而脊背发凉。
“杨修之死”更显曹操的奸诈、虚伪和凶残。
杨修被杀的三年原因: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罪名将他杀掉。
二是杨修为人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扬言曹操要退兵,扰乱军心,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继承权的政治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只能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初中语文课本《杨修之死》中写: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一近侍慌取复盖。
曹操为何被称为“奸雄”
曹操为何被称为“奸雄”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世称“曹武帝”或“曹阿瞒”,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深受历史评价和民间传说的影响,被称为“奸雄”。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策略与计谋曹操机智过人,善于布局和谋略,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之一。
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具备出色的才能,能够根据不同的局势和敌情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策略。
他善于权谋,善于利用他人之长,组织和发动许多名震天下的战役和政治行动,比如《赤壁之战》和夺取西凉。
他的这种计谋和智慧经常被人们解读为阴险狡诈,以至于得到了“奸雄”的称号。
2. 政治手段与手腕曹操在东汉末年是深得京师的重用,担任过多个要职,如御史中丞、典农校尉、大将军等。
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发展自己的势力,逐渐成为北方的一方霸主。
他有权谋家的头脑,独具政治手腕,通过收买、结交和威慑等手段,逐渐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他追求权力的手段被认为是冷酷无情和奸诈狡猾的表现。
3. 统治手法与政策曹操在治国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和政策。
他实行宽松政策,鼓励农桑生产,加强对外战争,使北方社会相对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然而,他也采取了严厉的手段打压异己,削弱自治权,扩大自己的控制范围。
这种统治手法被解读为冷酷无情和暴虐奸狡,也成为他被称为“奸雄”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曹操被称为“奸雄”既有其真实的历史原因,也与民间传说的影响、后世对他的评价等因素有关。
无论如何,曹操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手腕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对于曹操的评价,应当结合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进行客观、全面的思考和分析。
注意:该文章仅供参考,具体写作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三国演义曹操的权谋与野心
三国演义曹操的权谋与野心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三国演义》这本古代文学巨著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权谋和野心。
通过分析曹操的行为和决策,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权力的渴望和对统一中国的野心。
首先,曹操以其出色的政治手腕和权谋赢得了众多人的敬佩。
他出身于一个寒微的家庭,但凭借着聪明才智和过人的能力,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曹操清醒地认识到统一中国的必要性,并以此为目标来制定自己的政治策略。
他积极地与各方势力建立联系,并利用各种手段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曹操善于利用政治斗争的技巧,通过收买、威胁和联姻等手段来迅速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他还深谙“分化瓦解”的战略,通过挑拨离间和构建联盟来削弱敌对势力。
其次,曹操的野心表现在对统一中国的追求上。
曹操认为只有通过统一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他不仅掌握了魏国的实权,还利用战争和政治手段来削弱其他两国的势力。
曹操销声匿迹收编了许多军事天才,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他还大力发展农业和经济,稳定百姓的生活,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曹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人民的利益,争取民心,以达到他统一中国的目标。
然而,曹操的权谋和野心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有些人认为他是一个冷血的政治家,为了自己的野心不择手段。
他不仅背叛了自己的同盟者,还对待敌人采取了极端的手段。
曹操对待异己的态度也备受争议,他执行了严苛的法律和政策,限制人们的自由。
这些行为使他在历史上被评价为残暴和独裁的统治者。
综上所述,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人物,通过权谋和野心展现了他在政治舞台上的过人才智和追求统一中国的野心。
尽管曹操的行为和决策备受争议,但他无疑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他的权谋和野心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雄 , 相信那些演义 , 不要 其实 , 曹操不坏 。当时曹操是代表正义 的
一
方 的, 汉是没 落的。 在汉朝气数 已尽 、 ” 军阀并起 的时代 , 操 曹
官渡之战中 , 许攸来投 , 曹操 对其军 中粮食一 再隐 瞒。读 者 因此而将其 视为奸 , 这是值得商榷 的。许攸虽说 是来投曹操 , 可 准又能保证他不是诈降或是 探听军情 ?在当时 战事吃紧 的情况 下, 曹操不可能将天大的秘密告诉一个很有可能是敌细的人。马 基雅维里曾说“ 如果好好地考虑一 下每一件 事情 , 就察觉某些 事 情看来好像是好事 , 可是君主照着办就会 自取灭亡 。 @p I ” ‘ ) 关于 人类 , 一般可以这样说 : 他们忘恩 负义 , “ 容易变心 , 是伪装 者 , 冒
cd ie.
一
话虽然说得直 点 , 让人难于接受 , 同样也是对 的, 可 人们行事都有 着各 自的利益与 目的 , 只有 自己才是 真正 为 自己 , 最靠 得 住的。 基于 自己的利益跟安全 , 比较 个别 与整 体的利 害得失 , 曹操 曾做 过一些 于人无利 而于已( 或国) 有益的事情 。 曹操杀粮官王 重。有人认为这是不仁 的行为 , 可他如果不这 样, 又怎样去平息众军士的愤 怒呢?那样谁 又能保证不会引发暴
t s; i l c
起并指挥大 队伍 的时候 , 他完全 有必要 置残酷之 名于度外 , 因
中 图分 类 号 :27 43 Io . 1
文献标识码 : A
为如果没有这个残酷之名 , 绝不 能使 自己的军 队保持 团结和踊 他 跃执行任 务O Cr ‘ ”) ̄H 君主为着使 自己的 臣民团结一致 和同心 同 3 1 ( 德 , 于残酷这个恶名就不应 该有所 介意 , 对 因为 除了少数 的事例 外 , 比起 那些过于仁 慈 , 他 坐视 发生混乱 , 凶杀 , 劫掠 随之而起的 人来说是仁慈得多 了。 p ’ 位君 主要保 持 自己 的地 位 , 必 ” 7一 9 就 须知道怎样做不 良好的事情 , 并且必须知道视情况 的需要与否使 用这一手或不使用这 一手 。 p ” 7 了团结 与安 定 , 为 曹操只有 牺
乱 , 而 导 致更 多 的 人 员 伤 亡 , 大 的 损 失 。 “ 君 主 和 军 队 在 从 更 当
Ke r s T e R ma c fT r e K n d ms a a ;p l y wo d : h o n e o h e i g o ;C o C o oi —
一
个人 的赞扬。 ⑨㈣ 假若 曹操统 一整个 中国, ”‘ 人们对 他 的评 价
或 许 就 不 一样 了 。
导致杀身; 弥衡狂妄 , 死是 必然之事 ; 许攸跟 主公争 功 , 这是 自取
灭 亡
2怎样 看待 曹操 曲解好事 跟 杀无辜 之人
正如英国首相邱 吉尔所说 “ 没永远 的朋友 , 没有 永远的敌 也
人 , 有 永 远 的 国家 利 益 。 这 一 观 点 于 国 无 疑 是 对 的 , 私 呢 ? 只 ” 于
关 键 词 :- 演 义 ; 5国 曹操 ; 治 政
Ab t a t C o C o h s s me o o d p n o sr c : a a a o h w t e e d n Emp r rXin,i eo a n o d rt a in l e e i mie h sc mp i e r e r t ai ,lgt z i a ag s. F r h s O a ey o o z i n o i Wn s ft , h a ob a t n e h st e c u i ,wh n c l cie a d i dv d a n e e t c n r — o e ol t n n ii u lit r s o t e v s a dc h a o gv p i dv d a n e e t.Ya g xu d o n w i t, e h s t ie u n ii u li tr s s n i o n tk o t o c v rh s tln sa d la o t e d a h o e i ae t n e d t h e t ;MiHe g i a r g n ,S i n s ro a t O h s d ah i e s n il Xu Y u c mp t ut i i l r t i sa s i e t s s e t ; o o ee f i w t h s o d, h si u — a r s h
能够南征北讨并统一北方 , 明了其杰 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对 于 表
文 学嚣 文学存裾
从政统角度看《 国演 义》 三 中曹操 的“ 奸"
’ 李健 中
( 陕西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陕西 西安 70 6 ) 10 2
摘要 : 出身 于宦家的 曹操只 有依 靠献 帝这 张牌 , 使他 的征 战 合理化 、 合法化。为 自身安 全 利益。杨修 不知道收 敛 自己的才华 而
牲 王 蜃 这 一个 人 来 确保 整 个 军 队 的无 虞 。
文章 编 号 :6 3— 1 1 2 1 )6— 0 4— 2 17 2 1 (0 0 0 0 1 0 自古 以来 , 国 大 部 分 文 人 和 研 究 者 都 有 一 种 道 统 观 念 , 中 站
在儒家立场 进行创 作 与研究 。《三国演 义》 是如 此 , 褒 刘 贬 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