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模式、评价建构与优化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模式、评价建构与优化策略
作者:杜运潮邓豪瀛张金丹
来源:《职教通讯》2024年第01期
摘要:现代产业学院是一种创新型的多元主体构成的教育组织,本质上是多元主体共治下的组织机构创新,承担起了向扶持产业、新兴产业及区域产业发展输送人才的社会责任。

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能力是保障其平稳管理和发展的必要手段,现代产业学院必须拥有合适的治理体系以支撑其产教融合之路走深走实。

通过梳理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模式,构建在多元主体共治下的符合长期战略目标的治理评价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熵值法对治理评价体系指标进行赋权,确定各个指标的重要性,并以重要指标为基础提出了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的优化策略,以期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实现进一步资源整合,形成多元协同育人新格局,达成持续为社会和产业经济发展输送优质人才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现代产业学院;治理模式;治理评价;优化策略;多元协同
基金项目:2022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我国现代产业学院治理能力测度及体制机制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22M712660);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课题“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效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4SCG121);2022年宁波市软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宁波财政科技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2R012);2022年厦门大学研究生田野调查基金项目“地方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研究”(项目编号:2023FG013)
作者简介:杜运潮,男,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宁波工程学院国际与交流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学院治理;邓豪瀛(通讯作者),女,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产业经济;张金丹,女,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现代产业学院是加快加强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桥梁,是在传统产业学院基础上的新发展,其适应了培养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复合型、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促進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自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业融合的若干意见》、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及2020年教育部、工信部办公厅联合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点)》之后,多所大学掀起了一股产业学院建设与研究的浪潮,并形成了合计49所高校、50个现代产业学院的首批名单。

2023年,教育部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开展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这也体现出国家对发展现代化产业学院的高度重视,该项申报建设工作的持续开展,为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资源倾斜和政策保障。

作为跨组织、跨机构、跨行业的办学组织模式[1],现代产业学院发展必须拥有合适的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才能保障现代产业学院建立的秩序分明和目标可控[2]。

因此,本文在梳理调研目前现代产业学院治理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评价体系的指标建构,以谋求现代化产业学院未来建治理发展的路径突破,推动产教融合之路走深走实,以期为产业学院的治理与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现代产业学院治理模式梳理
我国产业学院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治理模式[3],从单一的“资源共享型”转变为“共同发展型”和“产业引领型”等多种治理形态[1]。

因为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产业学院发展出单独运行和与二级学院联合运行两种模式[4],让多方主体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产教融合任务。

现代产业学院的内生逻辑是为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更多高素质的精尖人才,而人才供给的平台多为科研院校,所以必须有效提升高校的人才供给能力,改变现有的人才供给框架,对高校人才培养进行组织和制度创新,才能最终增强高校人才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产业学院的治理成效决定了产业学院的发展质量。

概括来看,现代产业学院存在于一个三叉螺旋协同的创新体系中,从政府层面的制度创新到高校层面的育人创新再到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在这个过程中现代产业学院不断发展,并实现了独特的治理模式与形式。

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模式主要有教学点式治理、企业治理及混合治理三种,在现代产业学院治理过程中,不同的治理模式拥有不同的治理结构。

一般而言,治理结构为企业决策、控制激励及利益分配等方案的运行提供管理服务框架,是治理制度的基石。

在现代产业学院中,治理结构可以划分成为以下三种:一是“高校(含二级学院)+董事会”内外部结构;二是董事会全线贯穿内外兼顾结构;三是单一主体或同属性组织共治结构。

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成效是通过治理体制机制进行表现的,根据《国家现代产业学院2021—2022学年度工作报告》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代产业学院实行学校统一管理的有40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有10家,其中,占主导的治理结构以理事会为先,占比52.17%;其次为董事会和联席会,分别占比为21.74%和13.03%。

而为了更好地实现现代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其需要在治理体制下建立合适的运行机制、设定好适宜的目标机制、确定好高效的决策机制、制定好确切的执行机制、沟通好一致的协调机制、运行好稳定的保障机制。

截至2021年,有34.78%的现代产业学院设定了独立的决策机制,有69.57%的现代产业学院确立了执行机制,有60.87%和52.17%的现代产业学院确立了沟通机制和保障机制。

目前,在我国的多个地方性区域,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优势,如江苏省、广东省、福建省和浙江省。

四个省份出台的现代产业学院政策中“机制”出现了4次,属于高频词汇,“产业”“学院”出现了3次,而“经费”出现了2次,“管理体制”“人才聘用”“薪资绩效”“董事会”等词各出现1次[5],这说明机制建设对现代产业学院治理十分重要,要保障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够实现现代产业学院较好的管理与建设。

而从个案层面进行分析,更能了解到目前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和治理现状。

故结合产业学院治理模式信息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了9家产业学院成功案例,总结归纳其治理经验与治理章程,具体如表1所示。

二、现代产业学院治理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现代产业学院治理评价体系的指标构建
为了加强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改善现代产业学院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可推广的优秀治理模式,需要对现代产业学院的指标进行合理设计。

一方面,要以治
理建设目标为标准,全面审视现代产业学院的各项工作,对有效的治理评价标准进行总结,为提升现代产业学院治理能力提供方向指引;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评价指标作为治理成效的衡量准绳,帮助现代产业学院找出差距,明确应当改善的环节,为其下一阶段的治理建设提供依据。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现代产业学院治理流程中的纲领和关键节点,结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在现代产业学院治理总目标下设置了4个二级指标,包含12个三级指标。

首先,明确战略目标。

现代产业学院是校企合作下的升华,其治理目标应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目标保持一致,即为区域经济发展培育高精尖人才。

同时,现代产业学院还应肩负起治理职责,整合多方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明确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方向。

其次,细化战略目标。

一是治理责任的共担性。

治理责任共担指的是现代产业学院治理主体应当承担起产业学院的建设责任,具体包含师资建设、学生选拔及人才培养三项指标。

治理责任共担既能传递出现代产业学院长期发展的信号,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代产业学院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是治理架构的适宜性。

治理架构指的是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制度、组织架构、职责分工等方面均适宜自身的发展,从而提升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效益,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治理机制的全局性。

治理机制是治理体系的主体,主要包括决策与管理机制、约束与监督机制、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三个方面。

高效的管理和决策机制能够提升管理效率;稳定的约束与监督机制在确保其他机制有效进行的同時,能够规避在治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舞弊等问题;合理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能够驱动现代产业学院利益共同体更多地参与、支持、帮助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与建设。

四是治理效能的有效性。

治理效能是反映现代产业学院治理水平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财务绩效表现、社会满意度及学生认可程度三个方面。

财务业绩表现好能够代表产业学院发展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及较好的资本回报;社会满意度高能够体现社会各界支持产业学院的平稳运行与发展;学生认可程度高则能提升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效率。

总之,目前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模式已经发展到了半内部治理模式阶段,实施的是多元协同、整体治理的方案。

故应立足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纲领中的要点,层层梳理现代产业学院治理的总目标,细化为关键指标,搭建起评价体系,为现代产业学院治理指标体系赋权打好基础。

(二)现代产业学院治理指标体系赋权
1.模糊评价模型改进。

本文采取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和熵值法对指标体系各个层级进行赋权,受被调查专家所处地域、校企合作条件、合作方式及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经验等多因素的影响,各个指标能否进行准确赋权是难点所在。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相关性研究中较为理想化的量化方法,适用范围广,而熵值法则为不引入被调查者的主观意见,根据熵值对不确定的信息的评价,来判定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确定不同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程度,即确定权重。

故本文将两者结合,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准确的权重,且为了规避由于指标个数较多导致的“超模糊”
情况,并在研究过程中引入了李克特量表,使用1—9级数字进行权重,以增加评分的准确性。

如公式(1)、(2)所示,设置各个层次的因素级为ESi,m为四个层级,n为具体指标种类,评价集为Ni,其中Ni取值可以为1—9之间任意数字,数字越大则代表该指标越重要。

据此,对上述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指标体系进行评分与赋权。

2.熵值法确定权重。

熵值法是指用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的数学方法,也是一种客观赋权法,通过信息熵原理来确定权重,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研究对象。

(1)数据清洗。

本文从个别产业学院建设单位随机抽取了行业从业人员3人、企业从业人员4人、院校领导及产业学院教师13人。

按照模糊评价模型,对指标分别进行了重要性评价,经过对回收问卷的整理,获得一级维度指标矩阵1个,二级矩阵4个,由于篇幅因素,此处不作详细论述。

因为极值的大小会影响权重的代表性,所以先对回收的数据进行清洗,即对回收数据进行1%和99%分位数前后的缩尾处理,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无量纲化数据处理,得到原始数据矩阵5个,以此作为后续分析的基础。

(2)权重计算。

本文在具体计算时按照以下公式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第一,数据处理。

由于上述与现代产业学院相关的指标表现越好,则代表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水平越高,所以均属于正向指标,故对其进行正向指标的归一化处理。

在数据处理过程当中相关矩阵的数值代表了指标评分的贡献度,数据差异不大且分布均匀,说明专家的意见一致性较强。

本文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到相应权重,而后分别向上汇总计算二级战略指标权重,从而获得了完整的评价体系即指标构成(见表2)。

各个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可以根据治理评价指标按综合权重加权平均计算出总体得分,并通过各个指标的考量,明确自身在人才培养与学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从而站在全局的视角对未来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进行改进以实现突破和提升。

如表2所示,在二级指标中,对于现代产业学院治理评价而言,首当重要的是治理责任,占比34.91%;其次为治理成效和治理机制,分别为25.757%和25.681%;治理架构的重要程度仅为9.44%。

而在关键指标中,人才培养、学生选拔及管理与决策机制是较为重要的,占比均达到了13%以上;财务绩效与社会满意度占比均接近10%。

这说明要想把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得好,必须建立高效的管理和决策机构,拓宽学生选拔的路径与方式,改进人才培养的方案与措施,重视财务绩效与社会满意度。

只有多方并举、齐抓共管,才能促进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更加高效合理。

二、现代产业学院治理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现代产业学院治理评价体系的指标构建
为了加强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改善现代产业学院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可推广的优秀治理模式,需要对现代产业学院的指标进行合理设计。

一方面,要以治理建设目标为标准,全面审视现代产业学院的各项工作,对有效的治理评价标准进行总结,为提升现代产业学院治理能力提供方向指引;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评价指标作为治理成效的衡量准绳,帮助现代产业学院找出差距,明确应当改善的环节,为其下一阶段的治理建设提供依据。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现代产业学院治理流程中的纲领和关键节点,结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在现代产业学院治理总目标下设置了4个二级指标,包含12个三级指标。

首先,明确战略目标。

现代产业学院是校企合作下的升华,其治理目标应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目标保持一致,即为区域经济发展培育高精尖人才。

同时,现代产业学院还应肩负起治理职责,整合多方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明确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方向。

其次,细化战略目标。

一是治理责任的共担性。

治理责任共担指的是现代产业学院治理主体应当承担起产业学院的建设责任,具体包含师资建设、学生选拔及人才培养三项指标。

治理责任共担既能传递出现代产业学院长期发展的信号,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代产业学院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是治理架构的适宜性。

治理架构指的是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制度、组织架构、职责分工等方面均适宜自身的发展,从而提升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效益,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治理机制的全局性。

治理机制是治理体系的主体,主要包括决策与管理机制、约束与监督机制、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三个方面。

高效的管理和决策机制能够提升管理效率;稳定的约束与监督机制在确保其他机制有效进行的同时,能够规避在治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舞弊等问题;合理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能够驱动现代产业学院利益共同体更多地参与、支持、帮助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与建设。

四是治理效能的有效性。

治理效能是反映现代产业学院治理水平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财务绩效表现、社会满意度及学生认可程度三个方面。

财务业绩表现好能够代表产业学院发展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及较好的资本回报;社会满意度高能够体现社会各界支持产业学院的平稳运行与发展;学生认可程度高则能提升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效率。

总之,目前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模式已经发展到了半内部治理模式阶段,实施的是多元协同、整体治理的方案。

故應立足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纲领中的要点,层层梳理现代产业学院治理的总目标,细化为关键指标,搭建起评价体系,为现代产业学院治理指标体系赋权打好基础。

(二)现代产业学院治理指标体系赋权
1.模糊评价模型改进。

本文采取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和熵值法对指标体系各个层级进行赋权,受被调查专家所处地域、校企合作条件、合作方式及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经验等多因素的影响,各个指标能否进行准确赋权是难点所在。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相关性研究中较为理想化的量
化方法,适用范围广,而熵值法则为不引入被调查者的主观意见,根据熵值对不确定的信息的评价,来判定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确定不同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程度,即确定权重。

故本文将两者结合,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准确的权重,且为了规避由于指标个数较多导致的“超模糊”情况,并在研究过程中引入了李克特量表,使用1—9级数字进行权重,以增加评分的准确性。

如公式(1)、(2)所示,设置各个层次的因素级为ESi,m为四个层级,n为具体指标种类,评价集为Ni,其中Ni取值可以为1—9之间任意数字,数字越大则代表该指标越重要。

据此,对上述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指标体系进行评分与赋权。

2.熵值法确定权重。

熵值法是指用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的数学方法,也是一种客观赋权法,通过信息熵原理来确定权重,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研究对象。

(1)数据清洗。

本文从个别产业学院建设单位随机抽取了行业从业人员3人、企业从业人员4人、院校领导及产业学院教师13人。

按照模糊评价模型,对指标分别进行了重要性评价,经过对回收问卷的整理,获得一级维度指标矩阵1个,二级矩阵4个,由于篇幅因素,此处不作详细论述。

因为极值的大小会影响权重的代表性,所以先对回收的数据进行清洗,即对回收数据进行1%和99%分位数前后的缩尾处理,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无量纲化数据处理,得到原始数据矩阵5个,以此作为后续分析的基础。

(2)权重计算。

本文在具体计算时按照以下公式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第一,数据处理。

由于上述与现代产业学院相关的指标表现越好,则代表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水平越高,所以均属于正向指标,故对其进行正向指标的归一化处理。

在数据处理过程当中相关矩阵的数值代表了指标评分的贡献度,数据差异不大且分布均匀,说明专家的意见一致性较强。

本文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到相应权重,而后分别向上汇总计算二级战略指标权重,从而获得了完整的评价体系即指标构成(见表2)。

各个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可以根据治理评价指标按综合权重加权平均计算出总体得分,并通过各个指标的考量,明确自身在人才培养与学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从而站在全局的视角对未来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进行改进以实现突破和提升。

如表2所示,在二级指标中,对于现代产业学院治理评价而言,首当重要的是治理责任,占比34.91%;其次为治理成效和治理机制,分别为25.757%和25.681%;治理架构的重要程度仅为9.44%。

而在关键指标中,人才培养、学生选拔及管理与决策机制是较为重要的,占比均达到了13%以上;财务绩效与社会满意度占比均接近10%。

这说明要想把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得好,必须建立高效的管理和决策机构,拓宽学生选拔的路径与方式,改进人才培养的方案与
措施,重视财务绩效与社会满意度。

只有多方并举、齐抓共管,才能促进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更加高效合理。

二、现代产业学院治理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现代产业学院治理评价体系的指标构建
为了加强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改善现代产业学院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可推广的优秀治理模式,需要对现代产业学院的指标进行合理设计。

一方面,要以治理建设目标为标准,全面审视现代产业学院的各项工作,对有效的治理评价标准进行总结,为提升现代产业学院治理能力提供方向指引;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评价指标作为治理成效的衡量准绳,帮助现代产业学院找出差距,明确应当改善的环节,为其下一阶段的治理建设提供依据。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现代产业学院治理流程中的纲领和关键节点,结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在现代产业学院治理总目标下设置了4个二级指标,包含12个三级指标。

首先,明确战略目标。

现代产业学院是校企合作下的升华,其治理目标应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目标保持一致,即为区域经济发展培育高精尖人才。

同时,现代产业学院还应肩负起治理职责,整合多方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明确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方向。

其次,细化战略目标。

一是治理责任的共担性。

治理责任共担指的是现代产业学院治理主体应当承担起产业学院的建设责任,具体包含师资建设、学生选拔及人才培养三项指标。

治理责任共担既能传递出现代产业学院长期发展的信号,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代产业学院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是治理架构的适宜性。

治理架构指的是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制度、组织架构、职责分工等方面均适宜自身的发展,从而提升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效益,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治理机制的全局性。

治理机制是治理体系的主体,主要包括决策与管理机制、约束与监督机制、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三个方面。

高效的管理和决策机制能够提升管理效率;稳定的约束与监督机制在确保其他机制有效进行的同时,能够规避在治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舞弊等问题;合理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能够驱动现代产业学院利益共同体更多地参与、支持、帮助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与建设。

四是治理效能的有效性。

治理效能是反映现代产业学院治理水平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财务绩效表现、社会满意度及学生认可程度三个方面。

财务业绩表现好能够代表产业学院发展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及较好的资本回报;社会满意度高能够体现社会各界支持产业学院的平稳运行与发展;学生认可程度高则能提升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效率。

总之,目前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模式已经发展到了半内部治理模式阶段,实施的是多元协同、整体治理的方案。

故应立足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纲领中的要点,层层梳理现代产业学院治理的总目标,细化为关键指标,搭建起评价体系,为现代产业学院治理指标体系赋权打好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