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第23课辽、北宋、西夏的并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第23课辽、北宋、西夏的并立》教学设计
北京市丰台区左安门中学薛秀娟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提出“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过程与方法中强调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任务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自能发展心理学认为学生是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过程和学习策略的研究,把学生的学习看成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知的加工过程,因为没有什么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高效的学习者更有效的了。

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教学活动。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需要分析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虽然在历史上经历过政权分裂和大一统交叉出现,但民族间的友好交流和发展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各少数民族政权为我国现在的灿烂文化都做出过突出贡献,传统史观往往以汉族政权作为中心,忽视或弱化少数民族的贡献。

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史学要明确:必须站在整个中华民族角度去看问题,肯定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学习内容分析
学生在前一单元学习的是隋唐盛世统一时期,本单元是中国历史上在大一统后又一个分裂时期,但这一时期的特点和之前学过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所不同,主题是民族关系的发展。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个内容,主线是辽、北宋、西夏三个民族政权的并立以及在并立中文化间的交融与发展,课前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于契丹、党项这两个今天却不存在但却留下灿烂文化的两个少数民族的历史很感兴趣,同时本课学习内容也非常丰富,图片、地图、文字材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师补充的拓展内容基础上,实现分组导学。

通过小组导学,在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能够总结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启发学生正确评价本单元民族政权间战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民族观教育。

3.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活泼好动,有表现欲,喜欢生动多样的学习方式,有参与课堂的兴趣,同时经过3个月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列表法、图示法,能够看懂地图,并从材料中获得一些基本信息。

但是在获取信息基础上加工分析得出自己结论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三、教学策略与教学方式的设计
1.教学策略
产生式教学策略。

基于新课标思想的指导和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指导、总结,提升学生的认识。

2.教学方式
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选取“学案导学”的方式,由学生自主学习,从空间上了解三个政权的位置,进一步探究三个政权之间的关系,小组交流评价这种关系,教师启发提升认识。

四、教学媒体
ppt课件、导学案
五、教学目标设计
1.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学习本课了解掌握少数民族政权辽、北宋、西夏的先后兴起。

掌握辽宋澶渊之盟和宋夏议和,通过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了解民族政权的并立关系,分析史籍记载和出土文物传达的信息,发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的文化融合,古今联系评价辽、西夏对于今天东北、西北地区发展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了解辽、北宋、西夏并立时期战与和,尤其是民族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他们和汉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2.重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名称、人物、地点的线索太多,学生接受难度大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辽、北宋、西夏并立关系从根本上看是民族关系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1、教学流程图
杨家将图片导入,引出时代背景
学生阅读课本观察地图设计政
权并立示意图
图片、地图补充关于三个政权建
立的信息
2.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学新课
图片导入: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
电影海报,提问家喻户晓的杨家
将的故事发生在我国历史的哪一
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之一
便是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崛起与并立
1.崛起
指导学生依据导学案,设计
三个政权的简易示意图,使学生
掌握图示法这一学习历史的重要
学生讲故事
学生阅读课本,
激发学生学
习的兴趣
学生结合地
图建立形象
的政权并立
概况判断学生能否评价

指导小组合作
课堂反馈
同样思路探讨西夏与
宋的和战
判断学生能否
探究

指导小组合作
课堂小结
布置课后作业
学生了解澶渊之盟并结合学案
材料小组讨论评价
补充辽、西夏学习汉文化的发展成就,启发学
生认同对于中华文化的贡献
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学新课
小结
方法。

辽(契丹)
916年,耶律阿保机,
上京
西夏(党项)
1038年,李元昊
兴庆
北宋
960年,赵匡胤,
开封
学生设计完成后点评,总结。


一步补充图片、文字、地图等材
料,丰富学生对三个政权的了解。

2.并立中的战与和
宋辽的战和
宋太宗对辽两次战事以失败
告终,畏辽心理,守内虚外。


对宋的军事行动结果怎样呢?什
么是澶渊之盟?
小组讨论如何评价澶渊之
盟?
教师总结:并进一步结合地
图指出辽宋并立局面的最终形
成。

宋夏的战和:夏称臣,宋给岁

思路同宋辽的战和
并进一步结合地图指出宋夏
并立局面的最终形成。

二、交融与发展
出示文字材料,启发学生归纳
和平时期辽、夏学习先进的汉文
化,发展本民族的措施。

补充材料,启发学生认识辽夏
对开发祖国边疆的贡献,民族友
好与交流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为“一二
三”,“一”就是一个中国。

“二”就
是两个议和(澶渊之盟、宋夏和
观察地图,画示
意图
观看材料
学生看书归纳
学生结合材料分

阅读课本大体了
解宋夏之间的关

阅读材料,归纳
学生掌握图
示法这一学
习历史的重
要方法
提高学生全
面评价历史
问题的能力
学生认同善
于学习是民
族、个人发
展的捷径
引导学生树
立正确的民
族观
反馈作业约)“三”就是三个政权(辽、西夏与北宋)
学案:课堂大练兵
学案:拓展与提升
板书设计:辽(契丹)
916年,耶律阿保机,上京

西夏(党项)澶渊之盟(和)
1038年,李元昊,兴庆

1044年议和北宋
960年,赵匡胤,开封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项目评价要点自评组评
投入度A.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认真进行自学
B.大部分精力投入课堂学习,能够主动思考
C.很少投入课堂学习,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积极性A.非常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思考,并能提出新问题
B.能够积极参与学习和讨论,能够解决学案中的问题
C.基本不关注学习内容
准确度A.能够准确理解教材并运较好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补充课外相关知识
B.基本能在教材中准确找出学习主要内容,并完成学习任务
C.只能理解部分教材内容,基本完成学习任务
合作性A.积极与他人合作、主动交流,对不同的观点能够合理选择吸收,完善自己的观点
B.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可以理解不同的观点
C.基本不与他人合作或交流,坚持自我的观点
附件:
《历史》七年级上第23课辽、北宋与西夏的并立(学案)学生姓名学生班级
※点击新目标(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希望,相信自己,向前冲!)
1.知道北宋、辽、西夏政权的崛起和并立,了解三个政权和平共处
时交融与发展的成果。

2.提高识图能力,能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在历史课堂运用,能正确评
价民族间的战争。

3.认同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民族
间的和平共处,友好交流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学习重点:北宋、辽、西夏的并立发展关系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
※知识巧梳理(善于自学的人将是不可战胜的!)
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请你阅读课文,结合地图设计简易的北宋、辽、西夏并立示意图。

2.什么是“澶渊之盟”?西夏和北宋关系怎样?
※合作善探究(众人智慧胜一人,合作交流价更高!) 1.结合材料,评价澶渊之盟 材料一:对澶渊之盟的两种看法:
材料二:北宋时期,政府的年收入约白银1亿6000万两,宋给辽的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仅相当于宋统治者一次郊祀花费的二十五分之一,相当于如果打仗需增加军费开支的五十分之一。

而且议和后宋通过边境贸易获得的收益也远超过给辽、夏的岁币。

结合两则材料小组讨论交流,你们对于澶渊之盟的看法是
2.观察地图,指出辽和西夏统治地区大体相当于今天中国哪些省,进一步思考辽和西夏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贡献是
规定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宋朝的百姓负担。

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耻辱,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

史书记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

我认为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

※系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可以归纳为“一二三”,
“一”就是一个中国。

“二”就是两个议和(澶渊之盟、宋夏和约)
“三”就是三个政权(辽、北宋与西夏)
※课堂大练兵(高效学习,体验成功!)
1.统一契丹各部的契丹首领是()
A.耶鲁阿保机
B. 耶律德光
C. 完颜阿骨打
D. 元昊
2.与北宋并立的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政权是()
A.金
B. 西夏
C. 辽D .吐蕃
3.在陈桥兵变中夺取后周政权的是()
A.赵匡义
B. 李隆基
C. 赵匡胤
D. 李世民
4.基本上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政权是()
A.北宋
B. 南宋
C. 西夏
D. 契丹
5.建立西夏的少数民族是()
A.契丹族
B. 女真族
C. 蒙古族
D. 党项族
6.1005 年与宋达成“澶渊之盟“的政权是()
A.大理
B. 西夏
C. 辽
D. 金
7.1004 年的澶州之战中,御驾亲征的宋朝皇帝是()
A.宋太祖
B. 宋高宗
C. 宋真宗
D. 宋太宗
8.某校七年级学生正在编排历史剧,只见甲同学将一件黄袍披在乙同学身上,其他同学纷纷表示拥立乙同学为皇帝,据你了解,他们表演的是()
A.玄武门之变
B.武则天称帝
C.陈桥兵变
D.杯酒释兵权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1)、材料中的朝廷是指哪一个政权?“蕃汉人户”中的“蕃”是指哪个民族?
(2)、“与朝廷和好年深”是从什么事件开始的?
※拓展与提升(学有余力,挑战自我)
宋代的民族政策主要是处理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关系,它与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什么不同?如何看待北宋的民族政策?
※资料下载
幽云十六州
宋辽战争长达25年,其目的在于争夺幽云十六州。

由于幽云十六州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它的农业、手工业和其他文化活动都比契丹本部地区发达。

因此契丹统治者对这一地区的重要性有着足够的重视,他们把幽云十六州中的幽州升为南京,改皇都为上京,把原先的南京(辽阳)改为东京,又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应的许多官职,视为腹地,俨然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宋朝对峙的北方,成为大辽帝国。

从以上资料来看,辽国在北宋边境不断挑衅,直至挥师进逼,可见其觊觎中原之心,其妄图吞并北宋,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这便是之后两国所缔结的澶渊之盟的直接原因。

中原王朝来看,幽云十六的得失,关系一代江山的安危。

这十六州的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在太行山北支的东南,称为“山前”,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称为“山后”。

今长城自居庸关以东向西南分出一支,绵亘于太行山脊,到朔州以西复与长城相合,这就是内长城。

中原失“山后”,犹有内长城的雁门关寨可守,失“山前”则河北藩篱尽撤,契丹的骑兵就可沿着幽蓟以南的坦荡平原直冲河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