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畏民论与宋太祖畏史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的畏民论与宋太祖畏史官
唐太宗的"畏民论"与宋太祖"畏史官"
文字〖大中小〗)
史料载,贞观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对臣下说:“有人说,作天子的可自尊自崇,无所畏惧,我则以为应自守谦恭,常怀畏惧。
我每出一言,行一事,都是上畏皇天,下惧群臣,生怕难称天意,不合民心。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的这种畏民心理几乎存在于他当皇帝的全过程。
一个古代帝王尚且能用合不合民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确实不容易。
由唐太宗的“畏民论”让我想起了宋太祖的“畏史官”。
据《读书镜》中记载,宋太祖一日罢朝,俯首不言,久之,内侍王继恩问故。
上曰:“早来前殿指挥一事,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故不乐也。
”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又“杯酒释兵权”,使自己的统治地位稳若泰山。
这样一位开国皇帝“偶有误失”,竟然怕“史官书之”,更是令人感慨。
对史料的真实性,我无法考证,但通过这两件事,也让我们从一个小小的侧面领略了封建时代开明君主的胸怀。
由此,又使我联想到这样一件事:建国初期,陈毅同志担任上海市市长时,每当在重大建设项目和大项开支的请示件上作批示,签字的右手就禁不住地“直发抖”,生怕一笔下去,有所纰误,对不起党和人民。
应该说,唐太宗李世民与宋太祖赵匡胤乃封建帝王,陈毅是共产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二人不可相提并论。
但他们因“怕”而折射出的那种胸襟、肩负重任而负有的自律意识却有其共性,对今天的党员领
导干部来说仍具有积极的告诫作用。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如果没有“有所怕”的意识,一味地追求享受、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甚至贪赃枉法、奢侈腐败、沉迷于声色犬马,这是相当可怕的,其结局也是相当可悲的。
解放初期的刘青山、张子善之流,在全国人民勒紧裤带过日子的艰苦岁月,胆大包天,私吞国家巨资,最终落得身败名裂。
还有王怀忠、胡长清、成克杰之流,身为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位尊权重,但心里想的不是为国家为人民谋利益,而是心怀鬼胎,变着法子为自己谋私利。
试想,如果他们在进行权钱交易,花天酒地、挥霍无度时能有所“怕”,能想想自己曾在百姓面前的承诺,也许就不会从人民公仆变为人民的罪人了。
由此可见,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杂环境中,在灯红酒绿的种种诱惑面前,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想“留得清气满乾坤”,就应时刻有所怕,常思法纪之威严,常想“群众的眼光”,常虑舆论监督的洞察力与穿透力,以“蝼蚁之穴,溃堤千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夙夜在公,寝食不安”的公仆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职一责。
惟此,方可慎初、慎独、慎微,洁身自好,清正廉明,做到“权大不忘责任重,位高不移公仆心”,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无愧于时代的重托。
编辑:汀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