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的特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
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2、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

3、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其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熟悉优良建筑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图片及视频欣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及作者简介
1、自然科学小论文文体简介。

2、《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梁思成,对这个名字,我们可能会感到陌生,但和他相关的两个人我们就比较熟悉了,这位(PPT),他的父亲梁启超,他参与过“公车上书"发起并参与维新变法运动,倡导近代文学革命运动。

这位(PPT),他的妻子,民国时期著名才女,林徽因,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

我们非常熟悉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造型就是有这对夫妇参与设计的。

(PPT梁思成简介)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流,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现在请同学们观看看白板上这四幅图(PPT),一眼便能看出哪个建筑是欧美建筑(右上),哪个是印度建筑(左下),哪个是俄罗斯建筑(右下),哪个是中国建筑。

我们
之所以能快速看出这些,是因为不同地区不同的建筑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那中国建筑具体都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相信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分析课文
这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讲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后半部分讲中国建筑的文法。

特征一:
三部分:台基、房屋、屋顶(PPT五门背景和景阳宫)
特征二:
一所房子由若干建筑构成(PPT四合院图)
讨论:根据书下注释,找出“回廊”“正屋"“厢房”“耳房"“天井”“游廊"等。

(参考课本中图和讲台上四合院模型)
左右均齐对称,四合院是这样,中国其他建筑也讲究对称,甚至城市规划也这样。

特征三:
立柱、横梁承重。

墙壁并不负重,像帷幕一样,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

亭子也是典型的立柱和横梁支撑的结构。

在有些建筑中,柱子除了本身所起的支撑、负重作用外,还有其象征意义。

以天坛祈年殿为例:4根龙井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12根金柱象征12个月,12根檐柱象征12个时辰。

金柱、檐柱合计24根象征农历二十四节气,加上4根龙井柱合计28根象征二十八星宿,再加上8根童柱,合计36根象征三十六天罡。

特征四:
斗拱,中国建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特征五:
举架。

梁上架梁,使屋顶成为缓和弯曲面。

特征六:
屋顶,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额成就,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庑殿顶(太和殿)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面弯曲。

悬山顶出山墙
硬山顶不出山墙
歇山顶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
攒尖顶无正脊
重檐歇山顶
脊兽:用来抵消瓦片向下的推力,又起到装饰作用。

特征七:
大胆用色,朱红为主。

特征八:
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形成装饰。

如:脊吻,脊兽,瓦当,门环等。

特征九:
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瓦。

小结:视频(PPT)
三、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了说明这种“文法",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请举例说明。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并且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们所承认,成了法式,成为人们沿用的惯例。

2、文章中说的建筑的“词汇”指的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词汇"指的是建筑的材料。

这是比喻的说法,使得说明生动,让读者易于接受。

本文用“文法”来比喻建筑的“规矩",用“词汇”比喻建筑的材料,让人们能过熟悉的文章组成来理解建筑中的各种法式和材料的使用。

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拘束性"指建筑物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文法”,即惯例,但是可以在惯例下出现不同的样式。

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的风格,又具的独特性。

用了比喻/类比的修辞手法
所谓类比,即是用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两种事物进行比较的说明方法。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
——用“语言和文字”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的形式却有很大的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5、理解“文法”、“词汇"、“可译性”
中国建筑“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定规,有“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又具有独特的个性。

中国建筑“词汇"是指中国建筑中如一轩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筑的整体。

“可译性”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分析这些比喻的表达作用
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建筑的特点:规则性、独创性、情感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