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一理解分析与比对文本信息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板块论述类文本阅读
【导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包括两个能力层级。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整体阅读指导
考情分析·切高考之脉搏
2019~2020课标卷考查情况如下:
年的高考命题情况来看,呈现如下规律:
1.材料选取。

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取的都是900字左右的社会科学类文本,选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非常突出,具有鲜明的生活色彩,洋溢着时代气息,如2020年全国卷Ⅱ节选的李荣启的《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2.命题方式。

课标全国卷延续了三道单项选择题的考查形式,在题干设置上,三套卷的命题要求基本相同又略有区别。

3.考点设置。

延续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考查。

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选项并不是从正面直接考查,而是考查文本中隐含的观点和看法,需由考生根据文本推断出来。

阅读指导·提知识之纲领
一、论述文的基本特征
1.论述文的基本概念
论述类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材料引用和逻辑推理来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阐明某个道理,证明自己的见解或阐述一定的主张,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既是探讨科学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

2.论述文的基本类型
根据《考试大纲》,中外论述类文本一般包括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

(1)政论文:即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重大事件或社会性问题,提出见解或主张的一种论述文体。

(2)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知识的论述文体,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论文。

(3) 时评: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或者观点的一种论述文体。

(4)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实事求是地、有见解地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一种论述文体。

3.论述文的有关知识
论述类文本一般是先提出论题或论点,然后选用各种材料,运用各种方法,分层次、分角度阐述文章的这一论题或论点,最后总结全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涉及论点、论据和论证等知识,相关内容见分点突破三。

二、论述文的阅读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

因此,答案一定在原文中,我们完全可以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般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勾画关键词句,读懂文本信息。

阅读文章时,应该理清行文思路,概括主要内容,并用笔在文中作简要勾画。

勾画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勾画文中的重要词语
(1)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

(2)表述中心论点的关键词语。

(3)有特定指向的代词。

(4)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等。

①表年代词;②数量词;③表范围词,如全部、多数、几乎等;④表程度词,如最、十分、非常等;⑤表已然、未然、或然、必然词,如迄今为止、将、正在、可能、必然等。

(5)体现论证思路的词语。

①表因果关系,如:因为、因此、从而等。

②表转折关系,如:但是、反而、其实等。

③表并列或递进关系,如:……也……、不是……而是……、不仅……还……等。

④表分类分层词语,如:首先……其次……、此外、不仅如此……等。

2.勾画文中的重要句子
(1)统摄全篇的句子。

如论点句、中心句、总结句。

(2)作论据的句子。

论述类文章作论据的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实论据,另一种是理论论据。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论证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或总分,或并列,或对比,或递进,或点与面。

3.简短批注
对重要词语,对表因果关系的句子,起表明中心、理清结构、区分层次、暗含材料与观点关系等作用的句子,作简短批注,为下一步操作起提示作用。

第二步:阅读题干,读全信息,明确题干要求。

1.从题干用语上推知考查重点和阅读区间。

①题干中出现“对×××的表述”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的考查,暗示了筛选信息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

②题干中出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一段或几段。

③题干中出现“对原文思路的分析”“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表明考查的是段内层次或全文论述思路分析及文意概括,筛选区间是某几段或全文。

④题干中出现“根据原文内容”,表明是在考查推断能力。

筛选区间一般在文章后一两段或全文。

2.从题干用语上判断试题难度及做题方法。

要特别注意“不”“是”“正确”“错误”“属于”“不属于”这类词语,可用笔直接在题干上打着重号标明。

一般而言,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大,必须综合运用比对法和排除法;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小。

第三步:定位检索,准确筛选,比对选项与文中信息。

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

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考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阅读题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亦即筛选,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典题导引·明解题之规范
典题文本
【典例】(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①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②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③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④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

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是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⑤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

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

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阅读导引
第一步:通读全文,勾画大意,读懂文本信息。

材料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第①段,在提出在美术史领域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根深蒂固后,明确提出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第②段,以追溯台北“故宫博物院”郭熙的《早春图》的渊源为例,得出这《早春图》为“实物”而非“原物”的结论。

第③段,从形式、空间和观赏方式上指出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

第④段,指出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

第⑤段,指出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

这些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

第二步:阅读题干,读全信息,明确题干要求。

第1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第2题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

第3题考查原文内容,把握以及推断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

第三步:定位检索,准确筛选,比对选项与文中信息。

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比对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

B.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都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宫的原因之一。

C.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

D.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化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

【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

第二步,找准区间,分析选项。

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浏览选项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辨析。

A项,原文信息:(第①段)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可以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但不能就此否定“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 B项,原文信息:(第②段)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述与原文内容一致)
C项,原文信息:(第④段)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

……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是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说“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但并没有提到其原初状态“不可考”)
D项,原文信息:(第⑤段)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主观臆断,文章最后一段并未提及这种生命比原初状态“更有价值”)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________
【答案】 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明确反对美术史领域中将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并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欣赏美术馆藏品的思路,富有启发意义。

B.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艺术品在历史流传中可能发生的形式、形态、功能、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C.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

D.文章末尾一段举例阐明,一些外表没有发生变化的艺术品所经历的转化,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关注的课题。

【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

第二步,找准区间,分析论证。

A项,原文信息:(第①⑤段)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

……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

……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述与原文内容一致)
B项,原文信息:(第②~⑤段)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述与原文内容一致)
C项,原文信息:(第①~⑤段)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从全文论证思路进行分析。

根据第二段“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故宫博物馆的《早春图》已经不再具备这种原始状态,并非“原物”,这没问题;但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中,《早春图》只是作为一个例子出现,目的不单纯是“为了证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是为了证明美术品“历史物质性”转换的问题。

)
D项,原文信息:(第⑤段)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

……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述与原文内容一致)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________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件艺术品的历史形态并不会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来加以重构。

B.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只留意细部的笔墨技法,未必符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

C.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

D.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

【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

第二步,找准区间,分析选项。

考查根据文本进行推断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

A项,原文信息:(第①⑤段)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

推断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断内容合理)
B项,原文信息:(第②段)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推断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断内容合理)
C项,原文信息:(第⑤段)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

推断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断内容合理)
D项,原文信息:(第⑤段)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

推断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最后一段“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可见,并不是要求“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________
【答案】 D
分点突破一理解、分析与比对文本信息
逐点突破·建知识之架构
导图指引
考向分析
理解、分析与比对文本信息,涉及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等内容。

考向(一) 重要概念的理解、分析与比对
“重要概念”是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或者是核心式的名词或短语,它直接关系到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需要考虑两个方面:
(1)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理解概念的内涵就要结合概念所在的具体的语言环境,认真地思考、分析,准确判断其本质属性。

(2)准确判断概念的外延。

外延是指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

判断概念的外延就需回归原文相关区间,准确判断概念确指的对象的范围,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过于狭小。

典例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新媒介素养的产生与新媒介的出现及快速发展密不可分。

所以,新媒介素养的内涵首先涉及的是使用者对新媒介的认知问题。

传统媒体无法摆脱的资本和权威,在新媒体时代同样存在,只是以相对民主的形态隐蔽地存在着。

此外,新传播技术产生了海量信息,一般的信息难以吸引眼球,而耸人听闻、极度反常和超级娱乐才能引起注意,造成“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后果。

当对信息的选择成为一种“风险”和“赌注”时,公众自身能力的全面提高就显得十分重要。

新媒介需要培养这样的一批使用者,他们能够时刻警醒:所有经过媒介传播的内容都是高度选择和组织的结果;能够冷静选择,拒绝诱惑;能够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

“媒介即讯息”,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的这一命题提醒我们,对媒介形式本身的掌握也是对信息内容的掌握。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传播革命,要求大众既要掌握这种新的信息工具的操作、使用和维护的技能,也要具备利用信息资源的技能,即能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通过检索、鉴别、使用信息来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新媒介的发展,尤其是web2.0技术取代Web1.0后,个人媒体崛起,数字化技术、交互技术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等这些媒介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技术,因为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含混不清,以往的“受众”成为匿名的“无冕之王”,他们不仅仅要求具备信息接受技能,更要懂得如何利用这种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

对新传播技术的掌握,是新媒介素养的第一步,但并不意味着技术就能发生正向的效应。

网络舆情复杂多变,其中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交织,并常因后者的泛滥而影响技术民主潜能的发挥。

理性声音消沉的社会后果极为严重,如果任由非理性言论自由发展而不加以引导和控制,势必会导致社会舆论的混乱。

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普及至每一个公民,使这些可能的新媒介使用者具备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批判的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的讨论。

(摘编自茵必峰、陈夏蕊等的相关文章) 根据材料,下列不属于“新媒介素养”的一项是( )
A.能正确认知新媒介,并时刻保持警醒,冷静选择。

B.会操作新媒介工具,能利用相关的信息解决问题。

C.阅读、鉴别信息,会使用新媒介表达、传播思想。

D.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交织,能够引导网络舆情。

【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

第二步,明确概念,比对选项。

阅读全文,明确概念“新媒介素养”的内涵及外延,找出相关语句:
①“新媒介需要培养这样的一批使用者,他们能够时刻警醒:所有经过媒介传播的内容都是高度选择和组织的结果;能够冷静选择,拒绝诱惑;能够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
②“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传播革命,要求大众既要掌握这种新的信息工具的操作、使用和维护的技能,也要具备利用信息资源的技能,即能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通过检索、鉴别、使用信息来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他们不仅仅要求具备信息接受技能,更要懂得如何利用这种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
③“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普及至每一个公民,使这些可能的新媒介使用者具备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批判的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的讨论”。

选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项与①句比对,表述内容一致;B项与②句比对,表述内容一致;C项与②句比对,表述内容一致; D项与③句比对,表述内容不一致,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普及至每一个公民,而选项则表述为“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交织,能够引导网络舆情”。

)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________
【答案】 D
考向(二) 文本信息的理解、分析与比对
文本信息的理解、分析与比对需做到以下两点:
1.拨云雾,找源头,识别正确项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项的表述不可能照搬抄录原文语句,而是对文本内容要点的摘录、改造和转述。

了解命题人正确项的设置方法,有助于同学们准确解答试题。

(1)摘录式转述
摘录式转述,就是从一个较长句子或一大段文字中摘录关键词语,整合成内容概括性强、语意不变的句子。

判断这一转述是否符合原文语意,就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典例 2 阅读原文,分析选项是如何进行转述的。

原文信息:(2018·全国卷Ⅰ)①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②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选项设置: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