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开国大典》教案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开国⼤典》⼀⽂记叙了1949年10⽉1⽇在⾸都北京举⾏开国⼤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民对中华⼈民共和国成⽴的⽆⽐⾃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民共和国的们特别是⽑泽东的领袖风采。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第七课《开国⼤典》教案
教学⽬标
1.正确读写“盏、栏”等12个⽣字。

2.正确理解并读写“爆发、旗帜、检阅、制服、坦克、距离、汇集”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理清⽂章的脉络,
4.感受⼤典的盛⼤场⾯,学习课⽂的记叙⽅法。

教学重点
学习⽣字词,理清⽂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
感受⼤典的盛⼤场⾯。

第⼀课时
教学⽬标
1.学习⽣字新词。

2.梳理⽂章脉络。

3.朗读课⽂,感受典礼的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乐导⼊,揭⽰课题。

1.播放歌曲《绣红旗》,请同学们欣赏。

2.这⾸歌唱的是江姐和她的战友们在敌⼈的监狱⾥绣红旗的情景。

歌曲⾥有这样的歌词:“线⼉长针⼉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

热泪随着针线⾛,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喜。

多少年多少代,今天终于盼到你,盼到你。

”“今天”终于盼来了什么?
3.请知道的同学说⼀说,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4.江姐和战友们在敌⼈的监狱⾥,得知新中国成⽴的消息,⼼情万分激动,于是就绣起了五星红旗。

他们盼的就是新中国成⽴的那⼀天。

那⼀天,就是1949年的10⽉1⽇,开国⼤典在天安门⼴场上举⾏的。

(板书:开国⼤典)
5.学⽣齐读课题,教师释题:“⼤典”是什么意思?——盛⼤⽽隆重的典礼。

那么开国⼤典就是为了庆祝国家的建⽴⽽举⾏的盛⼤⽽隆重的典礼。

6.多少⾰命先辈抛头颅洒热⾎,前仆后继,终于迎来了开国⼤典的那⼀天,请你们说⼀说,看到这四个字你的⼼情如何?(激动、⾃豪、欣慰、⾼兴、兴奋)
7.过渡:相信⼤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开国⼤典”的那⼀天了。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根据⽼师给出的⾃学提⽰⾃由朗读课⽂。

⼆、⾃读课⽂,学习字词。

1.学⽣根据⾃学提⽰⾃读课⽂。

教师巡视指导。

2.学习⽣字词。

A.出⽰⽣字词。

⽣字:盏 栏 汇 爆 宣 帜 阅 制 坦 距 隆 射
词语:灯盏、爆发、旗帜、检阅、制服、坦克、距离、汇集
B.分别指名读⽣字和词语,相机正⾳。

C.⼩组内互相介绍疑难字词,并分享识记⽅法。

D.理解疑难字词。

(学⽣互助解词)
E.开⽕车轮读⽣词。

三、感知整体,梳理脉络。

1.过渡:参加开国⼤典的⼈员多,场⾯⼤,怎样才能把当时那种宏⼤的场⾯写出来呢?下⾯我们来看看课⽂是怎么盛⼤的典礼写清楚的。

请⼤家快速浏览课⽂,想⼀想⽂中写了开国⼤典哪⼏个激动⼈⼼的场⾯?读后⼩组讨论。

快速浏览课⽂,想⼀想⽂中写了开国⼤典哪⼏个激动⼈⼼的场⾯,给每个场⾯拟⼀个⼩标题,并说明哪⼏个⾃然段是描写这⼀场⾯的。

2.检查各⼩组完成情况,点拨指导。

出⽰:
⼊场(1-4)——典礼(5-10)——阅兵(11-13)——游⾏(14、15)
3.指名完成情况较好的⼩组介绍经验:说说⾃⼰的⼩组是怎样划分着这些场⾯的。

(抓段⾸的中⼼句)
四、进⼊会场,感悟“盛⼤”。

1.请同学们读第1-4⾃然段,思考:从哪些⽅⾯能看出典礼的盛⼤?结合每个⾃然段分别说⼀说。

2.全班交流,明确:
A.第⼀⾃然段:⼈数众多——总数达三⼗万⼈;到场⼈物地位重要。

B.第⼆⾃然段:会场⼤——天安门⼴场,世界上的城市中⼼⼴场。

C.第三⾃然段:会场布置热闹喜庆。

D.第四⾃然段:群众急切、激动的⼼情。

3.课⽂中还写了⼤典之前的哪些内容?⽣⾃由读课⽂,指名交流。

(时间、地点和出席的⼈员。

会场的布置。


(1)通过读,了解有哪些⼈参加了开国⼤典?
(参加开国⼤典的有领导,有代表,有……)
(2)在参加开国⼤典的⼈群中,最多的要数到⼯⼈和农民,在课⽂第4⾃然段中写到他们都来⾃哪⾥?(学⽣读相关的语句)(板书:群众进场)
(3)通过这⼀段的学习,你能感受到⼈们的⼼情怎样?(激动、沸腾、难以平静……)
(4)你从哪些地⽅感受到的?(师指导朗读:要读好关键词“直奔”“赶”等。


(5)想⼀想怎样读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们的激动⼼情呢?谁来读⼀读?
(6)教师评价,⼩结:读得很好,我听出了⼈们的⼼情是那样激动,久久不能平静啊!
4.过渡:群众队伍中,许多⼈都是很早就往这⼉赶。

到了正午,天安门⼴场上已经……(学⽣接读)
五、巧设情境,总结升华。

1.下午三点整,⽑主席⾛上主席台。

现在,请同学们从屏幕上见证这⼀伟⼤的时刻。

2.听着⽑主席庄严的宣告、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你肯定有很多的感触、很多话想说,请写下来。

第⼆课时
教学⽬标
1.分别感受开国⼤典中五个激动⼈⼼的场⾯,有感情地朗读课⽂。

2.学习场⾯描写中以点带⾯的写作⽅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回顾,衔接新课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数的⾰命者英勇奋战,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谱写了⼀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迎来了1949年10⽉1⽇的开国⼤典。

2.请同学们想⼀想这篇课⽂写了开国⼤典进⾏时的哪些环节?(⼊场——典礼——阅兵——游⾏)
3.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融⼊到天安门⼴场的群众队伍中去,去感受⼤典现场的⽓氛,去感受⼈民当家做主的⾃豪。

⼆、参加典礼,感受⾃豪。

(⼀)出⽰学习要求
默读课⽂,画出描写⽑主席的⾔⾏和群众反应的语句,认真读⼀读,把⾃⼰的感受作简单批注。

(⼆)试着把感受有感情地读出来。

1.⾃由读⼀读⾃⼰画出的部分。

2.同位相互读⼀读,评⼀评。

(三)分析语⾔,体会本⽂内涵
1.我们⼀起交流⼀下,谁先来把你的感受深的部分汇报⼀下?
2.品读第⼀个场⾯——典礼前,⽑主席出场。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阵排⼭倒海的掌声,中华⼈民共和国中央⼈民政府主席⽑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了。

三⼗万⼈的⽬光⼀齐投向主席台。

(1)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或哪句话感受到的?
预设:
⽣1:我从“爆发”“排⼭倒海”这两个词感受到⼈民群众热爱⽑主席。

请你读⼀读,让同学们听出你的感受好吗?(⽣读)
⽣2:我从“⼀齐”⼀词也感受到了⼈民群众对⽑泽东主席的热爱。

师引导深⼊体会:“⼀齐”,就是不约⽽同,这是三⼗万⼈的“⼀齐”,这三⼗万⼈是由不同⾝份不同职业来⾃不同地⽅的⼈们组成的。

这三⼗万⼈都想第⼀时间看见⽑主席,所以,⽑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的⼀刹那,⽴刻牵动了全场群众的⼼。

作者⽤词是多么精准,⼀个“⼀齐”就表达了三⼗万群众对领袖热爱的不约⽽同。

让我们⽤读来表达⼼中的那份欣喜和热爱吧!
(2)同学们从“爆发、排⼭倒海”等词感受到了⽑主席的伟⼈形象。

那么,这些词语运⽤的好不好?为什么?
(运⽤了夸张的修辞⼿法,形象⽣动地表达出⼈们那种急切想见到⽑主席的迫切⼼情)
(板书:举⾏典礼)
3.品味第⼆个场⾯——典礼中,⽑主席的庄严宣布(6、7⾃然段)出⽰:
接着,⽑泽东主席宣布:“中华⼈民共和国中央⼈民政府在今天成⽴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使全场三⼗万⼈⼀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经过⽆线电的⼴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江南北,使全中国⼈民的⼼⼀齐欢跃起来。

(1)⾃由读课⽂,读出感受,和同学们交流⼀下。

(2)从“欢呼”“欢跃”可以看出⼈们⾮常激动、兴奋。

谁能说说⼈们为什么如此激动、兴奋呢?
(3)学⽣说,教师引导,(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了)出⽰:
⽕烧圆明园、1937年⽇军侵华在南京⼤屠杀、旧中国苦难⼈民流离失所的图⽚。

灾难深重的中国⼈民历经千难万险,在⾎⾬腥风中,坚强不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赶⾛了侵略者,*了三座⼤⼭,迎来了⼈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新中国终于成⽴了,当家做主的⼈们怎能不欢呼、欢跃呢?
(4)引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使全场三⼗万⼈⼀齐欢呼起来。

全场三⼗万⼈的欢呼还不⾜以表达全中国⼈民的兴奋吗?——学⽣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经过⽆线电的⼴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江南北,使全中国⼈民的⼼⼀齐欢跃起来。

(5)⼩结:如此宏⼤、壮观的场⾯作者⽤这样的句式,就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多么精当的场⾯描写!让我们把这样的⽂字铭记在脑海吧!
4.品读第三个场⾯——升国旗,向世界宣布,中国⼈民站起来了
⽑主席亲⾃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三⼗万⼈⼀齐脱帽肃⽴,⼀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谈⾃⼰的感受。

预设:①“站”,指⼈民当家作主。

②“肃⽴、抬起头、瞻仰”这些词语说明了⼈们都很郑重,很恭敬,⼼⾥都⾮常不平静,可能是眼前浮现出了战⽕硝烟中那些付出宝贵⽣命的英烈们。

(2)师评价,(板书:中国⼈民从此站起来了)引导:⼀个“站”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中国⼈民⼤家做主的姿态。

以前在三座⼤⼭的压迫之下,饱受欺侮和凌辱,不屈的中华⼉⼥,拼死抗争,敢于⾎洒疆场,不惧马⾰裹⼫,终于有了新中国的成⽴,所以⽑主席亲⾃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

在那⼀刻,⼈们⼼潮澎湃,思绪万千。

(引读第8⾃然段)
PPT图⽚:红军爬雪⼭、过草地杨靖宇刘胡兰
5.品读第四个场⾯——阅兵式
(1)学⽣交流学习感受。

(预设:“整整齐齐、完全⼀致”“钢铁巨⼈”“相等的距离”“相同的速度”,我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了解放军的威武雄壮。

我从“⼀字形”“⼈字形”这两个词中,看出了炮兵和空军的英姿。

(2)评价,引导: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你此时此刻也在天安门⼴场上,你也亲眼⽬睹了我⼈民军队的雄姿,再结合这些词语想⼀想,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
(3)引导学⽣理解重点句。

出⽰: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掌,⼀个⾼潮接着⼀个⾼潮。

群众差不多把嗓⼦都喊哑了,把⼿掌都拍⿇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的欢喜和激动。

①你认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阅兵式场⾯的壮观?
(“不断地”“差不多”“喊哑了”“拍⿇了”这些词语都表现出阅兵式的精彩。


(板书:阅兵式中)
②结合课⽂描述想象检阅时的令⼈⿎舞的场⾯。

③感情朗读,再现万众欢腾的场⾯。

6.品读第五个场⾯——群众游⾏
(1)出⽰:
天安门⼴场上的灯笼⽕把全都点起来,⼀万⽀礼花陆续射⼊天空。

天上五颜六⾊的⽕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红。

(2)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作者⽤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

(板书:群众游⾏)
(3)想象画⾯,体会⼈民的幸福⼼情。

(4)感情朗读,感受情感。

三、整体回顾,揣摩写法
1.⼤典的场⾯深深感染着你我,⼤典的盛况让亿万⼈民群众欣喜若狂。

我们推感受到了⼤典那激动喜庆的⽓氛,感受到了⽑主席那伟⼤的形象,我们为祖国骄傲。

我们更加崇敬⽑主席。

2.这是⼀篇⿎舞⼈⼼的新闻特写,请同学们结合板书回顾⼀下这些场⾯描写的共同特点——集中写了⽑主席的⾔⾏和群众的反应(结合图来理解)。

⽑主席就是这个场⾯的点,典型的⾔⾏突出了伟⼈形象;⼈民群众就是场⾯描写中的⾯,即突出了场⾯的宏⼤,⼜烘托了⽑主席的伟⼤形象,这就是“点⾯结合”写场⾯的⽅法。

我们在今后可以尝试运⽤“点⾯结合”的写作⽅法写⽂章。

四、推荐影⽚,课外拓展
教师引导:⼤典的热烈宏⼤场⾯和⽑主席的伟⼤形象⼀定让同学意犹未尽,课下,请同学利⽤络看⼀看《开国⼤典》的电影,直观地感受那精彩的场⾯。

2.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第七课《开国⼤典》教学反思
《开国⼤典》这篇课⽂写的是1949年10⽉1⽇,中华⼈民共和国中央⼈民政府成⽴,在⾸都北京举⾏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民当家做主的⾃豪、欢乐的⼼情。

本课先写了举⾏开国⼤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员,接着写了天安门⼴场的位置,及⼴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队伍。

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现代教学⼿段,使学⽣处于和课⽂内容协调的氛围中,产⽣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我采⽤问题引导教学法分两课时进⾏设计与教学。

在第⼀课时,学⽣已理清课⽂顺序并对会场情况这个场⾯进⾏了品读,初步感受到了会场的隆重与热烈的⽓氛以及⼈们当时⽆⽐⾃豪、激动的⼼情,第⼆课时则继续品读其他三个场⾯。

出⽰学习⽬标,让学⽣带着⽬标去学。

在品读⽂本解决问题⼤环节,我提出统领全篇的⼤思路:“默读课⽂,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画出描写⼈物活动的语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并把感受批注在旁边,再有感情的朗读。

”给学⽣充分的时间让学⽣⾃读⾃悟,独⽴完成后再在⼩组内交流,然后进⾏汇报,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

在学⽣汇报的过程中,我尽⼒引导学⽣去想象场⾯情景,把⼼放到课⽂中去,设⾝处地地去读、去想。

引导学⽣想象时,抓住⼀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体会⼈们的思想感情。

此外我还特别重视指导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注重学⽣阅读能⼒的培养。

理解课⽂时,让⽣边读边想边划,写⾃我见解;通过⽐较句⼦,运⽤词语,体会并掌握⽂中⽤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

⽐如课⽂第七⾃然段,我在指导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时,和想象场⾯情景有机结合,读读、想想、读读,在读好感情⾊彩强烈的句⼦的基础上,进⽽朗读全段,并通过多种⽅式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的。

透过⼀个个场⾯,体会⼈民群众激动、⾃豪的⼼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最后回读全⽂,总结全⽂。

不但让学⽣从⼈⽂⾓度去归纳概括,更主要的是要联系⽂章总结场⾯描写的⽅法。

这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整堂课下来,学⽣都能⽤⼼去读去感悟,朗读的⽐较到位,课堂效果⽐较好。

只是由于课⽂⽐较长,在“⼊场”和“典礼”环节⽤时较多,“阅兵”和“游⾏”以及“以点带⾯”写法的指导略显仓促。

今后⼀定合理分配好时间,做好预设,争取更⾼的效率。

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第七课《开国⼤典》教学反思
《开国⼤典》这篇课⽂记叙了1949年10⽉1⽇在⾸都北京举⾏开国⼤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民对新中国的诞⽣⽆⽐⾃豪,激动的感情。

课⽂按照开国⼤典进⾏的顺序叙述,先讲了⼤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

本课重在体会中国⼈民对新中国的成⽴感到⽆⽐⾃豪,激动的⼼情。

教完《开国⼤典》⼀课后,我反复回忆⾃⼰的教学过程,发现⾃⼰有了可贵的进步,也留下了些许遗憾。

我作出以下反思:
执教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较明确。

在学⽣默读课⽂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典的⼏个场⾯,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部分。

既整体把握,也紧扣重点。

“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具,⼯具性与⼈⽂性的统⼀,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内容;联系上下⽂理解课⽂内容;抓住⽂中关键词、句理解课⽂内容。

“⼀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能准确抓住重点词,体会⼈们因新中国成⽴激动⽽兴奋的⼼情。

如学习“升国旗”部分,学⽣也能在⾃读⾃悟的基础上,体会句⼦包涵的情感。

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体会“站”字背后的⾔外之意,对⽂本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再如课⽂第5⾃然段到第14⾃然段,写了“开国⼤典”的盛况。

在这部分中,“欢呼”⼀词出现多次,教学时,我让学⽣找出带有“欢呼”⼀词的句⼦,体会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学⽣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朗读。

接下来让同学们交流,彼此启发,使思想拓展,思维活跃起来。

同学们就是在这样⼀种相互合作交流中,情感得以交融,从⽽体会到了⽂章的思想感情,这些都与我的预想⼀致。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互动,⽣⽣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的⾃主学习,合作探究;我还及时捕捉学⽣的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评价。

对课堂上出现的失误及时进⾏⾃我批评与反思。

课堂的开放、民主,平等得以体现。

课后反思时,我深刻地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

在学习课⽂的重点段,必须要充分地学⽣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都⼈民的兴奋、激动、⾃豪的⼼情。

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

“细节决定成败”,是我上课后得到的教训。

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只有关注课堂细节,⽣成才能别样精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