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读书分享会发言稿8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读书分享会发言稿8篇
老师读书分享会发言稿(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本学期学校确定的共同阅读书目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和《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今天我就抛砖引玉,谈一谈自己阅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体会和想法。

也欢迎大家给我提意见。

著名教师于漪在一部纪录片中提到两个教育人对她的影响,一个是中国的陶行知,另一个是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

四川的李镇西老师也曾经非常郑重地谈过这两个人对他的影响。

我有时在想,看或者写教育类*时,如果不提苏霍姆林斯基,就感觉档次不够。

一两个人说还无所谓,这么多人都提,总不免会引起人的好奇心来。

就这样,有了想要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冲动。

就从《给教师的建议》开始吧。

有句歇后语非常能够代表我的阅读心理:腰里别着死耗子——冒充打猎的。

我想,作为一名小学老师,不读几本专业理论书籍,到底是有点说不过去的。

一开始是硬着头皮读、逼着自己读。

但当真正读下去时,却远没有想象中的艰难,至少这本书是这样。

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这教师写的一本书,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分析,读起来基本上也不费力,并且总能引发人的思考。

本书的第92条建议"我的简单经历、在职进修和我们办学的一些成绩"提到了他的履历,我也上网查了下关于他的介绍。

他的全名叫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生于1918年,1926年在一所七年制的农村学校读书,17
岁时即投入到教育事业,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到前线参战,1942年身负重伤,
后复员转业,积极要求当一名老师。

后来一直在家乡的帕夫雷什中学任教,直到1970年去世时,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写了40部专著、600余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他不断地坚持进行教育写作,令人钦佩。

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若换种角度去想,是因为他全身心投入其中,充分享受教育带给他的快乐,且行且思,并没有觉得这样不间断地记录是一件痛苦的事。

做一件自己感到特别愉快的事时,又何须谈坚持呢?
《给教师的建议》里共有一百条实用的建议,随便翻开哪一条,都可以开始愉快地阅读。

我想对第二条建议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是的,我们几乎从一睁眼就开始忙,一天下来,想想,有时都不知道忙些什么。

那么多作业要改,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任务要完成,除了教学任务外,像我们这样的年龄,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琐事也不少。

学习,哪有时间啊?
苏霍姆林斯基给出了这样的建议: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当代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也说过:越忙越要读书。

是啊!需要认真对待他们的建议,一两个人做无所谓,大家都这样做,难道就没有一点冲动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读书,可以帮我们更好的规划时间。

感谢大家的倾听!再一次欢迎大家提意见或建议。

老师读书分享会发言稿(篇2)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在这里跟大家进行读书汇报交流,我想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从无知走向丰富,从学习的校园走进了教学的校园。

我们深深的知道读书的重要性。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能够丰富一个人的知识,提高一个人的境界,做为人民教师的我们,传道受业是我们的基本职责,有一名话说得好“没有金钢钻,揽不了瓷器活”,所以教师更应该与诗书为伴,与笔墨为友,只有不断地从书中汲取营养,才能更好地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换来芬芳满园的佳境。

从我个人来说,尽管认识程度很高,但更多时候我是属于“眼高手低”之流,扪心自问时常常为少读书而感到困惑,为读书少而羞愧不如。

古人云:“开卷有益”,一点不假。

“腹有诗文气自华”的道理这里不必细说,今天单把我的一点读书体会与各位老师交流,以求共勉。

大家都知道,由于职业所限,我们老师每天都很忙,三尺讲台才是我们每天必须面对的舞台,静下心来走进书房拥有片刻的读书快感只能属于晚上临睡前的短暂时光,因此我的个人读书习惯也是在晚上,每每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之时便是我畅游书海、遨游知识海洋的最充实的时光,可惜的是这种时光对我来说过于短暂,以至于现在知识储备甚少,不能与博学多识沾边。

我这个人在书的选择上比较随意,比较喜欢散文,诗歌,像徐志摩的张爱玲的,喜欢网络里流行的现代小说等,而我今天首先想给大家介绍的是伴我三年的读者杂志。

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读者相识了,初次相见时,我对他平凡的外表并没在意,随意翻看着。

发现刊物还不错,于是就开始定阅。

在不知不觉中,友谊开始了。

现在新一期的读者读完了,总盼着下一期出版的日子。

读者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被誉为“中国人自己的心灵读本”他发掘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了人文关怀。

读者每月有900万的发行量,全年发刊量居全国第一,全亚洲排名第一。

我喜欢读者网站中的二句话,因为他最真实的体现出了读者。

一句是:一生读你,静静感动。

另一句是:以人文关怀,感动心灵的瞬间,于浮华盛世于声色太马后,坚持一直坚持的,恪守一直恪守的,岁月蹉跎,我们纯洁如初。

我读故我在,宁静致远,淡泊人生。

这两句话也是我在读者中得到的最深的感悟。

我喜欢读者的人性,喜欢他的大气,喜欢他的清雅,喜欢他的宁静。

老师读书分享会发言稿(篇3)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在交流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聊个题外话,就是这次读书活动戒了我“迟到的网瘾”。

为什么说是“迟到的呢?”因为在我们家有一个约定:为了儿子,不要电视、不装无线,不玩手机,不玩电脑,我们简直成了这个时代的“网络白痴”。

所以,下班后,我们大量的时间是外出散步或读书。

可是自从年前换了手机,装了无线,家里变了,完全变了,哪知白天与黑夜,哪管下雪还是下雨,我与老公一人一部手机,一头扎了进去,网络中的内容真是花样翻新,我们俩也忙得不亦乐乎。

非要熬到实在是睁不开眼,关机时总要狠狠地扔下句话:再不玩了。

可是第二天睁开眼的第一个动作是开机、刷屏,忙忙忙。

有点小庆幸的是,虽然我们已身陷其中,无法自拔,但对儿子的污染不是太彻底,可是他原本安分的心却变得心不在焉了,他在跟我们攀比,你想想,一对痴迷手机的父母对儿子喊一声:“赶快学习去。

”这句话还有多少力度?他总是
回一句:“你们玩,让我学?”那天,我看到了放在床头柜上,学校发的读书笔记,我打开书,坐在儿子的书桌旁,翻书,摘抄,没想到,儿子静了下来,安心学习了,于是我们家又重新回到了读书、散步的日子。

看来,书是有魔力的,它不仅能改变我们自己,还能影响孩子,影响一个家庭的氛围,影响我们的个人素养,影响到我们的教育教学,最终影响到我们所教出的所有孩子,真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寒假中,在我痛改前非后又读了不少书,有一本对我的影响比较大,是夏昆老师的《中国最美的语文》。

夏昆是一名语文教师,又不仅是一名语文教师,他将美好的艺术融入生命并影响学生。

他执着前行,用实践告诉我们,可以这样做语文教师。

印象中的夏老师是这样的:一脸胡子、一根辫子、手持一把吉他的一个大叔,像是一个流浪的音乐诗人。

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师,他给中国教育这片自由美丽的语文教学田野带来了缕缕清风。

这清风,让中国的语文界,也感受到了这风的温度和力量。

经常会在网络中看到他的文字。

文如其人,他的思想与他的外形一样,特立独行,充满了冲击力,寒假读到了他的《中国最美的语文》。

我拿到书,一看封面,中国红便吸引了眼球,甲骨文体的“中国最美的语文”和楷体的“中国最美的语文”相映成趣。

封面上“以文学之美充盈生命、以音乐之美滋养心灵、以电影之美教化人情”三句话,体现了夏老师语文教学的三大内容、三种方式以及三个目的,最终“培养出一群博学、宽容、幽默、有品位、有责任感的男人”、“培养出美丽、温柔、善良、知性的女人”。

我想,如果我们都能如此,我们的教育必将处处充满了温情。

夏老师的教室里,有林木的叹息,早晨的颜色。

17年前,当他第一次把吉他带进教室,教学生们唱英语歌的时候,他并没有想到这件事对他和他的学生们的影响会如此深远。

他并不是英语老师,而是语
文老师。

那时候,他刚担任高一的班主任,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差,作为班主任,他帮助任科老师开展教学。

他教学生唱英语歌,他带上吉他,在每周的班会课上,讲完有关事务之后就教学生唱英语歌。

从《雪绒花》到《昨日重现》,从《无心快语》到《此情可待》,十几首歌教下来,学生的英语水平还真有了些提高。

而这时候更有学生表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他干脆就开设了一门鉴赏课:从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感受与命运的抗争,从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感受最美好纯洁的爱情,从维瓦尔第《四季》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当这届学生毕业后,他明显看到了他们与其他学生的不同:他们拥有对美的感悟,更拥有对美的珍惜。

尽管他们后来都没有从事与音乐有关的职业,但是很多人告诉他,音乐一直陪伴着他们,他们为高中这段音乐之旅感到幸运。

老师读书分享会发言稿(篇4)
各位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我已记不清是第几次参加学校的“读书交流会”了,我觉得这个交流会办得很成功,它每年既有固定的模式,又有很多新的内容。

昨天晚上收到女儿的通知:今天必须参加学校的“读书交流会”,我感觉这是最后通碟。

支持老师、学校的工作,这是应该的,更重要的是,这个读书会很有魅力,她吸引着我,让我情不自禁地来到这里。

首先,家长要重视阅读。

记得我们小时候,根本没有条件读课外书,接触的就是课本。

我的堂妹,经常“偷”书来读,因为那些书是大人们读的长篇武打小说或历史小说,被家长认为是不务正业。

她经常一目十行,囫圄吞枣,想必读了也是一知半解。

但是这样的阅读让她积累了许多知识,令她知识面广、见识丰富。

还有一位从北京来的老师,他的本职工作是专利代理工作者。

但他精通历史、经
济、法律,上知天文,下懂地理,博古通今,无所不知。

听他说话,你会觉得是在读一本书,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有时我真想掰开他脑袋,看看里面到底装了多少知识。

他曾对我说,读书是一种本分,如果哪一天没有读书,那就是不守本分了。

可见读书是多么重要,家长要重视阅读。

其次,家长要支持阅读。

家长可以陪同孩子买书,借书,订阅杂志。

女儿床边有个简单的书架,下面几层全放满了书,有《上下五千年》、有《100位名人的成才故事》(中外版,上下册)、有杨红缨、商晓娜的书、也有郑渊洁、曹文轩的书。

书桌旁边、我们房间的书柜里都放满了书。

家里每年都订杂志,只要她喜欢的就订,我也支持她通过学校组织方式订杂志。

《小鬼当家》、《中华小作家》、《意林》(儿童版)都是很好的杂志。

最后,家长要陪同阅读。

家长陪同阅读从两方面来说。

如果孩子不喜欢阅读,家长可以选一些孩子可能感兴趣的书,陪同孩子一起读,当孩子读得好的地方,进行鼓励,读完后再让孩子讲一遍。

从而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

我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帮助曹冉的堂弟来读书的。

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一定得耐心,持之以恒。

另外一种情况是孩子喜欢阅读。

表面上看,这种情况家长可以不操心了,还要陪同吗?我的看法是“活到老,学到老”,家长抽空陪孩子读书,才能及时了解孩子读书内容,与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否则,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们就会常讲,老妈你OUT了。

同时陪同孩子阅读,更能起到过滤作用,帮助孩子选择性读书。

关于阅读总结起来这是三点,重视阅读、支持阅读、陪同阅读。

祝交流会越办越成功,年年有精彩。

谢谢大家!
老师读书分享会发言稿(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书中有句话,如果说“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的愿景,那么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就是实现这个愿景的方法和策略。

共读共写带来共同语言,共同语言带来行动一致。

共读共写能解决行为不一致背后的凝聚力问题。

共读共写能让我们更团结。

共产党一向如此,集中力量办大事。

所谓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都是指利益取向。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目标经常被政治家挂在嘴边。

思想问题永远是首要问题,思想工作做好了,思想统一了,凝聚力就有了,事就好办了。

共读共写其实就是共同体成员吸收相同的经典文化,建构相近的思想价值体系的过程。

平时的聊天、开会、共同经历也能统一思想,建立相同的价值观,但是局限性太小,兼容性不强。

要形成更广大范围的共同体和价值认同,就要选择那些具有普世价值的语言,唯有向上向善的民族文化经典才含有这样的营养功效。

所以唯有社会成员共读共写,边吸收边消化,互相理解、融合才能实现凝心聚力的社会效应。

最终实现如民族、国家等大级别的共同体的利益和意志。

什么是共同语言?比如说:看过同一部电影,听过同一首音乐,认识同一个人,身为同一件事的当事人,即共同的经历带来共同的语言,如发小们就算很长时间没见也不会生疏,因为他们有童年的共同生活经历,他们会沉浸在美好的共同回忆中享受亲密完整的人际关系。

但是这些语言,都不足以把更多的人凝聚在一起。

但共同读过一本书就不一样了,那会带来读者思想基础上的统一,而且这个不难实现,无论经济状况如何、成长环境怎样,只要读的书一样,价值观类似,那么他们就能随时无障碍的沟通,就能团结更多的人做大事,实现更高层次的利益。

对于新教育,我认为,他是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改革资本。

没有教师对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执着和坚持,那些美好的愿景都会幻化为泡沫。

思想决定高度。

其实,每一次教育改革受到的阻力都在教师这里,因为“上面千条线,下边根针”,
教师是所有理念最终的落实者,发言稿《教师读书分享会发言稿》。

正所谓,“教育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

”我们肩上的成长的担子很重呀。

虽然外界对我们的要求会随着社会民主化的推进而越来越明确、严格,但“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自我觉醒才是我们最好的出路,其实大家从站在更高层次审视学生的学习问题一样,自觉和兴趣最重要,能力不足可以用责任心弥补,对于成功来说,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感谢大家的倾听!
老师读书分享会发言稿(篇6)
各位老师:
今天,我们聚在一起,进行这次读书交流活动,其目的是要大家畅所欲言,谈谈自己读书的经验和感悟,同时也包括自己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

下面,我把自己在读书学习中的做法和体会拿出来,跟各位老师做真诚的交流。

我们学校有许多喜欢读书的老师,尤其是卞金涛老师、高英猛老师、韩开平老师等,他们博学多才的品质,深深地影响着我。

他们读书是为了兴趣,主动读自己喜欢的书。

在上学的时候,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也曾经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优美的诗歌、散文,各类小说,也深深地吸引着我。

但随着年龄和教龄的增长,在繁琐的工作面前,读书的兴趣渐渐地淡去了,今天的自己总是感觉是在压力下读书。

以前,我们经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杯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

但新时代教师再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学生在某些知识方面超越了老师是常有的事儿,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仅满足于一杯水、一桶水,不求知识的拓展和加深是完全不够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要做“活水”,要做源源不断的“长流
水”。

所以,我认为即使读书的兴趣散去,我们也应该在压力下读书,因为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我的学习是从反复阅读初中历史教学用书和高中历史教材开始的。

我购买的书籍,我自己把它们分为教育理论、专业知识、课堂教学三类。

近期我购买的书籍主要有:《教师语言的艺术》、《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优秀教师的经典说课案例》、《史记故事》、《成功教师的22条军规》、《人一生要读的经典》等。

分别放在家里、办公室里、学校宿舍里,利用休闲时间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困惑,尤其是繁忙的工作,总是不能够按照事先的计划读书。

在此,我给各位年轻的教师提出几个建议:
一、明确目的:首先根据个人情况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二、选择书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工作的需要进行选择(你喜欢看什么样的书,你需要看什么样的书)。

三、制定读书计划:既包括短期计划,也包括长期计划。

计划每年每月,甚至每周每天读什么内容。

四、写读书笔记、教育随笔:这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重点写出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体会,把读到的东西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五、积极参加各种教科研活动:编写教学设计、优质课评选、论文评选等,各种活动会成为你读书的动力,活动促使你去读书,查阅各种资料。

一个教师无论是自身素质的提高还是专业理论的提升,都是在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才会有质的飞跃。

从年龄上讲,你们是初升的太阳,我们已是夕阳西下的时候。

不要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要等到我们这种年龄,没有精力读书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到的东西太少。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应该尽自己的所能,使自己做
到最好。

从现在开始,就努力读书吧!也许我们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我们可以成为最努力的!
老师读书分享会发言稿(篇7)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在这次交流会上发言。

关于读书我不知该从何说起,于是在这里我把去年年末写的一篇关于读书*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写的不好敬请谅解。

一直想写写自己的读书生活,面对这一屋子的书本。

我仔细搜索自己记忆里的角角落落,犄角旮旯里的那些关于读书的故事。

这一路的成长,这一路的相伴。

我的记忆回到最初最初,来时路回首中一行行记下。

翻看画书的小姑娘,背着父母订《文史知识》的少女,大学宿舍床头书的女生,还有如同今日卧室、阳光、香茗、书、音乐相伴淡定怡然的女子。

一路走来的.我,不同阶段的我,都有一个很重要的道具,便是书了。

因为读书,我视野大开,我的思想便不再局限于狭小一隅。

因为读书,一向豪爽的我,也变的更为大气了。

书山有路勤为径,我不是一个勤奋的人,我也深为自己这一点而惭愧,却本性难移。

但是书山这条路,我虽然谈不上勤,但委实也是一路走着,还将走下去吧。

这么些年,身旁的人用种种称号说着我,全不管我是否实与名俱。

起初我还极力反驳着。

后来说的多了,也懒得反驳了。

人性的虚荣也会让我有些许的自得,但那也不过是瞬间的事。

我很清楚自己的水平,自己也不过如此罢了。

我也不知从何时起,脑中一直有个信念固执的占据着。

那就是:我们怎么活都只有一辈子,多知道点总是好的。

因了这个执念,我读书,各个方面的,从来
没有停止过。

从来不曾厌烦。

甚至有些不求甚解。

一年又一年,于是也就————因为固执占据,变成了一种性格,怕是这辈子也改不了了吧。

不过也挺好的,那就不改了。

现在的我,忙碌的日子,心也因此浮躁的很呢。

那么多的书,似乎变的越发读不完了。

仿佛间时间少了许多,书却多了。

我也深为遗憾呢。

只有尽力了。

这也是我为何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的原因吧。

总是吃老本是不行的呀。

脑子里的存货还是需要不断补充的啊。

所以反思后,还是得继续读下去啊,自勉吧。

时有人问我关于书的事,有些我委实回答不了。

因为我了解的也不过是我自己较喜欢的那些罢了。

别人喜欢的,我却未必关注吧。

有人让我推荐几本书,我颇为难。

每个人的阅读倾向不同,我喜欢的,别人未必喜欢。

每每这时我颇为纠结。

有人借我的书读,我十分高兴乐于相借,但是却不知道该借什么。

读书啊,真是因人而异的事啊。

因为读的积累,因为读的输入,自然会有源源不绝的写,不绝的输出。

于是,我写了颇有几本集子。

而且从19__年到而今的,长达17年的23本日记。

这些都是我千金不换的财富。

大家总是说我爱读书,我委实妄担虚名了。

读书从来不是我的爱好,只是我再普通不过的习惯罢了,一种改不掉也不会改的习惯罢了。

平凡的我将慢数着这些年的那些日子,那一本本读过的书。

勾勒那个我,真实的我。

从中也许你会发现有许多你不知道的我的真实,也许你会重新认识我,那个爬书山的女子,虽然她不够勤奋,有时还懒得很。

虽然她有时读的散漫不踏实,脚步虚浮尘上。

但是有时也有着你难以想象的执着。

至少她一直在,没有放弃。

尽管她脾气有够暴劣,不是个淑女。

但是至少她会是个书女。

这就够了,不是么?
最后,我给大家讲两个发生在我身上,对我影响很深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那是小时候,姥姥在我家。

一天,我写完作业。

便玩了起来,姥姥问我,怎么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