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到“六五”普法历程
八个五年普法历程简介
八个五年普法历程简介一、一五普法(1986 - 1990年)1. 背景与目标-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逐步恢复和发展。
一五普法旨在向全体公民普及基本法律常识,重点是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试行)、婚姻法、继承法、经济合同法、兵役法等“十法一条例”。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起步。
2. 主要举措- 通过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发放普法宣传资料等方式进行。
在学校开始设置法制教育课程,对青少年进行初步的法律启蒙教育。
各单位也积极组织职工参加普法学习,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学法的氛围。
3. 成果与意义- 这是我国首次大规模的普法活动,使广大公民对基本法律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奠定了群众基础。
人们开始认识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法律意识淡薄的状况。
二、二五普法(1991 - 1995年)1. 背景与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二五普法以宣传宪法为核心,强调学习专业法,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提高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促进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
2. 主要举措- 在继续普及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了专业法的宣传教育。
各行业、各部门结合自身工作特点,深入学习与本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
例如,企业加强对经济法律法规的学习,行政执法部门加强对行政法律法规的学习等。
同时,普法工作开始与依法治理相结合,推动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的开展。
3. 成果与意义- 进一步增强了公民的法律意识,特别是在专业领域,提高了人们依法办事的能力。
依法治理工作的开展,使一些基层单位和行业开始尝试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事务,提高了管理的规范化和法治化水平,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治建设进程。
三、三五普法(1996 - 2000年)1. 背景与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开始提出。
“六”五普法宣传知识
“六五”普法宣传栏什么是“六五”普法?“六五”普法是2011-2015年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的简称,是指从“一五”普法开始到现在正经历第六个五年的普法教育。
“六五”普法的工作步骤和安排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从2011年开始实施,到2015年结束。
分为以下3个阶段。
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上半年。
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下半年至2015年。
检查验收阶段:2015年下半年。
“六五”普法的对象: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
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的法制宣传教育,把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作为重中之重。
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学法守法用法,大力推进公务员学法守法用法,深入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开展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宣传教育,扎实开展农民法制宣传教育。
“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按照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要求,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六五”普法期间的法制教育主要内容一、突出学习宪法二、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四、深入学习宣传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五、深入学习宣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法规六、深入学习宣传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七、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八、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九、继续深化“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宗教活动场所”主题活动十、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六五”普法的最终目标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深入宣传宪法,广泛传播法律知识,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动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
普法历程 一五至七五普法
一、普法历程●“一五”普法(1986年—1990年)内容:主要是“十法一条例”,即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试行)、婚姻法、继承法、经济合同法、兵役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二五”普法(1991年—1995年)内容:以宣传宪法为核心、以专业法为重点,这标志着普法活动开始转向学用结合、依法治理的轨道。
●“三五”普法(1996年—2000年)内容: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理论;继续开展宪法知识和公民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以及与维护社会稳定有关的法律知识教育;着重抓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的普及。
●“四五”普法(2001年—2005年)内容:继续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理论;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学习宣传与公民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以及与维护社会稳定有关的法律知识教育;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保障和促进国家西部大开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维护社会稳定等社会发展迫切要求的各项法律法规。
●“五五”普法(2006年—2010年)内容:通过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和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以及法治文化建设,全面提升法制宣传教育的文化品位和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六五”普法(2011年—2015年)内容:突出学习宣传宪法、深入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深入学习宣传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继续深化“法律六进”主题活动、深入推进依法理。
“七五”普法(2016年—2020年)内容:2016年5月26日,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全面启动“七五”普法工作。
二、法律六进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的通知》,决定广泛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掀起学法用法的新高潮。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现状分析及思考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现状分析及思考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xxxx、平安xxxx的重要内涵。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实现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新突破、新发展?带着这个课题,我们深入部分乡镇单位、学校、企业进行调研,结合调研情况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实际,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取得成效法制宣传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重要组成部分,从1986年至2015年,从“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国家先后实施了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计划,已走过了27年的历程,初步实现了从法律知识的启蒙教育向提高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和农民工等重点的全民法律意识的转变,从单一普法向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实践的转变,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开展依法治县以来,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领导重视关心支持下,大力开展干部学法用法和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扎实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全民法律素质明显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理念基本形成,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明显增强;公务员学法用法机制基本建立,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明显增强;青少年和农民及农民工基本法律知识得到普及,依法维权、遵纪守法的意识明显增强。
依法治县进程全面推进,政府依法行政,行业依法治理的格局基本确立,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向纵深推进,基层依法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建全机制,促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长足发展。
为切实加强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领导,县、乡、单位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县共出台了六个五年普法依法县规划、决议,县委、政府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督促,确保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正常开展。
“六五”普法工作总结
“六五”普法工作总结一、总体情况回顾“六五”普法工作是指中国在1991年至1995年期间,推动全国范围内普法工作的总称。
这一时期,中国法治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和加强,普法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
在这一时期,中国普法工作主要围绕法律教育、法制宣传和法治文化建设等方面展开。
通过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知,推动社会各界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二、主要工作内容和成果1. 加强法治教育。
通过各级政府、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普法教育进入了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各个领域。
通过开展法制宣传讲座、普法培训班等活动,普法知识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普及,提高了公众的法律素养。
2. 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通过严格执法和依法查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对黑恶势力和腐败分子的打击力度,维护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公平正义。
加强司法公正和审判公开,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依法保护。
3. 加强法治建设。
通过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全面依法治国。
加强法治宣传和舆论引导,提高社会公众对法治的认同和支持。
加强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等法律从业人员的培训和队伍建设,提升其业务水平和法律意识。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 普法教育覆盖面不足。
虽然在“六五”普法工作中,普法宣传教育进入了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领域,但仍然存在一些地区和群体的普法教育覆盖面不足的问题。
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居民对法律的认知还较为薄弱。
2. 普法宣传形式单一。
普法宣传主要以讲座、培训班等方式进行,缺乏多样化的宣传形式。
面对广大的受众群体,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普法宣传方式,如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渠道传播普法知识。
3. 法治环境仍待进一步优化。
在普法工作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法律意识淡薄、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
需要加大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约束和监督力度,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治、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
新中国史上的十二个五年计划
八五计划(1991~1995):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新中国史上的十二个五年计划
机自二班 吴鹏阳
前言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 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 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 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 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 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 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 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 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 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 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 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 十二个“五年计划”。而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将在 2015结束。
1966年,曾出现了预计提前两年完成计划的良好发 展势头,但1967年、1968年的“文化大革命”,给 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1969年,中苏边界武装冲突使全国进入了战备高潮, “三五”计划以临战的非正常状态取代了前三年无 政府主义的非正常状态。1970年的高投入,使“三 五”计划勉强完成。
四五计划(1971~1975): 严重失控调整战略
“四五”计划以“草案”的形式印发。 在国际紧张形势和国内“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 “四五”计划盲目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导致上世 纪7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出现了“三个突破”的严重 失控现象:职工人数突破5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 300亿元,粮食销量突破800亿斤。 1971年林彪事件发生以后,周恩来主持两年经济调整, 对极“左”思潮进行了批判。
六五计划(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六五”计划是拨乱反正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 在“文革”后认真总结长期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 方面的经验教训,按照中央提出的从1981年到20世 纪末20年内力争实现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 略部署制定的。“六五”计划的编制时间较长,最 初是作为《l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 草案的一部分,于1975年、1977年两次进行编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推倒原方案后开 始重新拟定。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正 式批准“六五”计划。
中国五年计划历史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一五”成就: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1962年)“二五”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35%增长到40%左右。
主要问题:“二五”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严重冒进倾向,许多计划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
由于1958年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年-1970年)“三五”成就: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
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主要问题:尽管“三五”绝大部分经济指标完成了计划,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积累为以后的国民经济大发展设置了障碍。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年-1975年)“四五”成就: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
主要产品产量完成的结果是:粮食103.5%,棉花96.5%,钢79.7%,原煤109.5%,原油110.1%,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1.6%,财政收入完成98%。
…主要问题:1973年7月国家计委修订“四五”计划。
《修正草案》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调整,不少指标有所压缩,钢产量下调到3200-3500万吨,后又调到3000万吨。
五年计划时间表
第六个五年计划
“六五”计划的编制时间较长,最初是作为《l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的一部分,根据197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提议着手编制的。1980年2月,国务院决定重新制定中长期计划,并召开长期计划座谈会,再次酝酿编制“六五,计划。之后,国家计委和有关部门就“六五”计划的编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测算工作,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科学论证。1982年全国计划会议着重讨论了“六五”计划草案,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六五”计划,同时作出了动员全国人民为实现这个计划面奋斗的专门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0-1985年)是按照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到本世纪未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制定的,是继“一五”计划后的一个比较完备的五年计划,是在调整中使国民经济走上稳步发展的健康轨道的五年计划。
“六五”计划的具体要求是: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财政经济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并且为“七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五个五年计划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关于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1958—1962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二个五年计划。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由于实施过程中的巨大波动,“二五”计划实际上分成“大跃进”和调整时期两个阶段。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 1966—1970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三个五年计划。
“三五”计划从1964年初开始研究和编制,指导思想经历了由“解决吃穿用”到“以战备为中心”的变化,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1971—1975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四个五年计划。
“四五”计划于1970年开始进行编制。
1973年,中共中央两次修改“四五”计划的高指标,逐步调整了以战备为中心的战略,开始强调经济效益,注意沿海和“三线”地区并重,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进入收尾阶段。
经过1975年邓小平主持的整顿工作,“四五”计划得到了基本完成。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 1976—1980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五个五年计划。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处于全面调整时期,“五五”计划指标相应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1980年底,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开始改善,生产和建设也取得较大发展。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 1981—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六个五年计划。
一五到十五--中国发展计划
历届五年计划回顾一五计划(1953-1957)“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
计划内容: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1957年农村入社户数达到总户数的1/3左右,钢产量412万吨,粮食产量1.9亿吨等。
问题: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经济建设的“冒进”,但都得到及时纠正。
完成情况: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而“156个项目”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项,另有4项推迟施工,还有6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但这仍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二五计划(1958-1962)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编制出《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并于9月交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计划内容:《建议》提出“二五”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继续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五年内主要的指标安排:工业总产值增长1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50-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增长1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加25-30%。
问题:“二五”计划从一开始就受到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冲击,《建议》被搁置,并提出了不切实际的新任务,即要在5年内提前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5年超英10年赶美,农业要在5年内提前实现1956年至1967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我国前十一个五年计划分别是那几年
我国前十一个五年计划分别是那几年?“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
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
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问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
最新-浅谈六五普法思路 精品
浅谈“六五”普法思路从1986年的“一五”普法到2019的“五五”普法,历时二十五年。
这二十五年普法的成功经验使我们认识到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制定新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新的五年规划,推进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具有深刻而远大的意义。
一、对普法的认识:(一)、中国是一个从封建半封建社会过渡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农业大国。
早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韩非子就提出了法的概念,他的理论反映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新兴思想的流派。
可以讲韩非子提出的法的概念就是我国最早的雏形法学概念和理论。
由于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封建社会占了大多数时期,经历封建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从诞生之日到2019年的今天经历了61个春秋。
1978年,中华大地的改革雄风让中华民族这条巨龙振奋、雄起,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规划的改革开放之路的理念,他的法制思想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新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它的核心是“依法治国”。
(二)、从1986年的“一五”普法到“三五”普法的十五年,可以讲是我国的普法工作借助改革开放的雄风,“摸着石头过河”,在边普法、边探索、边寻求着适合我国国情的普法理念思路、方法措施。
对于广大受教育者而言,不夸张的说是在学习“、 b、”,也就是学习法律的基础知识。
如果从“一五”普法到“三五”普法是让十三亿国人了解掌握和普及法律、法制的“b”的话,那么回首“四五”普法和“五五”普法就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而艰巨的工程。
从“摸着石头”的探路,到“四五”、“五五”普法大道的规划设计、设施,十年时间这条普法之路成为我们依法治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深入开展普法宣传,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素质。
我国普法教育的历史沿革
2019年6月第17卷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时代法学PresentdayLawScienc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un.㊀2019Vol.17No.3我国普法教育的历史沿革∗刘顺峰(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ꎬ湖南长沙㊀410081)摘㊀要:三十多年来ꎬ我国普法教育始终围绕提升全民法律素养㊁建立社会主义法制(治)秩序ꎬ保持社会发展与法律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㊁以法律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持ꎬ以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为教育重点而展开ꎮ在普法教育过程中ꎬ法律常识与法律知识的相继出现ꎬ叙说了法律理性人的塑造㊁普及法律与接受法律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事实ꎮ面向未来的普法教育ꎬ应加大对青少年的普及力度ꎬ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传播技术ꎬ打造一套完整科学的普法教育指数ꎮ关键词:普法教育ꎻ法律史ꎻ法律常识与法律知识ꎻ普法教育指数中图分类号:DF08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 ̄769X(2019)03 ̄0114 ̄04TheHistoricalEvolutionofUniversalLawEducationinChinaLIUShun ̄feng(LawSchoolꎬHunanNormalUniversityꎬChangshaꎬHunan410081ꎬChina)Abstract:Forthreedecadesꎬtheuniversallaweducationofourcountryhasalwaysfocusedonimprovingthenationwidelegalqualityandestablishingthesocialistorderundertheruleoflawꎬmaintainingthedynamicbalancebetweensocialdevelopmentandlegaldevelopmentꎬprovidingthesupportforsocialdevelopmentthroughlegaldevelopment.Neverthelessꎬtheleadersandtheadolescentshavealwaysbeenthemainteachingaimsduringlast30years.Intheprocessofpopularizinglaweducationꎬthelegalcommonsenseandlegalknowledgeappearedoneafteranotherwhichexpressedasocialfactthatistheshapingofreasonablemanandtheinteractionofthepopularizationandacceptanceoflaw.Inthefutureꎬthepopularizingleveloflawshouldbeenhancedamongtheyouth.Atthesametimeꎬthe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ofartificialintelligencecanbefullyusedsoastocreateacompleteandscientificindexoftheuniversallaweducation.Keywords:universallaweducationꎻlegalhistoryꎻlegalcommonsenseandlegalknowledgeꎻindexoftheuniversallaweducation1978年12月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㊁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ꎮ为确保该决策的顺利落实ꎬ1979年ꎬ中共中央在«关于坚决保证刑法㊁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ꎬ要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对广大干部㊁群众开展法制教育ꎮ由此ꎬ通过开展法制教育ꎬ提升公民法律素养ꎬ继而为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 保驾护航 便成了 法制-经济 关系结构内部各要素的内在运行逻411∗收稿日期㊀2019-05-11㊀作者简介㊀刘顺峰ꎬ男ꎬ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ꎬ法学博士ꎬ主要研究方向:法律史㊁法律人类学ꎮ辑ꎮ透析三十多年来的法制教育与经济乃至社会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演进史ꎬ可以清晰地看到ꎬ我们已从三十多年前落后的法制大国ꎬ正在不断向先进的法治大国与强国迈进ꎮ那么ꎬ三十多年的普法教育是如何展开的?其展开过程又蕴含着怎样的内在逻辑?普法教育中的法律常识与法律知识又是如何呈现的?二者之间有无关联?以及面向未来我国建构社会主义法治大国与强国的现实目标ꎬ普法教育应向何处去?凡此问题ꎬ虽牵连甚广ꎬ却尤为重要ꎮ职是之故ꎬ在本文中ꎬ笔者拟从法律史的视角ꎬ对如上问题做简要讨论ꎮ一、普法教育的发展简史及内在逻辑1985年11月5日ꎬ中共中央㊁国务院转发了«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的通知ꎮ同年11月22日ꎬ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做出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ꎬ并对普法工作的具体要求㊁安排等做了认真部署ꎮ第一个五年普法(1986 1990年)规划ꎬ又称 一五普法 由此拉开序幕ꎮ一五 普法的目的是要推进两个文明的 齐头并进 ꎬ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ꎮ为此ꎬ在 一五 普法的规划中ꎬ对普及法律的对象㊁内容和要求ꎬ普及法律的方法与步骤㊁普及法律常识的组织与领导等均做了详细规定ꎮ鉴于1949年至1978年间ꎬ尤其是 文革 期间ꎬ我国法制发展停滞的现状ꎬ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ꎬ如我国的根本制度㊁结婚的条件㊁诉讼参与人的权利与义务㊁兵役制度㊁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等ꎬ不仅可行ꎬ且有必要ꎮ二五 普法与 一五 普法在时间顺序上虽具连续性ꎬ但侧重点却有显著差异ꎮ与 一五 普法较为分散地普及法律常识之进路不同ꎬ 二五 普法是以宪法为核心㊁以专业法为重点ꎬ广泛动员各级力量积极参与ꎮ不仅如此ꎬ还邀请法学专家㊁行政机构负责人组成法制宣讲团ꎬ深入企业㊁工厂㊁学校㊁医院等主动开展法制宣传ꎬ当面解答普通公民心中的法律疑惑ꎮ三五 普法强调以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思想为指导ꎬ突出强调公民的权利义务观念ꎬ加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的普及力度ꎬ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转 1 ꎮ 三五 普法是在前十年普法经验基础上开展的一场法制教育运动ꎬ基于法制常识㊁经验的积累及法制观念的初步确立ꎬ 三五 普法过程中尤为注重对专门法的宣传力度ꎬ如«行政诉讼法»«农业法»«劳动法»«刑法»等ꎬ各地学习部门法的热情也特别积极ꎮ为了检验普法效果ꎬ不少地区还设置了普法学习辅导后的专门考试ꎮ四五 普法是进入20世纪后开启的首次全民法制教育ꎮ众所周知ꎬ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中加入了 实行依法治国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的表述ꎬ其不仅让普法意义上的 法制 教育开始向 法治 教育转变ꎬ与此同时ꎬ那种传统依靠行政治理的方式ꎬ也被要求向法治治理的方式转变ꎮ依法治国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 四五 普法运动宣传的重点ꎮ五五 普法在循沿 四五 普法基本目标㊁任务之基础上ꎬ加大了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力度ꎮ党中央㊁国务院希望借由普法教育ꎬ让普通民众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内涵㊁内在特征与价值意义ꎬ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思维ꎮ针对 五五 普法的现实需要ꎬ全国各地有近三分之一的省(直辖市)制定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条例»ꎬ无论是在东部发达地区ꎬ还是西部民族地区ꎮ 五五 普法最为明显的教育成果之一便是农村社会法律意识㊁法律思维的显著改进ꎮ六五 普法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建成的背景下展开的ꎮ通过 一五 至 五五 的普法教育ꎬ全国人民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ꎬ对法律知识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ꎮ依法治理㊁依法行政㊁依法办事㊁依法决策等逐渐成为人们思维习惯的组成部分ꎮ在 六五 普法教育的过程中ꎬ全国各地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ꎬ广泛宣传«宪法»«环保法»«林业法»等法律ꎮ法律进社区㊁法律进单位㊁法律进学校㊁法律进医院㊁法律进市场ꎬ法律与公民的生活密不可分ꎬ法律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ꎮ当前正在开展的 七五 普法ꎬ其目标是全民法治观念的进一步增强ꎬ依法治理得到进一步深化ꎮ从如上有关普法教育发展简史的梳理可以看出ꎬ三十多年来ꎬ我国普法教育的内在逻辑有三:一是 1 尹中卿. 三五 普法简明读本[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ꎬ1996.1-18.511始终以提升全民法律素养为根本出发点ꎬ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法制/治秩序ꎮ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的新中国ꎬ从一开始便是以社会主义为根本制度追求ꎬ以建设富强㊁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目标ꎬ这也是为什么中共中央在1949年2月作出废除国民党 六法全书 指示的重要原因ꎮ由于过往的法制发展史并不能给社会主义法制如何发展提供直接经验借鉴ꎬ中国共产党就只能依靠党的集体性智慧来展开探索ꎮ虽说后来因为 文革 ꎬ导致法制一度中断ꎬ但不容否认的是ꎬ经过三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ꎬ社会主义理念已经获得了民众的高度认可ꎮ因此ꎬ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展普法教育ꎬ既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法制本身的理论自信ꎬ也是建构社会主义法制秩序的必然要求ꎻ二是保持社会发展与法律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ꎬ以法律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制度支持ꎮ从 一五 普法到 六五 普法ꎬ每个五年虽有不同的要点与任务ꎬ但详细分析这些目标与任务ꎬ不难看出ꎬ都是围绕着社会发展与法律发展之间的平衡ꎬ法律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而展开的ꎮ与此同时ꎬ考虑到不同地区㊁不同对象的现实需要差异ꎬ历次普法教育中还针对性地结合地区与对象差异ꎬ要求各地实施契合具体实践的普法教育ꎻ三是普法的对象始终以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为重点ꎮ在过往的普法教育过程中ꎬ始终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法律㊁多学法律㊁学好法律ꎬ带头遵守法律ꎬ以来作为普通大众的模范ꎮ领导干部是普法教育的重点ꎬ反映了我国普法教育所采取的差异化路径ꎮ从现实主义视角来看ꎬ这一决定不仅是必要的ꎬ也是科学的ꎮ将青少年作为法律普及的重点对象ꎬ要求在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入法律基础理论的内容ꎬ形成有关社会主义法制的一般性认识ꎬ同样也是建构社会主义法制/治秩序的内在要求ꎮ如上三条普法历史实践中呈现出来的内在逻辑ꎬ共同指引着我国普法教育的未来方向ꎬ即建立社会主义大国与强国ꎮ二㊁普法教育发展史中的常识与知识如上所述ꎬ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启的普法教育ꎬ其是从普及全体公民的法律常识开始的ꎮ法律常识是对法律的最低限度认知ꎬ其内在要求是对法律的概念㊁规则与原则有一般性了解ꎮ虽然法律常识不能直接㊁全面改变接受法律教育者的既有思维观(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经济观㊁道德观)ꎬ但法律常识的普及却是法制秩序建构的基础ꎮ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什么?婚姻法里有关男女结婚的法定最低年龄是多少?诉讼当事人的权利有哪些?诸如此类的法律常识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常以一问一答㊁说拉弹唱的艺术表演形式呈现于普通公民面前ꎮ经过三十多年的普法教育ꎬ一方面ꎬ我国公民对法的需求已然不再停留在法律常识的阶段ꎬ对法的性质的认知也从早期的阶级斗争的工具转变为确保权利得以实现的㊁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规范ꎻ另一方面ꎬ我国公民对普法的态度ꎬ也已从三十年前的被动接受普法中的法律常识转变至主动学习普法之内乃至之外的法律知识ꎬ传统有关法律常识的一问一答模式已不被当前普法实践所广泛采用ꎮ那么ꎬ从历史主义的视角来看ꎬ普通公民由法律常识的被动接受到法律知识的主动汲取ꎬ叙说了怎样的普法教育 故事 呢?一是普法教育不仅是为公民提供常识与知识的过程ꎬ还是塑造理性法律人的过程ꎮ三十多年的普法教育ꎬ已然让我国大部分普通公民开始习惯于用法律思维去判断社会生活中的是与非ꎬ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权利的实现ꎮ每个接受普法教育的公民或是已经具有了理性法律人的基本素养ꎬ或是正在向理性法律人 靠近 ꎮ一旦理性法律人社会完全建构起来ꎬ社会主义法治秩序的建构任务也就完全实现了ꎻ二是普法教育与接受普法教育是个互相作用㊁互相影响的过程ꎮ虽然普法的主体与普法的对象㊁普法的目的与接受普法的目的㊁普法的效果评价与接受普法的效果评价等存在不同ꎬ但普法教育与接受普法教育却不是截然对立的ꎬ而是相互作用㊁相互影响ꎮ可以确定的是ꎬ普法教育定然围绕着一定的目的㊁任务与意义而展开ꎬ但接受普法的一方却因为地区㊁人群㊁既有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制约ꎬ对普法教育形成不同的认知 印象 与态度ꎬ其会影响到未来普法规划的制定ꎬ而未来普法规划的出台又会指引接受普法教育者新的法律常识或知识的学习方向ꎮ凡此普法教育与接受普法教育共同作用ꎬ不断推进着社会主义法制/治的发展进程ꎮ三㊁面向未来的普法教育2017年10月ꎬ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ꎮ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提出了新要求与新任务ꎬ围绕这种新要求㊁新任务ꎬ面向未来的普法教育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611一是坚持以青少年为重点普及对象ꎬ加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宣传力度ꎮ党的十八大以来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ꎮ2017年5月3日ꎬ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方向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为指导ꎮ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人ꎬ青年人要勇于担当ꎬ不断奋斗ꎮ在青少年中开展普法教育ꎬ需要时刻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及义理ꎬ让青少年从小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所了解ꎮ然而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是一天就形成的ꎬ其以中国传统法律文明为渊源ꎬ是在中国传统文明的历史土壤中生成起来的ꎮ因此ꎬ在青少年中普及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知识ꎬ根本在于培养其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兴趣ꎬ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㊁基本特点㊁现代价值有清晰的认知ꎮ二是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ꎬ力求在宣传方式上有所创新ꎮ当前ꎬ人类已然处在一个人工智能时代ꎬ我们的工作㊁学习㊁生活乃至社会交往等均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ꎮ对于普法教育而言ꎬ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只是个挑战ꎬ更是个历史机遇ꎮ通过微信㊁QQ㊁微博㊁抖音等新媒体ꎬ法律知识可以更快速与便捷地达至接受者ꎮ传统借由普法工作人员翻山越岭来 送法下乡 的场景已不再为人们所熟悉ꎬ面对面的交流与讨论的模式正逐渐被智能机器人的在线解答所替代ꎮ因此ꎬ未来的普法教育应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ꎬ不断向技术普法时代迈进ꎮ技术普法ꎬ即首先根据被普法者的既有法律知识结构来判断其法律水平ꎬ测算其所需要的法律知识类型ꎬ继而有针对性地给受教育者发送其所需要的或感兴趣的法律知识信息ꎮ不过ꎬ对于技术普法这一宣传方式而言ꎬ其便捷性虽不言而喻ꎬ但还要注意法律知识的传播方式㊁方法与技术理性之间的关系ꎬ不能完全忽略了人在技术传播方式中的作用ꎮ三是打造地区普法教育指数ꎮ普法教育以来ꎬ我国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ꎬ但客观而言ꎬ还存在一些问题ꎮ面对未来的普法教育ꎬ我们应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ꎬ从法治教育的目的出发ꎬ坚持普法教育与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统一性原则ꎬ在不同地区ꎬ就其法治教育情况展开评估ꎬ打造地区普法教育指数ꎮ具体言之ꎬ在普法教育的指数中ꎬ可设置一系列具体参考指数ꎬ如有关法律条文的掌握情况㊁不同法律之间关系的理解水平㊁法律思维与意识的表现方式㊁法律概念与法律原则的认识深度ꎮ此外ꎬ针对我国多民族的现实ꎬ对民族地区普法教育指数的打造ꎬ可采用另一套参数标准ꎮ如有关民族习惯法的基本内容㊁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的关系㊁民族习惯法的历史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特征等ꎮ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呈现不同地区的普法教育指数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未来普法的重点与难点ꎬ从而为普法教育的顺利展开提供现实经验样本ꎮ四、结语通过对我国普法教育发展史的分析不难看出ꎬ其意在提高全民法律素养ꎬ为社会主义法制/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ꎮ从普法教育实施的过程与效果来看ꎬ其积极作用不容否认ꎮ然而ꎬ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日新月异ꎬ要求我们必须从普法方式上予以新的变革ꎮ面对未来的普法教育ꎬ应更加侧重对青少年群体的普及力度ꎬ不断培养青少年有关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自信ꎬ自觉做普法教育的践行者与传播者ꎬ将普法㊁用法㊁说法紧密结合起来ꎬ在大国法治秩序的建构过程中发挥聪明才智ꎬ最终为大国法治秩序的建构贡献力量ꎮ。
历届五年计划回顾
一五计划(1953-1957)“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
计划内容: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1957年农村入社户数达到总户数的1/3左右,钢产量412万吨,粮食产量1.9亿吨等。
问题: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经济建设的“冒进”,但都得到及时纠正。
完成情况: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而“156个项目”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项,另有4项推迟施工,还有6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但这仍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二五计划(1958-1962)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编制出《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并于9月交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计划内容:《建议》提出“二五”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继续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五年内主要的指标安排:工业总产值增长1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50-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增长1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加25-30%。
问题:“二五”计划从一开始就受到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冲击,《建议》被搁置,并提出了不切实际的新任务,即要在5年内提前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5年超英10年赶美,农业要在5年内提前实现1956年至1967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历年五年计划起止时间
历年五年计划起止时间一五计划:1953 1957年。
这可是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端呢,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小孩,迈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步。
二五计划:1958 1962年。
这个期间那可是各种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磕磕绊绊,就像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不小心滑了一跤,但也让咱学到不少东西。
三五计划:1966 1970年。
这时候赶上特殊时期啦,计划的实施受到不少影响,就像在大风浪里开船,虽然艰难,但也在努力朝着目标前行。
四五计划:1971 1975年。
这时候也还在特殊时期的大环境里,不过建设也没停,就像在雾里赶路,虽然视线不太好,但还是一步一步向前挪。
五五计划:1976 1980年。
这期间咱们国家经历了一些重大的转折,就像大病初愈的人开始重新振作起来,慢慢调整步伐,为后面的发展做准备。
六五计划:1981 1985年。
改革开放开始发力啦,就像一辆汽车踩上了油门,开始加速前进,中国经济开始展现新的活力。
七五计划:1986 1990年。
这时候咱们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跑得更稳更快了,就像一个运动员经过训练,逐渐提高了自己的竞技水平。
八五计划:1991 1995年。
中国经济在这期间就像开了挂一样,发展得热火朝天,各种改革措施不断推进,经济快速增长。
九五计划:1996 2000年。
这时候中国开始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就像一个人不仅要长胖,还得锻炼出肌肉,可持续发展开始受到重视。
十五计划:2001 2005年。
进入新世纪啦,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就像一艘大船驶向更广阔的海洋,对外贸易等发展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
十一五计划:2006 2010年。
这期间咱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像一个人开始注重生活各个方面的平衡,不只是顾着赚钱,环境啊、社会和谐啊之类的都被重视起来。
十二五计划:2011 2015年。
这个阶段强调转型发展,就像一个工厂要从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中国经济要走向更绿色、更创新、更高效的发展道路。
基层普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普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层普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层普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985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在全体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定》。
由此展开了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全民普法征程。
从“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历经“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到现在的“六五”规划,已经开展了二十八年。
经过28年的普法实践,以宪法为核心的200多部法律、近千部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得到全面普及,全社会90%以上的公民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法制教育,营造了全民学法、懂法、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
“六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自201X年启动实施以来,今年是第四个年头,正处于承前启后、克难攻坚的关键时期,正确分析当前我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困难问题,并研究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对于解决制约普法工作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扎实开展,全面完成“六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和切自体会,深刻感觉到当前基层普法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已经成为影响普法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
这些问题值得商榷和探讨,本文试图将这些问题简要列出,并提出一些肤浅的对策和建议,供有关领导和同仁参考。
一、当前基层普法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1、认识不到位,工作发展不平衡。
一是对普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一致,仍然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抓普法工作“县里热,乡村冷,主管部门热,协作部门冷”。
二是“法律六进”整体推进力度不够。
特别是在边远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及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员工、社会无业人员的普法教育仍存在“盲区”和死角。
三是干部任前法律考试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岗前法制培训尚未全面推广普及,对于党委、政府任命的副科级干部以及各系统任命的干部基本没有进行任前法律考试。
四是全省统一部署的“无纸化”法律考试考核工作推动难。
“一五”到“六五”普法历程
“一五”到“六五"普法历程“一五”普法重点对象:工人、农(牧、渔)民、知识分子、干部、学生、军人、其他劳动者和城镇居民中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
主要内容:“一五”普法侧重于“十法一条例”的法律常识的学习和普及。
基本目标: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多学一点,学深一点。
通过学习,牢固地树立法制观念,尤其是遵守、维护宪法的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管理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以及其他各项事业,模范地遵守和执行国家法律。
“二五”普法重点对象:县、团级以上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军高级干部;执法人员,包括司法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特别是大、中学校的在校生。
主要内容:“二五"普法“以宪法为核心”、“以专业法为重点”的学习教育。
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深入学习宪法,有针对性地学习国家基本法律常识,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分部门地学习专业法律知识,促进各项事业的依法管理。
“三五”普法重点对象:工人、农(牧、渔)民、知识分子、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生、军人和个体劳动者以及其他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
主要内容:“三五"普法“以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为重点内容。
基本目标:通过在全体公民中继续深入进行以宪法、基本法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提高各级干部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四五”普法重点对象: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是“四五”普法的重点对象。
主要内容:宣传与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的法律知识,宣传与维护社会稳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社会发展迫切要求普及的各项法律法规。
基本目标:通过“四五"普法规划的实施,努力实现由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方位推进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五”到“五五”普法的成功经验及“六五”普法规划的创新
“⼀五”到“五五”普法的成功经验及“六五”普法规划的创新“⼀五”到“五五”普法的成功经验及“六五”普法规划的创新⼀、“⼀五”到“五五”普法的成功经验从1985年来我县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第⼀个五年普法⼯作以来,到今年已是第五个五年普法⼯作结束。
从25年的普法⼯作实践来看,普法⼯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从领导到⼴⼤⼲部的法律意识逐步养成,依法办事的能⼒和⽔平得到了很⼤提⾼,从依靠⾏政⼿段管理过渡到了依靠法律⼿段来管理社会;群众的法律意识也得到提⾼,依法维权、依法办事的能⼒得到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员的法律意识也逐步养成,依法经营、依法竞争的能⼒得到加强;⼴⼤学⽣的法律意识更是得到提⾼,基本具备⼀个公民应有的法律知识和⽔平。
综观五个五年普法⼯作,我们主要有以下成功经验。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保障实施。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和上级的普法规划,每个五年规划开始我县县委、县政府都⾼度重视,强化领导,认真组织实施。
⼀是县委、县⼈民政府就普法⼯作制定了五年规划,县⼈⼤常委会作出了法制宣传教育⼯作决议,各乡镇、县直部门也相应制定了⽅案、意见,认真组织实施。
⼆是及时成⽴了依法治县⼯作领导⼩组及其办公室,并及时调整充实了⼈员。
三是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监督、政府实施、部门参与的运⾏机制,制定了⼀把⼿领导责任制、重⼤责任追究制、⽬标管理责任制等制度,将普法依法治理⼯作纳⼊全县共性⽬标考核内容。
四是将普法依法治理经费纳⼊财政预算,确保“五五”普法规划的顺利实施。
(⼆)、突出围绕五类重点对象抓好普法⼯作 1、抓领导⼲部学法,提⾼⼲部队伍学法热情。
⼀是坚持举办领导⼲部法制讲座。
始终坚持把《宪法》及与⼈民群众⼯作、⽣产、⽣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列⼊县委中⼼学习组和各级党组织中⼼组学习内容,县级领导⼲部认真执⾏学法笔记本制度,每年都举办2次以上领导⼲部法制讲座,分别邀请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讲授《依法⾏政》、《宪法讲座》、《建设法治政府》、《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内容,采取县委中⼼组集中扩⼤学习的形式,县四⼤班⼦领导、各乡镇党政⼀把⼿、县级各部门、省州驻县单位负责⼈XX县属重点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听课。
普法的成功经验
“一五”到“五五”普法的成功经验及“六五”普法规划的创新作为改革开放产物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普法活动已持续开展了25年。
198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
同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
“普及法律常识”简称“普法”,普法由此而来。
此后至今,虽已改称为“法制宣传教育”,但“普法”二字,约定俗成,琅琅上口,五年一轮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即称之为“一五”(1986年—1900年)普法,“二五”(1991年—1995年)、“三五”(1996年—2000年)、“四五”(2001年—2005年)普法,“五五”(2006年—2010年)普法也进入了第三年。
“一五”、“二五”……“六五”,数序本身既体现了普法的连续性,又反映了普法不同时期的阶段性。
一脉相承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很关心普法。
邓小平指出,“还是要讲法制,讲法制靠得住些”、“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江泽民指出,“开展法制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胡锦涛指出,“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作为宏大社会工程五年一轮的全民普法,在由上而下的推进中必须保持高度的统一性、连贯性、主导性、继承性。
25年普法的共同特点是:贯串一根主线。
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而开展工作是贯穿每一轮普法的主线。
长期以来,普法工作始终坚持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紧围绕各时期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在这个前提下,每轮普法还有本时期的侧重点。
“一五”普法主要围绕维护安定团结、社会稳定的大局而开展;“二五”普法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推波助澜;“三五”普法在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中做了大量工作;“四五”普法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五五”普法正在努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鼓与呼。
“一五”至“六五”简况
“一五”至“六五”简况
佚名
【期刊名称】《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1986(000)004
【摘要】<正>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一五”计划是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结束时制定的。
其基本任务是进行以156个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计划规定:工业每年增长速
度为14.7%,基本建设投资五年合计为427亿元,等等。
【总页数】3页(P38-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
【相关文献】
1."一五"期间吉林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简况(上) [J], 秋实
2."一五"期间吉林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简况(下) [J], 秋实
3.“一五”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考察——基于对“一五”计划的文本分析 [J], 豆庆升
4.天津市“六五”重点科技发展软课题展示会简况 [J], 沈龙祥
5.试析我国“一五”“六五”的几个五年计划 [J], 曾志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五”到“六五”普法历程
“一五”普法
重点对象:工人、农(牧、渔)民、知识分子、干部、学生、军人、其他劳动者和城镇居民中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
主要内容:“一五”普法侧重于“十法一条例”的法律常识的学习和普及。
基本目标: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多学一点,学深一点。
通过学习,牢固地树立法制观念,尤其是遵守、维护宪法的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管理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以及其他各项事业,模范地遵守和执行国家法律。
“二五”普法
重点对象:县、团级以上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军高级干部;执法人员,包括司法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特别是大、中学校的在校生。
主要内容:“二五”普法“以宪法为核心”、“以专业法为重点”的学习教育。
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深入学习宪法,有针对性地学习国家基本法律常识,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分部门地学习专业法律知识,促进各项事业的依法管理。
“三五”普法
重点对象:工人、农(牧、渔)民、知识分子、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生、军人和个体劳动者以及其他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
主要内容:“三五”普法“以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为重点内容。
基本目标:通过在全体公民中继续深入进行以宪法、基本法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提高各级干部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四五”普法
重点对象: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是“四五”普法的重点对象。
主要内容:宣传与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的法律知识,宣传与维护社会稳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社会发展迫切要求普及的各项法律法规。
基本目标:通过“四五”普法规划的实施,努力实现由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方位推进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五”普法
重点对象: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是“五五”普法的重点对象。
主要内容:宣传宪法,宣传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宣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
基本目标:适应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适应整个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公务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依法治理的自觉性,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
“六五”普法
重点对象:机关干部、青少年学生和社区居民和农民。
农民是“六五”普法的重点对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素质。
主要内容:“六五”普法规划中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继续开展法治城市(区、县)创建,做好法律六进活动,提升法治文化的作用,开展与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创新宣传的形式和载体,建立配套考核验收机制,落实督察责任制,深入全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