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行为分析法——ABC分析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了解员工的四种工作状态;
●熟练运用ABC分析法分析问题;
●得到管理员工行为的启示;
●通过“前因”改善员工的行为。
员工行为分析法——ABC分析法
一、员工的四种工作状态
通常来说,员工的工作状态分为四种:
1.高能力,高意愿
这一工作状态的员工在执行过程中不会有过多问题,是企业的理想员工。
2.低能力,高意愿
对于这一工作状态的员工,要通过多种方式,如培训、教练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等,帮助其提升能力,使其走向高能力、高意愿,在组织中发挥管理者希望他们发挥的作用。
3.高能力,低意愿
这一工作状态的员工往往在企业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和低能力、高意愿的员工同时作为本课程主要的讨论对象。
4.低能力,低意愿
这一工作状态的员工是组织中被淘汰的对象。
二、什么是ABC分析法
1.ABC分析法的定义
ABC分析法关注的是动机性问题,即某人了解正确行为,能够表现出正确行为,但却不表现正确行为的各种情况。
因此,使用此方法前,首先要判定问题属于动机性还是技能性。
ABC分析法的具体含义是:
A——前因,即事情、现象的原因,背景事件。
B——行为,指当事人的行为表现。
C——后果,指事情所带来的后果,以及相关的强化或惩罚因素。
2.ABC分析法的分析思路
传统分析法或思维模式往往是出现了问题再寻找原因。
而ABC分析法的思路是:出现了问题,不寻找原因,而是反过来看后果,认为后果才是对行为的强化性因素。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运用ABC分析法的例子。
【案例】
揉鼻子
A是鼻子痒,B是揉鼻子,C是鼻子可能会出血、疼痛或是止痒。
这其中,揉鼻子后是否止痒是至关重要的。
开车时要在路上加油
A是油表显示没油,B是加油,C是继续正常行驶。
这其中,能够正常行驶强化了加油的行为。
借给朋友钱
A是朋友向自己借钱,B是借钱给他,C是还或者不还。
这其中,是否还钱会影响到是否借钱给朋友。
“狼来了”的故事
A是小孩子发出“狼来了”的信号,B是村民们去解救孩子,C是被骗或者真的从狼那里救下孩子。
这其中,是否会被骗影响到村民是否去救孩子。
不按时交报表
一些企业规定每月25日交报表,A是公司的规定,B是不按时交报表,C是需要多次催表,并因此延迟汇总日期,甚至由此养成习惯,不催就不主动交表。
为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A是组织需要员工提出建议,B是提交建议,C是可能没有得到回应甚至遭到嘲笑,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
指出他人的过失
A是工作认真负责,B是指出他人的过失,C则是可能会因此遭到排挤,并由此逐渐丧失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工作造成消极影响。
在以上案例中,A指出现的问题,B指问题导致的结果,C指出现的问题对导致的结果的强化性因素。
三、ABC分析法对管理员工行为的启示
国际上对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明,前因对行为的影响只占20%,后果对行为的影响
则占80%。
行为的前因只能产生短期效果,后果却能产生长期效果,并且效果显著。
1.对“前因”的关注
一般来讲,企业往往将关注点放在前因上,常见的前因有:培训、制度、规范、个人技能、通知(通告)、愿景描绘、要求、重申、职责、指令、命令、目标、计划等。
对于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往往在企业要求或强调之后有暂时的改进,不久便又恢复原状。
这是因为,即使行为的主观意愿发生了变化,行为的后果却并没有改变,行为的方式依然得到保存。
在实际管理中,企业往往过多地以前因去促使新行为出现,当下属没有按照自己所期望的方式做事时,便会提出更多的前因,造成前因的滥用。
2.对“后果”的关注
企业管理者如果希望出现或改变某种行为,就应当特别关注后果,使之在各方面利大于弊。
好的领导者主要是通过管理后果对员工产生重大影响,积极的后果将会使行为重复出现,消极的后果会使行为不再出现。
许多企业领导都把时间和资源花费在了错误的地方——前因,不断规划战略、制定目标与计划、工作流程、提供培训等。
这些对于促进正确行为来说确实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但是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行为后果,忽略了前因只是为行为的出现提出了条件,但并不保证行为一定出现。
总之,对于执行力的理解,更应当认为它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原因。
四、如何通过“前因”改善员工行为
1.“前因”管理中存在的三大问题
虽然前因对行为的影响只占20%,但是其重要性是不容忽略的。
如果缺少前因,组织
里的很多事情,如制度规范、职业化、基本的组织架构等,可能就无法做好。
前因本身面临着一些问题,如重经营、轻管理,个性化管理,缺乏沟通和管理。
重经营,轻管理
中国不少企业近年来存在着机会主义心态,认为抓住一个机遇,作出一个正确的决策,企业就会迅速发展起来,相信一个突然的决策会对企业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本是经验之谈,但对机遇的过多关注,常常导致企业对基本的管理层面不太在意,或是感到繁琐,不相信精耕细作能为企业带来好处,从而忽略基本的制度、流程、规范的建立。
个性化管理
所谓个性化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组织中的随意性很大、个人色彩非常浓厚的情况。
个性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移动靶现象。
即企业领导所制定的目标经常变来变去,随意性较大。
管理者重制定、
轻维护,导致下属缺乏稳定发挥的平台,难以正确领会及执行领导意图。
运动式管理。
即管理像搞运动一样一阵风,短时间内强调的力度、强度都过大。
这种
管理方式存在两个致命弊端:其一,职责不清。
运动式管理中投入的人力过多,导致职责不清,工作表现的优劣也就无法分清,难免会有滥竽充数的情况。
其二,打破专业分工。
运动式管理往往打破专业性和专业分工,破坏组织的制度框架、人员框架和职责框架。
要点提示
运动式管理的弊端:
①职责不清;
②打破专业分工。
情绪化管理。
有些领导在工作中很情绪化,养成员工投领导所好,看领导脸色行事的不良风气,制度因此遭到破坏。
缺少了制度这个平台,执行也就成了空话。
缺乏沟通和管理
很多上司与下属之间沟通不足,导致目标与指令既没有被清晰表述出来,也没有被确认理解。
这种管理方式的典型表现是:往往采取下达式的指令。
2.运用“前因”塑造期望的员工行为
运用“前因”理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塑造期望的员工行为。
做好管理基本功
对于企业基本的制度框架,要做到维护大于制定,保证规则制度的良好运转,避免问题积重难返。
追求职业化
职业化是解决人的行为对接的问题。
很多企业中的经理人、员工非常优秀,但是组织在一起却无法体现出效果,就是因为职业化程度不高,相互间融合、配合不足,缺少管理的规定动作,缺乏共同语言和行为规范。
在职业化的基础之上才能谈及管理的艺术。
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法治为主,人治为辅
当前,企业管理的倾向是:法治为主,人治为辅。
法治为主。
企业组织中的规则制度可以分为核心性管理制度和次核心性原则、制度。
前者是绝对不能违反的,需严格遵守;后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判定是否适用,不合理的可以被修改。
人治为辅。
企业中也应存在人治的地方,为企业上下搭建一个平台,如企业文化、共同愿景、工作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