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7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001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30分)
1. 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
在的。

这是一种( )。

A.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 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2. 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 )。

A. 一般方法
B. 经验材料
C. 理论结论
D. 具体方法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

A. 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 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 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4.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 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 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D.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5.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6.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的焦点表现为( )。

A. 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B. 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
C. 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D.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
7. “万物皆备于我”是( )。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8.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

A. 普遍性
B. 客观实在性
C. 直接现实性
D. 社会历史性
9. “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
10.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 世界是否可知
B.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C. 世界是否运动变化
D. 是否承认世界统一性
11. 实际工作中“一刀切”的习惯做法,忽视了事物的( )。

A. 质的稳定性
B. 量的规定性
C. 矛盾的特殊性
D. 矛盾的普遍性
12. 在下列日常用语中,蕴含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的有( )。

A. 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B. 心想事成
C.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D.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3. 度是指( )。

A. 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质和量的统一
B. 事物内容的表现形式
C. 事物成为自身并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
D. 事物的规模、程度和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14. 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 )。

A. 它们出现的时间先后
B. 它们力量是否强大
C. 人们对它们是否认可
D. 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5. 运用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 )。

A. 均衡论
B. 一点论
C. 重点论
D. 二元论
16. 社会改革的实质是( )。

A. 推翻原有的社会制度
B. 就是推翻旧统治阶级的政权
C. 不改变社会制度,只对社会的某些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D. 推翻原社会的一切成果
17. “人的意志高于一切、决定一切”的观点是( )。

A. 唯意志主义观点
B.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18.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
( )。

A.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 机械决定观点
C. 历史宿命论观点
D. 历史循环论观点
19. 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

2
A. 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本形式
B. 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构的物质关系
C. 它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
D. 它的实体是自然界
20. 一个正确的认识之所以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是由于( )。

A. 事物发展有规律性
B. 人的认识能力的不可靠性
C. 事物存在因果性
D. 人们的实践和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21. 胡适曾说过: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种观点认为( )。

A. 历史的发展纯粹是必然的
B. 历史的偶然因素决定必然
C. 历史的发展纯粹是偶然的
D. 历史人物的性格这种偶然因素对历史发展有一定影响
22. 感性认识能够上升到理性认识,这表明人的意识是( )。

A. 消极被动的
B. 积极能动的
C. 能够脱离客观世界的
D. 主观随意的
23. 真理多元论的错误实质主要是在于它( )。

A. 强调真理的相对性
B. 曲解真理的具体性
C.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D. 夸大真理的多样性
24.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

A. 不可知论的观点
B. 相对主义的观点
C.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25. 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

A.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华,应全部继承
B. 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C. 应保留一半,抛弃一半
D. 传统文化是封建糟粕,应全部抛弃
26. 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在于,它肯定( )。

A. 精神因素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B. 人类精神力量
C. 人的价值和尊严
D. 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27. 阶级的产生是( )。

A. 暴力的结果
B. 分配不公的结果
C. 战争的结果
D. 剩余产品与私有制出现的结果
28.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是( )。

A.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B. 存在主义的观点
3
C. 个人主义的观点
D. 唯意志主义的观点
29. 阶级社会中主要的群体心理是( )。

A. 集体心理
B. 民族心理
C. 阶级心理
D. 阶层心理
30. 道德和法律的区别在于( )。

A. 道德是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法律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B. 道德是原始社会就有的,法律是阶级社会才产生的
C. 在阶级社会里,法律是有阶级性的,道德没有阶级性
D. 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法律不具有历史继承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20分)
31. 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

A. 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 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 心静自然凉
D.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32.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重大作用表现在( )。

A. 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根本变革了旧的经济体制
C. 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
D. 根本改变了社会制度
E. 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33. 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指( )。

A. 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B. 真理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真理
C. 超越历史时代永恒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D. 对真理必须采取相对主义的态度
E. 由于实践是不断变化的,因而任何真理都具有相对性
34. “拔描助长”的事例是( )。

A.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B. 违反客观规律的表现
C. 急躁冒进的表现
D. 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E. 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表现
35.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 )。

A. 他们能够揭示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发展趋势
B. 他们是革命事业的倡导者
C. 他们是历史进程的决定者
4
D. 他们能够决定历史发展的规律
E. 他们是历史事件的发动者
36. 社会意识形态是( )。

A. 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 对经济基础比较直接的反映
C. 一种观念上层建筑
D. 被统治阶级的思想表现
E. 与社会心理相一致的意识
37.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 )。

A. 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B. 承认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C. 贬低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 没有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E. 没有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38. 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A. 它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
B. 它有助于发现新的劳动对象和劳动对象的新用途
C. 它物化为新的生产工具,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D. 它有助于生产管理的合理化
E. 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39. 下列各项体现人与社会关系的有( )。

A. 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
B.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D.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E.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40.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原因在于( )。

A.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 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产的发展
D.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约
E. 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1.简述系统及其主要特性。

42.简述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43.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44.简述人的价值的两重性。

四、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在三小题中任选两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
5
47题无效)
45.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这一原理有何现实意义?
46.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原理,说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47.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哲学原理,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如何正确处理全局
与局部的关系。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