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色素沉着症(便秘者必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肠色素沉着症(便秘者必看)
大肠色素沉着症(Pigmentation of large intestine)是发生于结肠黏膜固有层的,具有黑色或棕褐色之色素沉着的非炎性、良性可逆性病变。

又称大肠黑变病( melanosis of large in-testine)。

中医学无相关的病名。

色素沉着可发生于结肠的任何部位,以结肠远端多见。

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率约为0. 5%~1.4%,随着大肠内窥镜检查的普及应用,有很多病例被发现,因而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病因
本病的病因病理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便秘因素
本病与长期便秘有关。

30—60岁患者易出现便秘,尤其是老年人,因其活动少,肠道分泌功能减退,蠕动收缩力差,情绪不易稳定,排便反射减弱,故更易发生排便困难。

由于便秘使食物残渣在肠道滞留过久,蛋白质分解产物在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色素颗粒,沉积于肠黏膜可致本病。

或由于肠道吸收了细菌合成的色素颗粒,致使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吞噬色素颗粒所致。

2.蒽醌类泻剂因素
1982年Bartle提出结肠黏膜色素沉着与蒽醌类泻剂有关。

蒽醌类药物包括波希鼠李皮、番泻叶、芦荟、大黄等,主要含有糖苷,糖苷无活性,但在肠中可转化成活性配基大黄素(泻素)和大黄酚(大黄酸,分别为三一甲氧基蒽醌和二一甲氧基蒽醌),这一转化部分依靠细菌的作用。

波希鼠李皮类药物在肠道内能产生色素,被结肠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吞噬,大量色素颗粒形成和堆积,严重者导致巨噬细胞崩解,大量色素颗粒遂分布到周围结缔组织间质中,构成黑变病。

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这可能与含有蒽醌类等药物的粪便在左半结肠浓缩、停留时间较长有关。

大肠黑变病的程度也与服蒽醌类泻剂的时间及总量成正比关系,但停服泻药4~12个月色素即可消失。

3.其他因素
Badiali报道有1/4的黑变病患者无服用泻药史。

Berg报道结肠代
膀胱后也发生了大肠黑变病,认为与尿液作用有关。

有文献报道大肠黑变病患者中大肠肿瘤的发病率较高。

Mor-gensterm统计51 1例大肠癌切除标本,5.9%伴有黑变病。

孟荣贵报道20例黑变病患者有11例有大肠息肉。

何代文报道41例大肠黑变病中6例有大肠息肉,4例发生大肠癌。

大肠肿瘤患者伴有黑变病可能是因为肿瘤致肠腔狭窄,发生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而致排便困难,被滥用蒽醌类泻剂后引发黑变病的。

临床表现
(一)病史有长期便秘、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病史。

(二)主要症状本症不引起临床症状,亦无特异性症状与体征。

但有些患者合并息肉、肠炎等其他肠道疾病时,可有腹胀、腹泻等症状。

(三)并发症结肠息肉与癌。

实验室检查
(一)肠镜检查大肠黑变病好发于近端结肠,严重时可累及全结肠,色素沉着一般不超过回盲瓣,齿线以下肛管皮肤无色素沉着。

色素可呈颗粒状,弥漫分布可呈酷虎豹皮纹样色素沉着斑块,或呈槟榔切片祥斑纹。

在色素斑块之间可见灰白色、灰黄色粘膜。

病变重者,结肠粘膜呈棕色、深褐色豹皮样改变,深褐色斑块间,可见乳白色粘膜。

病变区肠粘膜色泽暗淡,反光差。

但粘膜完整,不增厚。

(二)病理检查粘膜活检可见大量胞浆充满棕色颗粒的巨噬细胞。

(四)分度:色素沉着可分为三度:
Ⅰ度:呈浅褐色斑片状,类似豹皮样,即在色素沉着间可见乳白色条索状粘膜,血管纹理隐约可见。

色素沉着与正常粘膜分界不清。

Ⅱ度:肠粘膜呈暗褐色。

在暗褐色间有较明显的乳白色网状粘膜,血管纹理不清。

Ⅲ度:粘膜呈深褐色,在深褐色粘膜间有细小乳白色线条状或斑点状粘膜,看不清血管纹理。

(三)特殊染色检查
1.普鲁土蓝染色(PERLS)色素颗粒呈阴性反应,表示颗粒为非含铁血黄素颗粒。

2.Lillie硫酸亚铁染色色素颗粒呈阳性反应,浅绿色颗粒,表示棕色颗粒为黑色素颗粒。

3.Schmorl染色呈黑色颗粒,证明与脂褐素也有关系。

4.AgNOR染色呈棕褐色阳性,说明色素内含有嗜银蛋白颗粒。

治疗
无需特殊治疗,1.停用蒽醌类泻药,4~12个月色素即可消失。

2.防治便秘
zgx风清雨润编辑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