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心得体会7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7篇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篇1
孔子是特别重视友谊的,伴侣在他心目中占据着很高的地位。
他关于“友谊”、“伴侣”的言论,在我们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子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假如不是志同道合,根本就不会在一起策划,就更谈不上交友了。
因此,有着相同的追求,共同的爱好、志趣,才有可能成为伴侣。
曾子是孔子的同学,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他曾经说过,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他认为,伴侣之间交往,还应当有利于培育提高彼此的道德素养。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静下心来思考的机会越来越少,从而带来心情上的浮躁,情感上的冷淡。
真正的友谊、伴侣,才显得如此宝贵。
我特别欣赏刘心武先生的说法:友不过三。
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真正的伴侣不会超过三位。
检视自己,在芸芸众生中走过了几十年,其实真正能够称得上“伴侣”二字的尚缺乏三位,人来人往,常不过是泛泛之交,过眼烟云。
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学会珍惜,好好把握。
在生活中一旦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实属不易,肯定要仔细交往,专心呵护这份友谊。
假如缺少机缘,无缘相逢,也不必过于急躁,拥有一份安静的心情不被打搅,也是一件秀丽的事情。
世间事大多是不能够强求的。
其实,只要我们专心感悟,专心寻找,真正的友谊肯定在不远处微笑着等待我们。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篇2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宏大的教育家,在肯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宏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
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看法,直到今日仍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下面是我的几点感悟:
《论语》中的“仁”指的是关爱别人;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智”。
我想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当提倡“仁”与“智”,就是老师要懂得了解同学、关爱同学。
老师要了解、关爱同学就应当站到同学中间来,擅长从同学的角度思索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孩子之所想,看到自己之缺乏。
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老师应当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让同学主动主动的参加,充分表达民主与公平,专心的去了解、爱惜同学。
多参加孩子们的活动,多和他们谈心,听取同学的看法,让同学评说自己,给自己的教学提出看法,建立一种民主、公平的师生关系。
可见孔子的“仁”、“智”与我们现代的新课标要求是全都的。
《论语》中的“因材施教”指在民主、公平的基础上从同学的实际状况动身,针对智力的高低不同而“因材施教”。
新的教育观要求老师面对全体同学,同时注意同学独特进展。
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同学的独特差异,依据同学的特点供应独特化教育,让全体同学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进展。
新的教育观还要求老师要敬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同学,要善待同学的错误,要用优点溶化同学的缺点。
如今同学厌学辍学现象严峻,部分同学存在灰心绝望、悲观消极的心态,
这就要求老师对同学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同学燃起盼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慧才智。
所以,作为老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觉每一个同学的智能强项,使它成为同学的成长起点。
今日,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也是一脉相承的。
老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同学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
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进展成长负责。
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制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快乐时间。
《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仔细阅读、认真品尝。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篇3
始终以来不断在提示自己要挤时间看看书,可总是被这样或那样的事牵绊,春节放假才最终拿起了放在枕边的被搁置多时的《论语》。
读着这些熟识的文字,一种淡然浮现心头。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意思大家都明白。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真正的哲学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义,他们把这种意义看得比生命本身还重要。
在对人生的不断反省中,他们熟悉了生命的价值。
与西方不同的是,论语里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反省不是如苏格拉底所说“关怀自已的灵魂”,也不是在上帝面前忏悔自己与生俱来的原罪。
在儒家的思想中,并没有一个万知万能的上帝存在,生存、生命、自然是和谐而美妙的,人本身没
有罪孽可以忏悔。
因此,它所关注的是现实性的,是人与人群之间的纽带,是建立合理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的大视野中查找自我,完善自我。
“君子日参省乎已,刚知明而行无过矣”,反思自己的目的,是为要到达知行合一,说穿了,是一种生存才智,行动才智。
在教学中我们不也是经常这样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么?正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我们得以准时学习,准时修改自己的教学行为。
生活也是如此。
反思后则奋进,发觉问题则深思,存在问题就修改,找到阅历就升华。
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我们要敢于和擅长突破、超越自我。
你可能在灯光下悄悄深思,也可能遥望星空,夜不能寐。
我思故我在,吾日三省吾身等于在原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会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
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更还多了一个头脑!
在《论语》中,孔子告知他的同学应当如何去查找生活中的欢乐。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
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
但还不够。
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快乐。
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很多有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篇4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宏大的教育家,在肯定意义上说,
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宏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进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奉献。
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很多方面反映了朴实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
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看法,以及所提倡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日仍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兴奋吗?志同道合的伴侣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欢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
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学问,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
孔子一生喜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始终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特别浅显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关于学习的看法: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欢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悄悄地记住学到的学问,努力学习而不满意。
第三,是要用心致志,知难而进。
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与
此同时,孔子还特殊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思索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索相结合,不能偏废。
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需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
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
学习《论语》,特殊是“学而之道”,我对人生看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对己。
人生看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怎样熟悉自己,怎样对待自己,用什么来要求自己。
1、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省”就是检讨过去,检讨走过的道路有哪些胜利的地方,有哪些失败的地方;有什么阅历,有什么教训。
我们在劳碌的生活节奏中,凡是往前看。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奔波。
我们常常遗忘了在前进中停下自己的脚步,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反省一下自己的阅历和教训,这是弥足珍贵的。
“吾日三省乎吾身”,在每天晚上临睡之前,像过电影一样反省一下我今日的
所作所为,哪些是值得确定的,哪些又是远远不够的。
这对于成长中的我们,对于我们将来以更加优秀更加卓越的自我走向社会是特别有用的。
2、古人云:三十而立。
应当怎样确立自己的立身处世的根本立场,根本看法呢?《论语》中有四个字可以解释:君子务本。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是说一个有作为的人,“务”则可以理解为致力于,“本”就是根本,在这里指的是立身处世的根本看法或根本立场。
也就是说,“君子务本”是指一个有作为的人,首先要解决好自己立身处世的根本立场、根本看法。
只有这样,人的思想方面才有了定向,人生的道路才会随之定性。
反之,假如一个人连立身处世的根本立场尚未确定,其行为也就不行琢磨,摇摆不定,因此也就必定难成大事。
我们首先要树立自己的处事立场,找到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然后才能走自己的路。
3、在自我价值实现中,应当怎样提高自我?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在《易经》中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器”也就是详细的东西。
“君子不器”可以理解成人不要被一些条条框框的东西束缚住,不要把留意力更多的放在眼前的、详细的事物上,放在一些琐碎的事上,应当学会超越自我,去掉小我,实现大我,高屋建瓴的看待一切。
这是一种生存境界。
人很狭隘,就不能做大事,不能有大奉献。
我们大多数人往往还是摆脱不了“器”的束缚,一味追求晋升、提薪等,追求更好的物
质享受。
人们其实就是被这些“器”束缚住了,活不出真实的自我,找不到真正的美好。
所以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不要被一些琐事困住,不要等到暮年才追悔莫及。
做潇洒的自我,活真实的自我,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才是最难能珍贵的。
4、俗话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的确如此,自己往往是最难克服、最难克制的。
一个胜利者往往是有很强的自制力的。
尤其是一个人的心情世界,是特别难以自控的。
人的胜利与否,美好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对心情的把握,一个人心情不稳定,行为就不稳定,事业也就会有曲折。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不知道我,我也不生气。
这样的人才能遇事沉得住气,才能担当重任。
别人不了解自己、误会自己,甚至怀疑自己,这是件特别苦痛的事情,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来自外部世界的流言蜚语,这也是一个胜利者必备的心理素养。
二、对人。
人生看法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问题。
《论语》也给了我许多启示。
1、对待别人首先要了解别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简短的一句话却是一部人际关系学。
这句话是说:我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担忧我不了解别人。
俗话说:“知人者智”。
要想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首先要学会了解他人。
“知人”,一方面应当了解别人的优点和确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另一方面,了解了他人的脾气、性格、思想,才能最大限度的查找共
同点,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尽量少的产生摩擦、最大限度的在一起和谐相处。
2、面对冗杂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处世看法,有的人心情豪爽,表里如一,对上对下只有一个面孔。
另一种人,性格阴险,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对上一个样,对下一个样。
对下看法高傲,盛气凌人;对上,对自己用得着的人,胁肩谄笑,百般逢迎,甚至低三下四。
孔子用“巧言令色”四个字,勾画出了人的这一现象的扭曲。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无论在官场上,还是商界,甚至教育界,都有这种“巧言令色”的不良社会风气。
在我国转型时期,实现社会公正,打击腐败现象,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等,都要消退这种“巧言令色”的现象。
孔子说,巧言令色的结果是:鲜仁矣。
就是说,巧言令色的人是没有高尚道德的,是远离“仁性”的。
在现实中,我们所说的这种人大多是圆滑世故的,不行深交的“小人”。
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自己对他人的看法应当是表里如一、不卑不亢,另一方面对待这种“巧言令色”的人,在交友中也要看清人的真实的一面,不要以貌取人。
三、对事。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
”这句话可以说概括了我们对人生活动的整个看法。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许多人理解成:君子吃的不要
追求更好,只要吃饱就好;住的也不要有更高的追求,能安安定定的就行。
但是我觉得儒家学说是一种主动入世的学说,所以孔子也不同于老子,不是安逸于现有的生存状况。
我认为这句话应当理解为:君子不应只满意于吃饱,不应只满意于有住处,除此之外,还应有更高的追求。
对现实来说就是说,很多人的人生目标就是满意于吃喝上,有吃有喝,日复一日,凑合着过。
人们应当不满意于现实,应当确立更高的目标。
孔子在提出了人们要树立更高的人生目标,接着就回答了如何实现更高的人生追求。
“敏于事而慎于言”这七个字中讲的是两件事,一个“事”,一个“言”,实质上说的是人的“行为”和“思想”。
孔子把“敏于事”即行为放在前面,把“慎于言”即思想放在了后面。
孔子对一个人的要求,要重视“行”的一面。
“敏于行”说的是做事要敏捷,有方法,学会变通。
“慎于言”即说话要慎重,不要乱说话,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
孔子对人们处事的要求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要时刻牢记“敏于事而慎于言”。
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在做事的时候,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切忌眼高手低,妄想一口吃个胖子。
在说话上,更不能口无遮拦,夸夸其谈,这恰恰是没有素养,没有修养的表现。
通过学习《论语》,提高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悉,过去只知道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在远古时代,中国就有了四大创造: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排版印刷术,还有文明世界
的丝绸之路,加之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祖先有留下了许多宝藏。
对孔圣人的熟悉,仅是泛泛知道一点点,只知道他是一位宏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通过学习《论语》使我熟悉到:孔圣人一生都在追求仁德。
不管在教育弟子中,或是在周游列国说教中,遭受陈蔡绝粮逆境中都能以博大的胸怀弘扬仁德。
他的同学樊迟问孔子:“老师,仁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爱人”。
在孔圣人看来,只有能爱人的人,才称得上仁,仁者爱人。
我们应当学习他高尚的品德,要以仁心待人,仁者爱人,要从我自我做起,首先要喜爱自己的祖国,孝敬父母、长辈、师长,爱惜和关怀四周的邻里、伴侣。
当他们有困难时,在力所能及的状况下,尽全力关心。
如上车让座指路,对有了灾难的人应尽微薄之力捐款,对流浪街头的残疾人应随多就少地施舍一点,这些都是一般人的举手之劳。
孔夫子又说:“荀志于仁矣,无恶也。
”只要我们心中有了仁性,就会致力于爱,有了仁爱就不会再去做坏事。
到处关怀别人,爱惜大家,
这样人与人之间,社会才能和谐共处,有了和平、温馨的环境,大家才能有信念、有决心欢乐地建设自己的家园,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华富强。
以往虽然自己也做了些关怀关心别人的小事,但距孔圣人的仁德思想相距甚远,今后我要努力在晚年多做些善事好事,多给子孙四周邻里宣扬圣人、君子的仁、爱、崇德、孝悌的思想品质。
假如人人都来传颂孔圣人的礼仪、仁爱,祖国变的更加美妙。
以上是我学习《论语》后的一点感受,通过这次学习我才知道
自己的学问面是多么的狭窄,让我有一种“人生到处尽学问,世间人人是我师”的感觉。
今后,我肯定要多看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本次学习,真的使我受益匪浅啊!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我早就听说过,但是始终是半信半疑的。
通过学习了点《论语》的皮毛,,就感悟出了许多道理。
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会更加深化的学习《论语》,跟着孔子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篇5
我们交伴侣肯定要善交益友,远离损友,学习论语心得。
所谓【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是孔子【论语、季氏第十六】。
最近我翻阅了学习论语方面的书籍,才得到了进一步的熟悉。
益友之一:直
直是正直,直率,直言不讳。
一个正直的人,会受到伴侣的欢迎和敬重。
和正直的人交伴侣,我们会受到他的人格的影响,从而使我们做人有责任感,说真话,做实事,对于任何事物,既心态平和又坚持原则,这样,能给我们带来很多财宝:友情,信任,敬佩和敬重。
人类之所以布满盼望,其缘由之一就在于人们对正直具有一种近乎本能的识别力量——而且不行抗拒地被它所吸引,所以孔子说正直的伴侣是好伴侣。
由此可见,【友直】就是伴侣为人正直,坦荡,没有谄媚之色,没有奉承之心,这样的人是能够成为好伴侣的,我们要和这样的人做伴侣。
益友之二:谅
友谅,就是老实的伴侣。
看到的是什么,就说什么;心里头怎么想的,就让它怎么表达出来,这是老实的表现。
老实最主要的在于不假不欺,这里的不是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老实的人,言行全都,不文饰,不虚美,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老实的人总是以真实的一面消失在伴侣面前,不管什么人,也不管什么时候。
所以老实的人总能嬴得伴侣的信任。
我们通常把【老实】与【可信】联系起来说,这其中【老实】是前提、是缘由,【可信】是结果。
老实是一切品德的基础,和老实的'人交伴侣,我们的心灵是稳妥的,是平稳的,我们的人格也会得到升华。
益友之三:多闻
多闻,就是见闻广博,学问面宽,它常和【博学】一起消失。
博学多才是在广泛涉猎后的开阔思想下讨论、寻求突破口,是在博览群书后高屋建瓴,产生新发觉、新观点。
博学多闻的人,在事业上屡有建树,由于他们学问丰富胸襟远大,思路开阔,不但不会死守条条框框,而且,有明确的目标和犀利的目光,更不会盲目行事,和这样的人交伴侣会增长我们的见识,丰富我们的学问。
友多闻,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大的助益。
【友直、友谅、友多闻】,【直】的伴侣可以做镜子,关心我们通过自省而成长。
【谅】的伴侣能够共享欢乐,减轻苦痛。
【多闻】的伴侣能够以他们的学问滋润我们的成长,以他们的行动作为我们的典范。
有一个诗人写了这样一首小诗:
观赏你的人可以使你布满自信,
批判你的人可以使你愈挫愈勇,
损害你的人可以使你更加顽强,
痛惜你的人可以使你知道感恩,
依靠你的人可以使你拥有力量,
想依靠的对象可以让你歇歇脚。
总之,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认真观看身边的每一位伴侣,看看他们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从而靠近他们,亲近他们,交一批益友。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篇6
作为一名老师已不是第一次与《论语》打交道了,《论语》在我看来像是一位变化莫测的伴侣,每次接触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发觉。
这个假期在校领导的建议下,我再次走进《论语》,与它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交给了我们许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知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则,更应当把握原则里的分寸。
我们今日总是在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坏,其实有许多时候,一个事情的推断不单单是好坏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就不会消失问题的。
孔子的一个同学曾经问过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
以
德报怨这个词我们并不生疏,我们常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无论别人怎样对不起他,他还是对别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当在孔子那里是得到欣赏的,可没想到,孔子反问他了一句,“何以报德?”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埋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人家的恩德呢?
读到这,我迟疑了。
在此之前我始终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教会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直埋怨,以德报德。
就是说一个人,假如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善去回馈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
孔子说:“天人合一”。
于丹老师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身为一名老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当是老师与同学的和谐,老师和同学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
孔子教育同学时看法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
我作为一名学校老师,每天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渴望学问的小脸,他们年龄还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学问的力量比较慢,这就要求我在教育同学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而且要对他们有信念,能够发自内心的确定他们。
在我的职业道路上,我也会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看法与同事和平相处,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人们常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老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同学的思想观念。
于丹老师在“心灵之道”中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