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以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无疑是中国教育建设的核心思想。
中宣部、教育部在2004年发出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应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坚持育人为本、重在实践的原则,要不断更新观念,在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
笔者认为,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有其内在的要求和趋势。
音乐教学的审美活动一旦与民族精神的感人魅力融为一体,必能取得互为促进、相得益彰的理想效果。
一、音乐教学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1. 渗透民族精神教育,音乐教学责无旁贷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正处于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起始阶段,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因此,它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思想内涵之一。
音乐教学的内容可以不同,方法也可以百花齐放,但培养学生拥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几乎是世界音乐教育的共识。
就中国的音乐教学而言,尤其不可缺失渗透中华民族精神这一重要内容。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遇到的一个仅次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文化冲突,已对我们开展的思想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缺少社会经验的中学生容易在音乐欣赏中丢失正确的价值标准。
正如《纲要》所指出:近年来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被粗俗的、庸俗的、媚俗的或格调低下的艺术形式所取代,由此造成的不良文化环境,严重冲击着学校正常的、健康的艺术教育,对青少年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致使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审美素质低下,良莠不辨,美丑不分,有个别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作为学校教育组成部分的音乐教学,具有民族精神教育的特殊要素和载体,理应在民族精神教育中承担起自己应有的历史责任,使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培育深厚的民族精神底蕴。
2. 渗透民族精神教育,音乐教学作用独特
在学校渗透民族精神教育中,音乐教学不仅有其必要性,更有其不可替代的
优越性。
艺术性是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也是音乐教学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特有功能,为其他学科所无法企及。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音乐研究所主任唐纳德·霍杰斯教授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音乐是全脑运动,而不是如一般所认为只是右脑运动。
他说:“没有其他东西能够像音乐那样激活人脑的那么多部位,”“音乐能够帮助我们清除探索内心世界的障碍,音乐对于人有极强的渗透力,它无所不在。
”(参见《中国教师报》2006年7月12日)。
音乐教育功能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众所周知,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期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而音乐,恰恰天生就具有一种寓教于乐的独特功能。
试问,哪个学生不爱唱歌?!只要我们音乐教师做一个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有心人,再施以恰当的形式,找准契入的时机,必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几种有效途径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四处入手”等途径,有效地发挥了音乐教学在渗透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作用。
1. 从教材入手,优化音乐教学的内容
中华民族音乐渊源流长,各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浩如烟海,给我们的音乐教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
但如何根据我国国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笔者认为,必须在教学中提高所选音乐作品的针对性。
即所选的音乐作品,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具有弘扬民族精神的强烈效果,让学生在获得愉悦的、美的精神享受的同时,接受高尚品德的熏陶。
为此,教师首先从教材入手,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涵,以达成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
如笔者在教学《木兰辞》时,通过图片、录像和故事等多种形式,把花木兰这一替父从军、保家卫国奇女子,用丰满和生动的音乐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充分挖掘了教材有关思想情感的深刻内蕴,从而摒弃了“教教材”的传统教法,获得了新课程“用教材教”应有的心灵感召和精神升华的良好效果。
又如民乐《春江花月夜》,是我国民族传统乐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国内外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这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声一旦响起,宛如一幅山水画卷徐徐展开——在一个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月光透过层层白云,映入江面;远处,渔舟在江面随波荡漾,两岸的花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优美、深沉的旋律描绘出一幅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加之教师贴切提示和引导,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艳艳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静谧、清澈的月夜意境之中,充分享受音乐带给自己的艺术美;
而乐曲旋律中的“淙淙流水”之声,“蓬蓬远春”之景,“悠悠花香”之气,又能使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心灵深处播下了“爱我中华”的种子,爱国主义教育水到渠成。
2. 从社会现实入手,展示民族音乐的魅力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和深入,反映多元价值观、审美观的外国音乐作品源源不断地涌入我国,对传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造成了冲击。
例如,中小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熟悉程度就远远高于古典音乐,pop music的宣传轰炸使学生更多地接受了流行音乐,以致学生对古典音乐教学提不起兴趣。
而要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抵御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的侵蚀,首选的载体必然是本国的民族音乐。
因此,展示民族音乐的魅力,有利于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如歌曲《苏武牧羊》,讲述了一段悲壮的历史故事: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不幸被匈奴囚禁。
然而,苏武不怕威逼利诱,受尽千般折磨,坚持十九年而始终气节不改。
这是一首具有深刻爱国主义教育内涵的优秀历史歌曲,极具民族音乐特色,对当代学生的心灵有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歌词为长短句,乐曲仿照词调传统作上下片处理,除第一句引子外,上下片的曲调完全相同。
乐曲采用民间“背工调”手法,用了清角音4而非角音3,显示出北方民间歌曲的风格。
其中“历经难中难,心如铁石坚”两句用清角音3而不用角音4,前后形成了调性上的明显对比,音调流畅,内容通俗,感情深切,今天听来,依然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更重要的是,此曲借用古代题材,表达了鲜明的爱国主义主题,是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不可多得的好素材。
另外,在音乐教学中介绍历代优秀的音乐家及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史和欣赏民族音乐中激发民族自豪感,效果也很好。
例如,贺绿汀的管弦乐曲《森吉德马》第一段轻柔缓慢,用拖长的声部强调和烘托了主旋律:在弦乐器和弦的衬托下,双簧管和长笛吹出了富有田园风味的曲调,音色柔和而平静,描写了辽阔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
继而,旋律先后改由圆号、小号和小提琴吹奏出,色彩渐渐明朗起来。
第二段快速而强劲,弦乐器的拨弦,奏出了轻快活跃的伴奏音型,旋律和第一段相同,音色变化不大,但由于速度、力度以及伴奏乐器的节奏都起了变化,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也就相应发生了改变,生动地反映了内蒙古人民载歌载舞的生活场景。
经过上述欣赏过程,再让学生讨论民族音乐的优美、生动之处,无疑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 从民族器乐学习入手,点燃崇尚民族精神的激情
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与对民族乐器的了解和使用分不开。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还要适当增加一些民族乐器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兴趣,从而有效地进行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例如,在教学民间器乐鼓时,笔者让学生分组抢答,比比谁了解的关于鼓的种类、用途等知识多。
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后,笔者再适时搬出一个大鼓,让学生分组打鼓比赛,看谁打得最有创意。
学生纷纷开动脑筋,表演了许多教师都不曾想到的打法,有与舞蹈相结合,边跳边打的;有的把鼓边也充分利用了,敲击出别具一格的音响效果;有的以控制力度为重点,从极弱开始,慢慢转强,直至最强,然后再逐渐由强转弱,最后以极微弱结束;有的干脆来了个“龙舟”表演,一人击鼓,击出疏密不一的鼓点,其他同学模仿划龙舟动作,跟随鼓点的变化,边喊号子边“划船”……学生的创意像花儿一样盛开,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见学生兴致高涨,笔者趁势引导学生思考:“刚才同学们都打得非常好,老师听了手都痒了。
打鼓的感染力真强啊!然而,我们的激情不能停留在表面。
请同学们再深入想一想,不同的鼓声能代表什么不同的意义呢?”这下学生的思绪更活跃了,他们的眼中仿佛出现了古战场上战士们闻鼓策马向敌人发起冲锋的磅礴气势,又似乎看见了人们辛苦劳作一年后敲鼓庆丰收的欢乐场景,爱家乡、爱祖国之情油然而生,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效果自然达成。
4. 从学生实际入手,开拓主题班会的功能
要有效地抵制低俗、有害音乐思潮对学生的腐蚀,在音乐课教学中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必须了解学生的音乐爱好实际,才能有的放矢。
为此,笔者经常结合主题班会等形式,有针对性地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如《中学生眼中的流行音乐》主题班会,笔者就以以下一段“开场白”来开头:“同学们,流行——一个时髦的字眼,总是随着时间在变换着她不同颜色的衣着,今天是一袭黑长裙,明天可能是一件白短衣。
所以,昨天不流行的今天说不定会流行;今天流行的东西明天却不一定会流行。
流行与不流行多半只是时空的变幻而非内容的更替。
流行歌曲,这只青春的彩蝶,一经时代阳光的照耀,总在特定的季节里破茧而出,展开它眩目的翅膀,飞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流行音乐究竟对我们影响有多大、触动有多深?让我们从今天的班会主题——‘中学生眼中的流行音乐’谈起……”一段感染力强的开场白,顿时引起了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理性审视。
而在古典音乐欣赏——《德朗的微笑》班会活动中,笔者关于“古典与流行”的一段话,明显提升了学生的认识:
“刚才我们听了一段钢琴曲,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曲名呢?(学生哑口无言)从刚才同学们对音乐的反应看,大家对流行音乐的熟悉程度远远高于古典音乐。
同是音乐,为何大家不太喜欢古典的呢?让我们的思绪先回到遥远的过去:在楚国的一个集会上,指挥者先领唱《下里巴人》,几乎所有人都跟着唱;而唱到高雅的《阳春白雪》时,只有几个人能唱了。
此情此境,与当下的音乐喜好情形是多么的相似啊!《下里巴人》,因其通俗,合者居多;高雅音乐,曲高和寡,大众敬而远之。
然而,很多人并不了解,曾几何时,关西大汉手持黑木拍板,高唱苏东坡的词——‘大江东去’,抒发心中的一腔豪胸;十七八少女手持牙拍板,争
吟柳永的词——‘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派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动人情景。
凡此种种,不正说明,今日的所谓古典也曾广为流行,那些大词人的作品在当时也是作为通俗歌曲被传唱的,古典与流行,只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无时不在转换中。
中华民族的古典音乐一定会带给我们美妙的精神享受,激起我们对自己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
一番话引来学生的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古典还是流行,并不是我们喜欢与否的标准,关键是我们能否从中汲取健康的精神养料,有利于我们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只要我们提高自身素质,挖掘音乐的内涵,古典音乐就会像健康的流行音乐一样,成为我们青少年成长途中的良师益友。
实践证明,以主题班会等为载体,以学生喜欢的音乐锲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效果十分明显。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教育本身的需要。
我们要积极开发民族精神的教育资源,不断深化音乐教学改革,为培养出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作出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一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