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写作文章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写作文章的特点
庄子的散文也像诗,庄子的散文也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任意的夸张。
庄子的语言不仅直率质朴,豪放不羁,而且有一种散文诗般的节奏与韵律。
其语言的
错综缠绕之美、豪迈奔放之势,音节的一唱三叹之韵,境界的飘忽起落之态,令人读之如
感迅风铺天盖地而来,让人惊诧于刹那间的畅快淋漓,让人感悟到其中的疏落有致,神姿
必现,壮观气派。
庄子文笔淡远,文思玄邈。
拓展资料:《庄子》的M18x就是在寓托和比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虚构、生硬和美妙的幻想,导致一种极为深沉、极为玄妙的意境。
为了追求所谓绝对的自由,他将特大与特小的事物均有所依待的情况对比起来描写。
《庄子》想象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意境宏大、神奇。
《庄子》想象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将没生命的东西拟人化,《庄子》想象的第三个特色,就是与想象密不可分的变化莫测与生硬。
庄子寓言:寓言居多的创作方法。
用“三言”的形式说理,即“卮言”、“重言”、“寓言,意出尘外的想象,他的想
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寓有诗意的
语言。
语言例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弹跳,节奏独特,音调人与自然,具备诗歌
的特点。
其句式错综复杂,富有变化,擅用极端之词,奇险之语,急于崇尚细长新奇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庄子。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具备独有风格。
这首先是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
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例如内篇的《逍遥游》,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
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
“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
这条鱼的非常大,已经够令人惊讶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深感
奇妙万分呢?应宣称,这样的鱼和鸟就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的,就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象力多样的庄子却TNUMBERV12V4使你坚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展开一番形象
化的描绘。
描绘的重点就是大鹏:这只奇妙的大鸟何止就是小,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坐
海风并作万里之游,由北海飞往南海天池。
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
接着,作者又
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
《齐谐》上说道:“大鹏迁至南海的时候,先击打水面,转弯三千里,然后飞过之句,依靠风气同心协力,冲向云天,抵达九万里高空。
降落之后,历时六月,方才这般。
”
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
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
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
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
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
再例如《人间世》、《德允符》、《小宗师》等篇,基本上就是用四五个或六七个幻
想出的故事共同组成的。
他的许多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都就是通过这些故事人物的猜谜方
式去整体表现的。
而故事人物的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齐物论》王倪口中“至人”的形象,《养
生主》庖丁的形象,《人间世》楚狂接舆的形象等等,《庄子》书中如此之类不可胜数。
这些文学形象,当然是庄子自己头脑中幻想出来的绝对自由的人物。
由于拒绝接受民间寓言故事的影响,所以在庄子笔下,蝉和斑鸠、小雀都会骂人,虾蟆、甲鱼也可以骂人,蛇和风,栎树和铜铁也可以骂人,一切生物、非生物都会骂人,而
且可以辩论、讲道理。
这比其他诸子和《战国策》中某些寓言故事存有进一步的发展,并
使逻辑思维的论文更加形象化。
这又是庄子散文浪漫主义作风的一个方面。
《庄子》散文的另一特点是善用譬喻。
本来战国时代的文章,通常都存有这种特点,而《庄子》则几乎任何情况、任何事物
都可以用做论师,也可以容纳论师。
它不但论师多,而且运用有效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
也就是最注重的。
例如《逍遥游》将要论证超越时空的绝对自由,先从大鹏说起。
他认为那么大的鸟,
要想从北海飞到南海,非借大风之力不可,所以没有绝对自由。
下文的野马、尘埃,也就是必须存有吹着就可以在空中闲逛。
这对于野马、尘埃本身
来说虽属于哈佳奇,对于大鹏来说其实又就是比喻。
再后“天之苍苍”三句也是如此。
人们在地面看不清天下的“正色”,正如高飞到九
万里上空的大鹏看不清地面的东西一样。
然后再直奔以下数句:“且夫水之内积也壮,则其正数大舟也无力;覆以杯水于坳堂
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矣则胶,水浅而舟小也。
风之积也壮,则其正数大翼也无力。
”
以水比风,以大舟比大鹏,又是一比。
而杯水芥舟数句则是比中之比。
然后说道至蜩与学鸠,说道至旅行,讲到朝菌、蟪蛄,讲到冥灵、小椿,最后说道至
彭祖和众人,稍加停滞。
黄河九曲,至此略一洄漩。
然后“重言”以实之,再一次说明鲲鹏斥鴳所游虽有不同,而不能“无待”却是一样。
以上层层推演,不见端倪,但只是指出许多事物的现象,并未点明正意。
下文才从庸人的崇尚名位,转至宋荣子的“不累于谓之”,列子的“御风而行”。
然
而庸人固微不足道,不过像是蜩、鸠、斥鴳的风雅其志而已;就是御风的列子,充其量亦
逊于不过大鹏。
“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还不能绝对自由。
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
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才能无
所待而获得绝对自由,这才算“逍遥游”。
全篇主旨到此轩豁呈露,犹如千里伏流,迂回曲折,历久而后涌现出。
总结以前,从
开篇的鲲鹏讲起,一系列事物都就是比喻,因为这些无非就是借此衬托神思无穷的至人神
人而已。
至于下文鹪鹩、偃鼠、疱人、尸祝等喻,或明或暗,随物赋形,犹其馀事。
章学诚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
”
(《文史通义·诗教上》)这对《庄子》来说,尤为恰当。
《庄子》一书,“寓言十九”。
寓言的性质本来就是作为譬喻之用的,如疱丁解牛喻养生之理,轮扁斲轮(《天道》)喻读书之法,痀偻承蜩(《达生》)喻“专心致志”之道,匠石运斤(《徐无鬼》)喻知
音难遇之感,蜗角触蛮(《则阳》)喻诸侯的战争等。
不管庄子或其后学者的主观如何,
企图用它们来说明什么观点,达到什么结论,而它们本身仍有其深刻的意义,语言也极为
生动。
庄子散文除了一个特点就是语言例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弹跳,节奏独特,音调。
自由精神之“游”启示了审美创作无拘无束、主客统一的境界(浪漫主义).1、借用
寓言说理.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
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
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
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
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
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
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
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庄子《逍遥游》的美学品质最近在看看一本中西哲学对照时,看见了西方的尼采和庄
子存有很多的共性,于是翻看了一些庄子的书,讨厌上庄子那种降生的心境."逍遥游"就
是庄子思想的最低境界,也就是庄子学说的最低理想。
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主张"心斋"、"坐忘",强调"神"的概念,提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观点。
这些内蕴深厚的哲学命题,同时也
都是美学命题。
闻一多说道,庄子就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精妙的诗。
"①
《逍遥游》做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注重地整体表现出来内蕴浓厚的美学观,展示
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
一、审美心胸--"心斋"、"坐忘"庄子把"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田子方》中以孔子和老子对话的形式,阐
明了这个道理,提出只要能够实现对"道"的观照,就能达到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
而这种境界只有那些舍弃了命运、功名、利害、社会阶层、毁誉的"至人"、"神人"、"圣人"就可以体会,因为"至人无己,神人不克,圣人无名氏"。
无己、不克、无名氏这三
个层次的精神状态,就是达至"至乐至美"的先决条件,然后才就是"隳肢体、吏精明"的状态。
从对物质世界的排除到对思想意识的排除与否定,庄子把这种最高层次称为"心斋",
又称为"坐忘"。
在《逍遥游》中,从鲲鹏到燕雀,从大德至小德,都是"有所待"。
也就是说主体无法中止对客观事物的依赖性,也就无法步入绝对民主自由的"逍遥游"
的精神境界。
只有那些能从内心深处全盘确定得失观念,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强求和思
量中证悟出,步入"三无"精神层面的"至人"、"神人"、"圣人"就可以步入"逍遥游"的境界。
《逍遥游》中的"圣人"许由,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以及《达生》篇中的"至人",《田子方》篇中的"真人",都是"无所待"的人物。
他们为了达到"无所待",就必然先要进入"三无"的境界,或如《大宗师》篇所说的"外天下"、"外物"、"外生",亦即将个人的宠
辱得失、世事人情以至生死都排除于心,创造出一种空虚的心境,只有这种空虚的心境,
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
当然,仅仅确定人与物质世界的联系以至人的命运都就是不全盘的,庄子还确定驳斥
了人的思想意识,即为"隳肢体,吏精明,距形去言,同于大通",正是"形如槁木,心如
死灰"。
这就是《人间世》篇所指的"虚而待物"的"心斋"和《小宗师》篇所指的"佛家"。
人们要从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欲望中解脱出来,从对利害和功名的忧虑中超脱出来,从
对死和生的迷惘中摆脱出来。
当庄子把对死生的认识从人本体移到超越个体之上的另外一
个更高的、更普遍的存在时,死生的界限就消失了;当庄子把人的精神世界都否定之时,"心如死灰"的"虚"的状态也就达到了。
虚而待物,所谓"待物",实乃"不等待",这种精神境界便更加吻合"道"的境界。
庄子
通过《逍遥游》,对这种人生态度作出了深刻的阐述。
从这种阐释中,我们看到,《逍遥游》的境界是以"心斋""坐忘"为理想的自然状态,
可以实现对"道"的观照,从而真正进入一种"游"的境界。
"游"既是一种精神存在的状态,
也是一种精神境界和审美境界。
关于"游等"的美学特质,后文将专题分析。
庄子构成"心斋""佛家"这样"无所待"的境界,就是与他所处的社会、人文、政治环境密不可分的。
他想进入纯然的精神世界以逃避物质世界的弱肉强食以及功名利禄,这种消极的避世
观念必然导致人主观能动性的丧失。
但是,作为一个美学命题,这种境界标志着中国古典
美学史上审美心胸理论的真正发现。
叶朗先生表示"庄子明确提出的这种‘心斋'、‘佛家'的精神境界,做为对审美主体
的一种建议,却存有它的合理性。
庄子关于‘心斋'、‘坐忘'的论述,突出强调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超脱利
害观念,则可以看作是审美心胸的真正的发现(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审美主体的发现)。
"②首先,"无所待"的精神状态,就是对审美主体的首要建议。
做为审美主体,当他
步入至美的缔造或者品酒状态时,他必须必须舍弃任何利害得失的新颖功利考量,舍弃既
有社会观念和人文观念的束缚,全身心地资金投入至对审美客体的打磨与品酒中回去。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审美感受、情感、想象、理想等能力,物我两忘,获得审
美愉悦。
如果审美主体不能坚持"无所待",依然为客观所累,那便不能进入到自然、天然、超然的境界,无论是精神还是创造力都会受到约束,从而影响了对审美客体的创造和鉴赏,也就不能在最后释放出最完美的审美愉悦。
庄子无论是在《逍遥游》中,还是在其他文章中,都特别强调着"无所待"、"虚而待物"的命题,这实际上步入了叔本华所说的"审美静观"。
"逍遥游"的状态正是从一种意志
和性欲的束缚中赢得暂时证悟的一种审美方式,这种方式必然建议主体退出习惯观点,超
越自然与人的界限,人必须最大限度地融合于自然,舍弃自己的物欲和意欲。
《庄子》中的许多寓言也更深刻地支持了这一理论。
《达生》篇。
《庄子-秋水》赏析道家文化与哲学就是中华文化传统最深沉灵秀的根源之一,以它
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宽广胸怀而沦为中华文化立足世界的坚实基础.而在
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与哲学的历史发展中,庄子的思想可以算是就是道家思想之正脉,并
且庄子之文亦以雄浑不羁、绚丽多姿的特色而被视作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奇葩.庄子的思想
被编撰成书,即为为今天所看见的《庄子》.《庄子》一书其体例存有三部分,也就是大
家都熟识的内篇、外篇和杂篇.三大部分之间的关系,如果借予佛学用语,内篇相等于正
法,也就是庄子自己的心法,由此轻易能够看出庄子本人的真实面目;外篇则相等于像是法,就是距庄子比较将近的弟子所为,由于有的弟子曾得庄子亲传,故即使无法全然得庄
学之精,亦不远也;而杂篇实乃庄子的后学所作,相等于末法,距庄学之真义已离,然其
存有旁通其余各家思想之功,亦不容废为也.就境界而言,内篇最得道学真谛,得其精髓
洛赞县道德经的境界;外篇实乃就内篇之精义铺衍而变成——其实庄子一书可以整个被认
知为对老子的解说员——可以视作内篇之统领;杂篇则以庄学本报讯其余诸家之学,且通
于各家学问之中,何不称作庄学与其他学问之间的交叉学科.内篇为君,外篇为臣,杂篇
则为佐使,相辅相成,师第一体.内篇之义低矣,故难于说道之;杂篇之义已离矣,故不
容说道之;外篇正处于有意无意之间,抗拒播发其本意以归为内篇,辨其真假以使统杂篇也,故我不自量力,独以外篇一文而说之.外篇文亦多矣,独以何而言之乎?曰《秋水》也.为何如此?因为此篇最得庄子汪洋恣肆而行云流水之精.“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
之小,两岸之间,分不清牛马,于是矣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天下是己”.文章一
开篇,直气规题,惹来众人已经开始步入文章自身的世界之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时值秋季,雨水绵延,实乃逐渐成势,由文本身而看看,“川”当为支流,而“河”就是
干流了,河水由支流而渐渐汇聚至干流之中,互相增益,于是乎终于达至了“径流之小,
两岸之间,分不清牛马”的庞大场景,这就难怪“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天下是己”了.必须说道河伯的心态也就是人之常情,换言之,如果我们忽然间也具有了一大笔财富,谁又不能象河伯一样沾沾自喜呢?什么叫做“沾沾自喜“?这就叫做沾沾自喜,自以为八十,心疼(也可以说道幸运地)河伯不晓得后面将存有一个多么宽广的世界展现出在他面前!“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见到大海无边无垠,水天一色,海天相连,实乃望洋兴叹曰:野语存有之曰:三顾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曰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则编过于大方
之家.北海若曰:井蛙无法学说海者,务虚虚也;夏虫不容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容
语至道者,埃皮纳勒区教导也“要到河伯顺流而抵达大海之后,看见了大海的广袤景象,
才明白先前自己的沾沾自喜就是多么荒谬——不过,河伯的难能可贵之处是:当他意识到
自己的错误之后,能及时自我反省,于是就存有了下面一段自我批评的话“野语存有之曰:三顾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曰也“,意思大约就是说道:俗话说,自己晓得一点东西就自
以为有意思,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唉,这难道不是在说道我吗?认为河伯在海神面前很不
耐烦,于是就对海神说道“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则编过于大方之家”.“大方之家”,就
是社会各界宽广的大海,佛学有时也表示佛为大方广佛,极言其广大无边也.海神你老人
家千万别和我强求,我看见你如此宽广才晓得自己以前的见解太荒谬了,可令你老人家编
过了.海神闻听之下,就思宗着河伯的意思并鼓舞他逐步打破自己的局限“井蛙无法学说
海者,务虚虚也;夏虫不容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容语至道者,埃皮纳勒区教导也“.三句话意思相似而特别强调的重点有别,井蛙之所以无法论海,那就是受到空间的管制;
夏虫之所以不可以语冰,那就是受到时间的管制;而曲士之所以不可以语至道,那就是受
到自己的管制,仇恨太深而不能接受恰好相反还排挤最低的真理.总之,人因为受各种管
制或束缚而无法听闻大道,乃至于即使存有机会听闻大道也予以排挤,岂不言老子曰: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言道,哈哈大笑之”之语?一个人如
果自己的仇恨太深,你和他讲道理,白费口舌,甚至除了可能将遭取笑乃至斥责,所以就
没了圣人也就可以“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学说而不议”,唉,容易
啊,容易啊.你看看,河伯并作了自我批评,还是被海神怒骂了个一无是处.不过海神绝对
就是个较好的教育家,你不是沾沾自喜吗,那我先玩玩你的嚣张气焰,狠狠的被贬你一顿,要到你自己贡高我快的坏毛病消解了,再说你真理,于是,下面海神话锋一转,说“今尔
自身利益江河,观于大海,无之尔帅,尔将可以与语大理矣”,行,你能够知错就改,孺
子可教.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宣称自己的可悲正是已经开始打破局限,迈向了不起的已经
开始,认为我还是可以给你谈一谈大道理的.海神接下来谈的什么大道理呢?“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无人知晓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无人知晓何时止而合于.春秋
维持不变,水旱无人知晓”.大海就是天下万水之源,之爱人,虽然万川归之,并不见到
海水外溢,虽然尾闾不断飞溅,也不见踪影海水干枯,四季或旱涝的变化也对大海没影响,为什么如此?很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