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
第一篇: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什么是线段?
二、新授
1、引入新。
(1)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
现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说明了:量比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厘米”的刻度。
出示米尺,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说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
(2)看刻度尺回答:
A、“0”在哪儿?
B、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这么长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大概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找一找。
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本第51~52页“想想做做”第1~6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核对。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做题时,可利用已有的各种表象作为参照来估计,估计的长度与实际长度有差距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否定学生的估计。
6、“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再相互量一量对方所画的线段的长。
第二篇: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米尺。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拃(zhǎ)、一步、一庹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桌的长。
)
交流汇报:桌的长是几拃?生1:拃。
生2: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
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
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就表示厘米的意思。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1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
)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
你也能用l厘
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先拿出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
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
.实践应用。
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
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堂小结
这节,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
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新
标
第一
量法:把尺的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第三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息烽县石硐小学孙波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线段,谈话:熊大熊二想做一张和你们一样的课桌,但是他们不知道课桌长是多少,你们能帮助他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长吗?你们的桌上有很多物品,你想拿什么来量?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量一量。
(如:数学书、文具盒、作业本、铅笔。
)选择一种物品来测量。
3.交流测量的结果。
4.提问:同样长的课桌边,为什么大家说的数不同呢?
讲解说明:因为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量出的结果也就不同。
因此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我们需要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直尺。
5.认识直尺
谈话: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直尺是我们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
(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直尺上有些什么,并在小组里交流。
(2)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
“CM”代表“厘米”。
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我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板书:认识厘米)
二、观察操作,内化新知 1.认识1厘米
(1)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到刻度0和刻度1,用手指一指。
指出:刻度0到刻度1的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
画1厘米:你们能不能把这1厘米画下来。
(2)各种感官感受1厘米的长度。
(3)在身边找一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4)相互交流: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也是1厘米。
指出:直尺上相邻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5)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来作单位。
2.认识几厘米
在直尺上找一找2厘米、5厘米或者其他的几厘米。
交流:怎么看出是2厘米、5厘米的?
指出:如果不是从0刻度开始,我们就要去数有多少个1厘米。
几个1厘米合起来就是几厘米。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回答。
交流思考过程。
三、活动体验,形成技能
1、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蜡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蜡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蜡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蜡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蜡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零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判断哪种量法对?出示测量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用直尺量物体。
左端要和 0 对齐,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提问:哪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集中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量一量图形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集中交流。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估计。
(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四、画一画
谈话: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厘米和会测量线段了,那你们能不能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呢?现在你们画一条长是4厘米的线段。
1、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学会了量长度,再尝试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2)指名板演。
(3)小结方法:一般从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画法。
五、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直尺测量长度。
如果要知道教室的长度,你觉得怎样?看来以后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和更长的测量工具。
第四篇:新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
认识厘米” 教学设计与思考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材分析】
知识解读: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教材以古代人们用身体尺为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到不同的结果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接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为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
这样的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解读:
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认识了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厘米”。
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
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长都缺乏准确的认识。
目标解读:
1、创设情境,从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教学预设〗
1、师谈话引入,课件播放故事。
2、引导思考:为什么同样是5步,熊二却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思考〗
以有趣的故事为素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通过有声有色的故事讲述,提出“这是为什么呢?”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充分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浓厚的兴趣,自然地进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二、借助直观、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学预设〗
1、借助模型、建立表象
师出示1厘米的学具,感受厘米是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单位。
(1)记忆1厘米的长度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2、认识几厘米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设计思考〗
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标准的1厘米小棒,同桌竞猜记忆1厘米、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认识几厘米等活动,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经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的长度观念,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自制直尺,认识几厘米〖教学预设〗
1、同桌合作、制作直尺
2、拿出直尺,与自制尺子作比较。
(1)认识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数字、单位(厘米cm)(2)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
3、明确不同尺子的1cm的长度一样。
4、认识尺子上的几厘米〖设计思考〗
引导学生经历“造”尺子的过程,让学生在测量、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测量的本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四、实践运用、学会测量〖教学预设〗
1、探究测量方法
思考:你能用直尺量出这张名片的长边是几厘米吗?(1)操作、交流
(2)呈现各种量法,比较量法的优劣。
(3)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理解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的好处。
2、测量身体上的数据师: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拇指的长度、一拃的长度等(1)学生选一个部位进行测量。
(2)填写测量记录单(3)交流测量方法〖设计思考〗
在测量长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测量,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通过交流,比较,辨析、评判,逐步完善测量的方法。
在学生积累了实际测量的经验后,将学生的认识延伸到“身体”这把尺子上,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开放性的活动中得到培养。
五、全课总结。
六、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cm)尺子:刻度线、数字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古代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指生说,然后出示资料: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
下面,请同学们用拃
认识厘米和米
教学设计
教案
作单位来量一量桌的长度。
学生量。
指生说是多少?
生:拃
生:3拃
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
(有大有小,测量的不准确)
教师说明:在测量桌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单位拃,虽然得出了结果,但测量的不准确,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
(实物演示)[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虽然统一了单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时受到限制。
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小结结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
(演示,认识刻度线)
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
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
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
(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了解学生对刻度尺的认识程度,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
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演示)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
(演示)(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交流后,演示)
(3)认识几厘米。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
4、、9的长度。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法到直尺上找出1厘米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尺,知道1厘米不仅仅是从刻度0到刻度1的距离。
通过多种形式,巩固1厘米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构了丰富、科学的厘米表象,深刻理解了直尺上的1厘米就是1大格,2厘米就是2大格……为后面自主探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3、用厘米量
(1)比一比:在刻度尺上比一比,一根油画棒有多长?
(2)量一量:纸条有多长?
(汇报量的方法,全班评价)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纸条的一
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
就是几厘米。
(演示)请学生再测量一次。
(3)估一估,小正方体,角硬币的长分别是多少?
(4)量一量。
用正确的方法量出小正方体,角硬币的长分别是多少。
(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分析、反思,体会到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优势,并且能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测量的方法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
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三、方法应用、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2、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多长。
3、判断题。
(演示)
4、量一量。
量出数学书的宽度
量出你的橡皮的长度、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6、想一想,你的一拃有多长?
()厘米
人体上的“尺”
人的身体很有趣。
如果把一个成年人头的长度当作一把尺,那么身高相当于7个头长,肩宽等于2个头长,上肢等于3个头长,下肢等于4个头长。
用脚长也可以测量,因为人的身体约是脚长的7倍。
但人体的几把尺不是一成不变的,小孩的头要大些,身子短一些。
在不同地区,人体的几把尺也不完全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加深用厘米量的正确测量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
使学生明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厘米”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四、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有不
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
(请生回答)
师:这节,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作单位。
认识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
进一步认识了刻度尺,学会了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并能估计一个物体大约的长度。
同学们采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成功的掌握了本节的学习重点,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但是,还有几个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向这些同学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回答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谈收获,在一次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师最后的小结,不仅重申了本节学习重点内容,同时激励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积极参与,享受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