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海蒿子学名)考证及其混伪品微性状鉴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科技
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35卷第13期
2019年7月
Vol.35 No. 13
Jul 2019
海藻(海蒿子学名)考证及其混伪品微性状鉴定
张彩霞,戚鹏飞,邱国玉,姬良亮,李晓春
(兰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甘肃兰州730000)
摘 要:本文对甘肃省内14个地州市监督抽样的海藻进行相关项目的检验分析,发现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海藻质量
问题较多,主要是大叶海藻海蒿子性状不合格率较高,混伪品较多;其次发现《中国药典》2015年版大叶海藻海蒿子
的拉丁学名Sargassum pullidum (Turn.) C. Ag.至今没有及时修订;通过文献考证和海藻主产地市场调研,我们对大
叶海藻海蒿子出现混伪品较多的原因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考证我们认为:现行版药典应及时将海蒿子学名 修定为Sargassum confusuni C.Agardh,以便与国际接轨,保证药典的权威性;建议将微性状鉴定应用于海藻的茎枝、
叶、气囊表面微形态的特征进行比较鉴别,以便更好地为生产使用、监管监督检验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海藻(海蒿子学名);考证;混伪品;微性状鉴定 中图分类号:TU984
海藻为海产藻类植物的统称。

中药海藻(以下
简称海藻),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2】。

《中 国药典》自1963年版以来各版药典均有收载,中药
海藻收载品种来源是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
Sargassum pullidum (Tum.)C.Ag 或羊栖菜 Sargassum
fusi forme ( Harv.) Setchell.的干燥藻体。

前者习称"大
叶海藻”,后者习称“小叶海藻”。

夏、秋二季采捞,除
去杂质,洗净,晒干即可药用。

性苦、咸、寒,归肝、
胃、肾经,具有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之功效。

现 代医学主要用于治疗甲状腺疾病领域,以其显著的
软坚散结之功效为历代医家推为瘦瘤、凛病治疗之 要药,也是现代治疗甲状腺疾病经典名方内消瘵疡 丸的主要原料之一;临床上还用于甲状腺肿、颈淋
巴腺结核、乳腺增生、高血压、肥胖病的治疗等。

2017年兰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对来自甘肃省 14个地州市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评价抽验的54批
次和兰州市日常监督抽样4批次、企业委托检验6 批次,共计64批次海藻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
部进行相关项目的检验,检验结果是33批次为小 叶海藻,32批次小叶海藻性状、鉴别均符合规定,
1批小叶海藻只有茎枝没有气囊,理化反应不符合
规定。

其余30批大叶海藻只有一批性状符合规定; 其余30批次大叶海藻性状均不符合规定,致使海
藻不合格率高达48%,其中铜藻有12批次、其次多
为亨氏马尾藻、瓦氏马尾藻、海黍子及疑似品种。


时我们在检验查阅文献中发现《中国药典>2015年
版收载的大叶海藻海蒿子拉丁学名存在争议,有必 要进一步文献考证和调研。

从上述检验结果看:目 前市场上流通的药用海藻质量不容乐观,尤其是大 叶海藻混伪品较多,借助微性状鉴别技术结合中国
海藻志冋文献,对海蒿子及其混伪品的鉴别要点进 行了归纳综述,同时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海蒿子 的学名进行了文献考证和进一步确认,提出修改建
议,以便为今后海藻的检验提供更加科学的方法和 依据,供同仁参考:
1《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大叶海
藻海蒿子的学名考证
1)藻类。

植物海蒿子的学名讨论,我们仔细查
阅文献资料及现代有关海藻学术的报导,发现大叶 海藻海蒿子学名历史上就存在过争议,早起新编中
药志记载记载:1933年,Setcheli 认为Sargassum
pullidum 与 Sargassumconfusuni 是同一植物,即同物
异名。

1954年我国海藻分类学家曾呈奎与张俊普先
后讨论后把我国产海蒿子定学名为Sargassum
pullidum (Turn.)C.Ag., 1883 年日本学者 Tadao
Yoshida 提岀中国产的 Sargassum pullidum (Turn.)C. Ag.应归于Sargassum confusum C.Ag.,其理由是中国
产海蒿子 Sargassum pullidum(Turn.)C.Ag 的儿种变型 特征,都包含在Sargassum confusum C.Ag.种的特征
*基金项目:甘肃省食品药品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8GSFDA020o
第13期张彩霞等:海藻(海蒿子学名)考证及其混伪品微性状鉴定53
之内。

从而海蒿子的学名沿用至今,《中国药典》自1963年版以来历版药典一直采用至今。

2)国际公认的海蒿子学名修订,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认识的不断提升.海蒿子的学名于1983年在国际上及海洋生物界早已进行修订。

经调研发现,《中国海藻志》第三卷第二册中记载了海蒿子的拉丁学名变化过程,Yoshida(1983)在日本马尾藻属反曲叶亚属的种类研究中,国际分类学普遍认为S.pullidum(Turn.)C.Ag.是Sargassum confusum C.Ag.的错误定名Hl,而S.pullidum(Turn.)C.Ag.应为另一独立种。

国际上早已认可海蒿子学名Sargassum confusum,这一观点我们通过主产地市场调研和与大连海洋大学的育种养殖国家重点实验室,藻类植物研究专家李晓丽博士进行交流沟通,也得到了确认。

3)建议《中国药典》现行版的海蒿子学名Sargassumpullidum(Turn.)C.Ag.应及时修定更正为Sargassumconfusum C.Ag,以保证《中国药典》收载的海蒿子学名科学准确,国际公认,体现《中国药典》的权威性。

2海藻及其混伪品的微性状鉴别要点中药微性状鉴定法向是借助于仪器观察中药材的表面肉眼不易察觉的细微性状特征,能够观察到性状鉴定看不到、显微鉴定又看不清的药材特征。

海藻及其混伪品由于茎枝、叶形、叶脉、叶缘、表面腺点、气囊表面的特征丰富,变化较大,所以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微性状具有快速准确科学鉴别地优势。

通过奥林帕斯体视显微镜将海藻与其混伪品的性状特征及微性状特征的鉴别要点介绍如下:首先把藻体用冷水浸泡,叶片及茎枝浸泡展开后置体视显微镜下观察:
1)正品大叶海藻(海蒿子)Sargassum confusum
C.Ag0针对目前海混伪品较多的情况,进行主产地调研和文献考证,海蒿子产量很大,由于仅限于药用而无食用历史,无养殖情况,再加上藻叶干燥后特征不明显,难以辨认,导致市场混乱严重,表面颜色由于采集时间不同,稍有差异,3~6月份采集的颜色褐色,9-12月采集的黑褐色,颜色较深。

鉴别要点:主干圆柱状,具圆锥形突起,主枝自主干两侧生出,侧枝自主枝叶腋生出,具短小的刺状突起。

初生叶披针形、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0.5~7cm,宽0.2~ 1.2cm,全缘或疏锯齿,革质;次生叶为条形叶、线形,叶腋间着生有条状叶的小枝。

棕褐色或黑褐色,气囊黑褐色,生在小枝末端,圆球形或卵球形,顶端圆或具尖细小的突起。

质脆,潮湿时柔软;水浸后膨胀,肉质,粘滑,气腥,味微咸,如图1,图2所示。

图1正品大叶海澡原药材图2正品大叶海澡微性状
2)正品小叶海藻洋栖菜)Sargassumx fusi forme (Harv.)Setehell.是目前药用海藻市场的主流商品,据《本草纲目》记载,羊栖菜有主治“瘦瘤结气”、“利小便”、“治疗奔?气脚气、水气浮肿、宿食不消”等功用,也是一种食用海藻,目前大量养殖。

鉴别要点:藻体黄褐色,肥厚多汁,高40~100cm,固着器为圆柱形的假根状。

主干直立,出生分枝圆柱形,表面光滑;次生分枝较短,互生。

叶的变异很大,形状也多,长短不一,细匙形或线形。

气囊多为纺锤形,长达1.5cm。

质较硬,气腥,味咸,如图3,图4所示。

图3正品小叶海澡原药材图4正品小叶海澡微性状
3)混伪品铜藻为马尾藻科植物铜藻Sargassum horneri(Turn.)C.Agardh的干燥藻体。

鉴别要点:藻体呈卷曲皱缩的团块状,棕褐色或黄褐色.较为纤细,固着器裂瓣状。

主干圆柱形,有纵走的浅沟,枝下部带有刺状突起。

多为单生。

叶基部的边缘常向中肋处深裂,向上至叶尖则逐渐浅裂并变狭窄,叶尖微钝。

气囊圆柱形,两端尖细,顶端冠一小裂叶。

质脆.气腥,味腥,如图5,图6所示。

图5铜藻海澡原药材图6
铜澡微性状
54甘肃科技第35卷
4)混伪品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 Grevill曲。

鉴别要点:藻体深褐色,表面粗糙,主干较短,圆柱形。

初生分枝扁平,表面光滑,初生藻叶长披针形,叶缘有深锯齿。

次生分枝上的藻叶渐尖,基部略斜,边缘有锯齿,中肋明显,到顶,很多毛窝。

气囊多为球形,囊柄圆柱形,有时有叶状,如图7,图8所示。

图7品瓦氏马尾集原药材图8品瓦氏马融微性状5)混伪品导氏马尾藻Sargassum henslowianum C.
Agardh。

鉴别要点:藻体黑褐色,较粗糙,固着器盘状,主干较短,圆柱状,表面具瘤状,次生分枝表面光滑,次生分枝上的藻叶窄披针形或线状,顶端尖锐或钝,基部楔形,中肋明显,长达8cm,宽2~3mm,到顶,边缘具尖锯齿,毛囊分散在中肋的两边。

气囊圆形或亚圆形,常有圆柱状柄,有时呈叶状,如图9,图10所示。

图9亨氏马尾藻原药材图10亨氏马尾藻微性状6)混伪品海粟子Sargassummuticum(YendQ F e nsholt 。

鉴别要点:藻体暗褐色,高50~100cm,固着器为盘状,直径约1cm。

主干圆柱状,单条或分枝一次。

初生分枝为亚圆柱形,表面光滑,无突起,具有3~5条纵沟,有轻度的扭转,切面成花朵状;次生分枝自初生叶腋间生出,其上有三生叶,这种叶多为楔形或亚楔形,两边不对称,形状有的接近亚匙形或倒披针形。

气囊生于次生叶分枝与三生末端小枝上,越靠近枝的末端越多,呈纺锤形或倒梨形等,如图11,图12所示。

图11海粟子原药材 图12海粟子微性状
3讨论分析及建议
1)我们进过调研海藻主产地沿海地区及全国四大药市,了解市场上的海藻真实资源情况,小叶海藻养殖较多,原因是药食两用,大部分用于食用,市场需求较大;大叶海藻人工养殖很少、虽说大叶海藻人工有性繁殖技术m早已成熟,但早期仅限于兽用和药用,很少用于食品领域,再加上大叶海藻性状随着不同的生长期叶形变异较大,性状鉴别难度较大,药用需求大,导致市场混伪品较多。

2)海藻混伪品较多的原因之一就是干燥的药材或饮片呈皱缩卷曲的黑褐色或棕褐色,不易辨认。

鉴定真伪必须经过凉水浸泡恢复原来的生长状态才能看清楚茎枝、叶形、气囊等表面特征,因此在采收加工、流通使用、监督监管中不是一目了然,从业人员不熟悉马尾藻同属植物茎枝、藻叶颜色及形态变异、气囊颜色、性状及着生方式等特性很容易将马尾藻的其他藻类植物混用,没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难鉴定准确。

3)探索建立一个专属性较好的《海藻及混伪品分子生物学DNA条形码》序列比较检验方法。

将检验中发现的正品小叶海藻、大叶海藻与混伪品铜藻、鼠尾藻、半叶马尾藻、海黍子、亨氏马尾藻进行PCR鉴定,通过大叶海藻、小叶海藻、几种混伪品、疑似品DNA条形码序列特征区别确定种间差异,从分子生物学的方面研究探索并确认。

4)从主产地基源调研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再到药理活性成分的文献分析,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大叶海藻及混伪品的脂溶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出14种脂肪酸组分对比指纹图谱的差异,用ICP-MS对碘、钙、铁、钾、钠等各种微量元素进行检测,为确定混伪品能否代用正品海藻提供科学依据,假如马尾属近缘植物能相互代用的话就扩大了新药资源,也规范了药用海藻市场,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致谢:安徽省药品检验研究院张亚中主任;大连市药品检验所郭秋月老师;大连海洋大学博士李晓丽老师的咨询指导。

参考文献:
[1]肖培根.新编中药志,第三卷,896,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15年版[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3]楼之苓,秦波.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治疗研究,北方编第一册,14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4]曾呈奎.中国海藻志.第三卷褐藻门,第二册,墨角藻目2000年版科技出版社.
[5]周建理中药微性状鉴定法01安徽中医学院学报,30,(1)20112[6]陈代贤,郭秋月.中药真伪质量快速影像检定,上册人民
卫生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