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知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3YP,”试E片验段有F抗g凝DP血或酶F作DP用
oFDP能降低血小板功能
“3P”试验 即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plasma protamin paracoagulation test,3P)
原理: X(X’)-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鱼精蛋白
纤维蛋白单体 X (X’) 鱼精蛋白
自行聚合而凝固
意义: 反映“3纤P”溶试亢验进(-)一正定常不时存“在3PD”试IC验?(-) DIC时“3P”试验(+)
D-二聚体检查 D-二聚体(D-dimmer)是纤溶酶 分解纤维蛋白(Fbn)的产物
意义: 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
DIC时D-二聚体明显增高
➢分型(自学)
•按DIC发生快慢分型
急性型、亚急性型及慢性型
•按DIC的代偿情况分型
代偿型、失代偿型及过度过偿型
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四大临床症状 ➢出血 ➢器官功能障碍 ➢休克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减少
如血友病(A、B、C) *获得性减少 生成障碍 消耗增多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出血倾向 特征:凝血↓和/或抗凝血↑ •凝血因子减少 •抗凝因子增多 临床极少见 •纤溶功能亢进 •血管壁结构损伤 •血小板异常等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出血倾向
特征:凝血↓和/或抗凝血↑
•凝血因子减少 •抗凝因子增多 •纤溶功能亢进 •血管壁结构损伤 •血小板异常等
表1 589例DIC患者的病因分析
病因 感染性疾病 恶性肿瘤 产科意外 创伤及手术 医源性因素 其它
DIC发病数 217 166 101 42 36 27
占DIC发病总数百分率 36.84% 28.18% 17.15% 7.13% 6.11% 4.58%
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提供
DIC病因和机制
+ + PT TT PLT Fg
± ++ FDP 3P试验(+)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gDP或FDP)的形成过程
纤维蛋白原(Fbg)
纤维蛋白(Fbn)
D-二聚体检查
A
纤溶酶
B
纤溶酶
X(X’)
Y(Y’)纤溶酶
E(E’)
片段
D 片段
D 片段
oX、Y、D片段可妨碍纤维蛋白单体聚合
休克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肝功能严重障碍 ➢血液高凝状态 ➢微循环障碍 ➢应用纤溶抑制剂不当
造成纤溶系统过度抑制,血液粘度增高。
DIC分期和分型
➢分期 •高凝期 •消耗性低凝期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致病因子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 大量促凝物质入血
凝血酶增加,广泛微血栓形成
胎脑盘蜕Ⅶ膜a-TF复合物205000
肺脏启动外源性凝血系50统
肌肉
20
肝脏
10
内 源 性 凝
K
P
胶 HK K
原
Ⅻ
Ⅻa
Ⅺ
Ⅺa
Ⅻa
TF Ⅹa
Ⅶa Ⅶ
Ca2+ 选择通路
外 源 性 凝
血 系
Ca2+
血
Ⅸ
Ⅸa
Ⅸ 传统通路
系
统
Ⅷa PL+Ca2+
统
Ⅹ
凝血酶原 激活物
Ⅹa Ⅴa
PL+Ca2+
Ⅹ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出血 •特点
*广泛性 *突发性 *出血程度不一 *常规止血药效果不好
脑膜炎球菌血症并发DIC
脓毒血症并发DIC
➢出血 •特点 •机制
*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纤溶系统激活
DIC时纤溶系统的激活
病因 Ⅻa
激肽系统
内凝系统 激肽释放酶
凝血酶
纤溶酶原
纤溶酶
外源性激活途 径的纤溶酶原 激活物增多
水解纤维蛋白(原)及 凝血酶等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增多 •抗凝因子减少 •纤溶功能降低
抗凝血酶-Ⅲ减少或缺乏 蛋白C和蛋白S缺乏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细胞增多等
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PC)系统
凝血酶原 蛋白C( PC)
凝血活
性降低
+
凝血酶
TM 血管内皮表面
•灭活Ⅴa、Ⅷa
蛋白S
APC
•限制Ⅹa与血小板结合
•促纤溶酶原激活物释
放及灭活其抑制物
Ⅸa
Ⅸ 传统通路
系
统
Ⅷa PL+Ca2+
统
Ⅹ
凝血酶原 激活物
Ⅹa Ⅴa
PL+Ca2+
Ⅹ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单体
ⅩⅢ Ca2+
稳定的纤维蛋白
概述 ➢机体的凝血功能
•凝血系统及其功能 •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
血小板激活后直接参与凝血过程
+
血小板激活过程
激活剂 血小板表面受体
G蛋白介导的信 号转导系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单体
ⅩⅢ Ca2+
稳定的纤维蛋白
➢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凝系统
严重组织损伤等
DIC发病机制
大量TF入血 Ⅶa-TF复合物 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凝血酶增加 广泛微血栓形成
DIC
➢血管内皮损伤,激活Ⅻ,启动内凝系统
缺氧、酸中毒
严重感染、内 毒素、抗原抗
血管内皮损伤
体复合物等 抗凝血功能
激活Ⅻ
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 继发纤溶蛋白溶解功能增强
出血\休克\器官功能 障碍\溶血性贫血
表2 DIC各期特点及实验室指标变化
凝血功能 纤溶 血栓 出血 实验室检查
高凝期 (高凝) N
消耗性 低凝期
(低凝)
继发纤溶 亢进期
(低凝)
凝血酶原时间(PT)
++ - 凝血酶时间(TT)
血小板计数(PLT) 纤维蛋白原含量 (Fg)
(+)
激肽系统 补体系统
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内 源 性 凝
K
P
胶 HK K
原
Ⅻ
Ⅻa
Ⅺ
Ⅺa
Ⅻa
TF Ⅹa
Ⅶa Ⅶ
Ca2+ 选择通路
外 源 性 凝
血 系
Ca2+
血
Ⅸ
Ⅸa
Ⅸ 传统通路
系
统
Ⅷa PL+Ca2+
统
Ⅹ
凝血酶原 激活物
Ⅹa Ⅴa
PL+Ca2+
Ⅹ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单体
ⅩⅢ Ca2+
稳定的纤维蛋白
•凝血因子减少 •抗凝因子增多
•纤溶亢进
•血管壁结构损伤
•血小板减少等
血栓形成倾向
出血倾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概念 病因和机制 影响因素 分期和分型 功能代谢变化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oFDP能降低血小板功能
➢出血 •特点 •机制
*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纤溶系统激活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形成
FDP具有抗凝血作用
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四大临床症状
➢出血 ➢器官功能障碍 ➢休克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器官功能障碍
DIC 微血栓形成 缺血性器官功能障碍 (脑、肺、 肾、垂体后叶及肾上腺等)
血小板激活
激活GPⅡb/Ⅲa复合物
纤维蛋白原
进一步活化血小板
血小板形态功 能变化,释放反 应,聚集等
出现带负荷磷脂成分 参与凝血过程
➢机体的抗凝血功能 •细胞抗凝系统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体液抗凝系统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PC)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
DIC发病机制
➢血管内皮损伤,激活Ⅻ,启动内凝系统 血管内皮损伤
抗凝血功能
激活Ⅻ
(+)
激肽系统 补体系统
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凝血酶增加
广泛微血栓形成
DIC
DIC发病机制
➢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红细胞的大量破坏
释放ADP及提供膜磷脂成分等
•白细胞的破坏或激活
释放组织因子样物质
•血小板激活
提供带负电荷膜磷脂成分 多为继发性作用
DIC概念
致病因子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 大量促凝物质入血
凝血酶增加,广泛微血栓形成
•关键: 凝血酶增加
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 继发纤溶蛋白溶解功能增强
•特征: 凝血功能失常
(先增高后降低)
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溶血性贫血
DIC病因和机制
DIC病因 病因很多,主要有四大病因
➢感染性疾病 ➢恶性肿瘤 ➢产科意外 ➢创伤及手术
Ⅻa
组织因子
促
凝 内凝系统激活
外凝系统激活
物
质
凝血酶增加
广泛微血栓形成
DIC
DIC病因与机制小结
o病因很多,主要有四大病因 o机制复杂,主要有四大机制 o病因常通过多种机制引起DIC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可以吞噬凝血因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等 可以清除纤溶酶、细菌、病毒和内毒素等
➢促凝物质入血
转移瘤细胞、 羊水及其它颗 粒物质等
胰蛋白酶及锯 鳞蝰蛇毒等
DIC发病机制
Ⅻ Ⅻa Ⅹ 圆斑蝰蛇毒及某些 Ⅹa 肿瘤细胞分泌物等
凝血酶原
凝血酶
广泛微血栓形成
DIC病因与机制小结
o病因种类多,主要有四大病因 o机制复杂,主要有四大机制
血管内皮 损伤等
血细胞破坏 或激活
DIC发病机制 组织损伤
概述
动态平衡
凝血
抗凝血
概述
动态平衡
凝血
凝血系统
血小板
抗凝血
抗凝血系统 纤溶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概述 ➢机体的凝血功能
•凝血系统及其功能 内源性凝血系统 外源性凝血系统
接触激活
酶性激活
内 源 性 凝
K
PK
胶 HK
原
Ⅻ
Ⅻa
Ⅺ
Ⅺa
Ⅻa
TF Ⅹa
Ⅶa Ⅶ
Ca2+ 选择通路
外 源 性 凝
血 系
Ca2+
血
Ⅸ
•功能障碍 •功能受“封闭”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肝功能严重障碍
合成凝血、抗凝血物质及纤溶物质的 平衡发生严重失调。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肝功能严重障碍 ➢血液高凝状态
妊娠 酸中毒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肝功能严重障碍 ➢血液高凝状态 ➢微循环障碍
➢出血倾向
➢血栓形成倾向 特征:凝血↑和/或抗凝血↓
•凝血因子增多 •抗凝因子减少 •纤溶功能降低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细胞增多等
*遗传性因素 凝血因子基因改变
*环境因素 分娩、节食 *获得性增多
某些病理性因素
肥胖、糖尿病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出血倾向
➢血栓形成倾向 特征:凝血↑和/或抗凝血↓
APC抵抗(p184)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出血倾向
➢血栓形成倾向 特征:凝血↑和/或抗凝血↓
•凝血因子增多
•抗凝因子减少
•纤溶功能降低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细胞增多等
机械的刺激:压力、张力 生化刺激:激素、细胞因子 免疫因素:内毒素、抗原抗 体复合物等
小结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凝血因子增多 •抗凝因子减少 •纤溶活性降低 •血管内皮损伤 •血细胞增多等
血液与组织间的屏障
正常时不启动凝血系统
具有抗凝血作用
凝血因子异常 抗凝因子异常 纤溶因子异常 血管异常 血细胞异常
动态平衡
凝血
抗凝血
降低 出血倾向 升高 升高 血栓形成倾向 降低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出血倾向
特征:凝血↓和/或抗凝血↑
•凝血因子减少 •抗凝因子增多 •纤溶功能亢进 •血管壁结构损伤 •血小板异常等
➢wk.baidu.com血 •特点 •机制
*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纤溶系统激活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形成
FDP具有抗凝血作用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gDP或FDP)的形成过程
纤维蛋白原(Fbg) 纤维蛋白(Fbn)
A
纤溶酶
B
纤溶酶
X(X’)
Y(Y’)纤溶酶
E(E’)
片段
D 片段
D 片段
oX、Y、D片段可妨碍纤维蛋白单体聚合 oY,E片段有F抗g凝DP血或酶F作DP用
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四大临床症状
➢出血 ➢器官功能障碍 ➢休克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休克
广泛出血 血容量↓
DIC
微血栓形成 回心血量↓
激肽系统 补体系统 纤溶系统
微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加
心肌损伤 心输出量↓
有效循环血量↓
全身微循环障碍 休克
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四大临床症状
纤溶系统及其功能
激肽释放酶、 内源性 外源性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
FⅫa、FⅪa及 激活途径 激活途径 活物(tPA)和尿
凝血酶等
激酶(uPA)
纤溶酶原激
活物
纤溶酶原
(+) 纤溶酶
降解纤维蛋白(原) 水解凝血酶及Ⅻa等
➢机体的抗凝血功能 •细胞抗凝系统 •体液抗凝系统 •纤溶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VEC)
*遗传性 少见 *获得性
-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增多或灭活减少
-纤溶抑制物减少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出血倾向
特征:凝血↓和/或抗凝血↑
•凝血因子减少
•抗凝因子增多 •纤溶功能亢进
*获得性损伤 免疫性因素
•血管壁结构损伤 •血小板异常等
VitC缺乏等
*遗传性因素(如遗传性 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出血倾向
特征:凝血↓和/或抗凝血↑
•凝血因子减少 •抗凝因子增多 •纤溶功能亢进 •血管壁结构损伤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生成障碍 *破坏或消耗增多 血小板功能降低原因:
•血小板异常等
*糖蛋白受体功能障碍:
如GPIb/Ⅸ及GPⅡb/Ⅲa等缺乏
*某些病理状态:尿毒症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DIC病因 病因很多,主要有四大病因
➢感染性疾病 ➢恶性肿瘤 ➢产科意外 ➢创伤及手术
DIC病因和机制
DIC发病机制 ➢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凝系统 ➢血管内皮损伤,激活Ⅻ,启动内凝系统 ➢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促凝物质入血
➢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凝系统
严重组织损伤等
组织 大量组TF织入因血子活性(µ/mg)
oFDP能降低血小板功能
“3P”试验 即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plasma protamin paracoagulation test,3P)
原理: X(X’)-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鱼精蛋白
纤维蛋白单体 X (X’) 鱼精蛋白
自行聚合而凝固
意义: 反映“3纤P”溶试亢验进(-)一正定常不时存“在3PD”试IC验?(-) DIC时“3P”试验(+)
D-二聚体检查 D-二聚体(D-dimmer)是纤溶酶 分解纤维蛋白(Fbn)的产物
意义: 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
DIC时D-二聚体明显增高
➢分型(自学)
•按DIC发生快慢分型
急性型、亚急性型及慢性型
•按DIC的代偿情况分型
代偿型、失代偿型及过度过偿型
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四大临床症状 ➢出血 ➢器官功能障碍 ➢休克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减少
如血友病(A、B、C) *获得性减少 生成障碍 消耗增多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出血倾向 特征:凝血↓和/或抗凝血↑ •凝血因子减少 •抗凝因子增多 临床极少见 •纤溶功能亢进 •血管壁结构损伤 •血小板异常等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出血倾向
特征:凝血↓和/或抗凝血↑
•凝血因子减少 •抗凝因子增多 •纤溶功能亢进 •血管壁结构损伤 •血小板异常等
表1 589例DIC患者的病因分析
病因 感染性疾病 恶性肿瘤 产科意外 创伤及手术 医源性因素 其它
DIC发病数 217 166 101 42 36 27
占DIC发病总数百分率 36.84% 28.18% 17.15% 7.13% 6.11% 4.58%
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提供
DIC病因和机制
+ + PT TT PLT Fg
± ++ FDP 3P试验(+)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gDP或FDP)的形成过程
纤维蛋白原(Fbg)
纤维蛋白(Fbn)
D-二聚体检查
A
纤溶酶
B
纤溶酶
X(X’)
Y(Y’)纤溶酶
E(E’)
片段
D 片段
D 片段
oX、Y、D片段可妨碍纤维蛋白单体聚合
休克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肝功能严重障碍 ➢血液高凝状态 ➢微循环障碍 ➢应用纤溶抑制剂不当
造成纤溶系统过度抑制,血液粘度增高。
DIC分期和分型
➢分期 •高凝期 •消耗性低凝期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致病因子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 大量促凝物质入血
凝血酶增加,广泛微血栓形成
胎脑盘蜕Ⅶ膜a-TF复合物205000
肺脏启动外源性凝血系50统
肌肉
20
肝脏
10
内 源 性 凝
K
P
胶 HK K
原
Ⅻ
Ⅻa
Ⅺ
Ⅺa
Ⅻa
TF Ⅹa
Ⅶa Ⅶ
Ca2+ 选择通路
外 源 性 凝
血 系
Ca2+
血
Ⅸ
Ⅸa
Ⅸ 传统通路
系
统
Ⅷa PL+Ca2+
统
Ⅹ
凝血酶原 激活物
Ⅹa Ⅴa
PL+Ca2+
Ⅹ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出血 •特点
*广泛性 *突发性 *出血程度不一 *常规止血药效果不好
脑膜炎球菌血症并发DIC
脓毒血症并发DIC
➢出血 •特点 •机制
*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纤溶系统激活
DIC时纤溶系统的激活
病因 Ⅻa
激肽系统
内凝系统 激肽释放酶
凝血酶
纤溶酶原
纤溶酶
外源性激活途 径的纤溶酶原 激活物增多
水解纤维蛋白(原)及 凝血酶等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增多 •抗凝因子减少 •纤溶功能降低
抗凝血酶-Ⅲ减少或缺乏 蛋白C和蛋白S缺乏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细胞增多等
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PC)系统
凝血酶原 蛋白C( PC)
凝血活
性降低
+
凝血酶
TM 血管内皮表面
•灭活Ⅴa、Ⅷa
蛋白S
APC
•限制Ⅹa与血小板结合
•促纤溶酶原激活物释
放及灭活其抑制物
Ⅸa
Ⅸ 传统通路
系
统
Ⅷa PL+Ca2+
统
Ⅹ
凝血酶原 激活物
Ⅹa Ⅴa
PL+Ca2+
Ⅹ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单体
ⅩⅢ Ca2+
稳定的纤维蛋白
概述 ➢机体的凝血功能
•凝血系统及其功能 •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
血小板激活后直接参与凝血过程
+
血小板激活过程
激活剂 血小板表面受体
G蛋白介导的信 号转导系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单体
ⅩⅢ Ca2+
稳定的纤维蛋白
➢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凝系统
严重组织损伤等
DIC发病机制
大量TF入血 Ⅶa-TF复合物 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凝血酶增加 广泛微血栓形成
DIC
➢血管内皮损伤,激活Ⅻ,启动内凝系统
缺氧、酸中毒
严重感染、内 毒素、抗原抗
血管内皮损伤
体复合物等 抗凝血功能
激活Ⅻ
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 继发纤溶蛋白溶解功能增强
出血\休克\器官功能 障碍\溶血性贫血
表2 DIC各期特点及实验室指标变化
凝血功能 纤溶 血栓 出血 实验室检查
高凝期 (高凝) N
消耗性 低凝期
(低凝)
继发纤溶 亢进期
(低凝)
凝血酶原时间(PT)
++ - 凝血酶时间(TT)
血小板计数(PLT) 纤维蛋白原含量 (Fg)
(+)
激肽系统 补体系统
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内 源 性 凝
K
P
胶 HK K
原
Ⅻ
Ⅻa
Ⅺ
Ⅺa
Ⅻa
TF Ⅹa
Ⅶa Ⅶ
Ca2+ 选择通路
外 源 性 凝
血 系
Ca2+
血
Ⅸ
Ⅸa
Ⅸ 传统通路
系
统
Ⅷa PL+Ca2+
统
Ⅹ
凝血酶原 激活物
Ⅹa Ⅴa
PL+Ca2+
Ⅹ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单体
ⅩⅢ Ca2+
稳定的纤维蛋白
•凝血因子减少 •抗凝因子增多
•纤溶亢进
•血管壁结构损伤
•血小板减少等
血栓形成倾向
出血倾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概念 病因和机制 影响因素 分期和分型 功能代谢变化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oFDP能降低血小板功能
➢出血 •特点 •机制
*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纤溶系统激活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形成
FDP具有抗凝血作用
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四大临床症状
➢出血 ➢器官功能障碍 ➢休克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器官功能障碍
DIC 微血栓形成 缺血性器官功能障碍 (脑、肺、 肾、垂体后叶及肾上腺等)
血小板激活
激活GPⅡb/Ⅲa复合物
纤维蛋白原
进一步活化血小板
血小板形态功 能变化,释放反 应,聚集等
出现带负荷磷脂成分 参与凝血过程
➢机体的抗凝血功能 •细胞抗凝系统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体液抗凝系统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PC)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
DIC发病机制
➢血管内皮损伤,激活Ⅻ,启动内凝系统 血管内皮损伤
抗凝血功能
激活Ⅻ
(+)
激肽系统 补体系统
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凝血酶增加
广泛微血栓形成
DIC
DIC发病机制
➢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红细胞的大量破坏
释放ADP及提供膜磷脂成分等
•白细胞的破坏或激活
释放组织因子样物质
•血小板激活
提供带负电荷膜磷脂成分 多为继发性作用
DIC概念
致病因子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 大量促凝物质入血
凝血酶增加,广泛微血栓形成
•关键: 凝血酶增加
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 继发纤溶蛋白溶解功能增强
•特征: 凝血功能失常
(先增高后降低)
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溶血性贫血
DIC病因和机制
DIC病因 病因很多,主要有四大病因
➢感染性疾病 ➢恶性肿瘤 ➢产科意外 ➢创伤及手术
Ⅻa
组织因子
促
凝 内凝系统激活
外凝系统激活
物
质
凝血酶增加
广泛微血栓形成
DIC
DIC病因与机制小结
o病因很多,主要有四大病因 o机制复杂,主要有四大机制 o病因常通过多种机制引起DIC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可以吞噬凝血因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等 可以清除纤溶酶、细菌、病毒和内毒素等
➢促凝物质入血
转移瘤细胞、 羊水及其它颗 粒物质等
胰蛋白酶及锯 鳞蝰蛇毒等
DIC发病机制
Ⅻ Ⅻa Ⅹ 圆斑蝰蛇毒及某些 Ⅹa 肿瘤细胞分泌物等
凝血酶原
凝血酶
广泛微血栓形成
DIC病因与机制小结
o病因种类多,主要有四大病因 o机制复杂,主要有四大机制
血管内皮 损伤等
血细胞破坏 或激活
DIC发病机制 组织损伤
概述
动态平衡
凝血
抗凝血
概述
动态平衡
凝血
凝血系统
血小板
抗凝血
抗凝血系统 纤溶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概述 ➢机体的凝血功能
•凝血系统及其功能 内源性凝血系统 外源性凝血系统
接触激活
酶性激活
内 源 性 凝
K
PK
胶 HK
原
Ⅻ
Ⅻa
Ⅺ
Ⅺa
Ⅻa
TF Ⅹa
Ⅶa Ⅶ
Ca2+ 选择通路
外 源 性 凝
血 系
Ca2+
血
Ⅸ
•功能障碍 •功能受“封闭”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肝功能严重障碍
合成凝血、抗凝血物质及纤溶物质的 平衡发生严重失调。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肝功能严重障碍 ➢血液高凝状态
妊娠 酸中毒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肝功能严重障碍 ➢血液高凝状态 ➢微循环障碍
➢出血倾向
➢血栓形成倾向 特征:凝血↑和/或抗凝血↓
•凝血因子增多 •抗凝因子减少 •纤溶功能降低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细胞增多等
*遗传性因素 凝血因子基因改变
*环境因素 分娩、节食 *获得性增多
某些病理性因素
肥胖、糖尿病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出血倾向
➢血栓形成倾向 特征:凝血↑和/或抗凝血↓
APC抵抗(p184)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出血倾向
➢血栓形成倾向 特征:凝血↑和/或抗凝血↓
•凝血因子增多
•抗凝因子减少
•纤溶功能降低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细胞增多等
机械的刺激:压力、张力 生化刺激:激素、细胞因子 免疫因素:内毒素、抗原抗 体复合物等
小结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凝血因子增多 •抗凝因子减少 •纤溶活性降低 •血管内皮损伤 •血细胞增多等
血液与组织间的屏障
正常时不启动凝血系统
具有抗凝血作用
凝血因子异常 抗凝因子异常 纤溶因子异常 血管异常 血细胞异常
动态平衡
凝血
抗凝血
降低 出血倾向 升高 升高 血栓形成倾向 降低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出血倾向
特征:凝血↓和/或抗凝血↑
•凝血因子减少 •抗凝因子增多 •纤溶功能亢进 •血管壁结构损伤 •血小板异常等
➢wk.baidu.com血 •特点 •机制
*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纤溶系统激活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形成
FDP具有抗凝血作用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gDP或FDP)的形成过程
纤维蛋白原(Fbg) 纤维蛋白(Fbn)
A
纤溶酶
B
纤溶酶
X(X’)
Y(Y’)纤溶酶
E(E’)
片段
D 片段
D 片段
oX、Y、D片段可妨碍纤维蛋白单体聚合 oY,E片段有F抗g凝DP血或酶F作DP用
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四大临床症状
➢出血 ➢器官功能障碍 ➢休克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休克
广泛出血 血容量↓
DIC
微血栓形成 回心血量↓
激肽系统 补体系统 纤溶系统
微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加
心肌损伤 心输出量↓
有效循环血量↓
全身微循环障碍 休克
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四大临床症状
纤溶系统及其功能
激肽释放酶、 内源性 外源性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
FⅫa、FⅪa及 激活途径 激活途径 活物(tPA)和尿
凝血酶等
激酶(uPA)
纤溶酶原激
活物
纤溶酶原
(+) 纤溶酶
降解纤维蛋白(原) 水解凝血酶及Ⅻa等
➢机体的抗凝血功能 •细胞抗凝系统 •体液抗凝系统 •纤溶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VEC)
*遗传性 少见 *获得性
-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增多或灭活减少
-纤溶抑制物减少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出血倾向
特征:凝血↓和/或抗凝血↑
•凝血因子减少
•抗凝因子增多 •纤溶功能亢进
*获得性损伤 免疫性因素
•血管壁结构损伤 •血小板异常等
VitC缺乏等
*遗传性因素(如遗传性 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出血倾向
特征:凝血↓和/或抗凝血↑
•凝血因子减少 •抗凝因子增多 •纤溶功能亢进 •血管壁结构损伤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生成障碍 *破坏或消耗增多 血小板功能降低原因:
•血小板异常等
*糖蛋白受体功能障碍:
如GPIb/Ⅸ及GPⅡb/Ⅲa等缺乏
*某些病理状态:尿毒症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DIC病因 病因很多,主要有四大病因
➢感染性疾病 ➢恶性肿瘤 ➢产科意外 ➢创伤及手术
DIC病因和机制
DIC发病机制 ➢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凝系统 ➢血管内皮损伤,激活Ⅻ,启动内凝系统 ➢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促凝物质入血
➢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凝系统
严重组织损伤等
组织 大量组TF织入因血子活性(µ/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