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象不可译性的音译消解音译的回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意象不可译性的音译消解音译的回流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教文娱各方面日益频繁的沟通与交
流,使得大量英语词汇涌入汉语中;相对的,中国也出口了大量汉语到世界各地。
对于新兴或是新输入的文化意象的翻译,采用最常用的翻译手段一意译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大众传媒的需要,音译这一看似不入流,为翻译专家、学者不得已为之的翻译方法却越来越受到青睐。
不可避免的,益发成熟的音译体系在二^一世纪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大平台上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可以称得上是翻译史上长期饱受争议的难题之一,两者之间的限度长期以来也是悬而未决。
最先使“可译性”这一名词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且又使人们每每在谈及这一话题时必定要提到的人就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洪堡特。
在他看来,语言具有普遍性同时又具有特殊性的特点。
语言的特殊性滋生了不同语种间交流翻译的不可译性,而语言的普遍性又将这种不可译性框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形成了不可译性的限度,或者换一种说法,正是语言的个性化与普遍性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使得不同种语言的民族在达到某种文化共识的同时,又保有各自的民族精神文化烙印,这是永远不能为外民族所后天所习得的。
为了解决翻译过程中的不可译性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
究。
区鉷曾提出了弥补不可译性的六种手段:1. 对等。
即在译文中找到对应的概念。
2. 释义性翻译,即对原文概念进行扼要的解释。
3. 让步—借用译入语中已经普遍接受的与之相近似得概念。
4. 直译。
5. 音译。
6. 修饰。
进行加注或文内补充。
(翻译批评71-72 )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语言跟世界文化的同一性决定了,
归根结底可译性跟不可译性是辩证存在的。
正如李全安先生所说
“不可译只是相对的,可译是绝对的”,可译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是不同的。
一种语言能表达出的文化思想,微妙的情感,甚至是语言技巧、修辞方法等,也能在另外一种语言体系中找到合适的、相对应的表达方式。
也许一时难以找到准确、完整的表达,并不代表以后一直都不会有人找到。
不可译的存在只是相对的,或者可以说是程度上的,而不是性质上的。
语言各层次中存在着的使语际意义转换不能完全实现的种种限制,尽管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却是具有开放性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克服。
因此文化之间并不存在无法被传译的问题,只是在翻译某些文化意象信息时,由于语言的差别而未能达到完全对等的程度。
不可译性分为多个层面,具体有词汇层面,文体层面,作家风格层面等。
本文只是就语言层面进行探讨。
二、音译
音译(Transliteration )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音代义的翻译方法(陈琼,2010)。
《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将之解释为:音译即译音,是把一种语言的词语用另外一种跟它发音相同或者相似的语音表现出来的翻译方法。
音译是一种以源语言读音为依
据的翻译形式,一般根据源语言内容的发音在目标语言中寻找发音相似或者相近的内容进行替代翻译,而这些目标语中发音相似的内容与所替代的源语言内容在字面意义上往往毫无关联。
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往往在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异性,如宗教信仰不同,政治制度不同,社会体制以及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等,这些差异使得人们在交往交流中不可避免的遇到此文化中存在的概念在彼文化中是不存在的,这种文化缺失的现象。
而由这种现象直接导致的不可译,往往由音译这一翻译手段来实现。
三、音译种类(以英译汉为主)在英译汉中,按照音译程度大
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汉字直接音译。
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甚至政治体制、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许多外来词难以在汉语语系中找到对应的词语。
这种方法在英源外来词最初介入汉语的时候使用最多,且多数是人名、地名等。
(二)部分音译。
部分音译比较复杂,可分为以下几类:
(1)半音译半意译。
如talk show 译为脱口秀,前半部分是意译,后半部分是音译,再将两部分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词语。
又如mini-skirt 与hula-hoop 均是前一个单词为音译,后面是意译的组合。
(2)音译兼意译。
即音译的同时,所使用的汉语也刚好恰
如其分的表达了原有译入语的感情色彩、文字内涵等如
coolie 苦力,mammy妈咪。
(3)音译加类名。
即音译的同时,在词尾加上此类单词的属性,半做解释说明之意。
如bowling 保龄球;又如汉译英中pingpang 即代表乒乓球,而没有必要写成pingpang ball.
(三)直接引用外文词语或缩略语
(1)直接完全引用如SOS, UFO, EQ, IQ 等(2)半引用。
即部分翻译成中文,部分保留源语状态的混合语。
如T-shirt 翻译为T恤衫;X-ray翻译成X光。
四、音译领域的扩大与不可译性的消解语言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其发展过程是无止境的。
在人类交流的过程中,异种语言之间必然是相互借鉴、渗透与共同促进繁荣的。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和全球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各国间的交流更加频繁,科学创新层出不穷,反应新概念、新技术、新兴事物的词汇不断涌现,无数外来词源源不断的以音译的形式为汉语所吸收,源语主要为英语。
同时中国也向世界输出大量中国特色的词汇。
在这双向交流的过程中,音译独特的翻译视角,不同于常规又别出心裁的翻译手段,越来越多的被使用着,最大程度的压缩了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的不可译性。
将可译性限度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量的音译词补充到了汉语中,丰富了我国的语言文化,更新了人们的观念,在国际交往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传媒作用。
五、二十一世纪音译的新趋势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大量新词语、新理念的涌入令人眼花
缭乱、应接不暇。
音译这一翻译方法不仅大行其道,更是在不断完善
的同时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传统套路的新样貌。
首先全球一体化,经济政治文化的高度融合,使得英语的使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全国英语热始终高温不退,这些主客观原因都促使人们对英语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的频繁使用报以最大的宽容,这对英语词汇的直接输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许多场合一些外来词汇根本无需翻译成中文,而是保持原汁原味的英语形态,但由于使用广泛,深入人心,已经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从而得以在文化交流领域一直使用,如WTO, WC, PK, KO.
新趋势二:如果说二十世纪盛行的是精英文化,那么二十一
世纪则是草根文化的天下,从人肉搜索到微博推特,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普通大众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成了信息的传播者甚至是创造者。
中外文化激烈的交流碰撞中,人们不再满足于既有的语言表达,而是倾向于创造一些新鲜另类的表达方式,一些音译外来词将人们在语言表达上求新求异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如fans 一词的音译“粉丝”。
不论从何种角度,都不符合翻译的规则,如果是意译则应该译为盲目崇拜者、追求者,但很明显这种翻译有些刻意、呆板,既啰嗦又冷淡,普遍性意义过多,太泛泛,并不适于作为一个娱乐名词广为流通。
如果用单纯的音译则应该译成饭丝,而音义兼顾的翻译方法在此处,显然也是没有使用的,因为“粉丝”显然与fans 在含以上风牛马不相及。
它是以中国一种常见的食物名称指代这一概念,更偏重于语言的活泼风趣,而不顾及其真正含义,又如温家宝总理的fans 被戏称为“八宝饭”,类似的还有胡锦涛主席
的支持者是“什锦饭”,同一个单词fans ,时而译为“粉”时而又译成“饭”,这种随心所欲,灵活多变的翻译现象是以往所鲜见的。
这类词的特点就是把源语词语翻译成目的语时,直接选择那些目的语中与源语发音相同或者相似得既有词语。
这样有利于源语词汇在目的语国家新生代人群中最快、最大限度的流行。
六、结语
无论是语言的本质特征还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差异都使得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的不可译性的存在是必然的,他族语在本族语中找不到对应词的客观情况永远存在。
然而不可译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可能翻译”。
就目前看来,无论是汉译外来词还是英译汉词,音译都是在意译无法完整确切表词达意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
在引进来的时候,可以形成一批在不同语言间的词语共同体,加速汉语的国际化,使汉语更具有包容性,丰富汉语词汇,扩展汉语与国际主要语言在词义系统的一致性,方便文化交流;同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大力弘扬汉语文化,让世界更完整的认识中国。
既然不可译性永恒存在,完全翻译无限接近而永远不可能到达,那么创造性音译则是将这种不可译性消解的最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