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陇山太碌林场油松栽培技术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 晶. 小陇山太碌林场油松栽培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23,17(22):224-227.
小陇山太碌林场油松栽培技术要点
董晶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太碌林场,甘肃天水 741000)
摘 要油松是小陇山林区主要针叶树种之一,各场均有分布,也是小陇山林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
为更好地开展油松林营造与养护工作,介绍了太碌林场概况,从可行性分析、油松育苗、油松造林、病虫害防治管理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该地区的油松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油松;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太碌林场
中图分类号:S791.2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23.22.070
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ière)作为重要的经济树种,生长速度快、木材质量好,在我国多地均有广泛种植,为人类提供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1-2]。
在全球木材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优化油松栽培技术,提高木材质量和产量至关重要。
而油松栽培中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导致树木生长受限、枯死,林业经济损失严重[3]。
以太碌林场为研究地区,系统总结了该地区的油松栽培技术,并提出了油松病虫害防治管理方案,旨在为该地区的油松林营造与养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太碌林场地处天水市麦积区元龙镇、三岔镇行政区域内,地理坐标106°09′~106°29′E、34°23′~34°33′N。
太碌林场成立于1958年,林区共有23个建制村,93个自然村,属大陆半湿润性季风气候类型,年均气温11.9 ℃,年均降水量620 mm,年均日照时间2 100 h,相对湿度70%,无霜期约185 d。
土壤类型包括山地褐土、山地棕壤、冲积土、淤淀土、草甸土、黄绵土及黑垆土等[4]。
太碌林场全场经营总面积超3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43.428 8 万m3,有野生动物357种,是红腹锦鸡、林麝、黄鹿、黑熊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太碌林场以针阔混交林为主,木本植物200余种,草本植物近300种,常见乔木树种包括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ière)、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 ex Endl.)、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 Kuzen.]、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及色木槭(Acer pictum Thunb.)等。
2 油松栽培技术要点
2.1 可行性分析
从自然分布来看,油松的分布范围北至内蒙古阴山,西至宁夏贺兰山、青海祁连山一带;南至川甘两省接壤地区,东至山东沂蒙山及长白山区西部,在甘肃省有自然分布[5]。
从油松的生长条件来看,油松在海拔1 900 m以下的地区均可良好生长,适宜在年均气温6~12 ℃,年降水量为500~1 000 mm的区域生长,且抗寒能力强,在太碌林场生长良好。
2.2 油松育苗
2.2.1 苗圃地的选择与整地
选择合适的苗圃地对苗木健康和生长至关重要。
苗圃地应选在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区,以保证土壤的通气性。
油松对土质的要求不高,以砂质和砂壤土为宜,土壤pH值控制在6.5~7.0。
确定苗圃地后,清除苗圃地内的草木、石块等杂物,然后对苗圃地进行深耕处理,耕作深度20~30 cm,清理后施入腐熟有机肥和波尔多液、多菌灵等杀菌剂,补充土壤养分,然后平整土地,并在苗床两侧设置排水沟。
2.2.2 采种
在油松果实成熟后(球果由深绿转为灰褐色)选
收稿日期:2023-10-18
作者简介:董晶(1987—),女,甘肃天水人,本科,林业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保护与修复。
E-mail:119264147@。
224
择枝干通达、形态良好、未受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母树采集油松种子,母树年龄以20~50年为宜,太碌林场一般于9月末至10月初在油松种子园进行采集。
采收后置于通风处摊开晾晒,每天翻动2次,一般10 d 后松果开裂,种子脱落,收集种子晾干,筛除尘土和碎石后贮存备用。
2.2.3 播种
于每年春季和秋季在苗圃地播种,相较而言,春季播种最宜。
播种前分别使用生理盐水、硫酸亚铁溶液和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种子1 h进行消毒处理,使用清水清理残留药液后温水浸泡24 h进行催芽处理。
采用条播法进行播种育苗,播种行距20 cm,株间距3~7 cm,播种量一般为225~300 kg·hm-2,播种后灌足底水。
2.2.4 苗期管理
1)灌溉管理,一般灌足底水后直至出苗前无须进行灌溉,出苗后根据土壤水分条件进行适当灌溉,注意避免过度浇水,影响苗木的根系发育。
幼苗长出后进行间苗定苗处理,每个播种孔留1~2株生长良好的苗木即可。
2)定期在苗圃地除草,并在苗木出齐7 d后,每周喷施适量0.5%~1.5%硫酸亚铁溶液直至苗茎半木质化,预防油松苗木猝倒病的发生。
此外,定期监测苗木,及早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
2.3 油松造林
2.3.1 造林地的选择与整地
造林地的地形差异会导致其微气候不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苗木生长效果。
海拔800 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形适合选择阴坡和半阴坡作为造林地,海拔800~1 800 m的中高山地可以选择半阴坡和半阳坡作为造林地。
同时,油松幼苗根茎相对脆弱,初植后扎根较浅,耐风能力较弱,因此,造林地应避开风口,无法避免时应在苗木具备一定的抗风倒能力前设置遮风屏障,确保幼苗的正常生长。
选择合适的造林地后,伐除造林地内的灌木、杂草,清理造林地内的大型石块、垃圾等杂物,然后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进行整地,整地方式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整地方式
立地条件整地方法规格
土层深厚的缓坡或沙地穴状整地穴规格为0.5 m×0.5 m,深0.5 m
地形破碎、地势陡峭的石质山地鱼鳞坑整地沿等高线呈“品”字形挖穴,穴规格为(1.0~1.2)m×(0.6~0.8)m,深0.5~0.6 m 黄土丘陵区水平沟整地呈“倒梯形”开设水平沟,沟长3~4 m,沟口宽0.7~0.8 m,沟底宽和沟深均为0.5~0.6 m
2.3.2 造林
育苗后2年,油松苗木即可进行移栽造林。
于土壤解冻后的春季早上进行移栽造林,造林时避免炎热、低湿天气,以免影响苗木的成活率。
以穴植法进行油松栽植,种植穴深度以0.30~0.35 m为宜,油松苗木起苗后进行保水剂蘸根处理,以保证根部水分,种植时将苗木放入种植穴中轻提苗木,使苗木根系得到舒展,然后回填表土并掺杂适量碎石增强土壤透水性,施入适量腐熟有机肥后回填心土并浇透水,然后在表面覆盖一层薄土。
株间距以1.5~2.0 m为宜,造林密度以3 330~6 660株·hm-2为宜。
通常,采用单一树种造林会造成林内生物多样性低、林分抗逆性较低。
因此,在油松造林时应尽量营造混交林,可采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种植落叶松、华山松、栎类等树种营造混交林。
2.3.3 抚育管理
造林完成后进行抚育管理,移栽后30 d每周浇水1~2次,并在栽植后第3月追肥1次即可。
同时,移栽后3~5年需适时对林内进行松土及幼林抚育,
幼林抚育一年至少2次,清除造林地杂草,直至幼树超出杂草层。
油松侧枝粗壮,需要人工修枝,造林8~10年后在冬季进行轻度修枝,去除部分侧枝,增加林内通风性;修剪时需根据树高对树冠进行一定调整,树高2~4 m、4~8 m和8 m以上时,树冠占比以2/3、1/2和1/3为宜。
2.4 病虫害防治管理
2.4.1 油松立枯病
油松立枯病是油松苗期的主要病害,发病时幼苗植株上分布有病斑,呈褐色长条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最终导致苗木干枯死亡,死亡后的苗木仍立于地表不倒。
该病害是由于油松幼苗感染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引起,多发于幼苗出土后不久。
因此,在播种前使用多菌灵、波尔多液、高锰酸钾等溶液对种子进行杀菌处理,播种时使用甲霜灵、代森锰锌对土壤进行杀菌处理可有效预防该病害的发生。
该病发生后,可喷施20%甲基立枯磷乳油1 2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
225
2.4.2 油松落针病
油松落针病多发于油松成林,在太碌林场多发于每年的4—6月。
发病初期油松松针上会出现病斑,呈淡绿色斑点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会逐渐扩大并转变为黄褐色,最终发展为黑色段状或椭圆形病斑,叶片整体呈黄色,危害严重时,整株油松都会伴有大面积落叶。
该病害是由针叶树散斑壳菌(Lophodermium conigenum Hilitzer)引发,可应用杀菌剂进行防治,用等量式100倍波尔多液、65%代森锌500倍液、70%敌克松500~800倍液等农药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发病后及时清理病叶、病枝,必要时可伐除病株,避免油松落针病蔓延。
2.4.3 油松白粉病
在太碌林场,油松白粉病多发于每年的7—8月。
发病初期油松松针、枝干上均会出现病斑,呈黄绿色斑点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会逐渐扩大并转变为白色,整体上看,油松松针、枝干上呈白粉状。
如不及时控制,白粉状病斑会逐渐转为褐色,导致油松落叶、生长衰弱,甚至死亡。
该病害是由于油松感染白粉菌目细菌(Erysiphales)引起,可使用1∶1∶170波尔多液、粉锈宁800倍液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2.4.4 油松毛虫
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是为害油松的主要食叶害虫,油松毛虫以油松针叶为食。
油松毛虫具有发生量大、为害面广的特点,一旦发生极可能导致油松林的针叶遭受大面积破坏,影响油松的光合作用,最终导致树木衰弱甚至死亡。
在太碌林场,该虫害多发于每年3月。
油松毛虫为害较轻时,可采用人工捕捉、诱虫板诱捕、糖醋液诱捕、性诱剂诱捕、灯诱等方法诱捕油松毛虫;油松毛虫为害严重时,可采用50%杀螟松乳剂1 500~2 000倍液和25%灭幼脲分别灭杀油松毛虫的成虫与幼虫;同时,也可在油松林内释放寄生蜂和黑蚂蚁等天敌生物捕杀油松毛虫。
2.4.5 松干介壳虫
松干介壳虫(Matsucoccus matsumurae Kuwana)是为害油松(尤其是老龄油松)的主要蛀干害虫,除油松外,还可为害赤松、马尾松、黑松等针叶树种。
松干介壳虫以若虫危害为主,其若虫会在油松枝干和树枝上寄生,取食油松木质部,松干介壳虫繁殖极快、虫口密度高,危害严重时会导致油松大面积死亡。
在太碌林场,该虫害多发于每年4月。
可采用40% 氧化乐果、1.0~1.5°Bé石灰硫黄合剂等农药灭杀;也可以采用异色瓢虫、蒙古光瓢虫等天敌生物控制害虫的数量。
此外,定期对油松林进行修剪,提高树木的抗病虫害能力,可有效预防该虫害的发生。
2.4.6 松突圆蚧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是为害油松、马尾松、黑松、湿地松等针叶树的食叶、蛀干害虫。
松突圆蚧会取食油松针叶、嫩枝,还会吸食球果汁液。
油松受害部位会变黑腐烂,造成油松松针脱落、嫩枝缩短、植株黄化,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枯死。
在太碌林场,该虫害多发于每年3—5月和9—11月。
松突圆蚧发病时,同时可采用50%杀扑磷、25%喹硫磷500倍液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也可以采用花角蚜小蜂等天敌生物控制害虫的数量。
2.4.7 综合管理
1)在油松林内设立监测点,每月定期监测油松病害发生情况,记录捕获的害虫数量,尤其是春季虫害高发期和高温、高湿、多降水的病害高发期,发现病虫害后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对林场的工作人员进行训练,使其能够识别各种油松病虫害。
2)通过农艺管理进行病虫害防治,定期间伐油松林,减少树冠密度,增加空气流通,降低林内病虫害滋生的风险,及时修剪病虫害枝,并统一深埋或焚烧处理;可在日照时间长、气温高的天气时为幼龄林遮光,减少其蒸腾作用,提高幼龄林的抗性,为老龄油松输营养液,以提高其抗病虫害能力。
3)合理经营油松林,促进林场内生态平衡,保护鸟类等害虫的天敌生物,控制害虫数量。
随着科技和管理方法的不断进步,在油松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时也应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如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高产、耐病虫害的油松品种,以减少其对农药的依赖,提高栽培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在油松林内布设温湿度传感器、图像识别系统,实现油松生长环境、病虫害发生风险及发生情况的自动监测[6];建立油松数据库,利用数据采集工具和分析技术对油松水肥、养护和病虫害进行精细化管理,利用传感器、卫星遥感、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监测森林健康、土壤状况和气象条件,从而更精确地调整油松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策略[7-8]。
3 结语
油松是太碌林场重要造林树种之一,本文分析了
226
太碌林场栽培油松的可行性,并从苗圃地的选择与整地、采种、播种和苗期管理4方面总结了油松育苗技术,从造林地的选择与整地、造林和抚育管理3部分总结了油松造林技术,并针对油松立枯病、油松落针病和油松白粉病3种该地区油松常见病害以及油松毛虫、松干介壳虫和松突圆蚧3种该地区油松常见虫害提出了病虫害防治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晓文,于青君,张卫强,等.不同树龄油松建筑
材林木材性质及生长过程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
大学学报,2020,40(6):122-131.
[2] 张欣,解玉发,王文华,等.油松的形态特征及生
物学特性[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203. [3] 国润才.包头市油松生长衰弱原因分析及复壮技
术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 [4] 李惠萍,郑子龙,刘小林,等.小陇山林区3种林
分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
学报,2021,56(2):121-128.
[5] 张玉芹.森林营造技术[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出版社,2010.
[6] 肖小梅,杨红云,易文龙,等.改进的Alexnet模
型在水稻害虫图像识别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与
工程,2021,21(22):9447-9454.
[7] 杨国峰,何勇,冯旭萍,等.无人机遥感监测作物
病虫害胁迫方法与最新研究进展[J].智慧农业(中
英文),2022,4(1):1-16.
[8] 曹林,周凯,申鑫,等.智慧林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6(6):83-95.
(责任编辑:张春雨)
等人在高强度砍伐后,通过研究10 a林分土壤物理化学特性发现,高强度择伐会导致土壤致密度、孔隙率、通气性、保水性降低,且择伐10年后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在森林择伐的前期,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含量明显提高,而到了择伐的后期,则急剧下降,这与过度的砍伐造成林地裸露和严重的土壤侵蚀有关[10]。
这一点也在周新年等人以天然针阔混交林为对象,测定4种不同强度采伐10 a后林地凋落物及其养分含量的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11]。
因此,在近自然改造中,需要控制林木采伐强度,也可以采用套种促更新,只有将以上两种方法相互结合,才能避免采伐对林木的不良影响。
从林分的非空间结构来看,近自然化改造改善了林分的物种构成,使异龄林的径级结构呈现出倒“J”型的特点。
在林分空间结构方面,近自然化改造林分逐渐去除了人工纯林的零度或弱度混交、水平均匀分布与中庸状态的结构特点。
林分中的补植树种与天然更新树种的成长,使林分混交程度增强,物种多样性增强,林分空间结构得到优化,使林分趋向于异龄复层林。
参考文献:
[1] 张可欣,刘宪钊,雷相东,等.马尾松人工林不同
经营方式短期经济效益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
报,2022,44(5):43-54.
[2] 丁磊,李庆军.辽东山区落叶松林近自然化改造
短期效果分析[J].辽宁林业科技,2019(5):5-7. [3] 彭文成,杨佳,黄士绮,等.近自然改造对马占相
思人工林生长更新及物种多样性影响[J].热带林
业,2022,50(4):13-17.
[4] 张俊艳,陆元昌,成克武,等.近自然改造对云南
松人工林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河北
农业大学学报,2010,33(3):72-77.
[5] 肖尧.桓仁县红松人工林灌草层种质资源的
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吉林林业科
技,2022,51(5):39-41.
[6] 王希华,宋永昌,王良衍.马尾松林恢复为常绿
阔叶林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1,20(1):30-32.
[7] TIAN D L,PENG Y Y,YAN W D,et al.Effects
of thinning and litter fall removal on fine root
production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masson
pine plantations[J].Pedosphere,2010,20(4):486-493.
[8] 曲杭峰,董希斌,魏娜,等.抚育间伐强度对天
然针阔混交林土壤肥力的影响[J].温带林业研
究,2022,5(4):22-27.
[9] 王亚丽,许武成,杜忠.马尾松低效人工林土壤
易氧化有机碳在不同改造措施下的分布特征[J].
四川林业科技,2021,42(1):35-39. [10] 郑丽凤,周新年.择伐强度对天然林树种组成及物
种多样性影响动态[J].山地学报,2008,26(6):699-706.
[11] 周新年,巫志龙,郑丽凤,等.天然林择伐10
年后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含量[J].林业科
学,2008,4(10):25-28.
(责任编辑:张春雨)
(上接第220页)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