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海南省生物科中考试卷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试题特点
(1)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体现考试的考查功能,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本试卷根据课标和考试说明的要求,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许多试题从认知层次考查学生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原理、规律和技能,突出对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的考查,较好地发挥了试题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如:如第1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第12题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主干知识;第11题考查了眼球的结构及近视眼形成的原理;第31题考查遗传学的基本知识;第29(4)(5)题考查传染病及其预防有关知识等。
(2)知识点合理覆盖,区分度高,体现考试的选拨功能。
根据考试说明,本卷依托课标的十大主题合理覆盖,如表1,达到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容易题、中等题、难题分值比例为7:2:1,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如难题第23~25题,第30(2)题等,难度系数0.12,中等题如第6、9、11、18、19、22、30(1)、31题等,从答题情况看,基本达到2的比例目的,70%的基础题,学生非常容易得分。
所以本试卷很好地体现了试卷的选拨功能。
(3)渗透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是生物学教学重要目标之一。
渗透着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好教材,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树立起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健康地成长。
纵观许多中学生的行为习惯,觉得生物教育在这一方面要进一步的加强,因此本试卷设计了第15、29、32(1)(2)(5)题,目的是对学生渗透饮食营养、青春期教育、健康环境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引导教师重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4)联系实际,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本试卷中,涉及能力考查的试题有多题,共60分。
这些题目以能力立意,渗透新课程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学习的理念,体现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新课程目标。
涉及内容广泛,并且有较高的区分度,同时题目体现出较高的思想性和人文关怀。
如:第1、7、17、22、29、32题涉及到生态系统、人们普遍关注的h7n9和艾滋病、健康的日常饮食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控制高血压”“同呼吸,共命运”等。
这些题目使学生在作答的同时提高了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素质;再如:第19、31题考查了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第6题考查了学生显微镜的应用能力;第30题考查了学生对知识横向联系的掌握水平;第27、32题考查了学生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生物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等。
(5)关注社会,突出生物学知识的应用性
本试卷与生产、生活、社会、新科技有关的试题有第10、12、26、27、29、32题。
试题以学生学习、生活、社会、环境和科学发展和实际为出发点,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试题背景,如“生物技术、食品废弃物对空气的污染、红树林生态的作用,世界卫生日主题和世界环境日主题等,在考察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触及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价值取向,体现了生物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时代主题。
这些试题很好地向学生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处处留心皆学问。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经常注意社会实际问题,常用生物学视角观察问题,感悟到生物学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生物就在我的身边,我们是生物大家族中的一员,从而激发学生学好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文化素质,同时对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6) 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人文关怀
本试卷在材料的选择上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背景材料及问题的设计做到语言简洁,断句、换行科学合理,情景创设贴近了学生生活,以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正常发挥。
同时从营养、健康、食品安全等方面关注学生成长。
涉及学生生活实际的试题有第4、5、11、15、29、32题,共26分。
例如,第15、29题从日常行为习惯方面关注学生的健康;第32题针对世界卫生日主题“控制高血压”考查学生对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理解。
(7)图文并茂,注重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
图表试题既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能力,又可以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
本试卷图文并茂,且布局合理,全卷中涉及识图能力和获得信息能力的试题有第3、6、9、11、14、19、22、23、25、27、28、29、30、31、32题,共64分。
其中,第3、11、28、30、32题主要考查识图能力;第9、14、19、25、27、29、31、32题主要考查图(表)文转化能力和从图表、文字资料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因此,本试卷既突出了生物学科试卷的特色,又有利于导向新课程的课堂教学。
(8)关注实验,较注重探究能力的考查
本试卷较注重实验操作与探究能力的考查。
全卷中涉及实验与探究的试题有第6、9、14、29题,共16分。
既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又体现了生物学科试题的特点,对生物学科的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9)注意与高中课程的衔接
本试卷注意与高中课程的衔接,重点考查了许多与高中相关的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以促进教学上的重视,做好高初中的衔接。
(10)关注省情,进行省情教育
本试卷中有第1、2、10、16、27题题干及内容都与海南省省情密切相关,通过省情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青少年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度、自豪感、荣誉感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11)渗透环保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本试卷中的第10、22、24、25、32(4)(5)题考查的内容都与环境保护有一定的关系,通过考查,可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发挥了试卷的教育功能。
(12)注重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本试卷注意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全卷中,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试题有第6、9、10、12、14、15、22、25、29、32题。
其中,知识横向联系并综合的试题有第25、28、28、30、32题。
这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新课标强调的概念教学,如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三、答卷分析
海南省2013年(2014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生物科和地理科虽然由省统一命题,但考务和评卷工作则由各市县独立操作,因此成绩统计工作也由各市县来完成。
本人对部分市县报送的成绩统计进行了整理和综合(见表2至表6)。
现对其分析如下:
1.从表2可知:
(1)按省中考相关文件精神,生物学科成绩等级划分的标准是:A等级占本市县(单位)考生总人数的10%;B等级占20%;C等级占30%;D等级占20%;E等级占15%,F等级占5%。
从表2可以看出:A等级分数线海口市和琼海市最高,均是90分,A等级分数线达85分以上的市县有海口市、琼海市、五指山市、万宁市、白沙县和昌江县。
(2)等级分数线是衡量学生群体成绩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以上18个市县中,A等级分数线最高分为90分,最低分为68分,相差22分;B等级分数线最高分76分,最低分36分,相差40分;C等级最高分数线54分,最低分29分,相差25分;这些数字反映各市县学生群体成绩相差悬殊,也反映出部分教师和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的不重视。
(3)平均分也是衡量学生群体成绩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以上18个市县中,平均分接近预估难度【难度值为0.58(预估难度)】的有海口市、五指山市、琼海市。
最低平均分37.9比预估难度低20.1,有11个市县平均分比预估难度低10以上,这些数字表明了各市县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上发展的不均衡。
表3部分市县原始分分数段及人数
表4. 海南省2012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部分市县生物科的原始分分数段的人数
(1)各分数段的人数及比例分布比较均衡,并且出现中间大,两头小,符合正常试卷和考试的一般规律。
(2)2013年的生物中考成绩较2012年的成绩偏低,54.5%的学生集中在20~60分的分数段区域;
(3)2013年80分以上的比例是13.4%,较2012年偏低;
这种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是:
①2013年的生物试题比2012年难一些。
适当增加有区分度的题目可以为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②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越来越不重视,这与新课程所要求的素质教育不相符,务必想方设法加以改进。
表5 部分市县的优秀率和及格率比较
3.从表3、表5的17个市县原始分数段的情况及三率情况可看出:
(1)90分以上人数约占总人数的3.11%;80分以上人数约占总人数的10.01%,60分以上人数约占总人数的30.34%,60分以下人数约占总人数的69.67%,80分以上的人数只占1/10,及格率只有30.34%,反映出目前大部分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学科的学习,未能达到国家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目标,大部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偏低。
折射出当前生物学科的教学存在有许多问题。
(2)从优秀率看,最高的为25.11%,最低的为2.5%,两者相差十倍!从及格率看,最高的51.16%,最低的16.94%,相差大约34个百分点!几乎全部的市县不及格率均超过50%,其中有4个市县的不及格率达80%以上,这样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重视生物学科迫在眉睫!
(1)选择题的得分率高于非选择题的得分率,说明本试卷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难度设计符合试卷的一般规律。
(2)不同市县之间的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存在差距。
5. 从表6每题的难度值看,同时结合各市县反馈的情况分析:
(1)选择题两个市县得分率最高(难度值为0.91)的有第3、15,题目如下:
3.青蛙捕食害虫,是人类的好朋友。
下列能正确表示青蛙发育顺序的是
A.①④②③ B.①③④② C.②③①④ D.④③①②
5. “吃出健康”正在成为人们饮食方面的追求。
根据下列提供的食品,既健康又营养均衡的早餐搭配是
①馒头②方便面③可乐④牛奶⑤鸡蛋⑥苹果
A.①④⑤⑥ B.①②③⑥ C.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
这两题是通识性知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不用看课本也能正确答题,所以得分率高。
要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生物考核,欲提高难度系数到0.60,应加大这种题型的题量。
(2)选择题难度值没有在0.80~0.90之间的,这是一个遗憾,说明命题时在难度值方面没有把握好。
(3)选择题难度值在0.60~0.70之间的有第1、2、4、5、6、10、11、14、16、17、20、22题,共12题,这些题所考查的都是生物学中最基本的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并且这些知识平时学生比较关注的,大都接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的自身实际和生活实际联系较紧,学生比较感兴趣、乐学。
这12题加上第3、15题,共14题,占选择题总数的56%,没有达到省里面所要求的70%,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有两种:1是学生生物学科水平下降,2是命题过难。
本次考试第一种可能性更大些。
(4)选择题难度值在0.50以下的有第7、9、19、23、24、25题。
题目如下:
7.下列能表明H7N9禽流感病毒属于生物的是
A.由有机物组成 B.具有细胞结构 C.能在动物体内繁殖 D.能使人体患病
该题错误率高的主要原因是有一个干扰选项B,许多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没有理解到位,忽略了病毒这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9.下表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实验记录,加入碘液后不变蓝的试管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第9题是一道最基础的实验题,考查的是人体消化的内容,难度系数为0.35,全卷最低,选B和D的学生最多,综合学生的答题情况,本题失分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看错题意,把“不变蓝”理解成“变蓝”,不明白遇碘变蓝这一淀粉的特性。
2、实验原理没有理解到位。
3、学生缺乏实验探究能力,这与老师们不重视实验教学有关,很多老师只是在黑板上讲实验,并不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实践,生物实验教学的缺失造成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下降凸显出来了。
19.下列能正确表达动物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位置关系的是
该题既考核了“动物细胞的结构”这一生物学概念,同时又考核了学生对图表的解读能力。
由于学生概念模糊,能力缺失,所以此题失分率高。
23.右图是血液流经某器官的示意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若乙表示心脏,则丙血管里流的是静脉血
B.若乙表示肺,则丙血管里流的是静脉血
C.若乙表示小肠,则丙血管里流的动脉血
D.若乙表示肾小球,则丙血管里流的是动脉血
该题是综合性极强的人体生理题,考核了心脏、肺、小肠和肾小球四种器官及血液循环的功能,又考核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同时又考核了物质交换这个知识点。
综合性极强,很多学生没有注意到连接肾小球的血管都是动脉,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流的都是动脉血这一特点。
所以该题失分率高。
24.小明家一直用某种杀虫剂消灭蚊子,开始效果不错,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蚊子是活化石,适应能力特别强 B.这种杀虫剂使蚊子产生了抗药性的变异
C.这种杀虫剂的性能不稳定 D.蚊子抗药性的增强是杀虫剂对蚊子不断选择的结果
该题大多数学生选B项,B项是一个干扰项。
做错的原因是不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混淆生物的变异内容。
25.低碳生活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
根据下图所示的碳循环部分过程,有关分析不正确
...的是A.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B.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②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第25题是有关“碳循环的形式”的内容,这道题涉及到生物学概念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循环(碳循环)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等,主要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迁移能力、综合能力和根据题目和图形获得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核。
该题得分率较低。
说明学生对主要生物学概念的把握和获取信息,分析推理能力有所欠缺。
(5)非选择题得分率最高的是26题,难度值0.92,该题出得较好,所举实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体现出了生物发展成果。
直接反映出了生物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学以至用”的意义,让他们真正理解理论指导实际的真正含义。
在教学中这样的实例的利用,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生物学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极大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整道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本实例的了解,属于识记内容。
大部分学生都能拿满分。
但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划线不规范,画得曲曲扭扭,影响评卷老师的判断,也不利于得分。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提醒学生书写的工整性。
(6)综合各市县的随机取样的统计可以看出:27题第(1)小题难度小;第(2)小题难度中等;
第(3)小题难度大;本题的难度值0.49。
原题如下:
27.(6分)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国内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湿
地生态系统类型之一。
它孕育了丰富的鱼类、虾类等生物资源,为各种各样的水鸟提供了栖息环境,还分解、过滤污染物,净化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海岸线被侵蚀,享有“护岸卫士、鸟类天堂、鱼虾粮仓”的美誉。
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看:红树林属于;红树林生态系统为生物提供、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优越的生存条件。
(每空1分)
(2)红树林是“护岸卫士”,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生物能够环境。
(3)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等作用,因此称之为“”。
部分市县答卷中反映出的问题有:
a.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概念不清。
对很多课本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理解限于表面,缺乏较深入的讨论与思考,同学对很多知识限于僵化记忆,灵活思辩的能力有待加强,此外,也因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导致对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理解不清。
从卷面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对一些生物学专业术语,第(1)空格中红树林属于何种成分和又有何作用?标准答案为“生产者”,但是许多同学却回答为“植物”、“分解者”,红树林生态系统为生物提供什么同学很难理解,标准答案为营养物质或食物,所以回答的错误答案很多,类似的答案也较多,比如:养料、有机物、养分。
同样反映出中学教学中对“双基”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b.审题不够仔细,阅读能力差。
第(2)空格中题目要求从资料:红树林与环境的关系,但是许多同学在不正确理解的前提下,就匆忙作答造成错误。
正确答案为“影响”,接近或类似的答案也较多,比如:“保护、适应、美化、优化、净化”等。
第(3)空格中题目要求理解资料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水等整个作用,归纳为“地球之肾”而不是“地球之肺”,出现很多错误答案,比如“护岸卫士”等等。
C.该题第3小题题干“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等作用,因此称之为‘’。
不太准确,容易误导学生,如果把“蓄洪抗旱”去掉,只保留“净化水源”,学生就很容易答到“地球之肾”了。
所以下次题目应该更加精准些。
d.从表6可看出,该题难度值为0.49,偏低,说明学生对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把握得不好,同时也说明很大一部分学生的环保素质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7)从表6可看出28题难度值为0.48,得分率偏低。
原题如下:
28.(6分)下图表示植物体的个体发育过程,请据图回答:
(1)甲细胞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而成,该植物的生殖方式为生殖。
(2)在丙图中具有运输功能的组织是。
(3)从丙到丁还需要经过的结构层次是。
该题第(1)主要考查学生对植物的两种生殖方式的概念。
学生对这两种生殖方式的概念掌握的不太好,如:有性生殖答成无性生殖或受精生殖,本来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是两个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的生物学概念,结果难度值却偏低,说明了课堂中生物学的概念教学有待于提高。
第(2)主要考查学生对植物的四种组织的名称,特点和功能。
但有些学生把植物的“输导组织”答成“上皮组织”或“结缔组织”等动物组织(混淆动物和植物组织)
第(3)主要考查植物的结构层次,学生对结构层次概念不理解,不知道什么为结构层次,答案五花八门,错误率高。
(8)第29题考查内容涉及细菌的形态结构、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检测周边环境的空气质量等。
难度值为0.45,为非选择题中的第二低。
原题如下:
29.(10分)为探究教室内早餐、饮料、零食等食品的废弃物对教师空气质量的影响,某班委会设计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取3个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以高温灭菌)编号1、2、3.。
第二步:打开1号培养皿,将其暴露在被食品废弃物严重污染的教室空气中约10分钟,盖好封严,打开2号培养皿,将其暴露在打扫干净并对环境进行消毒的同一间教室空气约10分钟,盖好封严;3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
第三步:将三个培养皿放在培养箱中培养,每天观察一次并记录,若干天
后,结果记录如右表所示(用“—”表示观察不到细菌;用“+”表示观察到
的菌落数量少;用“+++”表示观察到的菌落数量多)。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设计3号培养皿的目的是 。
(2)根据实验结果,你得到的结论是 。
(3)班委会进一步对菌落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发现其中一种微生物的显微形态结构如右图所示;该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从生物分类看,该生物属于 。
(4)经专家鉴定,右图所示生物具有致病性。
从传染病的角度看,该生物属于 。
(5)班委会倡议:每位同学应自觉维护教室卫生,经常性的开窗通风,保持教室内空气的新鲜,全部同学要定期对教室进行消毒,提高教室空气质量。
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看,以上措施属于 。
该题得分率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 将病原体和传染源混为一谈,说明对传染病的重要生物学概念没有把握到位
② 容易混淆传染病预防的三个措施中某个措施,有的学生甚至将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预防措
施相混淆,审题、分析能力不强。
③许多学生对实验结论的描述不准确,说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述交流能力有待于提高。
(9)30题是看图回答问题,考的是花、果实、种子的结构。
这道题既可以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考查了学生的观察、理解、分析、判断和综合能力。
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前后整合,同时也很好的联系生活,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此题失分率较高,尤其对胚的组成,学生的回答不完整。
对于豆浆主要来自于种子的哪部分,学生也不清楚,错误的认为是胚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生物知识。
(10)31题考查学生对遗传规律的理解与运用,是遗传规律的基础题目。
从整体的答题情况来看,得满分的学生很少,大部分得
4到5分。
(1)第一小题是根据子代比例判断显性性状及亲本基因组成。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答出抗倒伏是显性性状。
亲本基因组成答对的较少。
一类错误是只写了一个个体的基因型,应该是疏忽造成的;另一类虽写了两个个体基因型,但其中一个错误。
也有个别学生没注意题目要求,在写基因型的时候,用其他字母表示。
(2)第二小题为侧交的后代概率,与第一小题均是遗传规律中最常见的类型,回答正确的与错误的比列较为接近。
学生对遗传规律有畏难情绪,使得大部分学生连其中的基础都未能掌握好。
(3)第三小题是对“变异是否可遗传”知识的考察,而又重在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从答题情况看,基本上学生是理解的,但其中有很多被扣分,原因有2方面:一是表达
不完整,提到了其变异的原因是环境,但就此打住,未继续阐述其遗传物质是否有变,也未说明其变异是否能遗传;二是则出在学生本身表达能力的欠缺,词不达意。
如有些学生答“这种变异不是本身就有的”“这不是先天的”之类。
(10)32题第(1)题填“呼吸”的较多,也有填“肺”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掌握不好,对系统的概念掌握理解差。
(2)填“坏血”“脚气”“拘偻”“贫血”四个答案,主要原因是考生对于七年级下营养中维生素的作用分辨不清。
对维生素:A---夜盲症、 B---脚气、 C---坏血、 D---拘偻 E铁---贫血等关系混乱。
(3)填错误答案主要是填“肺泡多”“血管多”,本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七年级下课本中人体肺泡与毛细血管交换图的不掌握导致的错误,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交换”是双方两个结构相互作用不明确。
(4)填错误的主要是“胃”“大肠”的较多,课本上较多强调“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提问了有毒物质的问题,考生出现混乱,说明死记忆的学生变换差,教学过程需要动态课件或视频具体化教学,体会有毒物质本是与营养物质一块吸收的。
(5)本题大多学生能从生活常识入手,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建议
基于以上试卷分析和答卷分析,反思当前的教学,对我省初中生物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1.落实课改精神,强化课程管理
严格按照《海南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要求,加强课程实施与管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学科重要性(新课标要求初中生物的课时量是每周3课时)。
2.教师要细研课标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每个主题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这些重要概念就是考查的重点。
分析这份试卷,命题点都是源于这些重要概念。
课标是教学的魂,教材是教学的扶手。
我们平时工作繁忙,细研课标是薄弱环节。
所以教师应细研课标,深刻领会课标要求的内容标准,运用好教材,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3.30%的及格率告诫我们:面向全体学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根据部分市县的分析报告可知,学生低分现象严重,说明部分学生放弃生物学科的学习!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参与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4.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上述几道题得分率较低的原因分析(详见上述分析),说明我省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教材中安排的实验一定要完成,不可省略!!!上实验课前,教师务必认真备好课,把相关的科学探究知识全部吃透!把自己变成专业的、内行的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