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三小四年级语文下册 24 米芾学书教案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4米芾学书教案语文S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米芾学书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宋代著名的书画家小时候学习书法的事。
米芾先跟村里的秀才学写字,没什么长进.可米芾不甘心,又向一位赶考路过的秀才学写字,懂得了写字的窍门。
最后,米芾成了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
这个故事说明米芾小时候是一个十分勤奋好学的孩子,同时也说明了“学写字不要只是动笔,还要观其形,而且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字的”道理。
学习本篇课文本的目的:一是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悟出写好字的窍门的。
二是学习米芾勤奋、好学、刻苦的精神,使学生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三是把秀才说的练字窍门应用到自己的练字过程中去。
设计理念:
鼓励学生把阅读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学为主边读边质疑,在读中领悟,在读中产生疑问,在读中解决问题。
把“生疑”“议疑"“解疑”贯穿始终.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塾、琢、枉"等3个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
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3、让学生了解学好书法的窍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悟出写好字的窍门的。
难点:理解秀才说的关于写字窍门的一段话.
教学准备:1、准备几幅书法作品。
2、自制的简单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导读
1、同学们,你们练过书法吗?你们是怎么练习书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米芾学书》(板书课题生齐读)
2、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有哪些问题呢?
预设:(1)米芾是谁?学书是不是学习书法的意思?
(2)米芾为什么要学书?怎么学的?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利用收集的资料和预习解决问题,随问随答,筛选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自读课文解决。
)
[以“疑”为主线,把“生疑”“议疑"“解疑”贯穿始终。
]
二、自主读书,深入理解
1、引导学生自主读书
(采用多种方法读书。
可以朗读、轻声读,也可以默读或综合多种方法来读。
)
2、交流读书情况.
(1)通过读书你了解到了什么?
(2)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内容?
(沟通交流,生与生、师与生交换意见。
)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
三、研读体悟,合作探究
1、师生商定研读重点
(1)米芾在私塾先生那里是怎样学习书法的?
(2)后来秀才又是怎样教米芾学习书法的?米芾又是怎样做的呢?
(3)私塾先生和秀才教米芾写字的效果为什么会不一样?秀才的办法好在哪?
(4)你认为米芾写好字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写好字的窍门是什么?)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内容,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之间互通有无,较复杂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确定)
[阅读是文本、教师、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学习过程的选择应由师生共同确定。
]
2、自读感悟
(以默读方式为主)
3、合作学习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以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为宗旨。
]
4、分组汇报
(对于秀才说的写字窍门的一段话,要结合课文内容说写好字的窍门是什么。
对于米芾刻苦练字的语句也要仔细体会。
)
5、感情朗读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联系实际谈谈你学完这篇课文的体会,好吗?
2、按照秀才说的窍门练练字。
五、布置作业
课后整理有关米芾或其他书画家勤学苦练的事例,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做到有顺序,详略分明。
[语文课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多渠道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
]
板书设计:
米芾学书
过去不用心写不好
现在仔细琢磨写好了
练习设计:
1、抄写词语
莫名其妙心领神会依依不舍琢磨窍门铭记造诣
2、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她把自己从的首饰当(dāng dàng)了五两银子.
(2)他的泪水不禁(jìn jīn )夺眶而出。
(3)他在书法方面很有造诣(yì zhì).
3、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的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米芾绘画有名。
米芾书法也很有造诣。
4、在学习过程中,你还发现了哪些小窍门,写下来,介绍给大家。
井底之蛙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疲倦、邀请、瞠目结舌、渺小”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井底之蛙为什么觉得自己很渺小。
3.对照课文,注意朗读古文的语调,领悟寓意。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井底之蛙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很渺小.
教具准备:
1。
生字卡片.
2。
教学挂图。
3。
有关大海的录像片段。
教学过程:
一、汇报预习,导入新课。
1.由学生汇报课前预习——所搜集的寓言故事概要及其寓意。
2.教师小结:寓言是借助一则故事来揭示较为深刻的道理。
3.引入新课:出示挂图(一只坐于井底的青蛙),板书课文题目:井底之蛙。
师引导:今天学习《井底之蛙》来看看这则寓言有什么寓意,要告知我们.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
生字卡片抽读、正音.
2.自由读文,画出不理解字词,同桌合作互释对方不懂的字词。
3。
全班交流:提出同桌合作仍无法理解的字词,全班讨论解决.
4.指名分节读文,师点拨。
三、再读课文,感悟大意。
1.默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2。
课堂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疏理。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节。
1。
师导:青蛙生活在井底有什么快乐之处?用“_______"画出。
2.齐读青蛙之乐的句子“我生活在这里真快活……算是到了极点。
"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青蛙之乐(独占水井、进退自如、生活舒适……)
4。
指导朗读第一节,要求读出夸耀的语气,注意抑扬顿挫的节奏。
师指导.
(二)学习第二节
1.师导:海鳖生活在大海快乐何在?用“”画出。
2.指读海鳖之乐的语句,“用千里之遥,不能形容海的辽阔……这也可以说生活在东海的大快乐吧!”
3。
出示古文片段,自由读一读,注意古文语调节奏,师指导读。
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4.课堂讨论:海鳖生活在海里快乐是什么?
5.观看有关海的录像片段,直观感受大海之大。
6.指导朗读海鳖的话,要求抑扬顿挫地读出海鳖的快乐.
五、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
质疑:对照井蛙与海鳖的快乐,说说井蛙为什么瞠目结舌?
2。
课堂讨论:井蛙觉得自己渺小的原因是什么?(见识短浅)
3。
延伸:你认为现实生活中有类似于井蛙一样的人吗?举例说说(生畅所欲言)
4.指导抑扬顿挫地诵读古文。
六、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师结合板书总结:课文里的这只青蛙,安于井的现状,把自己的一个角落当作整个世界,后来听鳖到海之大才发现自己孤陋寡闻,夜郎自大,认识到自己很渺小。
七、指导书写。
强调书写“渺"“邀”时应注意结构紧凑。
“涝”的下方不是“方”。
八、作业:
1.写生字。
2。
诵读课文。
3.预习下一课.
3 天窗
《自然之道》说课
一、说教材
《自然之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
但要注意这是一项长期训练的内容,不能要求过高,不能急于求成;在进行精读课文时,要交流学生的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中受到启示: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然好事变成了坏事.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过程
1、引入“道”: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这篇课文的题目比较抽象,所以,新课伊始,我先出示一个故事,让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成语?同学们很快猜出这个成语是拔苗助长。
我随后又问:“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说出了拔苗助长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的道理。
从这我引出课题“自然之道"。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讲述这个道理。
为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又让学生听课文范读。
学生听范读后再进一步读,边读边思考文章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对四年级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教师在学生概括完文章主要内容后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
(课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先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然后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悟“道”: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运用了演中促读,演中理解的方式.可爱的小海龟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
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
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⑴学习第三自然段。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找出描写幼龟动作的词“探"“欲出又止”“踌躇”,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
表演后评价,相机指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的意思。
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体会嘲鸫的心情。
范写“啄”字。
⑵学习第四自然段。
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我和同伴”及“向导”感情或表情的词语,“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想想两者对话时的心理活动:他们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
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结果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了那只小龟,嘲鸫呢?并再次体会嘲鸫“颓丧"的心情。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又设计了两个比较句子的题。
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
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自由读6~7自然段。
数十只食肉鸟因为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而“我和同伴们"此时心情怎样?
填空: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天啊!"同伴_____地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也_____地说:“___________。
"
再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补救到不得不发出悲叹,齐读最后一句。
教师总结:只有人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护小海龟,违背自然之道只能伤害小海龟。
3、使“道”深入学生内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所以我让学生想像,当海滩上最后一只海龟艰难的爬进大海,看到那长长的沙滩足迹时,你最想说什么?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
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根据学生发言,教师适当拓展延伸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使“道”深入学生内心。
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并总结:大自然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候鸟迁徙不能挽留;山涧小鱼难以在鱼缸中生活,温室也难育参天大树,我们要尊重大自然,否则将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请看这是一只被圈养的老虎,管理者让它和一只牛关在一起,居然能和牛和睦相处,可见这只牛已失去了野性.南京著名生物专家吴琦老先生在会上直言抨击了逐年兴盛的商业类“虎牛相争”、“虎鸡相斗”行为,建议政府部门尽快放虎归山。
让我们共同遵循自然之道吧!
四、说板书
自然之道
遵循违背
保护伤害
小海龟
五、说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中运用了表演法、朗读法、比较法、想象、揣摩人物内心、填空等多种方法力求在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自主感悟,自觉内化,真正懂得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
在交流讨论中,在分析比较中学生受到启示,更深入的感受到人类应按自然规律办事,更好地为自然服务这一思想。
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表演,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目标。
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说课稿
一、说教材
《秋晚的江上》是小学语文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两首现代诗之一,这是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描写秋天的一篇短诗,诗中写作者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
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
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诗人刘大白通过《秋晚的江上》展现了一位韵味十足的“美人形象",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诗人以爱的方式来表达他的真性情;诗人以其婉约而又细腻的的方式,谈其所想,表其所思.一句“尽管是倦了,还托着斜阳回去”诗人所表达的美,亦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感。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课文内容,能大概描绘出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
4、激趣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同时概括了解了古诗内容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分析
三、教学过程
1、以谈话的方式导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如此美景带出学生思索诗歌的描写笔触。
2、读诗歌,品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美景)
让学生以小组组队的方式进行朗读互助,互比,使得学生朗读诗歌时字音准确,字句通顺;在课文中划出生字,认识生字,理解本诗.
3、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让学生表达出喜欢的诗歌以及原因,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鸟儿要干什么,是怎样的状态-—-—鸟儿归巢,倦了
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4、思考问题
本诗用夸张的表现方式来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用拟人的方式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和生气
5、整体感受诗歌的内涵
从诗中描绘的景色来感受作者务必欣悦的心情,诗人通过观察、感受、描绘、想象来写出秋晚的江上的美;让学生用美的眼睛,充满诗意的心,去感受秋天,想象秋天,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四、板书设计
归巢的鸟
斜阳
白色的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