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能力考(2011年12月N1真题阅读原文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语能力考(2011年12月N1真题阅读原文翻译)
(仅供参考)
【问题7】
以下是作家有栖川写给朋友野間的信。

久疏问候,一切还好吧?
我这边一切都好。

如之前明信片所告知的,我三月份搬家了。

如果有机会来大阪,请一定来做客。

因为堆了一肚子话,如果肯留宿的话就更好了。

另外,我寄送“アモンデュールⅡ的「ウルフシデイ」应该是大学从你那里借来的。

一直以来(承蒙照顾),非常感谢。

借了二十年以上,非常抱歉。

希望你没有以为弄丢了而再次买了这张CD。

搬家后整理东西时,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书和唱片纷纷出来了,深刻反省后决定依次归还。

另外也有不少“明明记得有,却找不到的书”,为了想起借给谁了,费了一番脑子。

像你这样借书后好好归还的人不多了。

你唯一没有还的(一直借给你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五年前,在神户你忘了钱包时借你的一万日元吧。

自那之后一直没有碰到过了。

上了年纪,就会对时间的流逝之快感到吃惊。

总之,等待你的不日来访。

让我们继续上次在神户的畅聊吧。

那么,请再联络。

带我向夫人问好。

【问题8】
(1)
人类可能觉得自己只在用眼睛看或感知眼前的事物或偶发的事情,实际上,在那个时候大脑也在调动类似的记忆,然后进行快速的比较和判断。

也就是说“悟性高”“有洞察力”都不是单纯地凭所见所闻判断事物,是想象再造能力强大的表现。

“如何熟练地调动大脑的记忆”的能力差距就表现出来了。

(2)
以下是某公司发给其客户的邮件。

一直承蒙关照,十分感谢。

那么言归正传,您11月5日下单的商品,在今天按照随货的货物清单发货了。

另外,关于地板洗涤剂很抱歉,因为在库不足,只发送了50箱。

没有发货的部分在进货后马上发送(预计两周后)。

今天发送的货物到了后还麻烦寄回已盖章的签收单。

(3)
专家、研究人员、媒体不关注身边的垃圾问题、斜面树林、生活周边树林的破坏,老是抓着几个代表性的环境问题不放。

媒体大肆报道这些引人注目的环境问题,看起来像是为了突显专家的专业,维持专家的地位。

如果将环境问题强化成热门话题,生活周边的环境问题就会被专家、研究人员无视、放置不管。

(4)
人是无法一个人生存的。

如果不是特别怪的人或是神仙,离群索居是不可能的。

(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亚里士多德)
而且世上的东西不是一层不变的,都以惊人的速度变化着,为了一一适应,需要体力、技能、精神力。

为了在这个如怪物般的世上保护自己,将自己封闭的话,最终也只能是独自灭亡。

这样的矛盾要如何处理才好呢。

【问题9】
(1)
以下是担任公众讲座的大学教员的话。

说实话,在成人聚集的NHK文化中心讲述美术史,最开始我是持有怀疑态度的。

那是因为我没想到,多少有了些社会经验和持家经验的、且对此有了些许认识或对应的能力的成人,
现今、对于“无用”的过去的艺术有着那样浓厚的兴趣。

就算即使有,我也认为那只是在把玩跟自己趣味相投的艺术品而已。

但是我发现我完全错了。

蜂拥而至,不是假象。

(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份浓厚的兴趣是只能在最近的大学生身上看到的东西。

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在大多时候是为了修学分而去的,究竟从心里对艺术抱有多大兴趣,我很是怀疑。

(中略)
对于公众讲座的热心,也只有以前没有好好地度过学生时代的人,也就是怀旧的人才有吧。

因为只有失去后才知道那份美好,我开始这样想。

但是我又意识到我错了。

因为经过一年几个月的讲座,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那就是,艺术是小孩子无法理解的东西。

所谓的艺术就是人生的经历、憧憬、还有失望和悲哀。

(艺术融合了这些因素)
一张图里,已经包含了整个人生。

(艺术家倾注一生的经历情感所作)
对于没有经历人生的人(年幼的人),是看不懂画的。

当然,年轻人能看懂一点。

但是真正能完全看懂的是已经经历过许多的人。

(2)
以下是关于国立国会图书馆的记事。

八月上旬,将66箱瓦楞纸运进了地下一层安置的大型保温帐篷中。

旁边放置的六瓶液化气瓶在往帐篷里充入浓度为60%的二氧化碳
气体。

瓦楞纸的中间放着个人及团体所收藏的1930~40年代的和纸制的书籍和小册子。

该图书馆的资料保存科的中岛尚子说“在室温25度、浓度为60%的条件下,熏蒸两周不仅可以驱除成虫,还能驱除肉眼看不见的幼虫“。

该图书馆书库的大部分都采用闭架式管理,除了参观学习的人一般人是没有机会进入的。

到现在为止,虫害只发生过几次。

没有特别注意防范从外部来的害虫。

但是,2006年馆内全体清查时,发现过去从古书店买入的和纸制的两卷书,正被在收藏盒内繁殖的某种甲虫的幼虫啃食着。

07年书库生霉,数千册书受损。

霉不仅伤书,还是书虫的食物。

根据调查的结果,可能是由于外部带进来的书及附在灰尘上的书虫和霉菌在图书馆内繁殖导致的。

一直以来,都会找出附有书虫的书,用化学药品进行驱虫处理。

二氧化碳的话,对于人和环境都没什么影响,低成本就能解决。

在进入书库前,带着箱子一起熏蒸驱虫是最大的优点。

该图书馆正在通过主页和论文向国内外介绍这种技巧。

(3)
写文章时我们内心的(黑暗中有句话就会闪亮)空白中会闪现一些话。

那些话象征着内心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我感觉文字就是从那里诞生的。

然后试着将那些文字写在纸上。

看了那些写下的文字才开始知道自己要写些什么。

“由混沌到语言”就是指这个过程。

这也告诉我们人类语言是有生命力的。

(有诞生的过程)
我随着行笔而思考。

思考就如自己自言自语那些无法用声音表达的内容,将那些内容写下来,写下来的文字又将促使我们进行下一步思考。

这就是文章诞生的过程。

回顾写文章的经历,谁都能觉察到,写好的文章的内容跟自己刚
开始时的含糊构思不一样。

这让我感受到了,空白的内心中好不容易连起来的、一两句象征着内心模糊内容的话,跟经过深思熟虑组织起来的、别人能懂的文章之间的差异。

我们通过、将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表现出来这一行为发现,实际上所写的文章里有超越我们思考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这就是在写文章方面的发现。

对于自己所写文章的发现,还有那份“这是出自我手?”的惊奇。

也可以说写文章就是通过文字,同时经历“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这两份惊奇。

【问题10】
以下是笔者在其著作中写的关于'哲学的作用’的内容。

在这里重要的是,尤其是要看清科学的意义及其局限性,学会站在、能真正看清人类智慧的哲学的角度上(看问题)。

那是因为科学有两个局限性,如果不是在其限制范围内,它就没有意义了。

第一个是,科学是将对象推开,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把对象当作跟自己无关的客观事实来看待。

而且每次必定只看特定的观点,只提起自己关心的某个侧面,对其他方面都不管不顾,是不会整体地看待问题的。

因此随着科学的发展,必定会进行细分。

旁边研究室做着的研究,就完全变得不懂了。

专业化和特别化是科学的宿命。

不管如何呼吁“跨学科化”都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其发展。

这就正如现在的医院,细分诊治各种病症的部门,比如外科、内科等,没有诊治所有病症的部门一样。

第二点,因为科学有着把对象看作跟自己无关的事情处理的客观性这一特点,
因此,我们自己不能从本质上解决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所做决定产生的问题。

那是因为,为了想清楚在某种情况下,该如何存活、如何作决定、如何付诸实践,不得不思前想后、考虑(已经逝去的)过去及(还没来到的)将来、深入现状进行思考。

但是依据那样虚无的东西,凭着记忆和期待的强烈心情来行动,和只根据在认识方面现存的被事实佐证的保证确切性的科学事实来行动,是完全不同的。

只注重客观事实的科学的立场和在人生路口上、烦恼于不知往左还是往右的人的立场,完全不是一回事。

因为科学不能从本质上处理该如何生存的问题。

因此,跟科学不同,哲学全视角看待所有事物,全面地考虑世界的本质,培养人类世界观智慧的同时,还深入研究人类该如何生存,这样地深入思考人类行为的本质,
人生观智慧的形成,就是哲学智慧真正存在的有力证明。

哲学追求的真正智慧,就是这样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本质。

【问题11】
A.
买不买艺术品,在那之后是否仍然继续收集,还是停止。

我认为,无论哪种选择都是由最初的一件买的是否中意,还有对于将来是否仍有价值来决定的。

当然,这里说的价值不是指市场价值,而是指对于购入者来说是否有着百看不腻、真爱一生的魅力。

如果不能使自己赏心悦目,买下一件就有难度了。

虽说很喜欢,但是还没到想买的地步。

即使当初这样想的,可一旦买了第一件,后面的购入,就像决堤洪水一般根本停不下来。

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收藏家朋友。

B.
我认为要想真正懂得艺术品的价值,果然还是得到想买的程度。

正是因为买入后成为了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懂得其价值。

正是因为是自己花钱买的,所以会越发的爱惜。

然后每天都会看到,就会对其印象更加深刻。

不管是几万元还是几百万元,都是要花钱买的,所以要好好地考虑它是不是有其相应的价值。

还有,在画廊看画的时候,碰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心动的作品时,要更进一步问自己为何喜欢这个作品,进一步思考喜欢的原因。

最重要的是,对于自己来说,这个作品是符合自己价值标准的东西。

【问题12】
随意眺望发现东京的天空有大量的鸟在飞翔。

不仅仅是乌鸦和麻雀。

还有海鸥,还有我不认识的鸟。

那些不是适应了城市和房屋的“都市鸟”,是野生的鸟。

那些鸟在水泥建筑上悠闲地飞翔,毫无顾忌地停留在大楼的一角。

就好像栖息在森林的树枝上。

有研究表明,燕子在房檐筑巢是为了躲避麻雀。

麻雀平时不害怕人类,但是在哺育期会避开人类。

因此不会在有人频繁进出的店前筑巢。

燕子就利用了这一点,在那样的店前筑巢的话,麻雀是一定不会来的。

以前大家都这样说“燕子筑巢越多的店生意就越好”。

反过来说就是生意好的店,会聚集许多燕子。

现在,大城市里的燕子明显变少了。

不能像以前一样,不论走在哪条路上,都能看到成群的外出觅食归巢的燕子了。

恐怕燕子们已经不喜欢城市的构造,不喜欢人类了。

因为城镇在人工改造下过于干净,昆虫大量减少,几乎已经无食可觅,无法再哺育后代,所以住不下去了。

看到这样的事例,我意识到,我们是不是有必要再次考虑保护自然或与大自然共存这个话题呢。

许多动物都比我们想的要顽强。

只要有了自己生存的基本条件,即使那个条件是人工造就的,即使那里人来人往,都能若无其事地安家。

像乌鸦和燕子这样,利用人类的存在生存的动物可以说不少。

城市周边急剧增长的猫和狐狸就是其中的代表。

因为人类的存在,很轻松就能获得丰富的食物,没必要拼命地觅食了。

但是,由于城市化,燕子失去了食物。

纹白蝶失去了日光。

这样的话,它们也就只能逃离了。

生活在水面的水蜘蛛,不论是水污染还富营养化,对它都没任何影响。

对它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水的张力。

即使是科学研究无害的物质,只要其导致了水的张力减小,它们就会溺亡。

也不说要非常地顾虑动物们(虽说我们没有必要事事顾虑动物们)但我们不能破坏各种动物们赖以生存的条件。

【问题13】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