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定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定义
第一篇:区域经济学定义
林特 20073110114 经济学07级一班
一、区域经济学定义
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两岸物流业合作,就是从物流业市场供求运行的角度,从区域经济学需求观、交易费用、寻找费用等经济理论,分析两岸物流业合作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以区域经济学的财富观阐述推动两岸物流业合作的基本动力因素,进而探讨两岸物流业合作态势和物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

————参考资料:《区域经济学》
作者:栾贵勤等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二、区域的概念:
从地理上讲,区域是指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从经济上讲,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

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

———参考资料:书名: 《区域经济学》
作者:孙久文
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三、区域的空间界定: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复杂程度的加大,单纯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定义区域的边界对区域经济的研究有很大的制约性。

系统论认为系统的整体性表现在同环境相接触时出现的特殊的边界反应。

系统的边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保护系统稳定的作用。

区域经济系统的边界划分应该遵从这一原则,即区域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功能发生突变的节点的连线构成区域经济系统的界面。

传统的区域划分是以自然地理边界为依据的,这是由于传统的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运输和联系方式落后,地理条件制约很大。

经济活动局限于平平原地带,构成区域经济系统的边界往往是河流、山脉等自然边界。

工业化以后运输和联系方式虽有所改进,但是资源流动的成本依然很大,区域经济系统的边界受到自然和人工因素两种影响,其界面除了河河流、山脉外,还可能是铁路和权力以及政治上的边界等,这些对经济活动空间成本起约束作用的因素构成了区域经济系统的界面。

信息时代的到来迎来了新的人地关系和新的区域经济景观,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空间形成了空间事物和人地关系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出现了所谓虚拟化的信息地理空间,这种区域经济系统的界线除了资源、成本等经济上的因素影响外,更多地表现为语言、价值观等文化方面以及网络标准和网络规则等技术方面虚拟的界线。

可以看到,区域经济系统的边界是随经济活动联系方式的进步而不断延伸的。

区域经济活动空间在一定 1
林特 20073110114 经济学07级一班的时间里受到一些因素的束缚,这种束缚构成了区域经济系统的边界,但经济的发展最终会克服这些障碍,直至遇到新的约束,形成新的界面。

————参考资料:《区域经济学》
作者:叶依广
中国农业出版社
四、区位的分类
1)农业区位论:德国杜能1826年撰写了名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

在该书中,杜能认为,在这些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首先是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

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中,杜能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2)工业区位论:韦伯理论的基本框架是:研究运费对工业布局的
影响,再研究劳动费与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3)运输区位论:区位论的研究十分重视运输因素,但运输因素本身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

美国学者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线路运营费用;二是站场费用。

4)新经济地理论:根据现代经济发展格局对地理进行分区管理。

————参考资料:书名: 《区域经济学》
作者:孙久文
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区域经济学
一、填空题
1、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2、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艾萨德和胡佛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

3、我国区域经济学界一般主张将区域经济学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

4、自然资源的特点有稀缺性和区域性。

5、区域经济资源包括资金、劳动力、技术和区位资源。

6、人才与文化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是知识经济的特点,也使人力资源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来源。

26、基础实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经济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27、根据能源的形态可以将能源分为固体能源、液体能源、气体能源和电力。

28、从我国电力生产和电力结构来看,西部是我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中部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东部则是我国电力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29、从交通运输结构的角度看,当前我国公路运输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平均运距短、二是高等级路网还没有形成。

3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经济区域划分,主要有大经济区、省级经济区和省内经济区
的划分。

31、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区域性原则,另一方面是效益原则。

7、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中,制度环境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8、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产权安排和交易成本,其特点是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和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

9、按照经济学新古典模型分析,区域经济的生产要素是资本、劳动力和技术。

10、区域开发包括开发模式构建、产业部门更替和产业部门间转移三部分。

11、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12、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的产业主要是以落后农业产业为主,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可是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开始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13、80年代以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各地区产业结构普遍出现大而全、小而全,地区优势得不到发挥。

14、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区域理论对于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成本最低的选择,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和获取聚集效益的选择。

15、区位选择要达到成本最低,首先考虑的是寻求运费的最低点,其次是劳动费的最低点。

16、对产业区位选择产生影响的社会经济因素有人口和劳动力、资金、市场和运输。

17、传统的产业布局重要是对物质产品生产的布局,而现代的产业布局在增加了对知识产品生产的布局。

18、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社会效益是否最大。

19、从产业组成的分类来看,我国的新产业区大致包括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新工业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三类。

20、美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经验有地区协调、法律保障、市场机制和规模经营。

21、区域经济合作的对象是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力和信息等。

22、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对劳动力投资的强度,教育投资和卫生保健投资是这种投资的两大方面。

23、从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内容看,主要包括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和科学技术合作。

24、从目前国内地区间劳务合作的内容看,主要有纯粹的劳务合作、信息咨询及旅游。

25、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 ,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公共作用力。

32、政策建议具有有限性和系统性及阶段性的特征。

33、编制规划房案的方法主要有综合平衡法、区域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34、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可以归纳为经济稳定化、资源配置高效化和分配公平化。

35、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开发的前提下,各地区实现相互促进、相互适应和相互依存的状态和过程。

36、区域政策作用的重点对象主要有两类适用区域,其中一类是“问题”区域,它主要包括落后地区、萧条地区和膨胀地区三类。

37、任何一个投资行为抖主要取决于三个要素: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及流量、以及获利程度,这就是投资三要素。

38、地区形象是对该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

39、地区形象具有地域性、继承性和动态性特点。

40、区域定位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区形象塑造的首要内容,它包括区域功能定位和区域形象定位两个方面。

二、名词解释
1、区域:它通常是指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
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人力资本:是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具体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3、知识经济:知识经济也称智力经济,具体是指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的经济
4、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5、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地区生产专业化为前提。

6、地区生产专业化:是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7、区位因素:也就是在特定的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

8、规模经济:是指产出水平的增长幅度大于要素投入增长幅度的经济现象,包括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9、区域经济合作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10、城市化:P185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11、区域空间结构:P267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

12、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
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1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P285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设想、思路和谋划。

它根据不同地区生产要素条件的分布情况和该地区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地区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和总体思路进行谋划,以达到指导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腾飞的作用。

14、区域经济政策:P308
区域经济学界对区域经济政策有各种表述方法。

美国学者认为:区域政策是处理“区域问题和在何处进行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

中国学者认为,区域经济政策是指中央政府为推动和协调地区经济发展、调控区域经济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15、投资环境:是指存在于受资区域内,能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一切企业外部因素的总称。

16、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三、简答题
1、中国区域经济学肩负着的历史使命是什么?P6
答: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第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千差万别。

第三,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各级政府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主体的重任,它们将负责制定各自区域的开发与发展规划,并采取各项政策措施,参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人力资源的特点有哪些?P32 答:
1、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

2、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

3、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

4、人力资源具有智力性。

5、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

6、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

3、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P48
答:
1、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

2、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

3、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

4、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

4、为防止资源性衰竭的过早到来,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答:
1、尽量节约资源,合理开发。

2、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的产业部门,形式新的支柱产业。

3、由于区位条件变化而产生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产业机制,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改善区位条件。

4、由于环境恶化而影响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转入新的生产技术,改善生产环境。

5、由于体制原因造成的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发展机制,改善部门的发展战略,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5、简述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应该注意解决哪些问题?P98 答:第一,选择先进的技术武装主导产业。

第二,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载体。

第三,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幼小产业进行扶持,为未来日期主导产业的升级和更替做准备。

6、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主要任务)是什么?P107
答:地区间产业结构雷同,区域经济发展缺乏效益是中国在21世纪之初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规范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发展大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特别是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使其成为实现资源跨区域优化组合的重要力量,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7、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有哪些?P128(10点)
答:
1、要求靠近市场。

2、要求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

3、要求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

4、要求优良的基础设施。

5、要求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

6、要求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

7、要求能靠近投资机构。

8、要求该地区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

9、要求聚集性。

10、要求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

8、中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优化地区贸易格局的基本思路是什么?P161 答:第一,完善行政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第二,制定“中国地方政府行为法”及“区际关系法”,严格限定地方政府的行为边界及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同时加强司法,严格执行,使地区政府在处理区际关系时有法可依,不至于出格。

第三,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培育全国统一市场。

第四,培育一批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9、简述区域经济合作的类型?P16
5答:
1、根据区域经济合作范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主权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合作和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2、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水平合作与垂直合作。

3、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生产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技术合作、信息合作等等。

的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则充分就业、提高平均收入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战略指导思想的差别,反映了发展水平的差距。

14、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P301 答:
1、城市发展规划
4、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可划分为民间合作、官方合作及官民合作。

10、城市化的内涵是什么? P185(6点)
答: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机构转变的过程。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11、简述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关系。

P240(4点)答:
1、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增长关系。

2、区域基础设施机构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

3、投资于基础设施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4、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2、我国经济区划的目标与基本依据是什么?P282—P283
答:本经济区划的直接目的,是通过经济区划为政府调控国民经济活动,制定地区发展政策和产业政策提供参考,也为各地方政府决策及有关企业的区域定位提供参考。

经济区划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中国各地区经济的普遍繁荣与发展。

经济区划的基本依据是,中国在体制转轨时期各地区内部发展矛盾及障碍的一致性与区际差异性。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的地区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区域格局更多地取决于各地区改革开放进程,以及产业结构的演进状况,二者组合状况的不同决定了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今后需要政府采取不同的发展政策。

此外,前述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也都适用于本区划。

13、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P290
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有一个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区域谋求发展的最高概括和总纲,对发展战略的影响是长期性的和全局性的。

指导思想一般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能随意更改。

正确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升华的基础之上的,是对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的总结。

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一经确立,就将对区域未来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战略指导思想一般要有区域的针对性,并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相一致。

在初期发展的起飞阶段,发展工业、建立工业体系是发展的关键;在中期发展的成熟阶段,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创新是发展的关键;到后期发展
2、工业区域规划
3、资源开发区区域规划
4、风景旅游区区域规划
5、农业区开发规划
6、综合性区域规划
15、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有哪些?P312 答:
1、调节资源配置
2、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
3、调整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
4、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5、加快区域社会发展,振兴文化、教育和科技。

16、区域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什么?P345
答:地区形象塑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有关理论的指导下,能够更加健康、快速、协调地发展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等。

1、地区形象塑造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2、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地区形象塑造有利于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地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1、地区形象塑造是建立地区意识的需要。

2、地区形象塑造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

3、地区形象塑造是扩大地区知名度的需要。

四、论述题
1、如何认识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P45
答:然而,困扰着世界的人口与资源问题,在中国也未能例外。

一个多世纪以来,悄然产生且急剧发展的人口与自然资源的矛盾,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正在日益加剧,并越来越显出对社会
发展的限制作用。

1、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

人口的增加与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的矛盾日益增加,特别是中国正处在经济大发展的高潮中,资源的消耗趋势潜伏着巨大的危险。

2、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力量和对环境治理的能力有限,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满足其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物资,并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而消费观念、价值观念、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还没有纳入持续发展的轨道,加之政策法令不够完善,从而加重了资源的压力和负担。

3、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

以“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在我国的资源开发中还占有优势。

这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国情发生尖锐的矛盾,真正改变这种发展模式,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增加一定的资金收入。

4、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

条块分割的管理机制,短浅的决策行为,以及政策法令的不完备与持续发展的原则脱节,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这些问题反过来又成为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区域资源环境正越来越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现阶段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以比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但在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经济、社会、环境间的不协调问题,若不采取根本的措施逐步缓解,必将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如何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P68
答:由于体制改革所激发出来的经济发展的活力,大大促进了中国区域经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经过2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区域经济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在国际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