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7《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共4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理解词中作者表达的感情。
【重点、难点】
了解作品的风格,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设想】诵读法、引入法、师生共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醉花阴》
一、导入:
一片落叶,一声雁啼,一滴秋雨,一盏青灯,嗅着青梅的幽香,望着帘卷的西风,听着阶前的细雨,看着梧桐落叶,喜忧苦悲,齐上心头,命运给了她太多的情感和才情。
她高悬在历史的星空,立在秋风黄花中,让我们仰望。
今天让我们走近词坛女神李清照,学习她的两首词。
二、学生对照注释,做诵读准备,然后集体诵读《醉花阴》。
三、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父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
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善属文,工于词章。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文采出众,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18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琴瑟和谐,生活美满。
可人生遭遇南宋动荡,生活发生巨变,丈夫去世,亡国之痛,人生颠沛流离,使她的文风前后迥异。
前期多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期家国情怀,凄凉悲痛,怀乡悼亡、亡国之思。
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
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孤的灾难与不幸。
四《醉花阴》的写作背景: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
《醉花阴》写于前期,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神龟寂寞,深深思念丈夫,时届重九,倍加思亲,便写下这首词赠给赵明诚。
五、作品鉴赏:
上片: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上片与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
)
下片: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下片则
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
)
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引导体悟:
居室寂静,再无过去的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
漫长的白日里,一个人独守空房、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无聊地看着那袅袅烟雾。
正值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加之气候开始变凉,到了夜里,纱橱中玉枕冰凉,顿觉寒气袭人!极力渲染白天、黑夜的漫长和寒夜的凄冷,委婉地表达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殷切。
“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作者为了排遣相思之苦和打发时光,就携酒去东篱观赏菊花。
但举杯消愁愁更愁,看着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相思消瘦的身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在这首词中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借以表达自己对丈夫夜以继日的思念之苦。
六、集体吟诵《醉花阴》
第二课时《声声慢》
一、学生对照注释,做诵读准备,然后集体诵读《声声慢》。
二、《声声慢》背景介绍: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
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46岁时,赵明诚不幸病逝,从此他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孤苦伶仃地度过悲惨晚年,心境极其恶劣。
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三、作品赏析:
寻寻觅觅(表达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突发事件的刺激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恍惚、因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的状态),冷冷清清(描写了她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很少交往的孤独寂寞的处境),凄凄惨惨戚戚(总括地说明了自己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
(这十四个字为全词奠定了基调,以下作者便一层层地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天气忽暖忽寒,几杯淡酒哪里能抵挡住冷风的袭击,更不能消除心中的忧愁。
看到了空中飞过的大雁,它们是来自北方的旧时相识。
作者想到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飘流困顿,寄寓异乡,这正是引起她伤心的原因)。
词的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
这也可以说是对开头几句的阐释和补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满地,当初盛开时可以插在头上,而如今花已枯萎,再也无人摘取。
这是明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从时间和天气上来写:白日漫长,独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能到天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到了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这种景象,这时的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词的下片更具体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
最后,又但是全词展现出的是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
四、集体吟诵《声声慢》
五、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对照两首诗意境和情感异同。
明确:(1)意境: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深愁在。
(2)情感:都是愁绪;前首为相思之愁,后首为国破、家亡、夫死的悲痛和伤心。
附板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
《声声慢》: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家国之愁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1.朗读;2.讨论;3.比较.4.拓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体会风格。
2.整体感知,疏通词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或“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二、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3.13-1155.5.12),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词宗。
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
与夫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子)
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编写了《金石录》。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
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
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
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
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艺术特色】1.倾掳真挚情.2.熔炼家常语。
3.善用白描法。
4.讲求韵律美。
【史学贡献】保存了蔡京主编的孤本《哲宗皇帝实录》与《金石录》。
李清照一生经历以宋室南迁(1127)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A.前期:由于家庭原因,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她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
李清照幼年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
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开封市),在东京长大。
那时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繁荣。
李清照作为大家闺秀,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花灯街景。
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
她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自然的能力,受故乡山东的涵育。
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的熏染。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
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赵父赵挺之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
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
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
”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B.后期: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
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打击和极大痛苦。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时,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
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
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改嫁。
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拳脚相加。
李清
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当时社会,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
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
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
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伤害。
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在杭州旅居中寂寞地死去。
李清照人生经历是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三、整体把握,初步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结合注释,试粗略说出你对该词的感受。
《醉花阴》感情基调:寂寞、忧郁,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
上片写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
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
词的意境:通过描述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声声慢》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
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突然闯入,打破了眼前的孤寂,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绪汇集在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
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之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深愁在。
四、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词。
第二课时《醉花阴》教案
【教学要点】:
1、着重引导朗诵,把握《醉花阴》的诗意情感。
2、鉴赏前期作品明丽缠绵,品味其婉约柔美。
3、培养学生正确的感情价值观,颐养性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知道她是谁吗?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二、研习《醉花阴》:
(一)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二)组织诵读:(初读感诗情)
诗歌是靠形象含蓄传情达意,在读中来体会词作的情感。
自由读,然后全班朗读。
再找个别同学试背。
同学们在读完本词之后,你能说说这首词给你的感觉是什么?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愁)薄雾浓云愁永昼,作者开篇写愁,可是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闻
不到尝不了,少有才力的李清照如何去表现愁呢?况且,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人写愁,而且都是写愁高手,大家看:
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杜甫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师:李白写愁,说愁是有长度的,可以衡量的;杜甫写愁,从一片飞花的飘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况背后是万点落红,愁是有数量的.李煜说,愁像一江无穷无尽无休无止绵绵不尽的春江之水;秦观说飞红万点愁如海,不仅有数量,还有深度。
有如此众多的写愁高手站在李清照的面前,李清照如何写愁才可以在文学史中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呢?她是如何写愁思的?
(三)研习讨论:
1.给出课题:一个人的《醉花阴》。
为何强调“一个人”?这个人是谁?请学生结合相关创作背景和内容谈谈理由。
明确:李清照。
一个独守空房的女人,一个人的相思,一个人的闲愁,一个人的爱情。
2.愁的具体内容是思念丈夫,表现的是一种孤寂难耐之情,那么就这种情感来说,诗人主要是借助什么表露出来的呢?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紧紧扣住一个“愁”字分析。
季节:佳节又重阳点出愁的原因。
一个“又”字说出了与亲人分别的时间长。
时间:永昼、半夜、黄昏后又重阳用时间的推移写出在家的空虚,无聊。
细节:愁永昼(时间长)、销金兽(空虚、无聊)、凉初透(不但写出秋气的萧瑟,更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寒冷,彻夜难眠)、把酒(借酒消愁)
意象:人比黄花瘦A、用人瘦胜似花瘦,含蓄表达离思之重。
B、以帘外之黄花与帘内之人相比拟映衬,形神相似。
C、花瘦而触及己瘦,物我交融。
情境:一个人的秋夜
——难以排解的“闺愁”(孤独、寂寞、渴望爱情)
解析:(1)把握意象,体会意境。
如:诗人将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这些意象聚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清冷萧瑟的画面。
薄雾笼罩,浓云密布,室内香气氤氲已尽,天气转凉,而夏天的器物仍在。
欲举酒浇愁,怎奈触景又生愁,飒飒西风中,佳人瘦菊孤影相映,只能叹息愁怅。
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我们来看黄花、西风是经常出现在诗词中的意象,我们同学能不能再说出几句利用这两个意象渲染氛围的诗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西风、黄花”这两个意象一般都与凄凉萧索的意境相关。
因此,分析诗词时,只有把握住重要的有着特定情感倾向的意象,通过想像连缀形成完整的画面(意境),深入其境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2)品读词句,体会情感:
a.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我们鉴赏一首诗词,除准确把握意象意境外,对语言的品味也是至关重要的。
李清照是运用语言的大师,清代的陈廷焯曾评论此词“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
闷,元人往往宗之”。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词的语言。
先来看上片,上片开篇即用一“愁”字点明心情。
除此外,还有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心情?试结合上片分析。
明确:品“凉”,一语双关——(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
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心感觉孤独凄凉。
这个字暗含了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情绪。
由此我们更加明确了愁的内容,就不仅是空泛的愁绪,而具体成相思而成的“寂寞之愁”。
“愁”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凉”字是诗人心凉。
李清照过得不好吗?我们看看诗中的物什:看篱笆院落,看菊花,看酒,都是悠闲的幸福啊。
诗人内心“欠缺”什么?我们来猜猜这个女子的心事。
b.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如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
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
”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是《醉花阴》末句。
那我们同学也来品品这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
先看这三句中哪句是重点?这句中哪个字是重点?
明确:品“瘦”,结合全篇分析其妙。
①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
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
③内容上,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骨的离愁的。
词人因相思而成的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这一"瘦"字恰是全词的“词眼”。
“愁、凉、瘦”都是形容词,我们在品读诗歌时候一定要注意那种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或句,即诗眼。
这些字词不仅有表层意思,更有他字面意思以外的含义,有助于体会诗人的情感。
愁--凉--瘦三字前后呼应,情感一气贯穿,内容衔接紧密。
诗人由愁生凉,满怀寂寞之意;因凉而形瘦,一片忧郁之情,由此,我们知道了,词人的愁是一种闺怨之愁,是因相思而致的寂寞忧郁。
3.诗歌的情感价值探讨:李清照有怎样的“愁”?李清照为什么“愁”?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要如此“说出”?
追问讨论:
A、李清照的“愁”有没有说明白?愁什么?
一个人的孤独:
思念!
思念她的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
哦,愁的原来是爱情!
能说李清照想她的男人吗?那就俗啊。
如何才雅?这就需要文学的手法,需要修辞。
我们看千古才女李清照的《醉花阴》如此含蓄的表达。
而当时社会封建礼教盛行,这样敏感的话题也是直露不得的。
B、李清照为什么要“愁”,不“愁”不行吗?
不行!
这是要命的“爱情”!
C、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不行!”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
D、从题材看,这首诗属于哪种内容的诗?
明确:(1)“闺怨诗”。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这样一类专门表现女子情感的传统题材,或“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的少女怀春,或“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妇怀人,或“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的宫妇怨情。
它们被统称为“闺怨诗”。
可惜的是在那样的封建年代中,这些情怀多由男诗人代笔。
李清照以自己惊世的才华,大胆的笔触,借助词作直写自己的闺怨情愁,使词坛绽放出了一道最夺目的光芒。
在那个时代,李清照作为女性能够直接坦白这样隐秘的内心情感,该是怎样的胆识啊!这个话题,封建语境下的妇女是不敢坦白的。
我们必须明确,爱情是“人性”之至美!李清照在此有了直陈“人性”的直率之美!当得起“勇敢”二字。
(2)李清照为什么“愁”?这要涉及人性中的“爱情”。
这是没有直接说出的,是含蓄委婉的。
这是鉴赏的一个难点。
你们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讨论之,引导之。
只要有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就可以了。
)
三、对比法教学。
A、李清照真是这样想的吗?我们可以让一个现代少妇随时光隧道去北宋年代,与李清照作一番对话。
比如舒婷(当代的优秀女诗人)。
看她的《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