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要点
《网络艺术》复习资料
参考教材:《数字媒体艺术概论》
2021年1月份考试专用
第一章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概论
1.P6数字媒体艺术:是指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
2.P6数字媒体艺术以计算机高科技媒介为基础。
3.P7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媒体的一门艺术,是视觉艺术、设计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和媒体技术相互交义的学科,这是它的的本质和内涵。
数字媒体艺术的核心是艺术设讣和计算机科技的交义。
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为电子媒体或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艺术的表达内容是数字媒体形式的美术作品或设讣产品。
3.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征:P15-P21
(1)主要以计算机为主要创作工具或展示手段;(2)数字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和结果不确定性;
(3)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具有更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4)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具有更广泛的表现题材
4.P20数字艺术的本质是“多媒体”和“超媒体”的艺术。
5.P31数字媒体艺术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网络交互多媒体艺术”。
6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分类
广义:数字美术、文学、影视、设计,多媒体设计,新媒体。
狭义:动态:电脑动画,视频编辑,后期特效。
静态:电脑绘画,图像处理。
7.新媒体艺术的双重属性
广义:数字内容的设计艺术:应用性、社会性、媒体性、大众性。
狭义:基于网络和新媒体的艺术:交互性、沉浸性、虚拟现实性。
8.“网络多媒体艺术”的作品一般具有以下特点:P31-P34 (1)网络数字媒
体作品可借网络迅速传播;
(2)网络数字媒体艺术具备“网络互动性”和“虚拟沉浸性” (3)大众化特征人人都可以参与,打破时空界限。
9.P42数字媒体艺术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1)它是一个艺术活动;
(2)这个活动是使用以计算机为手段实现的。
10.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方法
(1)算法式。
(2)交互式。
(3)人工智能的数字媒体艺术。
11.交互式数字媒体艺术:是H前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和商业设计的主要方式,该方法效果丰满,操作方便。
12. P44算法式数字媒体艺术是指一个公式或一个算法来直接产生一幅或一个系列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
13. P48-P49交互式数字媒体艺术应用的环境和软件类型,可以分为以下5类:(1)数字绘画和插图系统;(2)动画设计软件系统;
(3)数字视频处理软件系统;
(4)虚拟环境和交互界面设讣系统:
(5)网页和多媒体交互创作系统。
10. P53根据作品形态和创作手段分类,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应该进一步分为动态表现艺术作品和静态表现艺术作品。
数字媒体艺术以计算机高科技媒介为基础。
数字媒体艺术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网络交互多媒体艺术”。
根据作品形态和创作手段分类,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应该进一步分为“动态表现艺术作品”和“静态表现艺术作品”。
其中四个子项是:电脑绘画艺术,电脑图像处理艺术,两维和三维动画艺术,电脑视频编辑及后期特技艺术。
第二章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分析
1.P56数字媒体艺术与摄影技术的相通之处
(1)二者都需要借助机械设备或电子设备创作艺术作品,即二者都先天带有“技术的美学”的特点。
(2)二者都具有“机械时代复制时代的艺术”的典型特征:它们均可被复制、修改、扭曲、变形和存储、删除、重现。
(3)二者都属于大众文化并具有普遍的娱乐文化特征。
(4)数字媒体艺术是摄影和摄影艺术的延续。
2. P55数字媒体艺术的多样性
(1)时空反转;(2)意识与潜意识;(3)气氛铺陈;(4)拼贴重组;(5)制造矛盾和荒诞;(6)幻觉与真实;(7)抽象的意象;(8)互动性。
3.数字技术的本性是共享、自由、平等、开放、人本的网络艺术。
4.P68互动性:是数字媒体艺术的特性,是其他艺术创作形态无法达到的表现手法之一。
5.P89开发是数字技术的本性,它构成了数字艺术的出发点。
6.P89 网络艺术作品从来源上分为3种形态:
(1)已经存在的文学、电影、绘画等艺术作品经过电子扫描技术或人工输入等方式进入互联网络;(2)直接在互联网络上“发表”的艺术作品;
(3)通过计算机创作或直接通过有关计算机软件生成的艺术作品进入网络。
7.P91网络艺术存在与三种网站之中:(1)分类艺术网站;(2)综合类艺术网;(3)其他网站。
8.论述:新媒体网络艺术特征面面观:P91
(1)网络艺术与传统艺术即有相同之处乂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2)网络艺术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个人性、媒体综合性、动态性、交互
性、短暂性、顺时传播性、虚拟性、可下载性等特点。
(3)网络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创作流程的开放,即创作非个人化、非成品性、
非中介性,即数字艺术作品的可修改性、可参与性、可完善性或作品的衍生能力。
(4)网络艺术的'‘个人性”是指由于网络上的艺术作品都是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因此他们都可以被随意复制而易于改造。
(5)动态性是网络艺术与传统艺术不同的另一特点。
(6)网络艺术的动态特征也体现在其交互性上。
9.P98看看2. 4.3新媒体道德建设:科技文化和人文精神“比翼双飞”
10.网络艺术制作流程开放,即创作非个人化、非成品性、非中介性,即作品的可修改、参与、完善、衍生。
.11。
网络艺术的个人性指作品以数字形式存在,可复制,已改造。
12.网络艺术动态性指作品永远创作中,浏览者可随时评述、修改、补充,即
动态艺术的交互性。
第三章科学和艺术的结晶:数字媒体艺术
1.P102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创造性和真理性
2.P105科学理论的“美学”价值:简洁性和逻辑严密性
3.为何技术媒介是视觉艺术的结晶
3.P106左脑和右脑: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对立统一
4.Pill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思维主要受到来自以下儿个方面的影响:
即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包豪斯的工业设计思想、杜尚的达达主义艺术和反理性艺术、20世纪50~60年代动力艺术和光效应艺术、20世纪70年代的录像装置艺术。
5.P113设计(主要是指工业设计)常被人们视作科学与艺术的“结晶”,也被看作是连接生产与审美的“桥梁”。
6. PU4组成美的基本成份有4个:清晰、对称、和谐、生动的色彩。
7.P119视觉艺术中的科学:比例法、透视学、解剖学、光影法。
8.数字的审美观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古典美以完整和秩序为核心。
9.十九世纪科学和技术拓展了人的视野,摄影术和电影放映术代表科技介入了
传统艺术。
10.设计为科技与艺术的结晶,是文化的一部分,设计文化同时设计自身。
11.视觉艺术的科学,研究比例法、透视学、解剖学和光影法。
12.论述:今天对西方理性主义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进行回顾和反思有哪些意义?
(1)任何艺术形式都有传承历史、创新未来的责任,而现代社会的多媒体技术对于艺术来说则意味着“综合性”的某种复兴。
(2)对于媒体创作所需要的能力而言,传统分科专业的专业艺术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科学和技术人才的综合穿衣能力再一次被社会所认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和深入需要达•芬奇式的综合艺术人才。
(3)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也意味着科学艺术观和理性主义艺术的某种复兴。
(4)数字媒体艺术的科学渊源正是山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科学思想启蒙而开创的理性主义艺术观念的延续。
(5)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达.芬奇艺术追求和理性主义艺术观念正是新一代
数字媒体艺术家和设讣师所要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参考)研究西方理性主义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对当今数字媒体艺术的作
用意义:
(1)艺术与科学的整合已经是现代人类社会的大趋势,科学家的发明要借助艺术的思维和想象,艺术家需要新的媒体、新的视觉表达语言和科学思维,二者殊途同归。
(2)时代发展、技术进步、媒体创新;造就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也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丰富和发展了人类艺术宝库。
(3)数字媒体艺术继承了技术美学的探索和机械美学的扬弃,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人文取向和批判精神,从新的视角重审技术与人类生存空间和生命价值。
13.P149如何理解数字媒体艺术:科学与艺术思维的统一(1)我们可以感觉到绘画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互动”关系。
(2)科学技术进步、后现代主义美学、波普艺术和技术美学的蓬勃发展兴旺为数字艺术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3)形式主义艺术是与儿何学和现代工艺技术密切相关的。
第四章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简史
1.P161通常所说的“数字媒体”主要指的是计算机网络,其形式有以下三种: (1)主机与多个终端的互联
(2)主机与主机经过电信线路异地连接
(3)多部电脑连接成局域网。
2.P162数码视频和音频传输及储存的关键技术一一MPEG技术。
3. P163多媒体信息主要包括图像、声音和文本。
4.P163多媒体信息的压缩技术是多媒体通信领域的关键技术。
5.P196 20世纪90年代中期采用数字特技和合成技术的电影里程碑:《魔鬼终结者2》、《侏罗纪公园》、《阿甘正传》、《玩具总动员》。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采用数字特技和合成技术的电影里程碑:《泰坦尼克号》、《骇客帝国》。
6.P165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阶段:
(1)1956-1986年,数字媒体艺术的启蒙和探索时期;
(2)1986-1996年,数字媒体艺术的普及和兴旺时期;
(3)1996年-现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多媒体和深入发展时期。
7.P196 20世纪90年代至今天的数码艺术设计呈现以下儿个特点:(1)数字艺术的普及和深入:(2)数字艺术的商业化程度提高;
(3)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互相渗透;
(4)数字艺术的专业与学科性质开始显现。
8.P196 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数字媒体艺术还包括另外两个趋势:
(1)一是网络游戏和电子游戏工业的繁荣,这导致了计算机动画设计师、计算机交互编程工程师和游戏编导人员的大量需求。
(2)二是随着互联网的交互技术的普及,在线媒体艺术和虚拟现实艺术开始出现。
9.P207 20世纪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鲜明特征是艺术对新技术成果的吸收与利用。
10.P209光效应艺术和动力艺术流派对后来的新媒体艺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有重大影响和直接渊源。
11. P228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儿个时期:(1)20世纪50、60年代:计算机艺术的启蒙时代;(2) 20 世纪70年代:计算机艺术的探索时代;
(3)20世纪80年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时代;(4) 20世纪90年代:数字媒体艺术的繁荣时期。
12.科技成果光效应艺术和动力艺术偶发艺术和新媒体录像艺术和新媒体艺术。
13. 20世纪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鲜明特征是艺术对新技术成果的吸收与利用。
第五章数字媒体设计与创意产业的发展
1.P232创意产业的全球发展,是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新机遇。
2.P232创意产业、创意经济或创造性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
3. P233创意产业中的数字娱乐产品开发是“重中之重"。
第六章计算机、数字媒体和信息服务业
1.P260图6-3人机界面设计所涉及的主要科学和知识领域有:计算机科学技
术、认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艺术设计学。
2.P260用户界面设计是屏幕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山认知心理学、语言学和设计学等共同参与的复杂工程。
界面设计是一个复杂的有不同学科共同参与的工程。
3.P260人机界面是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图形艺术、认知科学和人机工程学的交义研究领域,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和交换信息的媒介,是计算机系统向用户提供的综合操作环境。
4.P264人机界面学的发展,主要包括硬件人机界面和软件人机界面的发展。
5.P264理论上可将设汁界面分类为功能性设汁界面、惜感性性设计界面和环境性性设计界面。
(1)功能性设计界面接受物的功能信息,操纵与控制物,同时也包括与产生接口,即材料运用、科学技术的应用等。
(2)情感性设计界面即物要传递感受给人,取得与人的感情共鸣。
这种感受的信息传达存在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环境性设计界面外部环境因素对人上午信息传递。
任何的设计都要与环境因素相联系。
6. P265平面设计•、插图、广告和企业形象设计都属于广义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
7. P265平面设计主要通过图形和文字传达信息。
8.环境性设计传递给人外部环境因素信息,同时联系其他社会、文化等因素。
.9。
平面设计主要通过图形和文字传达信息,包括广告招贴、字体、书籍装帧、标志、企业形象等设计内容。
.10。
促成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机械化的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
11.P256平面设计的内容包括广告招贴设计、字体设讣、书籍装帧设计、标志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
在信息时代,平面设计的内容还包括网页设计和多媒体设计
的部分内容。
11.P266真正的现代平面艺术设计•是从19世纪发展起来的,促成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机械化的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
12.P269广告是一种信息传递艺术,按现代传播学的观点,它是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联系着商品与消费者的桥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3.P269广告作为视觉信息传递的媒介,是一种文字语言与视觉形象的有机结合物。
14.P270现代广告以企业为中心转向以市场为中心即以消费者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特征。
15.P270数字媒体艺术是广告具有表现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16. P270海报乂称
“招贴”,是广告媒介的一种。
它是用造型艺术表现广告主题,并张贴于公共场
所的广告形式。
17.P270插图属于“大众传播”领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是艺术设计的分支。
最基本的含义是插在文字中间帮助说明内容的图画。
18.P273 CI译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CI最主要的特征是个体的独特性-向社会传播标准化企业个性为目的。
CIS可以概括为3领域:(1)“想法”,(2)
“做法”,(3)“看法”.
“想法”就是企业的心,是人的理念共识化;“做法”就是企业的手,是企业活动环境化;“看法”就是企业的脸,是企业设计整合化。
19.P274 CI就视觉识别设计开发的内容而言,主要是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两大类。
20.P275 CI视觉化的基本要素是指企业品牌标志设讣、标准字设计、标准色和辅助要素设计等内容。
21.P278-P279版面设计的效果要达到新颖、美观、大方、雅俗共赏,乂与自身定位结合,关键抓住视觉、感觉两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