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论文报告: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产业转移的概念及背景
产业转移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业聚集区的位置、规模和范围发生变化,而国家、地区和城市之间的产业地理空间分布任意改变。

伴随新技术、新产品、新生产方式、新市场、新产业等的崛起和发展,以及国际间各个区域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加深,推动了全球范围内产业转移的发生。

二、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现状
(一)日本国际制造业面临的压力
在当前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日本国内的制造业不得不面对许多压力和挑战。

在全球化经济下,制造业转移成为各国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部在欧美、日本的国际公司同时在中国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转移逐渐加速,形成了强烈的国际竞争态势。

(二)日本国际制造业市场环境特点
1. 日本市场已发展成熟、竞争激烈,制造成本高。

2. 工人成本相对较高,制造门槛较高,形成了工艺、管理、品牌等优势。

3. 先进技术需求大,面临巨大的技术更新压力。

(三)日本制造业转移的方向和趋势
1. 转向市场更加活跃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
国、越南、印度等新兴经济体。

2. 由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日本企业也开始搭建跨国生产基地。

3. 公司之间的产业链协作也愈加紧密,许多小型企业通过工业集群形式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发展。

三、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应鼓励制造业转移,并制定准确的产业政策
1. 抓住人口红利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加快推进制造业向内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转移和升级。

2. 利用自身市场环境的优势,通过出口、技术合作等方式吸引外资,提高产业先进性和竞争力。

3. 着力培养高技能劳动力,加强制造业过程自动化和数字化。

(二)我国应加强与日本的制造业合作
1. 加大与日本企业在制造、技术等方面的产业协作,借鉴日本的经验,加快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 利用中日韩自贸协定,加强与日本的技术合作,为我国制造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3.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四、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案例分析
(一)夏普公司
夏普公司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跨国公司之一,因其广泛的业务领域而广受赞誉。

夏普公司在1990年开始在中国大连设立管理组织,2002年开始在深圳成立维修工厂,2004年开始在无锡市建立生产基地,2009年在中国温州投资建厂。

通过这些
产业布局的改变,夏普公司将制造业转移至中国,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

(二)丰田汽车
丰田公司作为一家全球化汽车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多个生产基地。

2003年,丰田汽车北美部门决定把生产线转移到中国,以降低总成本并更好地进行全球布局。

目前,丰田在中国共有11个工厂,分别位于天津、广东、江苏、安徽等地,涵盖了汽车制造、发动机制造、自动变速器制造、零部件制造等业务领域。

(三)东芝公司
东芝公司是一家科技型企业,业务领域覆盖全球。

1994年,东芝公司在中国南京建立了技术开发中心,并逐渐将制造基地陆续转移至中国。

目前,东芝在中国新乡、杭州、惠州等地设置了多个工厂,涉及电器、电子、医疗设备等多个领域,充分体现了日本制造业转移的后果。

(四)本田公司
本田公司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制造企业之一,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宽广的业务布局。

位于中国东风本田是其在中国的主要生产基地,该工厂已成为了本田公司全球第三大基地之一,覆盖了整车制造、发动机制造等领域。

随着制造业转移的逐渐加速,本田的市场份额日益扩大,进一步提高了公司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理光公司
理光公司是日本最优秀的跨国企业之一,已经在全球超过160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业务布局。

1988年,理光在中国投资成
立了第一家制造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在中国云南、伊犁、南京、厦门等地建立了多个企业和工厂,涉及到影像系统、数码摄像、印刷机等领域。

理光在中国的广泛业务布局不仅提高了公司的市场份额,促进了公司在全球市场中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结:
通过对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分析,可以发现转移不仅是一种全球化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趋势,更是一种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有效手段。

对于我国而言,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积极响应国际制造业转移的趋势,通过自身先进技术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发挥,提高国内制造业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