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历史3月“二诊”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 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市“二诊”模拟考试
历史能力测试
第Ⅰ卷选择题
1. 早期维新思想中的民权思想内涵并不丰富。
梁启超关于人民到底有哪些权利,并不能明确指出,平等、自由等皆是其在戊戍政变后才提出来的。
严复在变法期间影响最大的也只是译著《天演论》,宣传的是赫胥黎的进化沦学说。
这说明
A. 维新派并不宣传民权
B. 维新派仍维护封建统治
C. 西方启蒙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有限
D. 西方民主思想还未传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康亮维新派主张想西方学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因此A、B、D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他们思想仍有很大局限性,这说明西方启蒙思想对他们的影响还不深入,故C 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变法·特点
2.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母。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梨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关于这首古诗,下列对其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说明当时贫富悬殊、土地兼并严重
B. 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事实
C. 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状况
D. 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古诗描写的是当时贫富悬殊,但是没涉及到土地兼并,所以排除A;由“苗疏税多不得食”可知,当时的赋税沉重,但是不能反映出徭役的沉重,所以排除B;C说法绝对,排除。
通过诗的描写,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情况,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发展情况
3.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利;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 立法服从于政治
B. 行政服从于司法
C. 从人治走向法治
D.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故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 《春秋大事表》记载了大量“弑君”、“出君”事件,到了战国时期这种现象已较为罕见。
材料反映战国时期
A. 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度
B. 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C. 中央集权有了较大发展
D. 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为各国所采纳,与材料反映的主旨不合,故A项排除;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战争不断,政局不稳,故B项排除;“弑君”、“出君”反映了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体现君主和中央权力的乏力,战国时期出现减少的趋势,以下犯上的事件的减少,说明中央集权的发展,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5. 普罗塔哥拉曾说:“至于神,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也不能说他们不存在,因为阻碍我认识这一点的事情很多,例如问题晦涩,人寿短促。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智者的言论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
B. 智者否认教会的权威,主张因信称义
C. 智者的言论是近代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源头
D. 智者强调人类的认知性,否认绝对权威
【答案】D
【解析】古希腊人对神十分敬畏和崇拜,智者学派对神的存在提出怀疑,实际上是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
从材料中的“至于神,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也不能说他们不存在”来看,反映出智者学派强调人类的认知性,否认绝对权威。
故答案为D项。
A项说法绝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是宗教改革的主张,排除;智者学派的观点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与达尔文进化论无关,排除C项。
6.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
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作者强调的是
A. 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 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 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D. 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答案】B
7. 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在1939年说:“我们尝试过增加支出,我们现在的支出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然而却不管用……在这个政府当政八年之后,我们的失业率还跟八年前一样高,而且还有巨额的债务要偿还。
”材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A. 取得了非凡的成果
B.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C. 促进了社会的就业
D. 没有完全摆脱经济困境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在这个政府当政八年之后,我们的失业率还跟八年前一样高,而且还有巨额的债务要偿还”,说明罗斯福新政没有解决经济方面的困难;再结合材料的时间信息“1939年”,这是罗斯福新政实施6年之后,说明新政的实施并没有使美国完全摆脱经济困境,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为新政实施的积极影响,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
点睛:材料型选择题多在题干和选项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有些选项也许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中反应不出来,不能选择。
8. 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
A. 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B. 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
C. 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
D. 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占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说明郡县制的存在有其必然性,故C项正确。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王夫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故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盛衰论,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郡县制
9. 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
”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A. 仍是以神为中心
B. 并不反对基督教,仍信仰宗教
C. 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
D. 文艺复兴仍重视宗教苦修超过现世生活
【解析】由材料中的“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世俗绘画比例虽上升但仍以宗教题材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基督教仍是欧洲人主要信仰,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
10. 1962年年中,戴高乐到法国中部视察期间,在利莫日发表讲话强调说,法国在履行其对北约义务的同时,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它将在联盟内部实行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政策”;法国的目标是“建设我们的欧洲”,而不再是“两个大国”的欧洲。
这表明法国
A. 宣称要与美苏决裂
B. 倡议建立欧洲联盟
C. 企图称霸欧洲大陆
D. 主张欧洲独立自主
【答案】D
...............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表现
11. “1849年(英国)国会废除了臭名昭著的航海条例,这一决议从1850年开始生效……1840-1860年间,英国继续削减关税,许多商品的关税甚至被取消。
……1863-1866年间,通过与法国签订条约,大多数欧洲国家加入了自由贸易网络,即所谓的‘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网络。
”材料反映了
A.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 自由主义思想被世界多数国家接受
C. 英国殖民霸主地位动摇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解析】材料中“1849年(英国)国会废除了臭名昭著的航海条例”和“1863—1866年间,通过与法国签订条约,大多数欧洲国家加入了自由贸易网络”,说明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自由主义思想被世界多数国家接受。
故答案为B项。
A项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排除;此时英国霸主地位稳固,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12. 苏俄(联)领导人指出,“建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和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
”以上思想
A.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B. 成为优先发展工业的依据
C. 主张建立推广市场经济体制
D.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出苏俄(联)领导人对大工业和商业的重视,说明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思想。
这一思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故答案为D项。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排除A项;国际形势和重工业基础薄弱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依据,排除B项;苏联的经济思想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排除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平等关系秩序。
然而这一新的国家秩序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形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
西方将暴力强权贯注到条约形式之中,用有悖于国家主权原则的条约制度,不断将更多的国家纳入新的“世界国际秩序”之中。
18世纪末英国商人和政府开始谋划与中国建立条约关系;1816年带着“将公司贸易建立于安全、稳固和平等的基础上”的使命来到中国的英国代表阿美士德却连嘉庆的面都没有见到便被送回。
此时英帝国开始放弃长期实行的和平协商方式,用武力与中国建立条约制度的舆论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普遍形成。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材料二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
了。
”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恩惠的羁縻之道。
60年代后,英、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不满,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
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
1884年,总理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一本万国公法而行。
”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方“世界国际秩序”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期英国将中国纳入“世界国际秩序”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做出简要评价。
【答案】(1)特征:以欧洲强国之间相对平等、尊重主权的国家关系为基础;在对欧洲以外地区不断殖民扩张过程中形成;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作为秩序的维系手段;世界国际秩序伴随着强国力量对比与殖民扩张加剧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中。
背景:工业革命对市场的需求急剧扩大(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工业优势形成后自由贸易思潮的推动;英国与中国和平协商市场开放的失败,英国对华贸易逆差局面未能改变;英国以印度为中心的亚洲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国传统朝贡体系(华夷秩序)与西方“世界国际秩序”的内在冲突;清王朝走向衰落。
(2)变化:从因对国际法的无知而漠视条约到有意识遵守、利用国际条约再到谋求修改不平等条约。
评价:清政府对近代条约由漠视、遵守到合理利用,一方面是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反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的见证。
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被动融入世界,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对外关系的近代化和中国社会的进步。
【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可以从材料一“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平等关系秩序……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形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将暴力强权贯注到条约形式之中……不断将更多的国家纳入新的“世界国家秩序”之中”得出以欧洲强国之间相对平等、尊重主权的国家关系为基础;在对欧洲以外地区不断殖民扩张过程中形成;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为秩序维系手段和基本象征;世界国际秩序伴随着强国力量对比与殖民扩张加剧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中。
第二小问背景可以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英国16、17世纪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外贸易以及与亚洲殖民等角度作答。
(2)第一小问变化可以从材料二“不细加市查,一览即了……刊印《万国公法》……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得出从因对国际法的无知而漠视条约到有意识遵守、利用国际条约再到谋求修改不平等条约。
第二小问评价可以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积极的方面和消极的方面进行评价,客观上推动近代化,屈辱的外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
点睛: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很关键,最后组织答案,语言要规范。
问题中“根据材料”,即需要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结合所学知识”需要充分调动所学的知识和所获得信息,并整合一起解决需要回答的问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技术进阶升级带来“机器代替人”的前几次工业革命中,技术始终是掌握在人手中的工具,“机器”真实地助益了人类的生存和生活。
但与此同时,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华学毒品、电脑病毒等等的技术进阶升级,却是整体上加害于人类生存和生活的。
这样的技术越是先进,对于人类整体上的加害,越是强烈和彻底,越是危及人类整体的存在。
——摘编自陈彩虹《在无知中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说明。
【答案】(评分说明:只要考生所拟题目合理,阐述有理有据即可酌情赋分)
答案示例一:
观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有利有弊(或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阐述:两次工业革命中,“机器替代人”促进了经济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便捷,但也给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带来了诸多难题与困惑,如阶级冲突、失业问题、环境污染等。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开始了对人脑的部分替代即对人的智力替代,使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但伴随着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毒品生化武器、核泄漏、化学武器、电脑病毒等也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巨大灾难,如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实行细菌战,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等。
总之,历史上的每次技术进阶升级都显示过它有益和有害的两面性,应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
据,论证说明要充分;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
示例:第一根据材料“‘机器’真实地助益了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华学毒品、电脑病毒等等的技术进阶升级,却是整体上加害于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可归纳观点为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有利有弊。
第二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相关史实从科学技术带来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论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总结升华,历史上的每次技术进阶升级都显示过它有益和有害的两面性,应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公元前385年,公子连回国即位,是为秦献公,在位期间致力于社会改革。
秦献公元年,废除“井田制”而继续推行“初租禾”,即按实际土地面积征收实物税。
同年,下令废除实行了300多年的人殉制度。
秦献公二年,将都城从奴隶主聚集的旧都雍城迁到秦国东部、地近河西地的栎阳。
秦献公六年,把蒲、蓝田、善明氏等边境地区改建成县,由自己直接掌握,派官吏代表自己进行管理。
秦献公七年,秦国初行为市,开始对工商业进行规范管理,抽取营业税。
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把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农忙时互相帮助,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
如果有人犯法,实行连坐。
秦献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去世,葬于嚣困,其子秦孝公继位。
——摘编自《史记秦本纪》、《世本》(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献公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献公改革的作用。
【答案】(1)特点: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改革;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重点是经济和人治方面;以“协调矛盾”为策略,支持地主,抑制贵族。
(2)作用:承认了土地私有,打破了贵族垄断;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增强了综合国力;为商鞅变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改革氛围(或为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秦献公改革中社会改革、军事、经济、政治改革的措施及其起到的作用的理解,从社会发展、经济、政治等方面分析概括秦献公改革的历史意义。
第(2)问,依据材料“废除实行了300多年的人殉制度”“迁都栎阳,撤离贵族聚集地;推行初租禾制,按照实际土地面积征收实物税……实行‘一国两制’,秦东部新区推行县制;实行军爵制,奖励军功”“重用墨家,加强军事和城防”,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及特点,比较迁移、分析概括秦献公改革与商鞅变法的不同之处,从特点和改革的理论来源方面分析作答。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坚持要求萨尔盆地归并。
对此,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可以把德国的殖民地剥夺,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警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结果还是平等的……为了(防止德国报复)这些理由,所以我们坚决反对超出必要的范围把德国人民从德国的统治之下割给别国。
”
——《国际关系史》材料二(美国)“十四点”要求结束秘密条约和秘密外交(或者用威尔逊的话说,“以公开的方式订立公开的和平条约”);航海自由“无论平时或战时都一样”;取消国际贸易中的关卡与不平等;所有大国缩减军备;进行殖民地的调整;撤离占领的领土;实行民族自决与按照民族界限重定欧洲各国疆界;最后的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成立国际政治组织以防止战争。
——《现代世界史》根据材料回答:
(1)材料一中劳合•乔治和克里孟梭产生分歧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十四点”的核心理念。
结合所学知识,综合评价美、英、法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表现。
【答案】(1)原因:两国外交政策的矛盾和对欧洲霸权的争夺——法国企图称霸欧洲大陆;英国竭力维持海上霸权,推行大陆均势政策。
结果:双方最后妥协,法国取得萨尔煤矿开采权,萨尔煤矿区由国联代管。
(2)核心理念:公开、自由、民主、和平、独立自主。
评价:三国外交政策均是以本国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都是霸权主义的表现;其防止德国东山再起和构建世界和平秩序的愿望都不可能实现。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两国对欧洲霸权的争夺分析,法国企图称霸欧洲大陆,英国竭力维持海上霸权,推行大陆均势政策。
结果:结合所学可知,双方最后妥协,法国取得萨尔煤矿开采权,萨尔煤矿区由国联代管。
(2)核心理念:根据“以公开的方式订立公开的和平条约”“航海自由”“取消国际贸易中的关卡与不平等”“实行民族自决与按照民族界限重定欧洲各国疆界”“成立国际政治组织以防止战争”得出公开、自由、民主、和平、独立自主。
评价:根据所学可知,三国外交政策均是以本国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建立在对战败国的宰割的基础上,会议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
中东地区的矛盾,不可能实现世界和平。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罗伯特·赫德
英国政治家。
赫德19岁来华,实际控制海关总税务司48年(1861—1908年)。
在华期间,他大致向清政府提过不下十个改革方案。
在1865年的《局外旁观论》中,赫德建议清政府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精练海陆军、派遣驻外使节、兴办工业等,客观上打破了清政府内部讳言洋务、万马齐喑的局面,影响和诱导了清政府在军事、外交领域的变革。
赫德担任总税务司后,陆续制定了例如各关征免洋商船钞章程、管理华商轮船章程等管理章程,并创造性地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备的的近代海关业务管理制度:近代会计制度、审计制度、关产登记制度等。
这些做法带有便利西方侵略者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半殖民地色彩,但也规范了管理,使海关机器在进行相关运作时,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赫德还先后引进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事管理制度、办法和理念,建立起近代中国海关的人事行政管理制度,如:强调考试任用、重视学历;专业分工、职业分类细密、各司其职;实行考绩报告制度;高薪养廉等。
——摘编自《试论赫德在中国近代海关的廉政建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的时代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赫德的评价。
【答案】(1)时代背景: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以武力打开中国门户,进行殖民扩张
清政府与西方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包括领海主权在内的各种国家主权逐渐丧失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暂时形成了“中外和好”局面形成,清政府适应发展洋务的需要,设立总理衙门、海关总税务司等机构
(2)评价:赫德是列强在华利益的代理人,其在华活动主要是维护并扩大列强,特别是英国的在华利益。
赫德把持海关总税务司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海关主权。
但赫德把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科学技术和管理观念引入中国,客观上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关于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时代背景,可以结合19世纪中叶的国内外相关大事件即工业革命的影响、鸦片战争的影响、洋务运动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史论正确即可。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对赫德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