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佛教寺院多,在政治、经济上有很 大势力。
32
(3)影响: ①加重广大人民思想的愚昧,消磨了 人民的斗志,使人民安于现状。 ②没有解脱人民的痛苦,反而增加了 人民的负担。 ③修建佛教寺院,耗费大量财物。 ④佛寺广占田地、侵夺百姓,寺院经 济膨胀,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
33Biblioteka ⑤出现了反佛教思想(如范缜的《神 灭论》)和反佛教斗争(如北魏太武帝和 北周武帝曾先后灭佛)。 ⑥同佛教相关的绘画、建筑和石窟艺 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其带有明显的宗教 色彩和中外文化交融的特征。
一、魏晋南北朝:
(一)总体知识概况: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2、改革内容: (1)前期:实行俸禄制、三长制;整顿吏治、严惩贪污;实行 均田制和租调制。 (2)后期:迁都洛阳,推行习俗汉化(易服装、讲汉话、改汉 姓、通婚姻、改籍贯);尊儒崇经、兴办学校;采用汉制(官 制、礼制、律制);兴修水利、重铸铜币。
2.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道教的发展 ①东晋葛洪改造道教:结合儒家思想,宣 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使之成了为封建 统治服务的宗教。 ②萧梁陶弘景建立道教的神仙体系:吸收 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 义。
二、关于佛教传播和反佛教斗争 1. 佛教盛行: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主 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原因: ①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 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 社会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信仰。
二、北方的恢复与发展:
1、发展原因: 从社会环境、统治政策、
民族关系、技术进步等角度入手
2、恢复发展的主要表现(技术、水利、边疆) 3、北方经济特点: (1)农耕缩小,畜牧业扩展,环境破坏缓解。 (2)反复破坏和恢复,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三、手工业的发展
魏: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
1、丝织业
吴: 培育出八辈之蚕
一、魏晋南北朝:
(一)总体知识概况: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1)宗主督护制使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严重影响政府赋税收入 和徭役征发,同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社会矛盾激化; (2)鲜卑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各族 人民起义不断爆发; (3)冯太后临朝听政,掌握实权,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 (4)拓跋珪执政措施开始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 革奠定了初步基础。
(2)概况 ①范围: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 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 ②表现:开垦大量土地、耕作技术进步、 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 位面积产量提高。 ③特点: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 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 要产粮区。 ④影响: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我 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为隋朝的统一 及隋唐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蜀: 蜀锦行销吴、魏
2、冶铁:相州军刀,百炼钢工艺相
当成熟,发明了灌钢法 南方:青瓷
3、制瓷
北方:白瓷
4、造纸术
技术进步,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重要造纸中心
四、商业的发展:
特点:1、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2、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
五、社会生活的变化: 1、原因
2、表现:饮食、服饰
典例精析
(2011· 全国新课程卷)下图是依据《隋 书· 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 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 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 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民族融合:
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 是民族间经济、文化 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 系的结果。 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 种进步和经常的现象, 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 走向统一的必然趋势。
3、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北方战乱:
曹操的统一北方的战争(如:官渡之战)
曹操与孙刘的赤壁之战
西晋建立前后灭蜀、吴的统一战争
一、魏晋南北朝: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公元220——589年)
(一)总体知识概况:
经济
农业:曹魏马钧的翻车,北魏推行均田制;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钢量、质大为提高。 商业:草市形成;江南经济的开发。
政治
文化
翻车复原图(曹魏时马钧发明)
经济
农业:曹魏马钧的翻车,北魏推行均田制;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钢量、质大为提高。 商业:草市形成;江南经济的开发 中央政治制度:由东汉的尚书台演变为尚 书省,继而又设立中书省、门下省,逐步 形成三省体制。官制:九品中正制。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出现“三教合一”现 象;文艺: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 善、草书成熟,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 一行书”;士大夫画家活跃,顾恺之(《女 史箴图》)等有力推动绘画发展。东晋《抱 扑子》中有关于火药的最早记载。
24
2、士族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
士族的概念: 指地主阶级中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 族,由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发展而来。它是一种腐朽的 社会力量,士族制度是一种腐朽的政治制度
形成:魏晋 发展:东晋南朝 衰落:南朝末 灭亡:唐朝末年 腐朽性的表现: 1、注重门第和身份 的高低。 2、不学无术,生活 腐化。
30
②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 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 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 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和 麻痹广大劳动人民。 ③统治阶级的提倡。
31
(2)表现:
①信奉佛教的人多,上至皇帝、王公、 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 ②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
5、江南经济开展的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 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表现为农业 重心的南移。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农学 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 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 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 ①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 地图的原则。 ②郦道元著《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 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十六国之间的互为征伐
东晋迎战前秦的淝水之战
3、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民族融合的过程:
三国: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和睦政策 西晋:五族内迁 十六国:北方各族互相攻杀,建立政权 东晋南朝:共同开发江南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大融合
途径:
1、民族迁徙 2、联合斗争 3、友好往来 4、少数民族首领的改革
2.江南农业的开发 (1)原因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劳动力,带 来了先进生产技术; ②南方的民族融合,加速了江南经济的发 展; ③统治者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如 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 利等; ④南方相对稳定,为南方经济的开发提供 了有利条件; ⑤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政治
文化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的 社 会 经 济
江南农业 的发展
原因、表现、特点、影响
北方农业 的恢复与 发展 手工业 的发展
商业的 发展 社会生活 的变化
原因、表现
纺织、冶炼、制瓷、造纸 原因、表现
原因、表现
1.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 位; (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①北方长期战乱,破坏了经济的发展,南方则相对和平、 稳定;②北方农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 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 南;③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农业 生产;④政治中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 开发;⑤南方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海外 贸易也优于北方。
34
2.反佛斗争:
(1)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以范缜最为 突出,范缜的《神灭论》从理论上给佛教 以沉重打击,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 行的欺骗。
(2)当时,北方佛寺遍布,直接影响了 封建国家的赋役来源,所以北魏太武帝和 北周武帝先后灭佛。
35
1.科学技术的进步 (1)数学 ①魏晋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 周率的正确方法。 ②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 七位数字,这一成果比欧洲早近一千年; 著《缀术》。
(2)规律 由黄河流域逐步转移到长江流域一带,由 内地逐步转移到沿海一带;经济重心南移 的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表现 最为突出。 (3)启示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的 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在北方战乱而南 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生产力的进 步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及时引进、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的重要保证。
2013届高三历史
二轮通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总的特点:分裂走向统一;制度走向完善 (公元220——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220年-----589年(公元3世纪初至6世纪未)
政治
经济
民族
文化
•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 2、士族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 • 3、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 • 4、北方战乱频繁,经济反复的破坏 和恢复 • 5、民族融合加强。 • 6、科技发展,宗教盛行。
22
典例精析
23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读图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A项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A项与题干 时间不符。 B项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 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 B 项缺乏足够信息支持。 C 项南北朝时期北 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 C项不符合史 实。 D项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 利于经济发展,故D项为正确选项。
【例1】 (2009·开封模拟)关于魏晋南 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原 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灌溉工具的改进 C.水利设施的大量兴修 D.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原因 的分析能力。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政治局势、 生产技术、水利工程建设、统治者的政策、 劳动力资源、自然条件等。三国时期,黄 河流域实现了局部的统一,处在魏国的统 治之下,但南北对峙长期存在。由此即可 判断D项不是这一时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 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答案】 D
3.承上启下的文学和艺术 (1)特点:承上启下;诗歌完成了古诗从 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 (2)诗歌 ①建安文学 特点:内容充实,风格苍凉,富有生气。 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 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 应玚、徐干),蔡文姬。 代表作: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 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
②田园诗 风格:诗歌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桃花源诗》等。 ③民歌——新乐府诗大为盛行 特点: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 代表作有《采桑度》等;北方民歌慷慨激 昂,既有恋歌,又有牧歌、战歌,代表作 有《敕勒歌》《木兰辞》等。
②绘画 特点:带有宗教色彩。 著名画家:三国时的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 的始祖;东晋顾恺之以擅长人物画著称, 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 ③石窟艺术 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石窟艺术发展。代 表作: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 石窟。
经济上:占有很多的土地和劳动力。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 代担任重要官职。 文化上:崇尚清谈, 往往占据高级 文官职位。
3、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民族和民族融合的概念
民族:
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 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 同语言、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共同 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共 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 共同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