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一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朝
春秋战国 隋唐

元 明清

唐代以前的“市”
2、城市功能与格局的变化

宋代以后的“市”
时间: 交易有严格时间 限制 地点: 城中特定位置 坊市分置
打破时间限制,出现夜市晓市 打破坊市界限,出现街市草市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控


管理:受官府严格控制
功能: 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以经济功能为主
3.小农经济的特征(消极)
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
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自耕农
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
③ (脆弱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
④ (落后性)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
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 换经济。
第2课
1铁器牛耕的使用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公卿占田
地 主 军功赏赐 巧取豪夺 土地 土地买卖 兼并 国家分配 租 佃 制
概念
发展
影响
农民向地主 缴纳地租
自耕农
“男耕女织”式 的小农经济
自给自足 向国家交纳 赋税
4.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经营特点
形态 方面
家庭手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官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
管理 方式 产品 用途
西周到明代前期,一 官府统一管理春秋战国兴起;唐 民间自主经营 宋后显著发展,商 直占据主导地位,明 农户的副业 匠户集中生产 从帮工到雇工 品化程度大大加深; 中叶萎缩。 明代中叶后,超过 自己消费 官家专用 官营手工业,占据 民间消费 主导地位。 交纳赋税
(2)发展: 战国:产生 汉代:普遍 宋代:普遍化,仅次于自耕农形式 明清: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3)影响: ①人身依附关系减弱②生产积极性提高③促进了商品 经济的发展和新生产关系的产生(雇佣关系)。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小结
获得方式
君主 土 地 私 有 制 政府掌握
经营方式
产品分配
君主私人开支
皇家私用
流通 方式
很少进入市场
不在市场流通
在市场流通 促进商品经济 发展和资本主 义萌芽出现
时间
原始末期
商朝
1、古代商业发展概况
以物易物,原始商业产生 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工商食官” 商业繁荣:私商为主,都会兴起 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南北交流,外商频繁、商路繁荣) 城市经济繁荣:出现纸币;集镇夜市兴盛;港口城市繁荣 商业发展新高峰:广泛流通纸币;大都是国际性大都市 商品经济活跃: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主导;白银广 泛使用;农副产品商品化;商业资本集聚;区域大商帮 形成;工商业市镇兴起。
商业
综合 国力
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奠基
5、质变: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本质特征:雇佣关系
中唐
商品经济发展
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明清 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商品经济活跃
固守重农抑商:
商业盘剥,海禁政策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成长,导致近代落伍。
4、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表现
农 业 手工业 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推广双季稻、产量提高; 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蕃薯)、广泛植棉。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商品流通扩大、白银使用广泛、商业资本活跃; 工商业市镇兴起。 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GDP在世界总值中占比 重年增长率远高于欧洲;50万人口城市多;是当时 世界经贸中心。 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综合国力强盛
唐代
2、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基本模式 ⑴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⑵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①生产工具因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生产关系因素: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性质: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①(稳定性)在没有天灾和苛政的情况下,小农勉 强自给自足,生活相对稳定。 ②(积极性)小农有较高的积极性。 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在封建社会前 期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封 建 国 家
分 配 土 地 赋 税 徭 役 兵 役
农民: 地主:
获得土地,提高积极性 限制地主兼并土地。
地主
国家:
国家的赋税收入增加
自耕农
佃农
积极:1.抑制了土地兼并;2.有利于国 家征收赋税,征发徭役;3.提高农民 生产积极性 局限: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3、租佃关系普遍化 (1)概念:地主用地租剥削农民的一种封建剥削方式
3税制改革 (直接原因)
1、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根本原因)
4商鞅变法
2私田增多
齐国 “相地而衰 征”
鲁国的 初税亩
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权 生产力发展
从法律上 废除了井 田制,确 立了土地 私有制。 生产关系变革
2、均田制(魏晋至隋唐)
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土地 目的: 保证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时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 1课
农 业 起 源 农 业 发 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工具 生产技术 “男耕女织” 精耕细作的 农业生产模 式
中国 古代 农业 特点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耕作技术:铁犁牛耕 经营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水利设施
时间 原始社会 生产工具 水利设施 大禹治水
刀耕火种 石器、木器、骨器
商周
春秋战国
出现青铜制品,很少用于农业;主要工具:耒、耜 铁农具、牛耕
芍陂、都江堰、 郑国渠
漕渠、白渠、王景 治黄、特色水利工 程——坎儿井
汉代 三国(曹魏)
犁壁
灌溉工具翻车(马钧)
曲辕犁——传统步犁的定型、筒车
时代 商周 战国
背景
商业发挥重要作用 商业与强调耕战、加 强中央集权相矛盾。 汉初经济凋敝, 商人操纵物价
政策
鼓励支持商业发展
影响
重农抑商:
限制商人经营范 围,重征商税。
保护小农经济, 确保赋役征收, 巩固封建统治。
抑制富商大贾 恢复社会经济

全面控制工商业:不得 衣丝乘车,重租税,盐 铁专卖,严禁购置土地 重农抑商松动 鼓励海外贸易 官商分利政策
3、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和评价 (1)重农抑商政策目的:
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 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了矛盾。 根本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2)重农抑商政策评价:
1、在封建社会初期,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 地主阶级政权 2、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到明清时期,遏制了商品经济 的发展,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的落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