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初探——以延安大学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西部教育□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初探
----以延安大学为例
苏清元
(延安大学化工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地方偏、办学层次低、社会影响力小、专业陈旧老化
等原因,毕业生就业相对更困难一些,其中有较难克服的客观原因,也有能够改变的主观原因.针对此,应采取的措施是:高
校要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与用人单位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在校内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建立就业招生联动机制等.
【关键词】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对策
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统计,截止
“十二五”规划末,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647万人,毛入学率40%,“十三五”末预期实现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850万,毛入学率50%。
在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持续增加的同时,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短期内较难有大的改善。
相较于沿海高校、中心城市高校、重点高校,西部偏远地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本文以延安大学为例,通过对毕业生近年来就业情况的分析,来探寻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
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延安大学2017届毕业生共计461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85人,本科生3893人,专科生240人,分布在文、理、工、农、医、经、管、史、法、哲、教等11个学科门类,其中男生1753人,占37.96%,女生2865人占62.04%。
截止2017年10月31H,2017届毕业生就业人数为4173人,就业率为90.36%,其中硕士研究生就业人数为447人,就业率为92.16%;本科生就业人数为3556人,就业率91.34%;专科生就业人数为170人,就业率为70.83%。
男生就业率90.02%,女生就业率90.58%,女生就业率首次超过男生就业率。
从毕业流向上来看,2017届毕业生中,签订就业协议形式就业1682人,占36.42%;签订劳动合同形式就业242人,占5.24%;其他录用形式就业1682人,占36.42%;基层项目就业43人,占0.93%;升学466人,占10.09%;入伍34人,占0.74%;自主创业6人,占0.13%;出国出境18人,占0.39%,其他录用形式就业占比较高,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来看,陕
西省内就业2890人,占比69.25%。
其中,延安占比最大,西安次之。
陕西省外就业1283人,占比30.75%o其中,东部地区就业人数较多,占比14.73%,中部地区较少,占比
7.14%,陕西以外西部地区占比&03%
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就业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事关千家万户。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形成有高校自身的原因,同时也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大众择业观、家长心理就业预期以及毕业生择业就业观密切相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一种社会现象。
首先,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有所放缓。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进入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发展动能的转化,传统行业就业岗位逐渐减少,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出。
中西部地区市场经济不发达,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弱。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氛围不浓,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不佳,动力不足,创业人数较少。
其次,很多地方院校由师院师专转型而来,专业老化不能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
众多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是本世纪初由师院师专转型扩建而来。
转型中对原专业进行压减优化的同时增设新专业逐步建成综合型大学。
但由于历史负担较重,远离经济中心对市场感知灵敏度低,办学经费困难,教师待遇低下,人才引进难度大等原因造成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杂而不精,基础学科研究难以深入,应用学科与实践脱节,缺乏特色专业优势专业。
学科建设新陈代谢困难,一些师资弱,招生难,就业难,市场需求量小的专业不能及时淘汰,一些新兴专业因为办学条件不具备,师资引进难而无法开设。
由于学科建设能力弱,专业老化,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不明显,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等原因造成大量毕业生专业不符合社会需求,结构性剩余突出。
再次,由于学校层次低、地方偏远、所在地高校数量少、毕业生质量不高等原因造成的对就业单位吸引力不足。
与省会中心城市相比,地方普通高校所在地、地理位置偏,高等教育资源稀缺,难以形成集群优势;学校周边区域经济不发达,缺乏高水平、大规模就业单位,本地企业不仅提供的就业岗位少,而且层次也较低,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由于学生数量小,学校层次低影响力不够,专业设置陈旧等因素很难吸引区外的大型企业、高科技企业和外资企业。
基于上述因素影响,地方普通高校在就业岗位提供上普遍存在岗位数量少、层次低、薪资待遇低、发展前景窄等问题。
第四,城市小、节奏慢、学校少、压力轻,造成学生危机意识不强,择业就业观不正确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业亦是如此,充分就业离不开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和积极主动的就业态度。
缺乏危机意识和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是影响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和省会中心城市高校毕业生相比,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不积极,自身认知模糊,职业定位不准确,学什么不爱干什么现象突出,盲目不知所措,错失了最佳就业时机。
三、提升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措施
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诸如地理位置、周边区域经济状况、办学实力、专业设置等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但我们依然可以针对问题、采取相关措施、克服困难,促进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
一是学校就业部门主动出击联系就业单位,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针对区域内经济不发达,提供就业岗位少的问题,学校就业部门可以主动出击与区域外用人单位联系,开辟实习就业基地。
建立企业实习就业基地后,学校可以组织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到基地实习,实习期间毕业生可以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毕业生经过实习可以选择留在企业,企业也可以通过实习直接
新西部NEW WEST2019年08月下旬刊47
□西部教育I
选留优秀毕业生,这样既可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可以增加企业与高校的交流联系,起到宣传企业的作用。
二是建立用人单位与学校信息交流共享机制。
每年到普通高校参加双选会、召开专场的用人单位数量并不少,其中也不乏部分优质用人单位,全年学校双选会、专场招聘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为当年毕业学生总数的5-6倍,岗位众多,而学生签约就业率却依然较低。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意愿、就业情况不了解以及组织招聘会时机把握不准,是造成学生就业率偏低的重要原因。
在每年的秋招春招时期,由于部分招聘单位未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对毕业生是否在校、具体专业学生就业签约情况掌握不清,导致专场招聘参加人数较少,参加学生专业与用人单位专业需求不一致,招聘效果不佳。
大型双选会时参会单位又过多,毕业生却相对较少,部分用人单位展位人数较少,甚至没人,毕业生亦感觉用人单位太多,时间太短,短时间内参加多家单位面试时间精力都跟不上,影响了招聘效果。
鉴于上述原因,地方普通高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动态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学校可以为合作用人单位及时提供毕业生生源、专业信息,邀请用人单位在最佳时间来校招聘选材,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专场招聘质量。
专场招聘外,学校用人单位亦可尝试学校推荐,用人单位线上面试等灵活招聘方式,降低招聘成本,提升就业实效。
三是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培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学校可以在大一、大二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使同学们及早树立就业意识,做好生涯规划。
组织大二、大三同学参加学校双选会以及专场招聘会,让同学们提前接触就业、认识就业,树立就业危机意识,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找准目标,有的放矢地提高自身素质。
帮助同学们认识了解就业市场,找准自身定位,及早抛弃那种天马行空、自视为天之骄子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认识到自己就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甘做一颗螺丝钉,自愿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艰苦边远地方去,到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去。
在大三时期有针对性、有目的地组织简历大赛、模拟招聘会等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指出问题,为同学们求职授之以渔,提升求职技能。
在进入大四毕业季前,邀请校内外就业指导专家以及考研、求职成功学生作就业考研指导报告,帮助考研同学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报考学校、专业,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就业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解读国家学校有关就业政策,实现毕业生积极就业。
四是建立就业招生联动机制,将毕业生就业情况纳入招生参考因素,实行动态招生制度。
有的专业就业受市场影响明显,有的则受市场影响较小,受市场影响较大的专业学校,可以根据就业市场大小年规律,适度调整专业招生人数,对于那些长期就业困难,并且没有回暖迹象的专业,应果断地压减甚至撤销,增加新专业时亦需要对新增专业的就业市场和前景做充分的调研和预测,根据专业市场需求,决定新专业是否增设,确定适度的招生规模,减少或消除市场变化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
也可以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开展订单培养,实现招生就业动态调整。
【参考文献】
[1]类康.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浅析U].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04-01.
【作者简介】
苏清元(1988.03—)男,甘肃庆城人,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上接第17页)--------------------------------------------
业的发展上来,引导公共服务的志愿者参与其中,还可以吸弓I一批年龄较小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服务,从而缓解现有服务人员的压力。
而志愿者的信息釆集过程应具体记录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让志愿者享受一定的特权,有助于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的提升,也能让社会自组织能力得以增强。
2、完善社会组织治理制度的确立
政府满足养老服务需求的有效办法是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服务。
目前应从组织登记、属性认定、税收监管、非营利性质监督等方面去加强社会组织的治理与管控。
首先,政府应采取完善制度,进一步治理社区行政的审批流程,简化过程,激发公益组织的行动力。
政府应着力于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的挖掘与建立,使其逐渐代替政府工作。
在此基础上,政府不用再直接提供服务,而是釆取授权和出资的方式,让社区自制成为一种管理形式,政府以出资人方式出现。
社会组织要社区登记后要明确责任与义务使命,并做出相应的服务承诺,服务过程也要公开化。
其次,政府应逐渐规范与完善公益资格的认定工作。
政府应釆取立法制度,明确公益组织的成立条件,制定运营规范。
政府要定期进行资格认定,方能发放服务牌照。
到了规定年限以后,社会组织需重审认定资格。
除了登记管理以外,持续性的公益性质与非营利性质的监督还应得到有效保证。
_旦通过了资格认证,社会组织就可以享受优惠政策。
最后,完善社会组织的税收管理制度,政府部门要采取优惠的税费政策,针对养老服务可享受的优惠范围,重视可优惠内容的细节化考查。
社会组织的公益属性可依据商业、非商业性质进行分类划分。
无偿性服务做免税处理。
在非商业化的范畴内,收益人在金钱与既得利益之间无等价关系的即可视为非商业,进而享受免税政策;而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售买关系即可视为商业活动而征收税费。
只有税收优惠政策建立的合理合法化,才能有效促进养老服务的承接与发展,保证税收优惠的公正与公平。
[参考文献】
[1]董陈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8.171-172.
[2]尹洁,闰娟.浅析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J].保障民生,201&72-74.
[3]王阳亮.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属性、问题与对策[J].哈工大学报,201&78-79.
【作者简介】
邓珊(1992—)女,汉族,湖南常宁人,中共常宁市委党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社会治理.
48|新西部NEW WEST2019年08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