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必修四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一框课时作业.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政治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必修四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一框课时作业.doc
第一篇:人教版高中政治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必修四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一框课时作业.doc
一、选择题
1.《管子》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子主张先使民“富之”,然后才能“教之”。
这些观点的合理性在于肯定了()①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物质生产活动②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同步,具有相对独立性③良好的社会道德是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④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形成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①④
解析:选D。
《管子》和孔子这两句话都是强调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重要性,①④符合题意。
②不合题意。
良好的社会道德并不能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精神文明需要建设,③错误。
2.现行党章是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修改制定的。
30多年来,在保持党章基本内容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对党章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党的十八大对党章进行了第16次的修改。
这表明()A.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社会意识的同步发展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C.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解析:选B。
党章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修改完善,表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故答案选B。
3.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
这说明()A.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B.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解析:选C。
“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说明社会意识的发展或早或迟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故答案选C。
4.2014年5月15日,武汉市首届“讲文明树新风爱武汉”公益广告创意设计大赛正式启动。
此举对传播文明、引领社会风尚、凝聚力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这表明()A.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C.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解析:选D。
公益广告属社会意识范畴,举办“讲文明树新风爱武汉”公益广告创意设计大赛,对传播文明、引领社会风尚、凝聚力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说明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正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D项符合题意。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这表明()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②人与社会的矛盾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④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不能回避的客观存在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①正确。
“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我国依据当前人口形势的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表明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不能回
避的客观存在,④正确。
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②观点错误。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③错误。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我国所有制改革的程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程度和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步伐是一致的。
这反映了()①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②事物之间存在着无条件的联系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我国所有制改革的程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程度和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步伐是一致的”,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客观规律,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①④正确。
联系具有条件性,②错误。
③干肢不符。
7.为了依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激发市场和社会的创造活力,2013年7月,国务院对有关行政法规进行了清理。
经过清理,废止了《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并对25件行政法规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
上述做法()①有利于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状况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③有利于使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④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A。
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③排除;④错在“直接”上。
材料中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对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①②符合题意。
8.为了改变过去剧团“小、散、弱”的局面,宁波演艺集团将原
本每个院团各自为战的结构,整合成一套完整的共用机构,既减少了资源闲置、理顺了内部机制,又提高了艺术生产的管理水平,使艺术院团的创造实力明显增强。
这说明文化体制改革()①能够使生产关系适应文化生产力的发展②使经济基础适应了上层建筑发展③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强大动力④彻底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A.①③
C.①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通过文化经营体制改革,促进了文化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动力,提高了艺术生产的管理水平,进而使艺术院团的创造实力明显增强,说明文化体制改革能够使生产关系适应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即文化体制改革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强大动力,①③正确。
②颠倒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④违背矛盾普遍性原理,均应舍去。
二、非选择题
9.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结合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全面深化改革部署的理论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等知识,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仔细审读材料明确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部署,然后据此回扣题目限定知识,过滤知识点,不难找出各自对应的哲学根据。
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制定全面深化改革政策,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2)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发展生产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才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上层建筑同经
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篇:人教版高中政治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必修四同步练
习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课时作业.doc
一、选择题
1.“剪刀”胜“布”、“石头”胜“剪刀”、“布”胜“石头”,若两人所出手势相同,则为平局。
人们制定这个游戏规则遵循了()①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②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③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④自在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A。
游戏规则是人制定的,故是人为事物的联系,①正确,④错误;胜与不胜作为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②正确。
所以该题选A。
2.“我国航母事业牺牲第一人”罗阳曾说,研制战机,要么是零分,要么是一百分,没有中间分!从哲学角度看,“没有中间分”突出强调了()A.事物的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B.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矛盾双方相互分离和排斥的属性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解析:选C。
“没有中间分”即要么对要么错,矛盾双方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故答案选C。
3.2014年5月8日,李克强在第24届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致辞中表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将侧重绿色低碳领域的中非合作,促进在非的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这是因为
()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②事物总处在渐进的和不显著的变化中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④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体现了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分析解决问题,①③正确指出了其哲学依据。
②否定了事物质变的存在,观点错误。
④不合题意。
4.右面漫画告诉我们,看不出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这说明()
A.承认矛盾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B.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C.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D.矛盾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解析:选C。
“看不出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说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故答案选C。
5.2014年3月5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主要是:经济稳中向好基础还不牢固,增长的内生动力尚待增强。
财政、金融等领域仍存在一些风险隐患,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宏观调控难度增大。
这表明()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②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③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
④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
前进道路上存在各种不同的矛盾,一方面说明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另一方面也说明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与题意不符。
6.与“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A.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B.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 C.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D.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解析:选A。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表明矛盾具有特殊
性,A项蕴含哲理与之相同。
B项体现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普遍性,C项体现矛盾的普遍性,D项没有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均不合题意。
7.“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这是白居易对一种树的描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有区别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解析:选D。
这首诗咏春日杨柳娇弱的姿态,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8.扬州人喜欢吃有馅的食品,由此衍生出国内闻名的扬州包子、蒸饺、春卷、烧卖等
各色美味食品。
尽管形式不同,内容上都有一个共性——用淀粉类食品和其他食品搭配,制作出可以替代饭菜的“一餐饱”食品。
其蕴涵的哲学道理有()①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②共性在个性之外独立存在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④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尽管形式不同,内容上都有一个共性”,说明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①④符合题意。
②观点错误。
③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
9.近年来,中国地方省份和城市兴起一股“精神名片”评选、发布的热潮,各式各样的“地域精神”表述语相继出炉。
对此,有专家指出:各“地域精神”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个性和独特的价值追求,同时,各“地域精神”都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共性特征。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地域精神”应该从本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道理,谈谈你对专家观点的认
识。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基本内容及方法论要求,然后据此审读材料,找出其中有效信息。
答题时,不仅要分析专家观点如何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还要答出依据此原理在实际生活中应如何做。
答案:(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中华民族精神寓于各“地域精神”之中,通过各“地域精神”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各“地域精神”再独特,也都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共性特征。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各“地域精神”应该从本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坚持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篇:人教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框:体味文化学案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教案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
能力目标:
(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教学重难点: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设计(教法、学法、课练、作业)启发式教学,多元互动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教具准备:利用网络平台、多媒体
新课教学】:
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点拨:教材插图:踢踏舞《大河之舞》,《长征组歌》,杂技《科技灵光一一晃圈》,芭蕾舞《天鹅湖》,旨在向同学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使同学们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感
性的认识。
◇课堂探究:(1)你通常采川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
(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
(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1)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
(2)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问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点拨:教材此处的插图及辅文(读书俱乐部、上网、晨练),旨在使同学们体味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文化,如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
◇课堂探究:(1)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能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吗?
(2)有人说,芯片的发明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技术进步,而且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
你赞同这个看法吗?
◇探究提示:(1)略。
同学们可各抒己见。
(2)芯片就是集成电路。
各种高科技芯片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技术进步,这一点毋庸赘述。
而作为其中一族的各种文化芯片,如语音音乐芯片、ID卡玩具芯片、手机监听芯片等各种信息产品,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在都市,摩天大楼、城市雕塑、公园、游乐园、音乐厅、美术馆、书店、体育馆、电影院等,构成了繁华的文化景观。
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
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
再如,川剧的变脸让人感到神奇莫测;东北二人转,唱出东北人的淳朴豪爽;骑马、摔跤等则体现蒙古人豪迈奔放的性格;等等。
◇课堂练习:
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⑦⑧ 答案:C
解析: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把握这一点,对各种现象进行分类就不难了。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小辞典:(1)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
(2)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简单地讲,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总的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
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
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
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课堂探究:(教材插图略)你能否用这个图示,描述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
◇探究提示:例如。
文字的发明--…记数的发明(如阿拉伯数字)一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工业革命——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行动——载人航天行动。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1)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足灭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
面足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l}I获得和享用文化。
◇点拨:教材在此处的“相关链接”引用了中固古籍中的有关论述,强调了教育感化在治理固家中的重要作用。
(2)文化素养的表现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U常生活中的青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
这样。
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3)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足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
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
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因此.我们阅读书籍。
欣赏艺术品。
参观历史文物.都叮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巾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课堂探究:这是一组发生在公交车上的镜头(教材插图略).你认为。
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
◇探究提示:教材安排的这一探究活动.目的在于让同学们体会文化的含义.这里的“文化”是“文化素养”“文明”的意思。
显然,从图中二人的表现看,稚气未脱的学生比西装革履的男青年更有“文化”。
4.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这是教材对本部分内容经过逐层分析后的得出的最后结论。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刚,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小辞典: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基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课堂练习: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
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第三,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